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9182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图。

试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图D中的细胞体积最小,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小,因而视野最亮。

【详解】由低倍镜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小,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

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

放大的倍数越大,透光量越少,视野就越暗。

反之,放大的倍数越小,透光量越多,视野就越亮。

据图中可知,D中细胞数目最多,细胞最小,故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高倍镜的使用,解答时,要注意换高倍镜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视野会变小,二是视野会变暗。

2.如图表示某化学键的结构式,则含有该键的化合物不可能是(  )

A.ATPB.抗体C.胃蛋白酶D.胰岛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ATP是细胞内

直接能源物质,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P是磷酸基团,-表示的是普通的化学键,~表示的是高能磷酸键,ATP水解供能时,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更容易断裂跟合成,初步水解的产物是ADP和Pi。

2.图示化学键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后形成的肽键。

【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不可能含有肽键,A正确;

B、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含有肽键,B错误;

C、胃蛋白酶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含有肽键,C错误;

D、胰岛素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含有肽键,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内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不大。

3.某同学将4个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不同浓度外界溶液中,测得B/A(A表示细胞长度,B表示原生质层长度)值如下表,则外界溶液浓度最大的是(  )

细胞

细胞Ⅰ

细胞Ⅱ

细胞Ⅲ

细胞Ⅳ

B/A

1

0.9

0.8

0.7

A.细胞ⅠB.细胞ⅡC.细胞ⅢD.细胞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外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

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

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分析题意和图表:

A表示细胞长度,B表示原生质层长度。

测得B/A的值等于1,说明细胞没有发生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当;测得B/A的值小于1,说明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且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越明显,外界溶液浓度越大。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质壁分离的原理,理解B/A值的含义,能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若用如图所示根尖完成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最适合观察的部位是(  )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①是根冠,②是分生区,③是伸长区,④是成熟区。

【详解】②为分生区,该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适宜部位。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材料是否合适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周期中各期时长,该细胞的分裂间期时长为(  )

A.1hB.4hC.12hD.21h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的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完成染色体的均分,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长。

【详解】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细胞周期长2×(7+3+1)=22h,其中分裂期长1h,则分裂间期长21h,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对生物学发展至关重要。

下列技术与应用不匹配的是(  )

A.PCR技术--扩增蛋白质

B.显微注射技术--培育转基因动物

C.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D.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体细胞克隆动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1.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显微注射技术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详解】A、PCR技术可在体外大量扩增DNA,A错误;

B、培育转基因动物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精卵细胞,B正确;

C、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C正确;

D、动物克隆需要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实现细胞重组,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概念及应用;识记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识记胚胎移植技术的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7.如图为细胞类型的典型转换过程,下列描述与该过程相符合的是(  )

A.细胞生长过程B.骨细胞增殖过程

C.RNA发生变化的过程D.DNA不断变化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

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

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图示为细胞分化过程,不是细胞生长的过程,A错误;

B、图示为细胞分化的过程,不是骨细胞的增殖,B错误;

C、图示为细胞分化过程,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中RNA会不断发生变化,C正确;

D、图示为细胞分化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的DNA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图1为乳糖酶作用机理,图2是温度对乳糖酶催化效率的影响特点。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0℃时乳糖酶的结构被破坏

B.70℃时乳糖酶的结构被破坏

C.A是乳糖酶,其最适温度是40℃

D.B是乳糖酶,其从70℃至40℃可恢复最高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A是乳糖,B是乳糖酶,C和D是葡萄糖和半乳糖。

酶的特性:

(1)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

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0℃时乳糖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A错误;

B、70℃时乳糖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酶的活性丧失,B正确;

C、由图可知,A是乳糖,B是乳糖酶,C错误;

D、B是乳糖酶,在70℃下,酶失去活性,从70℃降温至40℃不会恢复活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稳定对酶活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9.图是食物中部分营养物质在人体内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是乳酸B.B是多肽C.②过程释放O2D.③为脱氨基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显示葡萄糖和蛋白质氧化分解的过程,蛋白质经过水解形成氨基酸,氨基酸经过脱氨基形成不含氮的物质继续氧化分解。

