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2489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docx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砥砺创新看德州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徐登伟

世界上有一条赫赫有名的大河,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

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一路狂飙,在它即将融入大海前,它用自己黄水卷带的黄沙黄泥,在它下游的北岸,孕育出华北平原上的神京门户德州的全部历史文明。

黄河的别名称德水。

秦始皇二十六年,黄河更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瑞”。

从此,德州因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而得名。

德州曾是大禹疏浚九河的工地。

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其中的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五条被大禹疏浚的河流就在德州境内。

在禹城市的十里望村,至今仍有大禹王治水观察水势所筑的土台具丘山遗址。

这里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三目不窥园”的读书求学之地。

至今让德州人倍感骄傲并崇拜有加的西汉大儒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天人合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条建议。

被采纳后出现了西汉盛世景象。

以“天人三策”开启了儒家两千年正统思想。

“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三策固本”牌坊,将“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深深地融入德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州是黄河、运河两河文化的交汇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江都开凿运河,一路流经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河北五省市到达北京,穿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跌跌荡荡1800公里,把江南先进生产技术和多元文化传到了德州,催生了明清时期德州的繁荣昌盛。

黄河、运河两河文明给德州后来600年的命运奠定了亘古不灭的厚重传承。

在德州1.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回、藏、苗、彝、壮等19个民族,2007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61万。

德州在2004年就进入全国百强城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80亿元,是1978年的143倍。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蔬菜生产基地。

2007年粮食总产552.4万吨,棉花总产420万担,蔬菜总产491万吨,果品总产51万吨。

分别是1978年的3.5倍,10.7倍,41倍,4.9倍。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

2007年肉类总产60万吨,是1978年的61倍。

蛋类总产35万吨,是1978年的17倍。

奶类总产15万吨。

年加工面粉387万吨,精制各种食用植物油品83万吨。

德州是全国绿化模范市。

全市植树造林面积3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是荣获全国35个人居环境奖的城市之一。

德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大、环境好的城市。

2007年民营经济从业户达到8.76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8.8万人,上缴税金4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7℅。

德州是全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2007年全市有工业企业6.3万多家,是1978年的55倍。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7家,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488亿元,是1978年的287倍。

德州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200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55万。

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392元,是1978年的24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6元,是1978年的105倍。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72平方米。

是1978年的5倍。

德州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很快。

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2亿元,是1978年的40倍。

德州的金融事业日渐繁荣。

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25亿元,是1978年的532倍。

人均存款1.3万元。

德州的商业贸易非常兴旺。

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亿元,是1978年的103倍。

全市各类市场954处,集市贸易总额高达1336亿元。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实有公路里程2577公里,124个乡镇,8329个村通柏油路。

德州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发达。

2007年,升入大学本科以上人数达1.3万人,全市在校高等学校学生3.8万人。

各类文化艺术团体11家,年演出1100场次,是中国著名的“京剧城”。

德州正在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300多亿元,粮食总产可达603多万吨,地方财政收入可达50多亿元。

在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潮下,德州实现了平稳发展。

昔日封闭贫穷的德州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向开放和富强。

曾经孕育了德州历史文明并给德州带来希望和痛苦的黄河、曾经见证了德州从兴盛到衰败的运河,在这里交汇融合后,把她们的乳汁悄无声息地浇灌到德州的土地上。

发育成德州社会进步的骨骼和经济文化的肌肉。

德州至今仍保持着来自黄河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明天的辉煌;德州依然吸纳着来自运河的多元文明,进行着一系列面向世界的改革和创新。

啊,经历了千百年孤独贫弱的德州,今天终于看到了蔚蓝的大海,全新的世界。

 

第一集潜龙待飞初躁动

 

据说我们的祖先从跨天接地的彩虹中,在撕裂云层的闪电中,在风雨交作的狂舞中,看到有两个头的巨蛇从大海吸水的壮观景象。

于是,他们按照自己历史的局限和所能理解的自然存在,以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鸡的爪,组装起一条呼风唤雨威力无比的巨龙。

