八年级上册新阅读精选篇目.docx
《八年级上册新阅读精选篇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新阅读精选篇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新阅读精选篇目
八年级上册新阅读精选篇目
月光饼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
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
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
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
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地掰开嚼。
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
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
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
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订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
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
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
我指着她的脸说:
“你还吃月光饼!
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
”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
母亲走来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
“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
”母亲抚着她的肩说:
“你放心吧!
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
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
”母亲又说又笑:
“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
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
”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
“我们分吧!
我跟你要好。
”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了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
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
“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
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1.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2.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3.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5.文章的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生命之芯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③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④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妻子摘得一串不留。
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
“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⑤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
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令人痛惜不已。
⑥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
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
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⑦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
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我不由对葡萄叶充满了敬意。
⑧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
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
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
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⑨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1.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
2.第①、第⑤自然段都用了较多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4.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
5.阅读全文,你从葡萄叶子夭折的生命历程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6.本文第⑩段中写道“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作者产生敬意的原因。
光明在低头的瞬间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
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
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
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
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
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
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
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
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
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
我在心底慨叹:
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
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
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边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
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皙,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
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决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
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
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
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
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
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
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
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
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
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
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
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
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作者在开篇写到俄罗斯街头的雕像和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这样的安排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2、文章中赏析划线句?
3、结合全文,说说“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时,而是在低头一瞬”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
高原私语
⑴对于我来说,西藏一直是一个飘飘渺渺不真切的所在,是一个似乎来自于远古的支离破碎的传说。
今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西藏。
当我触摸到它滚烫的身体,当我经过一个个神秘的玛尼堆,看见无数经幡在风中飘动时,我感到了它真实的存在。
⑵走在拉萨街上,我与手摇转经筒口中喃喃祈祷的藏民擦肩而过。
我看见许许多多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赤裸着双脚,五体投地,一步一个等身头向大昭寺走来。
他们有的来自西藏各地,有的来自青海、甘肃、四川藏区。
在他们身后是数千公里绵延的雪山,荒芜的戈壁,奔腾湍急的江河。
他们一步一步用身体丈量着走来,我不知道那需要怎样的虔诚和毅力!
⑶我默默注视着他们古铜色的脸,像注视一本玄妙深奥的书。
⑷我在世界屋脊上踉踉跄跄地行走,头上是蓝得透明的天空,身边是肩挨着肩的山脉,脖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了,头痛欲裂,阵阵心慌气短。
胃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不停地揉搓着,翻江倒海,阵阵痉挛。
我张着嘴,大口大口慌张地呼吸,是恐惧,亦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⑸几个月前,一位想了却平生愿望的朋友也曾来过西藏,可是下了飞机就被人用担架直接抬进了医院,在医院躺了三天后,又被人用担架抬上了飞回成都的飞机。
他说在那三天里,他只从病房的窗户眺望过西藏的天空,那是一片一尘不染、蓝得像海水一样的天空。
当我扶着一棵歪脖子树吐得肝肠寸断,脸色发青时,心里却暗暗窃喜,我比那位朋友要幸运得多。
⑹这里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停留的地方,而停留下来的每一个生命都必将有它不同寻常的生命史。
⑺早晨,当窗棂透过一抹微白,我被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吵醒,推开窗户,竟是几只灰褐色的鸟儿,它们在树枝上欢快地跳来跳去,然后又“叽叽喳喳”着一起飞走了。
一位“老西藏”告诉我,这里的鸟儿从不单飞,它们总是结伴而行,蔚蓝的天空下,总能看到排成行的鸟儿们奋力地扇动着翅膀。
也许,这正是它们能在高原生存下来的原因。
我想到了南方的家乡,常能看到一只孤零的鸟儿郁郁寡欢地飞行。
⑻高原上的树,常抱成团地生长,有的依傍着,有的缠绕着,很少见到独自兀立的树。
从贡嘎机场到拉萨,路边绿树成行,如果不是阵阵袭来的高原反应,还以为身在南方。
可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树无一不伤痕累累!
有的身子佝偻着,枝干奋力地伸向天空;有的体无完肤,伤口摞着伤口,却摇曳着一片新绿。
它们是无数次风雪雷雨后的幸存者!
