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386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docx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高二语文教案模板

离骚(节选)-高二上导学_高二语文教案_模板

离骚(节选)

晨读课堂

【字词拓展】

(一)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亻屯                  郁邑余佬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圈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的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显著。

(二)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 以轨羁兮(惟)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纵使)

 虽体解吾犹未悔(即使)

(三)古今异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浩荡,古义为荒唐,今义为水势大,也泛

 指广阔或壮大。

2.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古义不得志,今义指经济状况

 不好。

3.宁溘死以流亡兮:

流亡,古义指随流消逝,今义指因灾害

 或其他社会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4.自前世而固然:

固然,古义为本来就是这样,今义表示承

 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既承认甲事实,也不否

 认乙事实。

(四)词类活用

1.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名词用作使动词,使……步行。

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长,形容词用作使

 动,使……高、使……长。

3.固前圣之所厚:

厚,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看重。

(五)特殊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矣:

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否定句

 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长余佩之陆离: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

   【作文万花筒】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l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以比喻和象

 征手法来表达他忧国忧民以及希望能重返君王身边的心

 情。

(“美人迟暮”出于此)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表达了对

 理想的执著追求。

   .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说(为国捐躯的勇士们):

你们身躯死了,但英灵常在,活着

 是英雄,死了也是鬼雄。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黄铜编钟被毁弃殆尽,

 只剩下陶锅震响如雷。

揭露了小人趾高气扬,忠贤默默无

 闻的社会现实。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意思是事物都有自己的

 优势和劣势,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骄傲自大。

精彩回放

【课文译文】

我为人民的生活这么艰难而哀伤,

我长叹息也只好擦干泪水。

我只是喜欢培养自己的爱好,

结果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斥。

既因为用香蕙作佩带而贬斥我啊,

又因为采集芳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但这是我自己的情愿心甘,

纵使是死上多次我也不后悔。

我怨恨王君啊真糊涂没主见,

你始终是不能体察我的心肠。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美貌,

造出谣言来说我好淫荡之事。

固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   

不守规矩而且改变法度。

抛却了准绳随意歪曲,

竞相苟合取悦奉为常理。

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

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

我就是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

也决不肯做屈节卑躬的丑事。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方枘和圆凿怎么能够相合?

哪有道不同而能走到一起的?

我压抑着情怀,强忍着蒙受的屈辱,

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

保持清白正直地死去,

本是前代圣人之所称赞。

 我后悔当初选择道路不仔细,

 我久久站立又打算返回,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

 要趁着这迷途末远赶快停步。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边漫步,

 让它在椒丘上奔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做官以遭祸殃,

 我要退回整理我的衣服。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

 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吧,

 只要我的内心确实芬芳。

 要把头上的冠戴做得高高的,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长的,

 芳香和污垢纵使被人混淆啊,

 只要我这清白的精神丝毫无损。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眼远望,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看看。

 佩带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

 馥郁的芳香会向四方远扬。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惟独爱好修洁。

 就是把我肢解我也不肯改变,

 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

【相关链接】

 

(一)走近作者

   屈原,约前339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

 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他出身于贵族世家,自幼受到

 良好的教育,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青壮年时期被楚怀王器

 重,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

 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

 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

 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

 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

 王的放逐。

流放期间,写出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

 歌。

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其中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品。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

 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还开创

 了新诗体——楚辞。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

 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

 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时代风云录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

他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

他们不

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使得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

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

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

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

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

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

国,顷襄王仓皇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

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被攻破的噩耗,万念俱灰。

仰天

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泪罗江。

(三)语海拾贝

1.关于“风骚”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

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

《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集,《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

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楚辞

   屈原创作的新诗体楚辞,题材上大量采用神话传说;手

法上更广泛地运用比兴,想象更为丰富;形式上突破了《诗

经》等四字为主的句式,多采用六字形成的节奏;语言上大量

运用语助词“兮”,大量采用华丽词藻,不同于《诗经》常用朴

素的词语。

3.《离骚》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屈原的思想结

晶。

《离骚》塑造具有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全文多

以内心独自的方式,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瑰丽的文采,表现他

忧国忧民,不逐流俗的崇高品格和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

苦闷。

司马迁称赞《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全诗373句,本课选于其中的20~32节。

4.骚体诗的节拍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

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夸(女夸)/以礴羁兮,謇/朝

谇/而夕替。

5.端午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

端午节。

早在周朝,就有

教案示例之二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

  2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4教具:

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

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

车错、马错、座次错。

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

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

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

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

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

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

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

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

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

(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琴文)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

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

(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

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

  指导预习:

  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

(1)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

  2根据要点让学生:

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

  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

敝衣冠:

敝,坏、破旧。

  公子执辔愈恭:

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

度,(duó),估计。

动词。

  直上载公子上坐:

载,乘坐。

动词。

  实持两端以观望:

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

  侯生果北乡自刭,刭(jǐng)用刀割脖子。

  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

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

  3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自然段。

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第二部分:

第3、4自然段。

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

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1层:

新迎侯生。

(详写)

  第2层:

数请朱亥。

(略写)

  第三部分:

第5—12自然段。

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

  第1层:

(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

  第2层:

(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

  第3层:

(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

  第4层:

(12自然段)写魏王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一部分

  教师出示问题

(1)

(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

例如:

“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

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

  

(1)提问:

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

  明确:

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

“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

“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提问:

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

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

  明确:

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

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

  2讲读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

  

(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

  明确:

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

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

  

(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

  答:

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

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略讲第4段:

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归纳指出:

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功业。

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

  

(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

  

(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

  (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

  (4)微察公子(暗暗地)

  (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

  (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

  (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

  (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

  2预习第三部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

  1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

“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

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明确:

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

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明确: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

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

教学目的

1.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 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品读人物的方法;

2. 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 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

《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教学程序

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

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

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

(幻灯片2)

三、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幻灯片3)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

哈姆雷特特写镜头。

(幻灯片4)

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教师引导: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斯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

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团体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错误的喜剧》。

  .写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亚赢得了骚桑普顿勋爵的眷顾,勋爵成了他的保护人。

莎士比亚在90年代初曾把他写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献给勋爵,也曾为勋爵写过一些十四行诗。

借助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走进了贵族的文化莎龙,使他对上流社会有了观察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他的生活视野,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从1594年起,他所属的剧团受到王宫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予以关爱,改称为“国王的供奉剧团”,因此剧团除了经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宫廷中演出,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进而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

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

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四、展示:

名家观点撷英。

(幻灯片5)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

(歌德)

教师试评:

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五、.总结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资料来源:

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

木棉致橡树

问:

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

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

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

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

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

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

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