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注阅读题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641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注阅读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注阅读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注阅读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注阅读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注阅读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注阅读题2.docx

《古注阅读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注阅读题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注阅读题2.docx

古注阅读题2

阅读回答问题

(一)有杕之杜其叶菁菁菁菁叶盛也笺云菁菁希少之貌○菁本又作青同子零反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睘睘无所依也同姓同祖也○睘本亦作茕又作焭求营反【疏】传䴔䴔至同祖○正义曰睘睘踽踽皆与独行共文故知是无所依无所亲昵之貌上言亲此言依义亦同变其文耳以上云同父故知同姓为同祖也

1.“菁”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菁菁”的?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4.“独行睘睘”的“睘睘”,孔颖达是如何解释的?

(二)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烝进也笺云既有牲物而进献之苾苾芬芬然香祀礼於是则甚明也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笺云皇之言暀也先祖之灵归暀是孝孙而报之以福○疆居良反【疏】是烝至无疆○皇介二字别毛以先祖之精魂於是美大之报以大大之福郑以先祖之神灵於是归往之报之所以助受大福禄馀同○笺既有牲物○正义曰上章骍牡是牲也酒及血膋是物也以承上文而言是烝是享故云既有牲物而进献之也

1.“疆”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烝”的?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他是如何解释“皇”的?

4.文中的“疏”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黑虚词的词性与用法

也:

(一)句末的“也”;

1.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位于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帮助判断。

2.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位于因果句的句尾,表示原因。

3.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说话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4.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位于表示命令的句子的句尾。

(二)句中的“也”。

1.语气词,表示顿宕(停顿、延长)。

位于单句的主语之后。

2.语气词,表示顿宕(停顿、延长)。

位于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

3.语气词,表示顿宕(停顿、延长)。

位于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后。

1.制,岩邑也

2.虢,虞之表也。

3.董狐,古之良史也。

4.而母,婢也。

5.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6.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7.彼吾君者,天子也。

8.南冥者,天池也。

9.臣之所好者,道也。

10.对曰:

“翳桑之饿人也。

11.子曰:

“隐者也。

12.子曰:

“非吾徒也。

13.吾乃梁人也。

14.是乃仁术也。

15.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16.是非君子之言也。

17.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8.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19.良庖岁更刀,割也。

2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2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3.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24.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25.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2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7.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9.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黑虚词的词性与用法

也:

(一)句末的“也”;

1.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位于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帮助判断。

2.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位于因果句的句尾,表示原因。

3.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说话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4.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

位于表示命令的句子的句尾。

(二)句中的“也”。

1.语气词,表示顿宕(停顿、延长)。

位于单句的主语之后。

2.语气词,表示顿宕(停顿、延长)。

位于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

3.语气词,表示顿宕(停顿、延长)。

位于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后。

30.制,岩邑也

31.虢,虞之表也。

32.董狐,古之良史也。

33.而母,婢也。

34.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35.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36.彼吾君者,天子也。

37.南冥者,天池也。

38.臣之所好者,道也。

39.对曰:

“翳桑之饿人也。

40.子曰:

“隐者也。

41.子曰:

“非吾徒也。

42.吾乃梁人也。

43.是乃仁术也。

44.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5.是非君子之言也。

46.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47.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48.良庖岁更刀,割也。

4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5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5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2.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53.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54.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5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6.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5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8.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是:

(一)指示代词,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作判断句的主语。

(p245)

(二)指示代词,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作判断句的谓语。

(p245)

(三)指示代词,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作定语。

(四)指示代词,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作宾语,有时会放在动词前。

(即宾语前置)

1.是社稷之臣也。

2.是吾师也。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是乃仁术也。

8.是鲁孔丘之徒与?

9.是谁之过与?

10.是鲁孔丘与?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13.是心足以王矣。

14.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一)指示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表示“…….的人”“……的事物”。

(二)语气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语的后面表示提顿;又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1.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2.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3.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7.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8.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9.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一)介词

1.多数时候可以当“于”用。

2.“恶乎”的意义是“于何”,不能说“恶于”

(二)疑问语气词,表纯粹的疑问,译为“吗”或“呢”

1.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2.异乎三子者之撰。

3.或问乎曾西曰:

“吾子与子路孰贤?