【详解】葡萄糖氧化分解先形成丙酮酸,A为丙酮酸,A选项错误。

蛋白质最终水解产物是氨基酸,B物质为氨基酸,B选项错误。

②过程氧化分解要消耗氧气,不会释放氧气,C错误。

氨基酸需要经过脱氨基后,不含氮的部分继续氧化分解,③为脱氨基作用,D正确。

【点睛】图中既有蛋白质水解的过程,也有蛋白质和葡萄糖氧化分解的过程,对图中的过程要分析准确,细胞呼吸的底物除了葡萄糖还有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

10.人体内吸收外周组织中多余胆固醇并送到肝脏的脂蛋白主要是

A.乳糜微粒B.高密度脂蛋白C.低密度脂蛋白D.极低密度脂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人体内脂蛋白的主要作用,结合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和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血小板颗粒剥离下来带回肝脏,转化为胆酸,最后变为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即可作答。

【详解】A、乳糜微粒的生理功能是转运外源性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

其中TG在毛细血管中被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进入各组织贮存或利用,而外源性胆固醇则全部进入肝脏,A错误;

B、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和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血小板颗粒剥离下来带回肝脏,转化为胆酸,最后变为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B正确;

C、低密度脂蛋白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来的。

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但主要是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C错误;

D、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但主要是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D错误。

故选B。

11.如图是某动物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要RNA聚合酶

B.物质②③④在完全合成后是不相同的

C.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D.过程①的模板是m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①表示转录过程;②③④⑤表示肽链;⑥表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详解】A、图甲中过程①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A正确;

B、图甲②③④完全合成后,它们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因为合成它们的模板是同一条mRNA,B错误;

C、根据图中多肽链的长度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C错误;

D、过程①是转录,模板是DNA的一条链,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同胞种很难通过形态特征来区分,相互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研究发现“欧洲疟蚊”有六个同胞种,则关于六个同胞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B.口器和腿长差距明显

C.属于遗传多样性D.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

同胞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是不同的物种。

【详解】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通过地理隔离形成的,A错误;

B、同胞种很难通过形态特征来区分,因此六个同胞种的口器和腿长差距不明显,B错误;

C、属于物种多样性,C错误;

D、这六个同胞种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紧扣题干信息“同胞种很难通过形态特征来区分”、“相互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题,属于考过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具有突触结构,但不能传递信息。

“沉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神经元中没有细胞核

B.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神经递质的酶

D.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没有直接接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突触小泡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从而导致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

【详解】A、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而神经元的细胞核存在于胞体中,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B正确;

C、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递质仍能完成传递信息的功能,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没有直接接触,不影响递质传递信息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4.如图所示实验中,可被子代A系鼠识别为抗原的是(  )

A.注射进胚胎鼠

淋巴细胞B.C系鼠的皮肤

C.B系鼠的皮肤D.子代A系鼠的皮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抽取C系鼠的淋巴细胞,注射给A系鼠的胚胎,形成的子代A系鼠,被移植C系鼠的皮肤,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而移植B系鼠的皮肤,发生免疫排斥现象。

【详解】A、抽取C系鼠的淋巴细胞,注射给A系鼠的胚胎,由于胚胎期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因此C系鼠的淋巴细胞对A系鼠的胚胎来说不会引起免疫反应,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子代A系鼠,被移植C系鼠的皮肤,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说明C系鼠的皮肤不被子代A系鼠识别为抗原,B错误;

C、由于子代A系鼠移植了B系鼠的皮肤会发生免疫排斥现象,因此B系鼠的皮肤可被子代A系鼠识别为抗原,C正确;

D、子代A系鼠的皮肤是自身组织器官,所以不被子代A系鼠识别为抗原,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掌握器官移植属于细胞免疫,属于中档题。

15.如图为某种植物幼苗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则此时生长素浓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侧>对照>乙侧

B.甲侧<对照<乙侧

C

对照>甲侧=乙侧

D.甲侧=乙侧>对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根据试题分析,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就生长素浓度而言,甲侧>对照>乙侧。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16.肝癌患者晚期常会出现腹水(组织液积水)。

为利尿排水,临床上静脉输液的主要成分最可能是(  )

A.葡萄糖B.生理盐水C.氧气D.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癌症患者腹部积水是由于血浆渗透压低,导致组织液增多造成的。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葡萄糖可以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相互渗透,对腹部积水没有作用,A错误;

B、生理盐水不影响细胞外液参透压,对腹部积水没有作用,B错误;

C、氧气不影响细胞外液参透压,对腹部积水没有作用,C错误;

