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638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PPTX 页数:60 大小:4.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x

,静脉中等长度静脉导管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汇报人:

2021,背景,随着输液工具的不断发展,头皮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等长度导管(MC)、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输液港(PORT)等在临床广泛使用。

静脉输液治疗应评估病人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

与外周静脉留置针、PICC、CVC、PORT相比,中等长度导管(MC)具有穿刺速度快、安全性较高、维护成本较低等优势,为病人提供了一种经济、安全的静脉输液方式。

美国2016INS指南建议考虑液体药物特征和预期治疗时长(例如14周),选择中等长度导管(MC)。

欧洲2017PICC&MIDLINE指南中指出,中等长度导管如果使用适当,可以使用数月。

目录,CONTENTS,概述,适应证和禁忌证,置管流程,中等长度导管维护,导管拔除,并发症的识别、预防与处理,01,02,03,04,05,06,概述,Part01,中等长度导管定义,外周静脉置入的中等长度导管又叫中线导管(Midline),导管长度2030cm,从肘窝处上下两横指常规穿刺或采用超声引导技术从上臂置入(图一)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内5-7,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胸段或可到达锁骨下静脉(图二)。

长外周导管(有时定义为迷你中线Mini-midline):

810cm长的导管,用常规穿刺技术放置在前臂或手的浅静脉,或采用超声引导技术放在上臂中段深静脉,其尖端不超出腋窝。

概述,概述,本共识目标人群:

18岁以上住院患者。

操作者资质:

临床实施中等长度导管置入及维护的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中等长度导管相关静脉治疗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且考核合格。

知情同意:

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法律和组织政策的规定,对所有创伤性操作获得病人知情同意。

中等长度导管置入前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置入目的的相关信息,包括目的、风险等,病人署知情同意书。

适应证和禁忌证,Part02,适应证,预计治疗时间14周的病人,持续输注等渗或接近等渗的药物,短期静脉注射万古霉素的病人(少于6天的治疗),需持续镇静与镇痛的病人,间歇性或短期输注高渗透压、腐蚀性药物等(因存在未被检测的外渗风险,需谨慎),禁忌证,避免持续输注发疱剂药物治疗,导管尖端未达腋静脉胸段或锁骨下静脉的情况下,不适宜用于胃肠外营养、渗透压大于900mOsm/L的补液治疗,有血栓、高凝状态病史、四肢的静脉血流降低(如麻痹,淋巴水肿,矫形,神经系统病症),终末期肾病需要静脉保护时,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淋巴水肿的病人,拟穿刺肢体部位有疼痛、感染、血管受损(瘀紫、渗出、静脉炎、硬化等)、计划手术或放疗的区域均不宜置管,置管流程,Part03,血常规、凝血功能。

卧位姿势,避免在惯用卧位肢体穿刺。

合作程度、依从性、文化程度,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史,穿刺侧肢体有无手术史、导管置入史、放射治疗史、淋巴水肿、肿瘤压迫等。

置管前评估,病人的评估,选择上臂血管(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首选贵要静脉。

使用超声观察血管纵视图和横视图。

观察血管直径、深度、走向,有无动脉及神经伴行,确定导针架的型号。

应避免穿刺小血管(导管/静脉比率不高于45%的血管),置管前评估,血管的评估,置管前评估,穿刺部位的评估,避免在以下部位穿刺:

有触痛或开放性损伤的区域、四肢发生感染的区域、受损血管(如:

瘀紫、渗出、静脉炎、硬化、条索状或充血的血管)、静脉瓣的位置。

使用超声观察计划穿刺部位周围静脉、动脉和神经的位置。

当轻微下压超声探头时,健康的静脉容易受压变瘪,动脉是搏动的。

神经距离动静脉较近,呈回波束状,应小心避免损伤神经。

置管前评估,置管长度评估,测量从预穿刺点到尖端位置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利用体表测量有3种方法:

a.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腋窝水平;b.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同侧锁骨中线;c.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同侧胸锁骨关节减2cm(图三)。

