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37817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国公司实验打印.doc

案例一答:

1.联盟的动因

雷诺与尼桑能进行战略联盟,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许多需要彼此的地方。

80年代初雷诺公司迅速发展,年产量高达200万辆以上。

然而高速发展导致债台高筑,亏损严重。

从1985年起,雷诺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企业改革,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并适时推出了多款汽车产品。

企业改革及适销对路的产品,使雷诺公司再次起死回生。

20世纪90年代与其他主要经济区域的厂商结成联盟赢得世界汽车市场约10%的份额;扩大产品了范围。

雷诺想进一步优化总体结构,并且在市场上它占有一定优势,在欧洲在市场当时占有85%的市场份额,并且在南美、南美、北美和中东地区有一定市场份额。

它具有比较好的核心竞争力,比如:

成本管理、全球成产平台、采购战略、有创新性的产品等。

雷诺需要战略联盟开辟新的市场,争取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赚取更多的利润。

尼桑在当时的情况不是太好,与许多日本大型企业的通病一样,尼桑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的控制力不佳,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

到1998年底,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

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为了走出困境,复兴重生,尼桑选择了与雷诺进行联盟。

尼桑同样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在亚洲、澳洲、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有一定的的市场份额,在工程、技术、工厂的生产力、产品过程和质量管理上具有核心竞争力。

由于这些动因,雷诺与尼桑进行了战略联盟。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战略伙伴关系,雷诺—尼桑联盟基于预期:

联盟后,双方能够更好地面对市场、产品、技术革新等全球化挑战,在生产、采购和市场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互补优势。

预计从2000年到2002年,联盟产生的协同效应能为双方节省34亿美元开支。

之后到2005年,协同效应每年能为双方节省共30亿美元的开支。

2、联盟成功的原因

(1)双方的协作互补效应

在双方擅长不同的领域,雷诺擅长制造中型轿车、轻型商务用车,尼桑擅长制造中型四轮驱动汽车、皮卡。

两家企业去结合起来就能够在不同种类的车型中占据各自的优势。

在双方地理区域分布不同,雷诺主要占据欧洲和南美洲,尼桑主要占据中北美洲、亚洲、非洲和日本。

在双方专业技术上,他们各有千秋。

雷诺在成本控制、营建全球采购战略平台和汽车外观等方面做得很出色。

而尼桑在质量控制和汽车技术等方面做得出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两家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各自发挥特点。

(2)在相互磨合中共同发展

雷诺向尼桑提供在采购成本以及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方面的经验。

而尼桑则帮助雷诺进一步加强了采购程序中质量管理这一环。

双方同心协力,克服言语障碍,在相互信任和尊重基础上开展合作。

两家公司建立员工辅导项目,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人员互换;二是培训计划。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增进双方最佳工作实践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培训让员工了解日本和法国文化的差异并熟悉对方的工作方式。

为了解员工对联盟目标的认同程度,雷诺和日产定期举行由数千人参加的意见调查,最初三次调查的结果均证明员工对联盟全力支持,对其的信任度也不断上升。

(3)技术上互相参考,共同进步

雷诺生产系统(SPR)吸取了尼桑在生产流程方面的特长。

而尼桑采纳的一些关于改善人机工程和成本控制的新措施也源于雷诺的标准和分析工具。

双方使用同一个动力和汽车设计程序和统一的零配件参照数据。

(4)共同物流,节约成本

2002年11月双方共同设立联盟全球物流委员会(GlobalAllianceLogisticsCommittee),负责在世界范围内落实共同的物流策略。

合用运输工具,海运线和包装。

如2003年的物流预算节约了1840万美元。

(5)重组营销网络,提高经营效率

采取枢纽策略,重组经销商网络,最终选择一批少而精的经销商队伍,同时扩大销售的范围。

(6)资源共享,联盟但不合并:

目前雷诺拥有日产44.4%的股份,而日产在雷诺的股份由13.5%增至15%。

雷诺与尼桑保持各自著名品牌,如尼桑的“尼桑”和“无限”;雷诺的“雷诺”、“达契亚”和“三星”。

保持各自独立的经营实体;实施各自的战略;各自管理自己的业务运作。

通过联盟董事会每月就潜在的合作效果进行磋商;调整联盟的中长期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协调合作活动。

3、我的启发

从案例可以看出,雷诺尼桑的战略联盟是非常成功的。

联盟最终的目的非常明确:

实现双方的长期的有盈利的增长,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车集团。

这一目的也非常明确地体现在尼桑的复兴计划上:

以盈利为导向。

企业要做大做强,少不了与其他的企业合作,从合作中寻找彼此需要的利润。

联盟给双方带来的利益。

双方共享产品设计和生产平台,由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产品规划,使产品对市场的覆盖更为充分;利用各自的研发优势共同提高技术上的竞争力;结合双方的物流体系,建立更为畅通和宽阔的汽车贸易服务渠道等等。

联盟前,雷诺在欧洲、南美、北非及中东市场占有较大优势,日产则在亚洲、澳洲、北美洲、中美洲、非洲等市场表现颇佳,因此,联盟关系确立后,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帮助对方在尚未进入或份额非常小的市场进行业务的拓展,大大降低了市场开拓的成本和风险。

