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3794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价值链分析法案例.doc

企业案例:

青岛啤酒案例整理、分析:

王玉董静

青岛啤酒始建于1903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企业。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6月16日注册成立。

于1993年6月在香港发行H股票,并于7月15日上市,是首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

同年8月在上海发行A股票,并于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首家在沪、港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两地上市共募集人民币16亿元。

2001年2月增发1亿股A种股票,募集人民币7.87亿元。

使资产负债率下降到50%以下。

到2001年,公司总资产已从1997年的36亿元增长到72亿元,品牌价值从34.08亿元增长到了67.1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提高到11%。

截止到2004年,公司总资产已增长到102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2.5%。

(一)全球啤酒行业态势

目前,中国在啤酒产销量上排名世界第一。

其他的啤酒大国有美国、德国、巴西和日本等。

从啤酒消费的发展趋势看,欧洲、大洋洲市场已基本饱和,大部分国家的增长率在3%以下,有的甚至减少。

北美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南美洲和亚洲增长很快,发展空间很大,而亚洲市场中日本的啤酒市场也已基本饱和。

增长最快的是中国。

啤酒生产集约化是世界啤酒业的一个特点。

主要啤酒生产企业的产量都很大,世界前十大啤酒企业的年产量都在20亿升以上,而且在本国的集中度很高。

美国的第一大啤酒企业AB公司(Anherser-Busch)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啤酒厂商,2000年产量达到1400万吨,占全美市场份额的48%;排名第二的米勒公司(Miller)年产量近700万吨,市场占有率为22%。

世界第二大啤酒企业是荷兰的喜力(Heineken),它的年产量远远超过了荷兰本国啤酒销量,是世界最大的啤酒出口国,占荷兰市场份额的51%,除了占有荷兰本国大部分市场外,还发展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如在波兰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0%。

丹麦“嘉士伯”占全丹麦市场份额的90%;日本的朝日公司占日本市场份额的39.5%,麒麟公司(Kirin)的产量占日本全国产量的一半。

德国的情况也差不多,全国啤酒厂有上千家,但大型厂大多产量在100万吨以上,数量众多的微型厂(前厂后店)主要生产风味啤酒。

(二)中国啤酒行业发展状况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和消费大国,潜在市场容量巨大。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啤酒行业的高速增长期,啤酒产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8%,此后则进入相对平稳的低速增长期,1995到200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在7%左右。

中国啤酒市场总体形势是:

消费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生产能力局部过剩。

据预测,今后几年中国啤酒行业在总量上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代,全国啤酒产量仍能保持年80万-100万吨的增长。

预计到2010年,我国啤酒总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人均消费啤酒将接近世界平均水平(27升/年)。

2004年,全国啤酒企业有525家(其中174家亏损),啤酒产量达到2910.05万千升。

与此同时,行业走出了近十年来整体效益连续下降的低谷,经济效益强劲恢复,取得近六年的最好业绩:

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23.94亿元,同比增长17.58%;实现利润总额29.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9亿元。

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改善也反映在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

在2004年全国酿酒行业利税总额100强中,啤酒企业就占了50家。

其中,按销量排在前10名的燕京、青岛等品牌合计约占全国啤酒市场份额的67.05%。

1984年成立的中日合资的江苏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是我国啤酒工业引进的第一笔外资。

1992年以来,在发达国家啤酒市场饱和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啤酒集团纷纷通过许可证、技术合作、投资入股或独资、进出口贸易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据统计在1994年到1996年间,洋啤收购了中国60%年产量在6万吨以上的啤酒品牌。

近年来,随着中国啤酒消费的迅速增长,美国AB、米勒、比利时英特布鲁、丹麦嘉士伯、荷兰喜力等国际啤酒巨头纷纷以合资合作、收购、并购等形式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在中国掀起了第二次投资热潮。

在这种形势下,以青岛和燕京为代表的国内啤酒巨头也不甘示弱,加大了对国内啤酒行业的整合力度,啤酒行业集中度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啤酒品种继续向多样化发展。

目前国内生产的啤酒大致可分为10—12度的淡色啤酒,7—8度的淡味啤酒,添各种调味剂的风味啤酒,如姜汁啤酒、螺旋藻啤酒、菊花啤酒等;不同原料、不同加工工艺的特色啤酒如干啤、冰啤、小麦啤酒等;低酒精度啤酒如果汁、低醇、无醇啤酒等。

尽管品种较多,但基本口味属淡色啤酒类型。

中国除以淡色淡味啤酒为主体外,还应该有浓醇型啤酒、高浓度啤酒、混浊啤酒等。

中国啤酒行业上市公司主要有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重庆啤酒、惠泉啤酒、兰州黄河等,它们的财务状况如下表所示。

表1:

中国主要上市啤酒公司经营状况(2004年12月31日)

燕京

青啤

重庆

惠泉

兰州黄河

主业利润(万元)

120363.4

267552.6

42867.2

13198.9

9733.3

营业利润(万元)

39254.9

53548

8690.6

2322.7

1161.4

净利润(万元)

27050.6

27972.4

6595.2

1455.8

742.3

每股收益(元)

0.4

0.2639

0.26

0.058

0.045

每股净资产(元)

6.24

3.38

2.6

3.68

2.04

净资产收益率(%)

6.42

7.8

9.9

1.58

2.2

毛利率(%)

25.76

31.03

34.26

16.32

22.28

营业、管理费用比例(%)

17.63

24.61

25.04

12.76

13.14

财务费用比例(%)