D、为腹部积水患者注射血浆蛋白,可以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从而促进水分由组织液回渗入血浆,使其及时随尿排出,以缓解病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某种鸟的毛色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如图),酶A、酶B分别由基因A、B控制合成。

若将绿鸟(AB∥ab)与白鸟(ab∥ab)测交,则子一代中数量最多的颜色应为(  )

A.黄色B.蓝色C.黄色和蓝色D.白色和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白色的基因型为aabb、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蓝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_,绿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

【详解】若将绿鸟(AB∥ab)与白鸟(ab∥ab)测交,由于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故子代AaBb:

aabb=1:

1,后代白色:

绿色=1:

1。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运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如图为甲、乙两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为低血糖患者

B.甲可能有多饮多尿症状

C.乙在进食1h内一定可检测到尿糖

D.为降低甲的血糖浓度必须注射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在0.8~1.2gL-1之间。

据图分析:

甲在饭后血糖浓度明显超出此范围,应该为糖尿病患者,乙血糖浓度在此范围内,应该为正常人。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曲线乙表示正常人的血糖变化,A错误;

B、图中加是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多饮多尿症状,B正确;

C、乙在进食lh内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不能检测到尿糖,C错误;

D、为降低甲的血糖浓度,不一定必须注射胰岛素,如Ⅱ型糖尿病注射胰岛素不一定有效,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19.

如图表示培养和分离某种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

B.步骤②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迅速蘸取菌液后划线

C.步骤③三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

D.步骤④恒温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大肠杆菌进行计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沾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

【详解】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再将平板倒过来放置,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培养基,A错误;

B、灼烧后的接种环需在火焰旁冷却后再沾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B错误;

C、步骤③通过连续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分布在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分离到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单个菌落,C正确;

D、平板划线法接种的培养基上,由于起始段菌体密集,所以无法对其计数,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纯化,解题的关键是能识别图示所代表的过程,仔细分析答题。

二、多选题

20.冬泳爱好者以冬泳的方式挑战严寒,人在冬泳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B.甲状腺素分泌增多

C.抗利尿激素释放较少D.下丘脑产生冷觉

【答案】BC

【解析】

【分析】

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低温环境中,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机体的产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寒冷时机体的消耗能量增加,血糖相对升高以增加能量供应。

【详解】A、人通过调节,在不同环境中维持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正常,A错误;

B、冬泳过程中体表散热量增大,为维持体温恒定,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热量,B正确;

C、寒冷环境出汗减少,通过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C正确;

D、由大脑皮层产生冷觉,D错误。

故选BC。

【点睛】本题通过简单的情景综合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识记并区分体温调节过程中的调节中枢和感觉中枢。

三、探究题

细胞与微生物

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发现,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有显著疗效。

21.从细胞结构分析,疟原虫属于______生物。

22.蚊虫叮咬是疟疾传播的主要方式,这种传播途径称为______。

A.空气传播

B.媒介物传播

C.病媒传播

D.飞沫传播

23.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红细胞膜上存在______。

24.疟原虫会在红细胞中大量增殖,其增殖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

25.疟原虫涨破红细胞进入血液的方式和该方式依据的原理分别是______。

A.自由扩散流动性

B.协助扩散选择透过性

C.主动运输选择透过性

D.胞吐流动性

26.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抗疟机制与细胞能量的供应有关。

线粒体膜电位的维持是合成ATP的前提。

屠呦呦的大量实验研究中有这样一组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1

疟原虫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2

加入青蒿素

60

3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不加入青蒿素

100

4

加入青蒿素

97

①1、2组结果表明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由1、2、3、4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②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的线粒体,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答案】21.真核22.C

23.疟原虫识别并结合的受体

24.有丝分裂25.D

26.

(1).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

(2).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差异(3).人体细胞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

1、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青蒿素,加入青蒿素的一组中线粒体膜点位的相对值降低,这说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3、4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青蒿素,结果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

【21题详解】

疟原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

【22题详解】

蚊虫叮咬属于病媒传播。

故选C。

【23题详解】

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红细胞膜上存在疟原虫识别并结合的受体。

【24题详解】

疟原虫的增殖时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

【25题详解】

疟原虫通过胞吐的方法从红细胞进入血液,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故选D。

【26题详解】

①1、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青蒿素,加入青蒿素的一组中线粒体膜点位的相对值降低,这说明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3、4组的结果可知青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