于是,龙的图腾崇拜成为这个民族越抹越浓的民族梦想。

在德州的老百姓中,至今仍绘声绘色地流传着德城区黄河涯镇九龙庙村黑龙战胜在黄河中兴风作乱的水怪的故事。

因此,龙在德州文化含义中包含了与命运抗争的生命符号,带有龙字的古文化村镇有几十处之多。

1946年6月,共产党领导的渤海军区部队经五昼夜激战,解放了德州城。

1950年5月9日,德州专区成立,辖16个县、168个区、1308个乡、11445个自然村,人口323万。

当时德州全区粮食亩产55公斤、总产9.687亿公斤。

人均粮食299公斤。

德州人民翻身解放做了主人。

30年过去了,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后,1978年德州人口达到431.4万人,粮食总产达到12.2亿公斤,人均口粮283公斤,比30年前还少16公斤。

德州的领导者深感脸上无光,愧对百姓。

他们夜以继日地在努力,奋斗,但年复一年的贫穷让他们苦思不得其解。

守着平展展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苦,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只值9分钱,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47元钱。

德州的老百姓不能理解“干了一年没有收入不说,还欠生产队的钱”的道理。

与农村生存困扰同在的,是德州城市的一条土街一盏路灯,当下的德州境况与过去的运河兴盛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老百姓用黄布装饰起来的黄龙,也似乎无可奈何地潜入黄河中的黄水黄泥中,不再顾眷它的子民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滚滚黄河向东流。

30年前,怎样才能填饱肚子的问题,是绝大部分中国农民每天面对的难题。

尤其是德州这个土壤贫瘠、沙化和大面积盐碱的自然条件,使德州的粮食亩产长期处于低产状态,“以粮为纲”,“全党抓农业”,“大干快上上纲要”,“扎着猛子也要过黄河”等充满豪情的标语口号,终究敌不过自然的法则和挣不脱体制的束缚。

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买粮买肥基本靠政府贷款,瓜菜代是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

在挥之不去的贫困面前,德州人想尽了办法。

许多农民选择了背井离乡,携妻带子闯关东。

宁津与河北的杂技之乡吴桥毗邻,因此宁津的好汉勇夫也习得了一身的杂技功夫,种地之余,他们选择了外出卖艺以此来养家糊口;

庆云县的东辛店乡,货郎是当地的“土特产”,与日后“万名货郎下关东”的豪壮气势相比,此时货郎的穿村入户,被当作一种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行割去。

在严格的户籍管制之下,庆云的货郎们只能以外出治病为由,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兜售些简单的日常商品,赚到了过冬的口粮钱,赶紧回到生产队。

与走乡串户的货郎们一样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的,还有宋楼的烧饼,武城的煊饼,传统的扒鸡。

农民们常常是把烙好的烧饼、煮熟的扒鸡踹在怀里,偷偷的沿村兜售,沿街叫卖,打一枪换个地方。

在30年前的德州火车站,每天上演着扒鸡小贩与执勤人员捉迷藏的游戏。

与贫穷饥饿同时困扰着德州老百姓的是浅层地下水又苦又咸,氟高碘重。

孩子们患氟斑牙的比例非常高。

庆云县的“南北十八苦水村”因此而远近闻名,苦水成为德州人民的一块心病。

与贫穷饥饿同样困难的是德州老百姓缺医少药。

在大多数农村的赤脚医生那里,一个药包、一个听诊器、一把草药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与贫穷饥饿相伴的是德州的教育事业相对落后。

在广大德州农村,多数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

与贫穷饥饿共生的是德州的商业贸易十分凋零。

全市只有四家零售商店,人们称他们为一零、二零、三零、四零。

货架上所有商品都要凭票供应。

而今作为历史珍稀收藏品的布票、肉票、煤票、白菜票,至今仍在许多德州的老居民手中保留着。

当年物资短缺的情形,到今天依然深深地烙在许多德州人的记忆之中。

1978年的德州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人们在统一计划的指令下,在普遍贫穷的困扰中,仍然循规蹈矩进行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人们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似乎总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压抑和憋闷。

这种压抑和憋闷久而久之成为熊熊燃烧的地火,总有一天要突出地表而燎原。

在吃不饱的广大农村,人们更多的是在琢磨,怎样度过一个接一个缺粮的日子。

长年累月的饥荒,迫使老实的农民“狡猾”起来,纯朴的百姓不再顺从。

1977年春节,夏津县李官屯段庄村没响过一声鞭炮。

全村190户人家,已经接近一半断粮了,如何度过年关和随之而来的春荒?

