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景观设计注意事项.docx
《小区景观设计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区景观设计注意事项.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区景观设计注意事项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
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
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
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
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
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
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但从住宅建设上来看,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居住小区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长条形住宅和行列式的排列,虽有某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同小异,互相雷同,地方特色不明鲜,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
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
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的有机结合。
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
“活动的地方都没有”。
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
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
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
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
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
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
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
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无存。
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
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
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规划设计者主观努力的问题,没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更高标准的生活需求的设计原则,同时建筑设计与规划脱节,建筑形成单一,对总体的环境效果相对来说考虑得比较少,对外部空间处理流于粗线条。
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
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
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
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
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
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
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
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部位。
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
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
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
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
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F·吉全德所说:
“过去采用单纯的单元式住宅与联排式住宅的混合方式,但在被几乎有无限可能的,多样变化的住宅类型混合修建的形式所取代。
这样的设计方法,不但使建筑物适合于每个住户的特殊的居住形式,而且将它们设计成有机整体,也就是把建筑物组合成一系列相互补充的形态,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
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
在50—60年代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一方法上下了很深功夫,创造了一系列的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好的居住环境,壁如:
荷兰某居住小区,用地6公倾,人口23000,整个小区由7个大小不等,层数不同,类型多样的住宅组团组成,以此形成独特的多样化的居住环境。
又如德国某地居住小区,用地148公顷,人口24000,7200户。
居住区由20个环形住宅团组成,每个组团用地90×150米,由7栋层数和类型都不同的住宅组成一个半形敞的院落,每个院落的布局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院内有大片绿地和设有儿童游戏和老人休憩场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
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就好象大家庭一样。
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整体式住宅组团的建筑造型并不是要求五花八门,其中一个组团可以采用一种单体形式也可采用几种形式。
关键在于根据地形、地在整体布局和环境布置中着意营造,可以前后错迭、高低错落、因地借势、就其自然,其布置灵活多样。
这种居住小区空间环境丰富,通风、视野、朝向均较好,而且还有一个可用来着意刻化的大空间,有利于对其配景予以创造。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
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
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
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小别区,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
居住其间使人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具有新颖的居住空间环境的居住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不难出现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小区,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
这也同时需要我们每个规划设计者们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技巧,充足的信息及跨学科的知识。
居住小区的种植设计