0.3886

0.5652

3.2229

1.07

4.8838

啤酒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在中国,建一个具有较为先进设备、年产10万吨的啤酒厂需投资5亿元人民币。

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比例也较其他饮料酒行业高,平均在40%左右,其他饮料酒行业该数据一般在30%左右。

啤酒消费的季节性明显,每年的二、三季度是啤酒消费的旺季。

在北方和长江带,二、三季度的销量占到全年销量的70%左右。

我国啤酒90%以上采用玻璃瓶包装,运输不当容易破碎,长距离运输会提高成本。

啤酒讲究新鲜度,瓶装啤酒保质期一般6个月,灌装啤酒保质期在12个月。

时间一长,容易出现氧化现象,影响到啤酒的口味和质量。

由于讲究新鲜度及运输的困难,啤酒销售受到销售半径的约束,销售半径是500公里,一般是地产地销。

国内啤酒生产目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企业规模小、效益差。

近年几个大啤酒集团对行业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离国际大啤酒企业的规模还有一定距离。

国际上前十大啤酒企业至少年产量240万吨。

而且我国75%以上的啤酒企业产量在5万吨以下。

此外,我国企业的吨啤酒耗水量平均为20吨,国际水平是6吨;吨啤酒耗电在国内是130度,国际水平为110度;吨啤酒耗标准煤,国内为170千克,国际是80千克。

(2)质量保证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啤酒企业即使生产出了质量优良的产品,也可能由于质量保证手段不完善,如包装材料选用不当、原材料保存不善等而影响产品最终质量,难于保存较长时间。

(3)灌装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啤酒装备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灌装设备,曾严重制约了我国啤酒生产的发展。

80年代以来陆续引进200多条灌装线,20多种技术,已大大改变了我国啤酒瓶装的水准,但高速罐装技术的应用还局限于少数企业。

国外啤酒灌装设备领域以计算机控制和电子阀灌装技术为主流,我国企业还有待掌握。

中国啤酒市场是一个“金字塔”形状,单价在5元以上的高档啤酒占10%的市场份额,单价在5元以下的中低档啤酒占90%的市场份额。

高档啤酒市场上集中了国优名品和国际品牌,在品牌、质量和服务方面进行竞争。

中低档市场以普通市民为消费群体,基本上是地产地销。

中国啤酒企业有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是燕京、青啤和华润。

三家的啤酒产量约占了全国的1/5。

三方都有意做成全国性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跑马圈地的运动。

青啤与燕京都是上市公司,能通过股市大量融资,进行收购活动。

第二阵营包括珠啤、重啤、哈尔滨、蓝剑等地方集团。

这些集团虽然未在全国展开猛烈攻势,但是凭借地方市场称霸一方,实力也在壮大。

第三阵营是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的啤酒小厂商。

这些企业利用地利、人和占领一定的地方市场。

随着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小企业将会不断被大企业所兼并。

据国家十五规划和远景发展目标,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坚持“从市场需求出发,引导健康发展”的方针,在产品继续增长的同时,重点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档次,创立世界名牌;深化改革,调整企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制止低价倾销,打破地方保护,提高行业经济效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青岛啤酒的发展战略

1、总体发展思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啤酒确立的公司使命是“发展青岛啤酒,弘扬民族工业”,要充分利用“青岛啤酒”驰名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知度,加以大力发展,并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展、市场不断开拓、技术不断进步、管理不断创新、效益不断提高。

公司当时的战略目标是“创世界驰名品牌,建国际一流企业”,把“青岛啤酒”这一中国驰名品牌上升为世界驰名品牌,把公司建设成国际一流企业。

近几年,青岛啤酒凭借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坚持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有的“金字塔”产品结构和“新鲜度”管理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由中国名牌企业上升为世界名牌企业,创建国际一流企业。

并具体确定了在2003年建厂百年之计达到年产销量300万吨,用十年时间,达到年产销量800万吨,成为亚洲第一强,跻身世界啤酒十强。

青岛啤酒的发展战略可以图示如下:

低档大众市场

中档

高档

青啤从高中档市场中获利

扩大市场

收购当地品牌

图1:

“金字塔”发展战略

2、主要产品种类与技术

青啤的核心产品是“青岛啤酒”品牌啤酒,定位于中高档市场,面向全国销售和出口,主要由母公司下属青岛啤酒一厂、青岛啤酒二厂、青岛啤酒四厂、青岛啤酒五公司、青岛啤酒深圳公司和青岛啤酒上海公司生产。

其他收购企业的地方啤酒品牌在标签上加注“青岛啤酒系列产品”字样,定位于中低档市场,地产地销,以占领当地市场为目标,在产品品质达到“青岛啤酒”品牌的产品质量标准,同时当地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较强时,就可改成“青岛啤酒”品牌。

表2:

1998-2002年青岛啤酒销售收入单位:

百万元

品牌构成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青岛啤酒品牌

1322

1574

2193

3288

3835

其他地方品牌

408

867

1703

2287

2511

合计

1730

2441

3896

5575

6346

目前公司拥有4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和1家麦芽生产厂,总生产能力超过400万吨/年。

公司拥有“青岛啤酒”25个品种,其他外地品牌21个品种。

“青岛啤酒”已形成了黄啤、黑啤、棕色啤、金啤、干啤、鲜啤及纯生啤酒等多个系列和听装、瓶装、桶装等多种规格的产品。

青啤的技术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独有的传统酿造工艺;

(2)优良的酵母品种。

啤酒的口味受原料、工艺技术、酵母品种等因素影响,其中酵母是最主要的因素,由青啤科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