这令23岁的支部书记陶九龄坐立不安。

陶九龄问村中老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村中用什么办法度过了灾难,老人们说,只有一条道,那就是分地单干。

陶九龄立即召开支部扩大会议。

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地块,按人头每人二分,以自留地的名义分,统一种春玉米。

当晚,趁着夜色,生产队长把地块打好木桩,把地号交给各家各户。

陶九龄要求大家保密,对亲戚家也不准走露消息。

半个月之后,庄家出苗了,准备下关东的村民也放下铺盖卷,猫在地里干活。

全村人揣着一份希望,保守着这个天大的秘密。

秋后收割,每个人得到将近400斤粮食。

纸终究包不住火。

1977年秋,前来段庄村检查的县工作人员在一次迷路中发现了村里的“自留地”。

时任德州地委书记的卢洪得知当时情况反映后,以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坚定地指示:

“不宣传、不支持、不批评”,这三个“不”,使一场风波以有惊无险的方式告一段落。

但是,随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全党把工作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去。

这些从没有过的提法在这次会议上推出。

1979年2月13日,德州地委召开地、县、乡农业三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

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建立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坚持民主理财发展家庭副业;扩大自留地,自留林;努力发展农村集市贸易。

使正在为能不能继续包产到户而发愁的陶九龄和他的村民们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1980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德州地委扶持42个困难公社发展生产的消息,肯定了德州的做法,号召全国效仿。

1980年4月,德州地委决定在全区大面积推行责任制。

全面实行“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的工作重心转移,在德州全区大面积推广鲁棉1号。

1981年3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德州火车站听取了德州地委负责人关于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情况的汇报。

1981年5月16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到德州调查研究生产责任制情况。

德州的普通百姓,在那一刻也许还没有领会“改革开放”的深层含义,但是,人们在内心确切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德州这块古老的土地开始苏醒了,潜藏在黄河里的这条巨龙抖擞精神撞开龙门,舞动龙身张开龙爪,洗尽满身的黄泥黄水,脱去束缚还春的老皮,扶摇直上九重天,腾飞了。

 

第二集金山银山新变迁

 

1980年,德州的粮食总产达到100.5万吨,人均22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元。

祖祖辈辈吃不饱的农民第一次敢于放开吃白面了。

棉花总产也由1978年的1.8万吨增加到9.1万吨,第一次取得了粮棉双丰收。

1981年,德州的粮食总产增加到137.7万吨,人均309公斤,棉花总产达到14.6万吨。

德州人民由衷的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喊出了“粮食是金山,棉花是银山,党的政策是靠山”的最纯朴心里感受。

在德州的乡村集镇,农民卖棉花的马车挤满了供销社的院内院外。

农民卖棉花后抓着大把的钞票在集市上把几乎能看到的工业品一扫而光,就连不摆头的电风扇也被富裕了的农民搬了回去。

几百年的土坯房推倒了,一砖到顶的砖房一幢一幢盖起来了。

几十年的老棉袄脱掉了,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新衣裳穿起来了。

粮满仓、油满缸、盖新房、娶新娘,德州人民真有钱了。

1982年1月8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到陵县于集公社张西楼和临邑县张寨公社盘河村视察农业生产情况。

1982年2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德州农村户均存粮500斤的消息。

1982年8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先后到陵县、平原县视察工作。

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抓住金,大上银,日子越过越喜人”为题,报道了德州地区在短期内实现粮棉双增产的经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做了批示。

198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德州地区实现农业县县翻番”的消息,称德州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4倍;粮食总产45.2亿斤,增长50%;收购皮棉63万担,是1978年的16倍;人均纯收入达到370元,增长3.3倍。

20世纪80年代初,除夕的段庄,鞭炮声震耳欲聋。

人们在新房的四角把鞭炮从房后挂到房前,以宣泄心中的喜悦。

这一年,段庄的人均收入跃升到夏津县的首位。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场改革究竟能走多远,又能顺畅到何时。

1984年,德州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99.7万吨,棉花总产达到36.2万吨,占山东全省棉花总产的三分之一,占全国棉花总产的十分之一。

粮棉的快速丰产,使德州五百万祖祖辈辈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第一次实实在在地遇上了吃不了、卖不了的难题。

出乎人们意料地市场难题也使德州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们冷静地谋划应对之策。

丰产不丰收,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卖粮难、卖棉难,农民增收难。

“三农”难题引起中央的关注,并连续出台文件。

德州也开始从两个方面推行改革,提出在农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种、养、加一齐上;把农民从棉花地里领出来,领到乡镇企业和社办工业中去,大办乡镇企业。