城市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自然边界线所分隔,不为城市道路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居住小区的人口密度也在相应增大,这对居住小区的建设,特别是绿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笔者通过对自身所在地---河南漯河市居住小区的调查,谈谈居住小区的种植设计。
一、当前居住小区的特点
1、建筑布局为混合式。
小区的绝大多数建筑为行列式布置,少量的为周边式。
2、建筑密度大,楼层高和人口密度大,人均绿地少。
3、周边高,中间低,小气候明显。
居住小区的周边多为高层建筑,形成一个"盆地"结构,小气候明显。
这对植物的选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4、综合光照强度大。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
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绿化树种的选择
居住小区植物选择总的原则是:
一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
二是应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
根据居住小区的各种环境,如:
阴面、阳面、山墙、屋顶、阳台等,选择植物应做到:
1、无污染,无伤害性。
居住区所选植物本身不能产生污染,忌用有毒、有刺尖、有异味、易引起过敏的植物,应选无飞毛、少花粉、落叶整齐的植物。
2、抗污染。
生活区的污染主要来自锅炉煤烟、生活污水、污物、污气(CO)以及四周街道上扬起的灰尘。
所选树种(植物)应有较强的抗污染特性,如:
女贞、广玉兰、栾树、苏铁、龙柏、黄杨、法青、木槿。
3、少常绿,多落叶。
居住区由于楼房的相互遮挡,采光往往不足,特别是冬季,光强减弱,光照时间短,采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要多选落叶树,少选常绿树。
4、以阔叶树木为主。
居住小区是人们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场所,应该给人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
但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针叶树的松柏给人的是庄严、肃穆感。
所以小区内应以种植阔叶树为主,在道路和宅旁更为重要。
5、乔、灌、藤、草、花有机搭配,丰富植物种类,创造四季景观。
夏荫(五角枫、广玉兰等),春花(白玉兰、榆叶梅、丁香、连翘等),秋实或彩叶(金李类、乌桕、栾树等),冬青(法青、石楠、海桐、黄杨等)。
6、选择有小果、小种子的植物,招引鸟类。
栽植一定数量的结果实和种子的植物,能模拟出自然景观,引来鸟类,形成"鸟语花香"的环境,如:
李类、金银木、苹果类、菊类、向日葵、柳树、串红类等。
三、配置方式
居住区的绿地结构比较复杂,在植物配置上也应灵活多变,不可单调、呆板。
1、点、线、面相结合。
这里的点是指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面积较大,是为居民提供工余、饭后活动休息的场所,利用率高,要求位置适中,方便居民前往,一个小区一般有2至3个。
平面布置形式以规则为主的混合式为好。
植物配置突出"草铺底、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公园式绿化特点,选用垂柳、玉兰、海棠、樱花、碧桃、百日红、腊梅、桂花、牡丹、月季、美人蕉、小菊、马尼拉草等,植物多丛植,孤植、坪植、坛植和棚架等。
线是指居住区的道路、围墙绿化,可栽植树冠宽阔、枝叶繁茂、遮荫效果好的小乔木、开花灌木或藤本,如银杏、香椿、樱花、石楠、法青、爬墙虎等。
面是指宅旁绿化,包括住宅前后及两栋住宅之间的用地,约占小区绿地的50%以上,是住宅区绿化的最基本单元。
2、注意再生空间的绿化。
居住区由于建筑密度大,一方面地面绿地相对少,限制了绿量的扩大。
但另一方面,多建筑又创造了更多的再生空间(建筑表面积),为主体绿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利用居住区外高中低的结构特点,低层建筑可实行屋顶绿化,山墙、围墙可用垂直绿化,小路和活动场所可用棚架绿化,阳台可以摆放花木等,以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
3、疏密有致。
为了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种植设计应做到疏密有致,即宅旁活动区多为稀疏结构,使人轻松、愉快,获得充足的自然光,在垃圾场、锅炉旁和一些环境死角外围密植常绿树木,道路上用遮荫小乔木。
4、模拟自然,创造鸟语花香之意境。
一个居住区绿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要保证该系统的稳定,就要充分考虑各要素间的关系。
四、几种优化栽植类型
1、宅旁绿化。
宅旁的阳面绿化一般可采用:
马尼拉草+月季+黄杨矮篱。
马蹄筋+书带草围边的结构。
宅旁的阴面绿化可采用:
黑麦草+珍珠梅+黄杨矮篱。
早熟禾+太平花+黄杨矮篱的结构。
宅旁的山墙可选用爬墙虎之类的藤本进行垂直绿化。
2、道路绿化。
树种可选合欢、樱花、百日红、白玉兰、银杏等。
围墙用香椿+石楠绿篱+剑麻、竹+紫叶小檗,或创作其他的单面花境。
3、公共及专用绿地绿化。
上层木可选垂柳、广王兰、女贞、海棠等,中层木可选金银木、连翘、月季、牡丹、腊梅、桂花等,下层可选剪股颖、结缕草、早熟禾等,草地适当点缀小菊、串红等季节性花卉。
形成鸟语花香、轻松愉快的环境。
总之,居住小区绿化影响因素较多。
在操作过程中应灵活掌握,不可机械照搬。
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绿地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居住小区真正成为居民生活、休息的良好场所。
转载: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试行稿)
1总则
1.1本导则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满足21世纪居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促进我国环境景观设计尽早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编制的。
旨在指导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的技术人员正确掌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方法。
通过导则的实施让广大城乡居民在更舒适、更优美、更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并为我国的相关规范的制定创造条件。
1.2本导则遵循国内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和其他法规,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的,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1.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
1.3.1坚持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
1.3.2坚持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1.3.3坚持生态原则。
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
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3.4坚持地域性原则。
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移植。
1.3.5坚持历史性原则。
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2住区环境的综合营造
2.1总体环境
2.1.1环境景观规划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要求。
要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土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和市政配套设施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1.2依据住区的规模和建筑形态,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的用地配置,适宜的景观层次安排,必备的设施配套,达到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优化,达到住区整体意境及风格塑造的和谐。
