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712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docx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

科学实验报告15篇(实验报告步骤)

科学实验报告15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实验报告1

  三年级x班x组组长:

实验时间年x月x日

  实验名称:

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实验目的:

想办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所用器材:

(装置)烧杯、玻璃棒、水、土壤等。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装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2、用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轻轻搅拌。

  3、静置一会儿,观察水中的土壤。

  实验结果:

土壤分成了两层。

  认识与结论:

  上层的土壤颗粒小,是粘土;下层的土壤颗粒大,是砂。

科学实验报告2

  学校xx

  年(班)级xx

  实验xx

  小组成员xx

  实验时间xx

  实验名称:

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实验器材:

量杯、量筒、石块、水槽、烧杯

  我的猜测:

150克

  我这样做:

  1、用量杯取水倒进量筒里记下刻度;将石块滑入量筒里,记下水面刻度;用现在的刻度减去原来记下的刻度就是不规则十块的体积。

  2、将烧杯装满水放在水槽里;将石块滑入烧杯,水会溢出烧杯;用量筒量出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180克

  我认为:

溢出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授课教师:

xx

  评定等级:

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3

  x年级x班x组组长:

xx

  实验时间:

xx

  实验名称:

磁铁能吸引那些物体

  实验目的:

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

(装置)钉子、纸、橡皮、别针、铜线、铝线、泡沫塑料、尺子、回形针、水槽、磁铁。

  实验步骤:

  1、用磁铁分别吸钉子、回形针、大头针,观祭现象;

  2、用磁铁分别吸橡皮、纸、铜线、铝线、泡沫塑料、尺子、

  水槽,观察现象;

  3、给上述材料分类。

  实验结果:

磁铁能吸引铁质东西最多。

  认识与结论:

磁铁只能吸引铁质物质。

科学实验报告4

  一、实验内容: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我国经济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1、实验目的: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和基本的经济检验和统计检验

  2、实验要求:

  

(1)对原始指标变量数据作价格因子的剔除处理;

  

(2)对回归模型做出经济上的解释;

  (3)独立完成实验建模和实验报告。

  二、实验报告

  中国年人均消费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1、问题的提出

  居民的消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适度的消费可以有利的促进经济的平稳健康的增长。

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居民的消费水平。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的GDP扣除掉折旧和税收就是居民的可支配的收入了,而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储蓄,二是消费。

如果人均GDP增加,那么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这样居民用于消费的应该也会增加。

本次实验通过运用中国年人均消费与经济水平(用人均GDP这个指标来表示)数据,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费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西方消费经济学者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是需求的函数。

消费经济学有关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即消费函数理论有: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净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并且进一步假定,人们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他们现期收入的绝对量。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的。

这些理论都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1)利率。

一般情况下,提高利率会刺激储蓄,从而减少消费。

但在现实中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要视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价格指数。

价格的变动可以使得实际收入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消费。

  (3)生活环境,生活理念。

有些人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对现在流行的超前消费很不赞同,习惯于把钱存入银行,这样势必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消费水平。

  (4)人口结构。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消费率不同,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消费率一般较高。

一国青少年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消费需求也相应越大,而储蓄率也就越低

  另外,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一国的GDP扣除掉折旧和间接税就是一国的国民收入,所以,我们可以用人均GDP来代表人均收入。

  基于上述这些经济理论,本次实验通过运用中国年人均消费与经济水平(人均GDP)数据,建立模型研究人均消费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模型,一是假定利率是保持不变的,这样可支配收入可视为不受储蓄的影响,二是假定人口结构及生活环境不发生变化,另外对原始指标变量数据作价格因子的剔除处理,避免价格因素的影响。

  2、指标选择

  本实验中,经济水平的指标我们选择人均GDP。

  3、数据来源

  数据取于《中国统计年鉴》,指标数据为国年的人均消费、人均GDP和各年的CPI。

  4、数据处理

  为了保证我们各个时期数据的可性,我们必须剔除价格的因素对人均消费和人均GDP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用1990年的CPI作为基期来调整数据。

关于调整方法我们可以用Excel也可以用EViews软件进行,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下用EViews软件调整数据的步骤。

科学实验报告5

  一、[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

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

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

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六、[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测。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七、[多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学生分小组准备:

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瓶水、口哨、橡皮筋、实验记录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

  问:

刚才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你们听到了什么?