中等长度导管的置管方法有常规穿刺、塞丁格技术穿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

选择超声引导下改良型塞丁格置管技术可增加穿刺成功率。

采用常规穿刺法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应从肘窝处下两横指的部位穿刺。

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其穿刺部位应发生变化,穿刺点应在肱骨内上髁至腋窝顶点中三分之一的贵要静脉、肱静脉或头静脉。

将穿刺部位从肘窝处上两横指向近心端移动大约10cm,即从上臂中段置管。

中等长度导管尖端可位于锁骨下静脉中,靠近锁骨中线位置。

置管操作,有研究表明,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胸段(第三段)时,穿刺点渗血渗液、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明显降低。

置管操作,置管前准备,观察病人皮肤及上肢静脉情况。

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

向病人解释留置中等长度导管的目的、方法、置管过程及置管后应注意的事项。

嘱病人排尿、排便。

置管操作,常规置管,置管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宜在专用环境中进行。

测量双侧臂围和预置管长度,手臂外展与躯干成4590。

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

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乙醇组合使用。

推荐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导管及其他附加装置。

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皮肤,并自然待干。

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

生理盐水预冲导管,检查导管完整性。

导管应缓慢匀速送入预测量刻度,禁止暴力送管。

使用超声系统查看上臂血管,严格区分动、静脉,避免误伤动脉。

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皮肤,并自然待干。

穿刺成功送导丝时,动作轻柔,确保导丝无卷曲,导丝不得反方向送入;导丝在体外预留至少15cm,防止滑入体内。

扩皮时应沿导丝方向,避免损伤导丝和血管。

移除导丝应动作轻柔,以免破坏导管及导丝的完整。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中等长度导管操作,病人教育,置管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送管过程中关注病人心理,以免因病人情绪紧张导致送管困难。

告知病人置管过程中如有疼痛或不适时,应及时告知。

中等长度导管维护,Part04,评估,局部评估:

至少应每日评估。

病人的一般资料、穿刺静脉、局部皮肤有无红斑、肿胀、感染、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等;测量双侧臂围;评估敷料是否完整、潮湿、污染、卷边;评估导管功能:

导管是否通畅、有无损伤、脱出、移位等。

整体评估:

至少应每日评估。

有无全身感染临床表现、并发症史、病史等;治疗方案、输液方式等;理解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等。

感染预防与控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有条件的可在专用环境中进行。

维护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接触技术和卫生手消毒,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根据需要佩戴清洁/无菌手套。

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

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乙醇组合使用。

推荐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消毒皮肤、导管及其他附加装置。

脱出血管外的导管不应再次送入血管内。

如脱出少许,回抽可见回血,推注盐水顺利,可继续使用。

敷料,敷料应完全覆盖穿刺点。

透明敷料不耐受的病人,应更换敷料种类,如穿刺部位出汗、出血、渗出,可用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置管后24小时应更换敷料,并检查敷料,如有潮湿、脱落、污染,应及时更换。

无菌透明敷料至少7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应每48小时更换一次。

污染、脱落、潮湿后立即更换,同时检查穿刺部位。

应使用0或180方法揭除敷料。

更换敷料后应注明日期、时间、操作者姓名。

规范并妥善固定导管,以减少松动、移位风险。

接头,推荐使用恒压/正压无针输液接头。

无针输液接头至少每周更换1次或根据产品说明书确定更换时间。

松动、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无针输液接头使用前后,用力擦洗其表面不少于15秒。

冲封管,输液前后尤其是输注刺激性、黏稠度高的药物、血制品后应冲管。

输液前后及输注不相容药物之间,使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冲洗量至少为10ml,注射器容积不少于10ml。

采血后、输注血液/血液制品、肠外营养、造影剂后应增加冲洗量。

冲管时有阻力/回抽无回血,不可强行推注。

应使用正压封管技术进行封管。

病人教育,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发育、文化程度、认知水平等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

