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498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docx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

××市××学校教师课题申请书

编号

课题名称

申请人

年级

班级

任教学科

研究合作者

预计完成时间

研究目的

主要研究內容

主要研究方法

阶段的研究计划和预计研究成果

学校评审委员会意见

填表日期

序号

时间

具体内容

理由

研究內容

(一)

运用经验互动法每两周进行一次以幼儿绘画能力分组的多元分组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幼儿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让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結伴为一组,有利于幼儿相互间学习,起到互动的作用。

幼儿绘画作品展

通过幼儿间相互欣赏同伴作品来提高自身的绘画技能

孩子的自信心在绘画活动中十分重要。

展出孩子的作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更加提高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研究內容

(二)

运用想象添画法进行技能与想象的整合

內客:

延续想象

写生想象

撕贴想象

想象添画这一方法能有机的将技能和想象力结合起来。

幼儿在已有的图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添画不但使技能有所提高,同时想象力也不断的得到发展

研究内容(三)

在区角活动中通过个别指导法提高幼儿技能并做好个案记录(连续跟踪五名幼儿)

班级的孩子中总有着不同的差异,如何让孩子们缩短技能的差异,我采取在区角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孩子在技能上缩小差距,提高孩子表现的积极性。

从个案研究中,分析出差异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

研究内容(四)

对新插班的幼儿进行绘画情况调查做好记录

本学期班里来了几位新小朋友,要使他们的绘画兴趣和班内幼儿一样,了解他们的绘画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在追问与解读中生成智慧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着模糊认识,比较有倾向性的说法一:

我们非常想搞教育科研,但日常工作太忙,实在没有时间。

说法二:

让我们做具体的事情可以,但是要搞研究,那主要靠你们专家来帮助。

说法三:

一个课题立项的要求太高,我们没有能力去设计课题,更不知道怎样研究。

说法四:

让我上课行,而且也可以上得很好,但是让我写文章可没那个水平。

作为一个区县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者,每当想起这些说法,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

教育科研本来就应该是与广大教师亲密相伴的一种活动,怎么会有如此认识上的隔膜呢?

我很想奉上几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是怎样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起步的。

希望老师们读了会感到亲切,会有启发。

更希望能够改变一些看法,诱发出投身教育研究的兴趣,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

教育科研其实离我们很近,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它不过是每一位教师都有条件进行的一种解读活动,只要你不轻易放过一个个的问号,时常保持着解读这些问号的兴趣,那么,每一次解读,都是一段积累教育智慧、提升专业水平的实践经历。

这就是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

一、走近朱老师

[教师印象]朱老师,男,某区中学语文教师。

朱老师非常健谈,如果不打断他,可以慢条斯理地一直说下去。

作为引进人才,到上海教书的时间并不长,但上海教育的先进与开放的程度让他那颗善感易动的心充满了热情。

朱老师是个思想缜密的人,他的细致、冷静和老成仿佛与他的年龄不大相称,或许这就是他常能抓住教学中的问题深究不放的一个性格因素。

几年来,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用心揣摩,刻苦钻研,在语文教学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已成为教学骨干。

在一次闲谈中,他讲了下面这件事。

[研究案例]关于说话的故事

刚来上海不久,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生长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孩子,可谓见多识广。

但是,他们当中居然也有不少人在课堂上并不会“说”。

其中,有一位男孩成了我特别关注的对象。

我发现在这些不善表达的学生中,他的症状最为突出。

他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似乎是课堂中的局外人。

你要是把他叫起来,无奈中他奉送给你的是真正的语无伦次,那种既羞愧又胆怯的情形倒让人觉得有些可怜。

为什么如此怕“说”?

带着这种疑问,我走进了他课堂之外的生活。

原来,这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之中。

父母小吵天天有,大吵也时常有。

家里总是硝烟弥漫、郁闷压抑。

父母常常把无名之火发在他的身上。

尤其是爸爸,对他特别凶。

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看父亲的脸色度日,从不敢多嘴多舌。

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开口的心理障碍,一张嘴心理就紧张,越是害怕就越是什么都不敢说,长期得不到开口的锻炼而形成了“不会说”的局面。

了解了这位特别不会说的学生情况后,我对其他有同样缺陷的孩子进行了集中分析与研究。

并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心理测试。

发现这群不擅长表达,或表达上有障碍的孩子,在“不会说”现象的背后,各有各的原因。

然而又都指向一种心理状态。

鉴于上述调查与分析,我决定采用“重点突破,触动全局”的策略,先从那个最不敢说话的孩子人手。

一般情况下,面对这种问题,出于职业习惯,教师总是会对这群学生反复教育、疏导和鼓励。

我也这样试过,但效果不大。

这使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概念:

以毒攻毒!