4.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6.敢问夫子恶乎长?

7.子见夫子乎?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2.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3.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4.是吾剑之所从坠。

5.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6.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

7.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8.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9.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

10.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12.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1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14.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1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6.诺,恣君之所使之!

17.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18.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一)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

(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三)连接主语和谓语,用于逆接。

(四)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假设的意味。

(五)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

1.敏于事而慎于言。

(顺接)

2.辞多类非而是。

(逆接)

3.目不能两视而明。

(逆接)

4.耳不能两听而聪。

(逆接)

5.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

(顺接)

6.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顺接)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逆接)

8.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逆接)

9.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逆接)

10.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逆接)

1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逆接)

12.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逆接)

1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逆接)

1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逆接)

15.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逆接)

16.太后盛气而揖之。

动词---→(虚化)→介词---→(虚化)→连词

动词1.用

2.以为(认为)

介词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引进工具或凭借)

2.引进原因

连词1.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两种行为的联系。

这种情况下,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用法很重要)。

2.连接状语和动词,表示偏正关系。

(一)连词

1.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后两种行为的联系。

这种情况下,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这种用法很重要)。

2.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

(二)介词

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引进工具或凭借)。

2.引进原因。

注意:

由“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

(也就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第一,整个介宾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后(现代汉语只能放在动词前)。

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现代汉语不能这样)。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3.焉用亡郑以陪邻?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5.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6.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7.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8.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9.以乱易整,不武。

10.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11.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13.吾道一以贯之。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日。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1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16.王见之,曰:

“牛何之?

”对曰:

“将以衅钟。

17.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

19.君子不以言举人。

(一)引进处所

(二)引进比较的对象

(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季氏富于周公。

2.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3.郤克伤于矢。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当仁不让于师。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虎兕出于柙。

8.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9.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0.子路宿于石门。

1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1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1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1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或(p362)

肯定性无定代词,通常指人,而且只做主语。

译为“有人”;如果出现先行词,“或”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

1.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唐人或相与谋。

4.宋人或得玉。

莫(p270)

否定性无定代词。

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

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3.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5.群臣莫对。

焉(p259)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指代处所。

指代范围。

前面是形容词,指代比较的对象。

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晋国,天下莫强焉。

3.余收尔骨焉。

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5.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见贤思齐焉。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p256)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卒为天下笑。

3.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4.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5.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一)连接一般的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二)连接紧缩了的条件复句中的分句,也表示条件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三)连接前后两个句子,后一事情的出现,不是前一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这种用法很重要)。

(四)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表示一种对比。

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上的修饰。

1.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一)人称代词

(二)语气词,表委婉语气

1.其耳目在于旗鼓。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3.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你可以按照教材的说法称之为介词,但最好是按照现在一般的认识称之为连词。

(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定中关系(不重要)。

(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很重要)。

有分为两种情况:

A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B常常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一定要高度注意这样的例子,见462-463页)。

(三)指示代词,等于说“此”或“彼”

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2.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4.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5.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6.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7.之二虫又何知?

8.汤之问棘也是已。

9.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10.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1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2.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位于主语和“于”字介宾词组之间,这个结构做句子的主语)

1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同上)

14.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5.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16.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7.姜氏何厌之有?

18.父母唯其疾之忧。

哉(p281)

(一)表反问,通常要有疑问代词或“豈”与它呼应。

(二)表感叹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与(p280)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表示探询的语气。

通常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但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

管仲非仁者与?

“奚”“曷”一般询问原因,译为“为什么”(p277)

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天曷不降威?

矣(p257)

表动态的语气词,相当于“了”。

句中有表时间的副词,表示某一情况已经如此或曾经有某一情况,句尾用“矣”,是说话人把它当做新情况告诉别人。

郑既知亡矣。

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

谓语

判断句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叙述句

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描写句

形容词

位置

句中

句末

合音

之于

之乎

意义

之+于

之+乎

例子

1.杀之,寘诸畚。

2.穆公访诸蹇叔。

3.子张书诸绅。

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闻斯行诸?

2.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3.不识有诸?