现在的企业也有进行联盟,有的是进行成本控制,采用成本领先原则,从而得到利润。

不管企业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只要适合自己的企业就行。

墨西哥经历的报告

墨西哥在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这段时间里国际收支、汇率、外汇储备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趋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震撼全球,危害极大,影响深远。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到15%,这意味着比索将贬值。

墨西哥政府原本希望通过比索贬值改善国际收支、抑制资金外流,但投资者由于受到汇率和证券价格下降双重损失的影响,投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金融市场出现恐慌,反而导致资金加速外流。

当年12月21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不再干预外汇市场,比索对美元汇率实行自由浮动。

当天比索汇率即下跌了20%。

10天之内,比索对美元汇率从实行钉住汇率时的1比3.46跌至1比5.9,并于1995年3月跌至1比8。

这场危机给墨西哥经济造成了700亿美元的损失。

1994年,大量资金从墨西哥外逃,仅证券市场外流的资金就达180亿美元。

外资撤出加剧了墨西哥的经常项目逆差,外汇储备迅速减少。

1994年12月16日,墨西哥的外汇储备只剩下112亿美元,而1995年到期的外债却有180亿美元。

1995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9%,通胀率高达52%,外债总额达1700亿美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1992年的2%上升到15.7%。

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

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袖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

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数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

到3月3日,墨西哥股市IW指数已跌至1500点。

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2881.17点已累计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比索贬值的幅度。

比索贬值以前墨西哥国际收支困难的原因是过份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短期性的游资,导致墨西哥经济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

墨西哥是拉美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从数量上看,1989年为10亿美元,1994年猛增至730亿美元。

大量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导致投机性资金大量涌进,即从海外市场筹集到以债券、股票为主要形式的短期游资,占外资比重很大。

在墨西哥的外来投资中,有价证券的投资占80%,而直接投资仅占20%。

在这种外资结构中,一旦投资家对其丧失信心,游资的不稳定性就会导致资金的大量外流,造成资金周转的严重困难。

  前墨西哥政府在1988年执政之后,取消了外汇管制,实行进口开放政策,致使资本货物和原料进口的猛增。

尤其是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来,美国的商品大量涌入墨西哥,使墨西哥1993年的进口猛增到490亿美元,出口仅为294亿美元。

1994年进口高达730亿美元,远远超过出口,其贸易逆差高达280亿美元,贸易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8%左右,而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1987年的9.4%上升到1994年的31%。

这种状况导致墨西哥政府用外汇储备支付巨额的进口贸易赤字,使其外汇储备急剧减少,直至被迫将比索大幅度贬值,触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墨西哥的经济改革中,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了第一产业长期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全国消费食品的1/3依靠进口;第二产业除与美国关系极为密切的少数出口加工业发展较快外,其余的发展均极为缓慢;而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却相当快速。

过度依赖进口,盲目依赖市场,而忽视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性市场支撑着经济的发展,是墨西哥经济不稳定的深刻根源。

这种失衡的经济结构,加上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一旦在资金需求上出现问题,就必然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

  由于墨西哥国内储蓄增长缓慢和外贸赤字过于庞大,对外资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使墨西哥陷入依赖外债的恶性循环。

而以具有较强投机性的证券投资为主的结构,犹如给墨西哥经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采取政策措施来阻止或缓和国际收支问题以及随后发生的比索贬值的问题就需要分危机爆发的原因。

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绝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①金融市场开放过急,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

墨西哥通过金融开放和鼓励外资流入,1992一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资高达250亿~350亿美元。

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外贸进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结果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在230亿美元的高水准徘徊,使得整个墨西哥经济过分依赖外资。

②政局不稳打击了投资者信心,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农民武装暴动接连不断,执政的革命制度党总统候选人科洛西奥和总书记鲁伊斯先后遇刺身亡,执政党内部以及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争权斗争十分激烈。

政局不稳打击厂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进入墨西哥的外资开始减少,撤资日益增多。

墨西哥不得不动用外汇储备来填补巨额的外贸赤字,造成外汇储备从1994年10月底的170亿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亿美元,不到两个月降幅达65%。

③忽视了汇市和股市的联动性,金融政策顾此失彼。

墨西哥政府宣布货币贬值的本意在于阻止资金外流,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以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但在社会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极易引发通货膨胀,也使投资下股市的外国资本因比索贬值蒙受损失,从而导致股市下跌。

股市下跌反过来又加剧墨西哥货币贬值,致使这场危机愈演愈烈。

从该案例中可以总结出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教训。

衡量一个国家外债清偿能力有多个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外债清偿率指标,即一个国家在一年中外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或上一年出口收汇额的比率。

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应保持在20%以下,超过20%就说明外债负担过高。

严重的债务危机无论对于债务国,还是对于发达国家的债权银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包括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各方为解决债务危机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包括债务重新安排、债务资本化及证券化等。

如果把外债视为建设资金的一种来源,就需要确定一个适当的借入规模。

因为资金积累主要靠本国的储蓄来实现,外资只能起辅助作用;而且,过多地借债如果缺乏相应的国内资金及其他条件的配合,宏观经济效益就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进而可能因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导致债务危机。

现在国际上一般把偿债率作为控制债务的标准。

因为外债的偿还归根到底取决于一国的出口创汇能力,所以举借外债的规模要受制于今后的偿还能力,即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如果债务增长率持续高于出口增长率,就说明国际资本运动在使用及偿还环节上存在着严重问题。

理论上讲,一国应把当年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