人都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潜在欲望。

当无退路可走的时候,人只能向前。

对于一个在语言方面已经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而言,你越是鼓励与疏导,他可能就会因此更加放大自己的弱处,越发显得顾虑重重。

如果不给他产生新顾虑的余地,那会怎样?

因此,我决定将他逼上“绝路”,让他担任了班级的领操员。

这一招真是把他逼上了梁山。

开始,面对眼睁睁地等着他的全班同学,他胆怯甚至有些惊恐,脸憋得通红也张不开口。

不要紧,明天我还是让他站在领操席上。

他低着头,用眼角偷偷地瞄着眼前的伙伴,轻轻动了动嘴唇,又紧紧地闭上。

没关系,接下来的几天,我照样把他喊到领操的位置等他开口。

如此三番,终于有一天,面对仍旧等他下令的全班同学,他突然大叫了一声:

“立正!

”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呼叫,不仅使他自己吃了一惊,连忙用手捂上了嘴愣愣地看着大家,而且也把我和同学们也吓了一跳。

这戏剧性的一瞬,就像是撕开了年代已久的封条,一股新鲜之气令人心旷神怡。

从此,他不仅慢慢地在领操时从容自如地发出各种口令,而且在课堂上也开了“金口”。

如今,他不仅能大胆地回答问题、发表看法,而且还学着进行语言修辞,语文成绩也相应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位同学的进步与成功犹如一石激浪,给班里那些不愿开口的孩子带来很大的触动。

而我也抓住这个契机,以“初中生说话能力训练”为题,开始对“说话”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这一研究的开展使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于是我又开发了“初中生写作心智模式的研究”这个项目,现已被列为区级课题。

[人物链接]在一个闷热的夜晚,我拿起电话跟朱老师聊起了他的研究。

问:

据说你搞了好几项研究,不感到是工作中的一种负担吗?

答:

负担是有的。

但这种负担主要是来自于心里,因为要研究一个问题,你就要多动一些脑筋去思考,多想一些办法去解决。

但我觉得这种负担不是额外的,而是份内的,是与做好工作紧密相连的。

当研究给工作带来成绩时,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衷的。

而且只有自己才能给予的。

问:

你觉得你能在教育科研上迅速起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的抓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答:

这个问题可能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我不一定有能力讲得清。

我们做老师的,“为人师”的角色很容易使我们凭经验去认定。

认为这个问题就是“这样”。

尤其是做老师时间久了,更容易产生这样的倾向。

其实,即便是同一种经验,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现象,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

就拿我曾经面对的许多学生不善言谈这一现象而言,如果凭主观判断,我可能也会认为他们有的是胆小、有的是天生不愿说话、有的就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些习惯性的主观认定,往往使我们不再去喜欢去多问一个“为什么”。

那么,许多的研究问题当然就会在这种“自以为是”的状态下悄悄溜走。

问: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你在教育科研的起步主要是得益于多问几个“为什么”。

答:

对,我比较愿意把眼睛放到幕后去看个究竟。

二、走近孙老师

[教师印象]孙老师,男,某中学体育教师。

我与孙老师曾多次讨论过他的研究项目。

高高大大的孙老师并不是很愿意说话,一开口甚至还有些腼腆。

这与他在操场上表现出的刚性与干练不大相称。

他在聆听分析或短暂沉默时表现的那种若有所思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常有想法的人。

孙老师比较专注,他会为了一个想法进行多次讨论,而且怎么修改都不会厌烦。

他对自己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格外用心,做了几个课题,都取得了成绩。

他的一些改进体育教学的想法,曾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也获得过市级有关部门的奖励。

在学校的一次学术活动的间隙,他向我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

[研究案例]在以色列赛场上

我曾带队参加在以色列举行的“世界中学生定向越野锦标赛”。

赛事期间,每个参赛队都发了一些饮料之类吃的东西。

但是,有一个现象的发生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休息场地上,别的国家的学生都习惯地把包装纸之类的垃圾收拢起来,就座之处总是干干净净,惟独我们中国的孩子把纸片、包装盒到处扔。