经过一次次生与死的抗争,它们活下来了,可是在这些幸存者的身边,不知堆着多少倒下去的树的尸骨!
⑼在高原,见到最多的是杨柳。
可是高原的杨柳没有婀娜多姿的体态,没有弱不禁风惹人怜爱的娇柔,她的枝条是古铜色的,一如藏民古铜色的脸庞。
她的树干是粗壮而低矮的,犹如冈底斯山脚下黑色的岩石。
在高原生存下来的杨柳,已不再是南方小河边的纤纤杨柳。
高原的雷雨风雪不但改变了她的形象,也重新铸造了她新的个性与品格。
⑽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上,有几位年轻的雷达兵,为了给进出西藏的飞机导航,他们必须终年守卫在那个被称作生命禁区的地方。
在那里,我听到了一只名叫央央的狗的故事。
⑾那只狗是被一位战士带上山的。
在那个远离城市,远离人群的地方,央央成了每个人的朋友。
冬天,他们脱下自己的棉袄给它做窝。
漆黑的夜里,当狂风骤起,山谷里响起可怕的风的吼叫时,他们将它抱在怀里,一起抵御阵阵袭来的恐惧。
⑿一天,央央外出寻找食物直到晚上还不见回来。
他们急了,打着手电满山寻找,他们跌跌撞撞地走着,一遍遍呼喊着“央央”。
可是,一天过去了,央央没有回来。
两天过去了,央央仍然没有回来。
第三天,就在他们几乎绝望时,他们看见通往山下的路上有一个蠕动的黑点。
他们奔过去,他们看见了瘦得皮包骨头的央央,它断了一只腿,它满身血污,挪一步,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再挪一步……也许,它就是这样走了三天三夜……
⒀当知道了生命的脆弱时,一个生命会寻找另一个生命。
当知道了生的艰难时,一个生命会备加珍惜另一个生命。
高原,这样对我低低私语着。
1.作者在第⑸段写了一位朋友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2.结合文意,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⑴我默默注视着他们古铜色的脸,像注视一本玄妙深奥的书。
⑵当知道了生命的脆弱时,一个生命会寻找另一个生命。
3.文中说“停留下来的每一个生命都必将有它不同寻常的生命史”,请分条概括文中描写到的生命不同寻常的“生命史”。
这些“生命”最主要的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4.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两例,简要分析其作用。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
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
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
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
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
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
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
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
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
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我又担心起来。
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
我又犯了担心病:
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
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
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
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
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
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
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
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
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
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
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
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
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季羡林散文》,略有改动)
14.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分)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诺千金 秦文君
我做女孩子时曾遇上一个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开口就是借两元钱。
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
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呢男生家很贫穷,他母亲仿佛是个职业孕妇,每年都为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
她留给大家的形象不外乎两种“一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走在家门口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那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
我不知怎么来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来上学。
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恍恍惚惚的,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外站着那个男生。
他的脸上淌着汗,手紧紧攥成拳头,哑着喉咙说:
“看我变戏法!
“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突然松开,手心里像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的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办成了一件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地了。
他反复说:
“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
后来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急着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夜里到北站附近的旱桥下帮菜农推车。
到了第五天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睡着了,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
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那是我和男生的唯一的一次交往,但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长久而深切的。
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那个男生后来据说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了这件事,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
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到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站牌边守侯。
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也是在这儿等一个朋友。
车一辆一辆过,雨在伞边上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白茫茫的,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
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
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
又来了一辆车,突然,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
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当时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
,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
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
因为对于并不怎么看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愿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个“一诺千金”的故事。
2.男生向我借钱时,我为什么有些犹豫呢?
3.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
从全文看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删去选文第六段,上下文依然贯通。
作者不惜笔墨交代这么清楚,显然由其用意。
联系全文说书你对本段作用的理解。
5.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请描写下来。
(40字左右)
1.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2.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3.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4.月光饼。
5.结构上:
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
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睁开叶芽)、长叶(叶子舒展)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结构上起到照应、对比的作用;内容上,用前面葡萄叶生长旺盛的喜悦来反衬后面葡萄叶过早凋落的无奈,突出果实是叶子生命的灯芯。
(意思对即可)
3.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
4.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
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