由此开始,德州的农业多种经营遍地开花了,规模化养猪、养牛、养鸡的多了,冬闲变冬忙的冬季农业在全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迅速变成全国耕作制度改革的典范。

陵县的老百姓创新了传统的耕作模式,利用冬季传统农闲的时机,在广袤的耕地里用保护式栽培再种一茬蔬菜,“冬季农业”成为德州的创造。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江以北的城乡居民一年四级吃上新鲜菜。

1986年,全国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开发会议在德州召开,由此引领了全国农业的大开发,德州也从此成为全国农业开发的典型。

由此开始,德州的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

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专业户发展到10.3万人,占总户数的9.2%。

组建新经济联合体1.49万户,有56600个农户参加,占总户数的5.1%,145个公社建起216个专业服务公司。

365处县属企业有310处实行了经营责任制。

千百年来以农业当家的德州,终于迈出了发展现代工业的第一步,也开始了实质意义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

平原县的杨春玲初中毕业后,杨春玲没有留在家里务农,而是到了禹城打工,为创办自己的养鸡场积累资金。

和杨春玲一样,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四处寻找机会。

平原县的农民学会了鸽子养殖,几年时间,平原县的鸽子就养到上千万只,成为大江南北有名的鸽子之乡。

平原县的信鸽飞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多次获奖,平原县的扒鸽成为与德州扒鸡齐名的美食。

武城县的家庭妇女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一个又一个小地毯厂。

80年代末,内地的地毯是个冷门。

不到十年时间,武城县的地毯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甚至铺到美国的白宫。

武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族毯业城”。

其中的针刺奥比松、TA丝毯在中东市场被誉为“王牌毯”,“毯上毯”。

全县现有地毯企业450多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创利税2.2亿元。

宁津县张大庄的仿古家具,以德克公司为龙头,带动一整条家具生产的产业链。

现在宁津县的家具已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成为旺销的名牌产品,宁津县被命名为“中国家具之乡”。

这一时期,全国的乡镇企业已出现跨地区联营,来自先行一步的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纷纷在内地寻找商机。

《德州日报》报道《山东有个浙江村》,一位浙江人在沙田中开掘第一方池塘,他用养鸭和养鱼互动的方法,把沙田变为鱼塘。

2002年8月,平原县600位农民自费包专列,到浙江温州、金华等地参观、学习民营经济。

此举不仅在平原县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开创了全国先例。

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尝到甜头的平原县农民纷纷自费前往这些发达地区取经,还与对口的浙江民营企业结对子搞联营。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三年,一百名浙江商人组成商务考察团回访德州,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这你来我往的省际间农民自发交流,堪称是中国农民经贸史上的一段佳话。

数据显示,到2000年,德州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6.5万户,注册资金43亿元,从业人员30万人,涌现出皇明、华乐、克代尔、中大、亚太等一批营业性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私营企业。

此时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此时,与德州农民称号相连接的,已经不再仅仅是粮食与棉花。

与同一时期民营企业的繁荣相比,此时的农业困境并没有彻底解决。

粮食产量连续下滑,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2006年中央发布第九个一号文件,彻底免除了农业税。

延续了几千年的种粮纳税的历史,在这一年被彻底改写。

作为历史上农业发达的德州市,农民告别皇粮国税预示着农业、农村、农民从此走上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强农惠农轨道。

德州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大快人心的一号文件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一批种粮大户重新崛起,总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刷新历史记录。

2005年德州粮食总产443.5万吨;2006年粮食总产527.4万吨;2007年粮食总产552.4万吨;2008年达到603万吨。

德州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市称号。

如果说80年代改革初期5个“一号文件”,着重解决了农民经营自主权和人民温饱问题,为推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方针,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与税费改革同步的是农村综合改革进程。

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这些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改革,德州的行动总是走在前头。

大村制,联村支部这些改革的试验正在稳步推进。

这是位于乐陵市的梁锥新村。

20多年前,家境贫寒的梁希森,上了不到一年学,17岁就只身到外地闯荡。

做过铁匠、卖过馒头、还讨过饭。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梁希森回到家乡,先后办过面粉厂、五金厂、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