一天比赛结束后,大赛的组织者宣布别的国家的代表队可以回去休息,而独独把我们中国的队伍留下来打扫场地。

说实话,那一刹那,我的血一下子涌到了脸上,耻辱与羞愧让我感到无地自容,这种难以言状的感觉深深刺疼了我的心。

虽然,在那次锦标赛上我们有人获得了银牌,也算是取得了成绩。

但是,我总觉得我们输了。

虽然我们没有输在比赛成绩上,但在人文修养这个更高的层次上败给了人家。

我觉得实在有些愧对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祖国。

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这种现象是发生在学生身上,但从我们教师“教”的现状去看,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平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体锻达标的技能和竞赛中的名次,而忽略了对学生教育方面的引导。

其实,体育学科蕴涵的人文因素是很多的,包括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心理和品质等,都有着相当大的教育空间,可惜自己平时教学并没有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较好的关注。

以色列赛场上学生乱抛垃圾的现象,不能不说是我们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失误。

于是“加强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课题就在我思考中产生了。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赛事活动,我都特别注意把环保意识、公共道德、合作精神、国家荣誉感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与体育教学和各种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人物链接】与孙老师曾有过多次的沟通,每一次谈话都有一些值得记下来的片段。

问:

在我的感觉中,体育老师一直坚持搞研究的人好像不多。

答:

这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有一点大概是与学科教学的特征有关。

体育教学的任务性比较强,多数情况下是与一个个项目的达标训练直接相关的。

因此,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关注的往往是技能性的东西。

问:

你好像有些例外。

答:

也不能这么说,只不过我觉得体育教学中的学问其实蛮大的,它绝不局限于教给学生几个动作,或是仅仅通过一些项目的训练增强学生的体能和技巧。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它的研究空间是很大的。

搞研究其实就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上好体育课,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问:

我发现,你最初的起步性研究好像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尔后的几项研究也几乎都是直接指向自己的教学。

答:

没错。

我的初始研究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当中寻找问题。

以后也基本保持这样一种套路。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这个领域是我最熟悉的;另一方面我总觉得,学生身上反应出的一些问题,许多原因往往出在我们的教学上。

问:

也就是说,你的研究是从解读教学现象入手的,那么你解读的主要对象是你自己?

答:

是的。

解读自己就是对以往教学行为的再认识。

当你真的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值得研究的东西真是太多了。

而你分析自己的教学,采取改进或完善性措施的过程,就是开始走上研究之路的过程。

问:

几个研究搞下来,有些什么体会?

答:

那太多了!

其中最深的体会就是可以在研究中学到许多教学之外的知识和本领。

比如,我对体育教学中体锻成绩达标的传统统计方法提出改革设想,并准备设计体锻成绩达标管理软件的时候,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愿望。

对计算机的认识,对软件设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还是处于贫乏的阶段,是否可以变为现实也是没有把握的。

但是,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我认真地分析了传统做法的弊端和做这项研究可能会给当前体育教学带来的益处。

以后看了许多相关的书,通过反复的实践,最后不仅完成了研究,而且这个项目还获得了本市第二届中小学电脑教学成果二等奖。

也正因为有了这第一次的积累,现在我又在思考另外一个实现体育备课现代化的研究课题。

三、相关的启示

教育家MarionDadds(1985)曾经提到过教师行动研究的三种研究起点,其中一种研究起点的特征是:

研究起始于“不明”的情况,也就是指教师常可以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开始进行研究。

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长期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

研究其实是很平常的教育行为,而且是教师这个职业所特有的、经常性的行为。

而不平常的是看你是否有一颗善于透过现象去解读背景的心。

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教育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景的不确定、对象的差异以及策略的不定性。

因此,许多外显的现象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根源性背景。

许多成功的教师,往往都是对“为什么”的问题有着浓厚的解读兴趣和比较敏感的解读行为,他们通常以追问现象为支点走上研究之路的。

这种“追问式解读”的起步性研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以现象的追问为起点

研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活动一般可以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发现问题。

