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0240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docx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

对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的理解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同时贯彻教育部的1号文件“教高【2005】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关计算方式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而制定。

一、《合格评估方案》的总体构架

(一)评估方案的构成

《合格评估方案》,由评估方案有关说明、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和标准、评估结论及其标准等四部分组成。

在评估指标和标准中,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合格标准和备注等。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有7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41个观测点,不设核心指标和“特色项目”。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1.1学校定位

1.2领导作用

1.3人才培养模式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2.2教育教学水平

2.3教师培养培训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本设施

3.2经费投入

4.专业与课程建设

4.1专业

4.2课程与教学

4.3实践教学

5.质量管理

5.1管理队伍

5.2质量保障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6.1学风建设

6.2课外活动

6.3指导与服务

7.教学质量

7.1思想道德修养

7.2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7.3体育美育

7.4校内外评价

7.5就业

(三)评估结论的标准

专家组评估结论经统计汇总专家个人投票结果后得出,分为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种,标准如下:

合格:

专家所投总票数中,通过的票数超过二分之一;

不合格:

专家所投总票数中,不通过的票数超过二分之一;

其他情况均认定为暂缓通过。

(四)专家投票依据

专家个人投票结果,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专家不得投弃权票。

个人投票时掌握的标准为:

通过:

18个及以上二级指标达到合格要求;

暂缓通过:

4个二级指标达不到合格要求;

不通过:

5个及以上二级指标达不到合格要求。

(五)结论处理:

评估合格的学校,须根据专家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进行针对性整改,整改方案两个月之内报送评估中心,整改报告一年后报评估中心。

我部组织人员对学校整改情况进行随机回访。

暂缓通过的学校,要全面进行整改,期限原则上为一年,一年后我部派专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给出结论建议。

评估不合格的学校,全面加强建设和整改,两年后重新接受合格评估。

二、《合格评估方案》的研制说明

(一)新方案研制的总体界定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适用于未参加过上一轮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学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

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新建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合格评估方案的制定从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需要出发,努力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势与发展方向。

合格评估方案强调新建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强调重视培养学生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对学生的指导服务;强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认真开展评建工作。

4、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合格标准及其计算方法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

(二)新方案研制的总体思路

1、妥善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持评估方案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

新方案继续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规范、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

原方案设7个一级指标加一个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新方案设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

新老方案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一级指标也基本一致,仅在个别表述上有变动。

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和新建院校自身的特点,新方案在二级指标上有适当调整,在观测点和评估标准方面调整较大。

具体调整情况可参见下表。

原方案和新方案一、二级指标变化比较表

原方案(2004版)

新方案(2010版)

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主讲教师)

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

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专业与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质量管理(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管理队伍、质量保障)

学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指导与服务)

教学质量(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就业)

教学质量(思想道德修养、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2、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建立适应新建院校需要的评估指标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条件达标和管理规范的问题。

因此,新方案通过建立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的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宏观管理与指导,使新建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引导新建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新方案强调学校应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①在师资队伍建设、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③培养方案、④课程建设、⑤实践教学等一系列环节上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新方案的调整和变化

1、注重考察领导能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把原“办学指导思想”改为“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增加“领导作用”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二级指标,不仅考察学校是否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同时考察是否制定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建设一支符合新建院校办学定位的师资队伍。

增加了“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两个二级指标,侧重要求学校加强教师的培养,提出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的培养,加强专业教师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特别提出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新建院校建设一支具有发展后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3、注重考察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

把原“教学经费”改为“经费投入”,不仅考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还要考察政府(主办方)投入。

拟根据国情采用“学校举办方(含政府、行业和民办高校投资者)生均拨款分别达到或超过上一年本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平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政府经费投入,又照顾到区域的实际差别。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公报的数据测算,如果使用“区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值”这个指标,对西部11个省、自治区来说,有9个省、自治区没有达到标准;对中部10个省来说,有5个省没有达到标准;对东部7个省来说,有4个省没有达到标准。

因此,总体看来,这个指标对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有促进作用,对保持新建院校办学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投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4、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方案的设计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统领作用,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条主线贯彻始终,从而使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严密,既体现了“三个符合度”(1、学校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2、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3、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的评估原则,又有利于新建院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的实现。

5、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将原方案一级指标“学风”改成“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设置“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指导与服务”等二级指标。

一方面强调从学校整体氛围和制度建设上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强调学校应在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6、重视实践教学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如要求50%的毕业论文(设计)要在实验室、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完成,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理工农医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有适当的提高。

对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求贯彻在评估标准体系的始终,从办学思路到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基本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明确具体。

这样有利于与审核评估的衔接。

7、不设“特色项目”和核心指标。

鉴于新建院校的实际情况,新方案不设特色项目,但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相关的评估标准中,注重引导学校培育自身的特色。