1995年,梁希森组建了希森集团。

1999年,他以3.98亿元竞买北京玫瑰园别墅成功。

2001年,他投资4200万元建设了梁锥新村,投资2.8亿元建设了三和集团。

2005年又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许家新村。

他计划用15年的时间,让乐陵市黄夹镇6万农民都住进别墅,农村劳动力都变成农业工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

现在的希森集团,依靠养殖鲁西黄牛形成纵向产业化发展,年加工15万头黄牛,使过去的废物秸秆变成宝。

牛粪养蚯蚓、蚯蚓粪又变成种植花卉的高效肥料。

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正把希森集团引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希森模式近年来被各类媒体频频报道,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中央有关部门多次派考察团来调研,并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这里是庆云县中澳集团。

是一家完全由农民兴办起来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拥有资产12亿元,员工5000多人,年加工肉鸭5000万只,带动10万农民从事肉鸭养殖,3万农民从事运输,用“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成为全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5000万元。

这里是乐陵市汇源果蔬饮料公司。

总投资16亿元,年生产18万吨果蔬汁饮料、4万吨枣浆、2万吨枣原汁、5万吨精品干枣果。

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8亿元,带动乐陵及周边100多万农户从事果品生产。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

“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这些亲民政策的实施,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30年间,德州百万农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大步踏上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建设着千百年来祖先梦想着的美好家园。

一座座新的金山、银山在德州不断隆起,一条条致富和谐的幸福大道在德州不断延升。

人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必将在德州全面实现。

 

第三集强市富民固基石

 

德州自古以来依靠黄河的滋养,农业耕作、饲养家禽等农业文明非常早熟。

低水平的农业文明和田园牧歌的生活情调,使我们的祖先的性格变得复杂起来,她们深深眷恋着古老的文化记忆,脚步蹒跚地迟迟靠不近工业文明的门口。

但在广大落后的农村,一部分壮健而有头脑的青年劳动力存在着探索和冒险的冲动。

于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手工业,在明末清初的德州农村逐渐生长出来。

德州瑞兴烟草加工业在明末肇始;铁器加工业大成炉在清初创建;土纺土织在清末已遍布德州城乡。

1902年德州有了近代工业意义的北洋机器制造局,1911年改为德县兵工厂。

1915年,临邑爱惠织布厂建立,此后又形成以宁津柴胡店为中心的几家织布厂。

1949年,德州开工建设发电厂,当年建成工业企业25家。

1958年达到361家,1968年达到534家,到1978年德州已有工业企业1369家,30多个门类,工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有职工16.5万人。

2007年,德州工业增加值达65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5%,生产纱布22万吨,服装1326万件,水泥474万吨,玻璃800万重量箱,成品钢材234万吨,小型拖拉机17万台,刹车片8475万套,太阳能热水器36万套,中央空调22万台,功能糖40万吨。

改革开放30年成就了德州一大批大型骨干工业企业。

这里是华鲁恒升集团。

拥有32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达49.5亿元,是我国第一套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全部国产化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

这里是山东通裕集团。

原来是一处乡镇企业,拥有10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13亿元,是国内能生产大型船用曲轴的少数企业之一。

这里是皇明太阳能集团。

1985年,在一家国有石油钻井研究所工作的黄鸣,舍弃所学专业负债百万元创办了皇明太阳能公司,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体系,率先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工业化与商业化,拥有总资产8.7亿元,员工2300多人,年销售收入12亿元。

其董事长黄鸣荣获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中国可再生能源突出贡献奖”,2008年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企业家家,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太阳能学会副主席。

这里是泰山体育集团的体育器材博物馆。

里面陈列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使用过的运动器材,涉及体操、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和田径六大项目。

在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得的金牌中,有200多块金牌是在泰山体育集团提供的竞赛器材上获得的。

仅北京奥运会,泰山体育集团就获销售收入30多亿元。

这些承载着奥运辉煌与荣耀的器材,曾经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生产。

然而今天,当从博物馆走出来的时候,现实告诉我们,这些科技产品上烙下的是中国创造的印记,是德州民族工业走向辉煌的历史记录。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南融北接”的视野扩展到与中央直属企业的对接。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力求双赢。

在2007年第十一届德洽会上,晶华集团、石油化工总厂分别与中国建材集团联合水泥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新材料公司成功签署了合作协定,开创了德州企业与中央大企业集团合作的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