而背景性的解读研究则需要以此现象为起点,把具有代表意义的表象提炼成研究的问题。

比如,朱老师发现那么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善表达,有的甚至惧怕开口时,就没有轻易地凭经验或主观认识去下结论,而是想方设法去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愿开口。

在观察中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在课堂上几乎一言不发的同学,在课外跟伙伴交流时并不像在课堂上那么糟糕。

这就说明问题不是想当然地那样简单,因此,他更加坚定了深入解读的信念。

事实证明朱老师是对的。

追问与解读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了解到不愿意或不习惯开口的原因,采取了针对性强,又比较有效的教育、引导和训练的措施,使这些同学在进步中逐渐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成绩。

2.把自己放在里面

以对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问题”,应该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研究者必须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

研究者“把自己放进去”的意义在于:

提出研究问题的人就是解读问题的实行者。

而不是提出一个问题后,自己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要么妄加评论,要么主观臆断,或者干脆甩手交给专家。

如果这样,那就失去了通过研究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自我提升专业水平的根本意义,而且,“把自己放进去”的一个更为直接的意义,应该是研究者在刚开始从事研究活动时,主要研究自己的问题,这是因为:

“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

比如,孙老师最初的研究就是通过一些现象,解读自己的教学。

在以色列的赛场上,当他为自己所带的队伍而羞愧的时候,也可以寻找客观原因:

怪学生不争气、怪班主任教育不到位,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的确不只是他个人的原因,完全可以把学生训斥一番了事。

然而事情发生以后,孙老师在思考这一现象时习惯地“把自己放了进去”,与自己所熟悉的体育教学联系起来进行深度分析和思考,发现了一般情况下被体育老师所忽视的问题,并依靠解读研究中所获得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学即研究

现象是在教学实际当中发现的,研究理所当然要根植于实践。

因此,以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的研究问题,必须紧紧地依附于研究者的工作实践。

初学研究的教师要建立这样一种意识:

在刚刚起步解读研究的过程中,要习惯于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成为实施研究、寻找答案、产生研究策略的过程。

上述案例中无论是朱老师还是孙老师,在研究中都表现出“教学即研究”这一明显的特征和倾向。

他们对某些典型现象的追问与解读的过程,始终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工作实践,而且是与个人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其解读现象、解决问题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益。

教师搞教育科研,除了必须有一定的方法,还应拥有一颗善感易动的心。

与执着的激情相伴的教师,往往会在热情的常态中对研究和钻研教育教学充满了兴趣,会对改进现状饱含期待,会比较习惯于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而孕育研究契机,习惯于针对时而发生的问题与现象引发研究行为,在一次次深究不放的追问中,向自己的专业水平挑战。

(上海市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张音)

 

网络是教师走进研究的平台

我在学校教科研室工作的时候,常有老师对我说:

我很想搞课题研究,但不知怎么搞,教学工作又太忙,抽不出整块的时间去学习。

不会做、没时间,这可能是教师搞课题研究最大的困难。

怎样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选题、检索资料、设计方案等困难,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新的信息化学习和交互的环境,互联网、“校校通”为教育科研搭建起快捷的平台。

我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就能够解决教师课题研究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网上聚焦,学会选题

我认为教师选题时之所以感到困难,是由于对教育理论了解不多,对教育信息掌握也不多,对研究方法知道太少,对自身实践反思也太少。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教师打开窗户看世界,了解外界的教育环境;同时要引导教师反思自己,总结自我的实践经验,进而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1.从网上获得教育热点

A老师从网上找到了十多篇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下载后传到校园网上,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

A老师在网上发帖子说:

我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很想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因为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更有效,也能促使我去探讨更多的东西。

但想了很长时间题目还是没确定下来。

老师们都觉得他的想法很好,有的建议他题目要具体,口子开得小一点;有的说现在外面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研究性学习”,理论方面比较多,你的课题一定要突出操作性。

A老师听取了许多老师的建议后,确定了研究课题——“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

2.从网上获得新的教育理论

B老师说:

我最困惑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难教,我教书多年,讲课水平自认为不错,但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就是不愿认真听讲,不少的学生成绩就是上不去。

现在我在继教网上找到了一些“新课程理念”,看到一些基础教育的有关新资料,学习了“新基础教育”理论,受到很大的启发,我认识到问题还是出在我自己身上,陈旧的学生观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不改不行,我要在这里找到自己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于是B老师将新基础教育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学生自学、自研为主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应用研究”的课题。

