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案专题9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docx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案专题9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案专题9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教案专题9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第1课时 学生自主学习
一、落实主干知识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走向衰微。
实践证明: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字为人们跨时空交际提供了便利;汉字对汉语的发展和规范化产生积极影响等。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又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内容极为丰富:
文学艺术绚丽多彩;科学技术注重实用。
其区域特征明显: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其民族特色鲜明: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如,长征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如,“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今天,如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承和丰富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6.当代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7.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8.提高鉴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在当前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还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属于认识方面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
我们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这也是我们对文化生活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着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10.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要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身体力行,做新时期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1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人们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总是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人们对思想道德的评判,总会因为不同的生活体验而有所差异。
然而,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思想道德模范,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感染力。
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1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
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5.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人。
1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主观世界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观念形态。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二、自主完成“二轮专题突破”的有关练习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进行讲解(根据问题的多少安排0.5~1个课时)。
第2课时 共建知识体系
一、单元知识体系
PPT呈现
二、主干知识体系
围绕主干知识,打通与模块内容或跨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1.中华民族精神
(1)地位:
民族之魂
(2)核心:
爱国主义
(3)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植根其中)
(4)与时代精神
(5)与综合国力
2.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路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关键: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需要: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心环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图示如下: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地位:
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力量: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倡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
(5)要求:
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图示如下:
4.思想道德建设
(1)地位:
体现性质和前进方向,中心环节
(2)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基本任务: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四德、知荣辱)
(4)具体要求:
加强两个修养,追求更高目标
三、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经典练习(2013年北京、天津文综卷)
1.(2013年高考北京文综第41题)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7分)
答案: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是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2013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第12题)“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然而,近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
2013年初,为响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
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俭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答案:
①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
②中华传统美德对人们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