新方案不设核心指标,一是为了进一步简化评估的程序,规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合格评估,其指标应该是最低标准,高校都应该基本达到这些要求。

三、评估指标体系及观测点的内涵解读

下面主要是结合我院情况对观测点的内涵作逐一说明。

1.一级指标: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

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办学思路不是抽象的,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它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合格评估方案》的各级指标都会与办学思路有关。

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不仅要看它的二级指标,还要看《评估方案》的其他指标,如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

领导作用则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

1.1学校定位

主要观测点:

学校定位与规划

1.1.1学校定位与规划

合格标准:

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学校办学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执行有保障,有效果;注重办学特色培育。

“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条件。

“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人才的类型”是指应用型、研究型、研究应用型。

“服务面向”有两层含义:

一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全国服务。

二是培养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基层的一些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

专业建设规划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尤其是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持),要遵循教育规律。

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要符合学校的定位,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或特色专业。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

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

这四个规划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在一个总规划中,内含这四部分内容。

1.2领导作用

主要观测点:

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1.2.1领导能力

合格标准:

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

(1)各级领导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转变。

现在的时代,我们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要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质量观、人才观。

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观念。

结合学校的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实行。

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应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另外不同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的任务不同,质量标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样的,学校根据定位对培养的人才还提出不同的要求。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成人”与“成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等关系。

(2)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做到责任明确。

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学校领导在治学过程中,首先要带头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应有一个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

学校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应当明确、清楚。

(3)各级领导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

(4)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1.2.2教学中心地位

合格标准: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基本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有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落实情况较好。

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实际的含义的,是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考察的:

是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基本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是否明确;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师生满意度高;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关键在于落实。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因此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时,学校应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1.3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观测点:

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

1.3.1人才培养思路

合格标准:

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定位核心定位。

目标定位是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行为规范而对多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

目标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思考,相对于理念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

明确现代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好学校教育,为当地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前提。

(2)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与支撑。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关系到深化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a.培养目标和规格;

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

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4)人才培养思路、措施与效果。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培养体系、建立评价系统、形成培养机制,就业率达90%以上。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合格标准: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并取得明显成效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办学方式,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境的培育;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平台拓展与实际效果,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大学4年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一级指标:

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

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因此说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一定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主要观测点:

生师比;队伍结构

2.1.1生师比

合格标准:

全校生师比基本达到国家合格标准(18--16:

1);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

生师比为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教师总数为专任教师加外聘教师的一半的和。

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在编教师,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

专任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可以是各层次的授课工作,也可以是其他教学形式,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等。

外聘教师包括返聘教师、外教和其他不在编教师。

2.1.2队伍结构

合格标准: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40%;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0%以上,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能力的教师,整体发展趋势良好,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

在读的可以作为参考。

分析教师的结构状态时采用的是师资。

这里的师资专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教师。

符合岗位资格是指:

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

主讲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90%。

主讲教师是每学年给本科生主讲课程的教师,给其他层次授课的教师和指导毕业论文、实践等教师不计算在内。

师资的整体结构要合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要适应教学需要,要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考察(都合理才算合格):

(1)全校师资的自然状况。

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各系分布状况等。

(2)学科发展状况。

教师的科研状况;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新学科、新专业的师资状况。

(3)主要基础课和主干课教师队伍状况。

重点考察基础课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情况等。

(4)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状况。

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它应有学科带头人,已形成学术梯队,并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

学校要有稳定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骨干教师。

专家将考核学校进出师资的职称和学历等。

2.2教育教学水平

主要观测点:

师德水平;教学水平

2.2.1师德水平

合格标准:

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

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学校的名牌实质是教师风范的名牌。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风范主要内容是:

敬业与乐业,爱生与奉献,竞争与合作,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育人与自育。

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

“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督学、与时俱进”,是对教师风范的最好概括。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

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采取措施,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师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领导和教师集体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教学质量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

评估时要综合看: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的各种教学评估资料,专家抽查情况,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审阅情况,学生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专家随机听课时对教师的评价以及专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考察的结果。

在学术研究领域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2.2教学水平

合格标准: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质量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学校及各系制定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对于青年教师进校1-3年内着重培养教学能力,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做到:

一是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能否搞好,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其一,了解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与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其二,认真研究和消化教材,确定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其三,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写好教案和讲稿。

但要注意千万别照讲稿念,这样的做法学生不爱听,希望改进。

二是课堂讲授阶段。

第一是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言传身教。

这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风要正,观点正确,言之有物,讲课仪态要端正。

第二是教师上课,要提前到教室,千万别迟到,教师上课迟到是教学事故。

第三教师上第一堂课时,一定要作自我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