3.在网上与专家对话

C老师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多年的学生“课堂三分钟讲话”,受到学生的欢迎。

她曾有不少思考,想把“课堂三分钟讲话”作为一个载体,进一步拓展“讲话”的内涵,使这项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外阅读、合作学习等方面整合起来。

她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许多的信息,她认为课题选题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课题一定很有研究价值。

于是将自己的课题题目和简单设想,发送给教科所的某专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专家与C老师交换意见,认为:

“建立学生自主活动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个题目太大,太笼统,不好操作。

教师做研究课题应该具体、可行,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

特别是刚开始搞课题研究不宜贪大求深,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

建议她深入思考进一步修改课题。

经过反复的讨论,C老师的课题定为:

“以课前讲、演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我想,这正是教师自觉学习和广泛交流后,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智慧反思。

通过反思,教师将自己的个人感悟、“默会理论”外显出来,使它清晰化、深刻化,并与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整合,这样形成的。

通过网上学习,教师们感到学习的时间多了,学习的地点自由了,获得的信息丰富了,网上讨论时也有话可说了。

我认为:

网络为教师敞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网上教师可以直接与许多的专家学者对话,学习较先进和前沿的教育科学理论,了解热点的教育教学问题;还可以与同行相互交换智慧,进行思想的碰撞。

这是任何培训都达不到的效果。

网上论坛,学会设计方案

1.网上自由论坛

当教师确定了研究方向后,我们请教师依照课题的有关要求,把“问题”提炼、凝聚为一个规范的课题题目,列出一个初步的方案提纲,传送到校园网的“科研论坛”上。

网络技术交互、开放等优势,给教师提供了及时交流和自由支配交流时间便利,教师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反复的在网上和学习伙伴进行讨论,表达自己观点向学习伙伴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也借用外脑改进自己的课题方案。

C老师起初设计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作业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研究”。

有的老师认为这个研究题目缺乏新意,“语文作业”不过是个工作问题,没研究的价值。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的看法是:

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中,语文课文后没有附带作业,没有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思考与练习”,给我们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怎样运用这个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则有大量的问题可研究。

但是方案中“作业”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

有的老师指出:

方案中语文作业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内在联系是什么尚未回答清楚。

还有老师提出,方案中有关的背景资料不够贴切,“实践意义”也有些像贴标签。

老师们通过发帖子和发电子邮件与C老师进行了多次探讨。

C老师在听取大家的建议后对课题进行了反复修改。

课题修改为“开发语文读写资源,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修改后的方案将“作业”具体到“读写”,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开发资源的角度切入,整合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课外诸多媒体的选择等方面,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符合社会要求,具有时代特征。

读写资源的开发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清晰贴切,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网上集体论坛

在教师们的课题设计方案基本完成以后,我们组织了借助网络的“课题论证会”。

会上,先由教师从校园网上调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投影到会场的大屏幕上,然后讲解自己的课题设计思路、设计过程、方案的主要内容等,其他教师边听边看。

每位教师讲解完后,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论证会上,教师们的批判精神、自主意识、参与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如D老师设计的课题题目有些大,内容有些杂,在听完他的讲解后,同学科的E老师马上发现了这一问题,他很有说服力地指出D老师把研究英语教学中的一项活动等同于研究整个英语教学的范围,研究内容太多,操作困难,并进一步分析了问题所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D老师欣然接受了E老师的评议,即表示要进一步修改。

有一位教师还很细心地用鼠标点着大屏幕上的文字,指出了另一位教师课题方案中“研究过程”的一个时间安排问题,小小的一点纰漏教师们也没有放过。

我针对每一项课题设计方案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我认定这是最及时、最有针对性、最有意义的指导,往往是对一个教师提出的建议,能影响在场的所有教师。

在F老师的设计方案中,课题的实施部分只有简单的几个条目,不够具体,步骤也不清楚,并缺少时间安排。

我建议她分为三大阶段,并与她一起逐条具体细化,突出操作过程。

她马上就在网上进行修改,很快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题实施步骤。

例如第二部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3年6月——2005年3月)

(1)组织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初态调查和分析。

(2)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适应程度的分析,确定试点班级。

(3)确定子课题,指导教师承担不同年级子课题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