4.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三)蓼彼萧斯零露瀼瀼瀼瀼露蕃貌○瀼如羊反徐又乃刚反蕃音烦既见君子为龙为光龙宠也笺云为宠为光言天子恩泽光耀被及己也○被皮寄反其德不爽寿考不忘爽差也【疏】既见至不忘○正义曰言远国之君蒙王恩泽今皆来朝既得见君子之王者为君所宠遇为君所光荣得其恩意又燕见笑语使四海称颂之不忘也

1.“瀼”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瀼瀼”的?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4.“疏”的作者是谁?

解释了什么内容?

(四)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迈行也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外礼乐之外笺云外谓国外至四境○礼乐此一乐字音岳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蹶蹶动而敏於事○蹶俱卫反【疏】传蹶蹶至於事○正义曰释诂云蹶动也释训云蹶蹶敏也

1.“蹶”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蹶蹶”的?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一)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蔚牡菣也○蔚音尉菣去刃反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笺云瘁病也○瘁似醉反【疏】传蔚牡菣○正义曰释草文舍人曰蔚一名牡菣某氏曰江河间曰菣陆机疏云牡蒿也三月始生七月华华似胡麻华而紫赤八月为角角似小豆角锐而长一名马薪蒿

1.“蔚”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蔚”的?

“蔚”的读音是“尉”。

毛传释“蔚”为“牡菣”。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文中的注音使用了直音和反切两种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笺云”为汉代郑玄的笺,解释了“瘁”为“病”之义。

4.“疏”的作者是谁?

解释了什么内容?

“疏”的作者是孔颖达。

他对传文“蔚牡菣”进行了解释。

(二)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犹苍苍也晞乾也笺云未晞未为霜○凄本亦作萋七奚反晞音希【疏】传晞乾○正义曰湛露云匪阳不晞言见日则乾故知晞为乾也彼言露晞谓露尽乾此篇上章言白露为霜则此言未晞谓未乾为霜与彼异故笺云未晞未为霜也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湄水隒也○湄音眉隒鱼检反又音检【疏】传湄水隒○正义曰释水云水草交为湄谓水草交际之处水之岸也释山云重甗隒隒是山岸湄是水岸故云水隒

1、“晞”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晞”的?

“晞”的读音是“希”。

毛传释“晞”为“乾”。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文中的注音使用了直音和反切两种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笺云”为汉代郑玄的笺,解释了“未晞”为“未为霜”之义。

4、“在水之湄”的“湄”字,孔颖达是如何解释的?

孔颖达根据《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的解释,认为“湄”是“水草交际之处,水之岸也”的意思。

(三)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月盛於东方君明於上若日也臣察於下若月也闼门内也笺云月以兴臣月在东方亦言不明○闼他达反韩诗云门屏之间曰闼【疏】传月盛至门内○正义曰以序言君臣失道则君臣并责故知以月盛东方喻臣明察也云闼门内者以上章在我室兮谓来入其家又闼字从门故知门内也。

1、“闼”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闼”的?

“闼”的读音是“他达反”。

毛传释“闼”为“门内”。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反切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笺云”为汉代郑玄的笺,对毛传“月盛於东方”及“臣察於下,若月也”进行了补充。

4、“疏”的作者是谁?

解释了什么内容?

“疏”的作者是孔颖达。

他对毛传“月盛於东方。

君明於上,若日也。

臣察於下,若月也。

闼,门内也”进行了解释。

(四)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笺云极已也肃肃鸨行集于苞桑行翮也○行户郎反注同翮户革反尔雅云羽本谓之翮【疏】传行翮也○正义曰以上言羽翼明行亦羽翼以鸟翮之毛有行列故称行也

1.“行”的读音是什么?

毛传是怎样解释“行”的?

“行”的读音是“户郎反”。

毛传释“行”为“翮”。

2.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哪些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谁的著作?

文中的注音使用了反切方式。

注音材料来自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3.文中“笺云”是谁的注释,解释了什么内容?

“笺云”为汉代郑玄的笺,解释了“极”为“已”之义。

4.“疏”的作者是谁?

解释了什么内容?

“疏”的作者是孔颖达。

他对毛亨的传“行,翮也”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经文先讲了羽翼,由此知道“行”也指羽翼,原因在于鸟的羽毛有行列,因此称为“行”。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