  (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

  (2)、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

  问:

刚才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

你们听到了什么?

  (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

  (3)、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

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

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回答:

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

  

(2)谈话:

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测。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

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设计意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介绍实验材料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

音叉

  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

  B、使用方法:

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教师示范)

  C、学生尝试用音叉。

  2、学生开展活动: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

请各组分工协作,想办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办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

  ①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

  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

音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

麻、痒)

  ③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④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

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动)时发出的。

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

(学生回答:

看、摸、听、说)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探究活动二:

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谈话:

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

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

学生介绍实验材料:

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

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学生分组实验

  3、教师提出实验要求

  (1)、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

为什么会这样?

(2)、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

为什么会这样?

  4、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7、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得出结论:

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

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

(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

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

那就是——振动。

  讲解:

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

(出示课件:

振动。

科学实验报告6

  学校:

xx

  年(班)级:

xx

  实验小组成员:

xx

  实验时间:

xx

  实验名称: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实验器材:

烧杯、热水、瘪乒乓球

  我的猜测:

球会鼓起来

  我这样做:

  1、将烧杯加入多半杯热水

  2、把瘪乒乓球放入杯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

瘪乒乓球鼓起来了

  我认为:

瘪乒乓球受热鼓起来;气体受热会膨胀

  授课教师:

xx

  评定等级:

xx

  注:

  1.本表由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据实验情况填写送交实验室存放。

  2.本表每学期按年级每个实验选样例装订成册存档。

科学实验报告7

  实验内容7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地点室外

  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器材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

  2、每隔十分钟,量铅笔影子的长度,在白纸上做下记录。

  实验现象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结论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实验效果

  实验人

  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8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

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

  “植物的一生”:

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

  “翩翩雌与雄”:

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

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

  “位置与运动”:

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

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与运动”:

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

  “物质的变化”:

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回顾本学期整理资料的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

激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材内容第一周播撒希望的种子第二周小苗快快长第三周开花结果

  第四周花开花落为哪般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科学实验报告9

  材料:

一个有窄口的塑料瓶、黏土、一段塑料软管、几个硬币、胶带。

  1、在塑料瓶的一侧挖二三个洞。

在瓶子的同一侧,用胶带把三四个硬币固定上去。

这些硬币有重量,可使潜水艇往下沉。

  2、把塑料软管放入塑料瓶的窄口里,再用黏土把软管和瓶口的缝隙封好。

  3、把这个玩具潜水艇放到一盆水里,让潜水艇灌满水。

  4、从软管把空气吹入潜水艇。

在你吹气的时候,潜水艇内的水会从洞口被逼出来。

  5、当潜水艇充气到一定程度时,它会慢慢升到水面上。

  操作:

你只要控制潜水艇内空气的量,就可以使潜水艇在水中浮沉了。

  原因:

怎么会这样?

空气的重量比水轻,当你把潜水艇装满气时,潜水艇变得比水还轻,所以会上升到水面上。

科学实验报告10

  实验内容1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目的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器材种子发芽实验盒、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准备好6个水杯,每个水杯都放好纸巾(中间挖两个洞)贴上标签

  2、将种子放入洞中

  3、6个小盘中1号杯不滴,其余的都滴上适量的水。

  4、用塑料纸将3号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号杯,用纸箱罩住6号杯。

  5、将1号杯和2号杯,3号杯和4号杯,5号杯和6号杯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

  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水、空气、温度。

  实验结论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空气、温度缺一不可。

  实验效果

  实验人实验时间

  仪器管理员签字

科学实验报告11

  实验名称:

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

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

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

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

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

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

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

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

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

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

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

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