2.1.3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
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观;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观资源的住区,应有意识地留设景观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观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景观,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2光环境
2.2.1住区休闲空间应争取良好的采光环境,有助于居民的户外活动;在气候炎热地区,需考虑足够的荫庇构筑物,以方便居民交往活动。
2.2.2选择硬质、软质材料时需考虑对光的不同反射程度,并用以调节室外居住空间受光面与背光面的不同光线要求;住区小品设施设计时宜避免采用大面积的金属、玻璃等高反射性材料,减少住区光污染;户外活动场地布置时,其朝向需考虑减少眩光。
2.2.3在满足基本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住区室外灯光设计应营造舒适、温和、安静、优雅的生活气氛,不宜盲目强调灯光亮度;光线充足的住区宜利用日光产生的光影变化来形成外部空间的独特景观。
2.3通风环境
2.3.1住区住宅建筑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2.3.2为调节住区内部通风排浊效果,应尽可能扩大绿化种植面积,适当增加水面面积,有利于调节通风量的强弱。
2.3.3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自然气流。
2.3.4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宜达到二级。
2.4声环境
2.4.1城市住区的白天噪声允许值宜≤45dB,夜间噪声允许值宜≤40dB。
靠近噪声污染源的住区应通过设置隔音墙、人工筑坡、植物种植、水景造型、建筑屏障等进行防噪。
2.4.2住区环境设计中宜考虑用优美轻快的背景音乐来增强居住生活的情趣。
2.5温、湿度环境
2.5.1温度环境:
环境景观配置对住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
北方地区冬季要从保暖的角度考虑硬质景观设计;南方地区夏季要从降温的角度考虑软质景观设计。
2.5.2湿度环境:
通过景观水量调节和植物呼吸作用,使住区的相对湿度保持在30%-60%。
2.6嗅觉环境
2.6.1住区内部应引进芬香类植物,排斥散发异味、臭味和引起过敏、感冒的植物。
2.6.2必须避免废异物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应在住区内设置垃圾收集装置,推广垃圾无毒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及卫生设备气味的排放。
2.7视觉环境
2.7.1以视觉控制环境景观是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方法,如对景、衬景、框景等设置景观视廊都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由此而提升环境的景观价值。
2.7.2要综合研究视觉景观的多种元素组合,达到色彩适人、质感亲切、比例恰当、尺度适宜、韵律优美的动态观赏和静态观赏效果。
2.8人文环境
2.8.1应十分重视保护当地的文物古迹,并对保留建筑物妥善修缮,发挥其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
2.8.2要重视对古树名树的保护,提倡就地保护,避免异地移植,也不提倡从居住区外大量移入名贵树种,造成树木存活率降低。
2.8.3保持地域原有的人文环境特征,发扬优秀的民间习俗,从中提炼代表性设计元素,创造出新的景观场景,引导新的居住模式。
2.9建筑环境
2.9.1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住区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塑造具有个性特征和可识别性的住区整体景观。
2.9.2建筑外立面处理
(1)形体。
住区建筑的立面设计提倡简洁的线条和现代风格,并反映出个性特点。
(2)材质。
鼓励建筑设计中选用美观经济的新材料,通过材质变化及对比来丰富外立面。
建筑底层部分外墙处理宜细。
外墙材料选择时需注重防水处理。
(3)色彩。
居住建筑宜以淡雅、明快为主。
在景观单调处,可通过建筑外墙面的色彩变化或适宜的壁画来丰富外部环境。
(4)住宅建筑外立面设计应考虑室外设施的位置,保持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
(未完)
3景观设计分类
3.1分类原则
本导则的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具有概念明确,简练实用的特点。
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的总体把握和判断。
3.2设计元素
景观设计元素是组成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素材。
本导则列出的景观设计元素仅是诸多素材中的常见部分,其中一些重要的量化指标可作为设计参考依据。
设计元素根据其不同特征分为:
功能类元素、园艺类元素和表象类元素。
(详见下表)
4绿化种植景观
4.1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并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内"设置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注:
①居住区公共绿地至少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②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日照阴影范围之外。
③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同时应满足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的要求。
④参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4.2公共绿地指标
公共绿地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
组团级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或组团)不少于1.5m2/人。
4.3绿地率
新区建设应≥30%;
旧区改造宜≥25%;
种植成活率≥98%。
4.4院落组团绿地
其中:
L-南北两楼正面间距(m);L2-当地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S1-北侧为多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S2-北侧为高层楼的组团绿地面积(m2)。
4.5绿化种植相关间距控制规定
4.5.1绿化植物栽植间距和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2绿化带最小宽度规定
4.5.3绿化植物与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距的规定
4.5.4绿化植物与管线的最小间距
4.6道路交叉口植物布置规定
道路交叉口处种植树木时,必须留出非植树区,以保证行车安全视距,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米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为交通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见下表)
4.7植物配置
4.7.1植物配置的原则
(1)适应绿化的功能要求,适应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自然植被分布特点,选择抗病虫害强、易养护管理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