告知病人导管日常活动的限制和装置保护方法。

指导病人及陪护人员了解导管的维护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需要报告的临床指征及如何/何处报告等。

评估病人及陪护人员对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和依从性,并定期再次评价。

导管拔除,Part05,拔管指征,中等长度导管推荐留置时间14周,或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

应每日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尽早拔除。

如果在导管置入时或留置期间疑有神经损伤(如感觉异常、麻木或麻刺感)或置入时误穿动脉,应立即拔除。

如果在非最佳无菌条件(例如在紧急情况下)下置管,应24小时内尽早拔除。

如果需要继续输液治疗,可联系专业团队进行置管。

拔除导管后,应检查导管完整性,确保导管完整。

否则,应查找原因,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

拔除导管后,应对病人监测48小时,及时发现并发症(如输液后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拔除导管后,给予病人及照护者进行有关并发症的症状、体征的健康教育,并告知发生症状后的联系人。

导管拔除,拔管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应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拔除。

导管拔除后,如发现或怀疑导管不完整,应由相关科室医师协助做进一步的评估。

当拔管困难时,切勿强行拔除,遵照执行第六章节“导管相关并发症处理”进行处理。

病人教育,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

拔管过程中关注病人心理护理,以免因病人情绪紧张导致拔管困难。

告知病人拔管过程中如有疼痛或不适时,应及时告知。

拔管后告知病人和/或照顾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并发症的识别、预防与处理,Part06,并发症,静脉炎渗出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导管移位导管破裂、栓塞、拔管困难神经损伤,静脉炎,识别应根据病人人群、治疗方案和风险因素,利用标准化工具,至少每日对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估。

推荐使用静脉炎量表或可视化静脉炎量表(VisualInfusionPhlebitis,VIP)进行导管静脉炎的评估(附表一、二)。

应透过透明无菌敷料观察穿刺点情况、轻触穿刺点以及听取病人和/或家属诉说识别静脉炎发生。

静脉炎,静脉炎,静脉炎,预防根据静脉治疗方案、病情和经济条件等综合评价导管尖端放置的最佳部位。

满足治疗前提下选择最细的导管;穿刺点应避开关节部位;在静脉治疗全程遵循无菌技术;使用消毒剂应充分待干后执行后续操作;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移动,建议使用无菌非缝线的导管固定装置。

拔除中等长度导管时,应对穿刺部位监测48小时,及时发现输液后静脉炎;在出院时,对病人和/或家属进行静脉炎症状、体征的书面说明,以及告知其发生静脉炎后的护理联络人。

静脉炎,处理可根据静脉炎量表不同评分的推荐处理措施(表一)进行导管处置。

可通过抬高肢体或遵医嘱使用镇痛剂等措施减轻静脉炎带来的不适。

渗出,识别应利用标准化工具至少每日评估并详细记录,特殊用药如输注强刺激性药物应增加评估频率。

推荐使用渗出分级量表(Infiltrationscale)(附表三)。

护理人员评估内容包括:

透过透明无菌敷料观察穿刺点情况、轻触穿刺点,评估冲管阻力、抽取回血及听取病人疼痛主诉。

输液泵报警不能发现渗出,不能将输液泵的使用作为识别渗出的方法。

渗出,渗出,预防做好导管的维护,定期评估导管是否通畅,及时发现药物渗出的症状。

应避免穿刺关节活动;不应通过导管输注腐蚀性或不间断、长时间输注强刺激药液;避免多次穿刺。

渗出,处理拔除导管,无菌敷料覆盖,不要对渗出区域施加外力。

抬高肢体,促进淋巴回流和吸收。

评估神经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再充盈、感觉和肢体远端关节的运动。

使用皮肤标记笔画出渗出区域,并拍照以评估变化。

基于输液容器中原始的溶液量、停止时剩余溶液量和输注速率,估测渗出的溶液。

导管堵塞,处理识别导管部分或完全堵塞的表现:

无法抽出回血或回血缓慢;输液速度缓慢;无法冲管或输液不畅;输液泵频繁堵塞报警;输液部位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