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108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望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望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望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望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望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望诊.docx

《1望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望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望诊.docx

1望诊

望诊

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

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舌诊和面部色诊虽属头面五官,但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

实用价值较高。

因而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

故另立项目介绍。

一、整体望诊

整体望诊是通过观察全身的神、色、形、态变化来了解疾病情况。

(-)望神

望神就是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和机能状态。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望神应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一种机能,是五脏所生之外荣。

望神可以了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和病情轻重与预后。

望神应重点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面目表情、形体动作、反应能力等尤应重视眼神的变化。

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失神、假神,此外神气不足、神志异常等等也应属于望神的内容。

1.得神

得神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在病中,则虽病而正气未伤,是病轻的表现,预后良好。

得神的表现是: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失神

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病至此,已属重笃,预后不良。

失神的表现是:

精神萎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谚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蝉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气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脱。

3.假神

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现的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科的预兆,并非佳兆。

假神的表现是:

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响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假神与病情好转的区别在于:

假神的出现比较突然,其“好转”与整个病情不相符,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

由无神转为有神,是整个病情的好转,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假神之所以出现,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阳虚无所依附而外越,以致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

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古人比做“残灯复明”、“回光反照”。

4.神气不足

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与失神状态只是程度上的区别。

它介于有神和无神之间,常见于虚证患者,所以更为多见。

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是:

精神不振,健忘困倦,声低懒言,怠惰乏力,动作迟缓等等。

多属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

5.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也是失神的一种表现,但与精气衰竭的失神则有本质上的不同。

一般包括烦躁不安,以及癫、狂、病等。

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机和发病规律所决定的,其失神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病情的严重性。

烦燥不安,即指心中烦热不安,手足躁扰不宁的症状。

烦与燥不同,烦为自觉症状,如烦恼,燥为他觉症状,如躁狂、躁动等。

多与心经有火有关。

可见于邪热内郁、痰火扰心、阴虚火旺等证。

癫病表现为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或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所致,亦有神不守舍,心脾两虚者。

狂病多表现为疯狂怒骂,打人毁物,妄行不休,少卧不饥,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多因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神明所致。

痫病表现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由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或属痰火扰心,引动肝风。

(二)望色

望色就是医者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

颜色就是色调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

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

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称望色,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望面色要注意识别常色与病色。

1.常色

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1)主色

所谓主色,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

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古人微黄为正色。

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

(2)客色

人与自然环境相应,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叫做客色。

例如,随四时、昼夜、阴晴等天时的变化,面色亦相应改变。

再如,由于年龄、饮食、起居、寒暖、情绪等等变化,也可引起面色变化,也属于客色。

总之,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

明亮润泽、隐然含蓄。

2.病色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

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

现将五色主病分述如下: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经阻滞,气血不通之象。

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

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

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

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或欲作惊风),其色亦青。

如面色青黑或苍白淡青,多属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血瘀阻,血行不畅;小儿高热,面色青紫,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明显,是惊风先兆。

(2)黄色

主湿证、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表现。

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

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3)赤色

主热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

热证有虚实之别。

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

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4)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证。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

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

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5)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

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放面色黛黑。

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三)望形体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

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

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

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

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

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

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

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

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

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

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四)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

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

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

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

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

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

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

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

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

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

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

痛证也有特殊姿态。

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

蹙额捧头,多为头痛。

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

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

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

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

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

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

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

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二、局部望诊

望局部情况,或称分部望诊,是在整体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或诊断需要,对病人身体某些局部进行重点、细致地观察。

因为整体的病变可以反映在局部,所以望局部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

(一)望头面部

1.望头:

望头部主要是观察头之外形、动态及头发的色质变化及脱落情况。

以了解脑、肾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

(1)望头形: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

头形过大。

可因脑积水引起。

望小儿头部,尤须诊察颅囟。

若小儿囟门凹陷,称为囟陷,是津液损伤,脑髓不足之虚证,囟门高突,称自填,多为热邪亢盛,见于脑髓有病;若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称为解颅,是为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无论大人或小儿,头摇不能自主者,皆为肝风内动之兆。

(2)望发:

正常人发多浓密色黑而润泽,是肾气充盛的表现。

发稀疏不长,是肾气亏虚。

发黄干枯,久病落发,多为精血不足。

若突然出现片状脱发,为血虚受风所致。

青少年落发,多因肾虚或血热。

青年白发,伴有健忘,腰膝酸软者,属肾虚;若无其他病象者,不属病态。

小儿发结如穗,常见于疳积病。

2.望面部:

面部的神色望诊,已于前述。

这里专述面部外形变化。

面肿,多见于水肿病。

腮肿,腮部一侧或两侧突然肿起,逐渐胀大,并且疼痛拒按,多兼咽喉肿痛或伴耳聋,多属温毒,见于痄腮。

面部口眼歪斜,多属中风证。

面呈惊怖貌,多见于小儿惊风,或狂犬病患者,面呈苦笑貌,见于破伤风病人。

(二)望五官

望五官是对目、鼻、耳、唇、口、齿龈、咽喉等头部器官的望诊。

诊察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病变。

1.望目:

望目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态。

(1)目神:

人之两目有无神气,是望神的重点。

凡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若白睛混浊,黑睛晦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是眼无神。

(2)目色:

如目毗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白睛现红络,为阴虚火旺;眼胞皮红肿湿烂为牌火;全目赤肿之眵,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

如目眵淡白是血亏。

白睛变黄,是黄疸之征。

目眶周围见黑色,为肾虚水泛之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3)目形

目第微肿,状如卧蚕,是水肿初起,老年人下脸浮肿,多为肾气虚衰。

目窝凹陷,是阴液耗损之征,或因精气衰竭所致。

眼球空起而喘,为肺胀;眼突而预肿则为瘿肿。

(4)目态:

目睛上视,不能转动,称戴眼反折,多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

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

眼睑下垂,称“睑废”。

双睑下垂,多为先天性睑废,属先天不足,脾肾双亏。

单睑下垂或双睑下垂不一,多为后天性睑废,因脾气虚或外伤后气血不和,脉络失于宣通所致。

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2.望鼻:

望鼻主要是审察鼻之颜色、外形及其分泌物等变化。

(1)鼻之色泽:

鼻色明润,是胃气未伤或病后胃气来复的表现。

鼻头色赤,是肺热之征;色白是气虚血少多征;色黄是里有湿热;色青多为腹中痛;以微黑是有水气内停。

鼻头枯槁,是脾胃虚衰,胃气不能上荣之候。

鼻孔干燥,为阴虚内热,或燥邪犯肺;若鼻燥衄血,多因阳亢于上所致。

(2)鼻之形态:

鼻头或鼻同色红,生有丘疹者,多为酒糟鼻。

因胃火熏肺,血壅肺络所致。

鼻孔内赘生小肉,撑塞鼻孔,气息难通,称为鼻痔,多由肺经风热凝滞而成。

鼻翼煽动频繁呼吸喘促者,称为“鼻煽”。

如久病鼻煽,是肺肾精气虚衰之危证;新病鼻煽,多为肺热。

(3)鼻之分泌物:

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鼻流浊涕,为外感风热;鼻流浊涕而腥臭,是鼻渊,多因外感风热或胆经蕴热所致。

3.望耳:

望耳应注意耳的色泽、形态及耳内的情况。

(1)耳廓诸部位候脏腑:

耳廓上的一些特定部位与全身各部有一定的联系,其分布大致象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颅在下,臂足在上。

当身体的某部有了病变时,在耳廓的某些相应部位,就可能出现充血、变色、丘疹、水泡、脱屑、糜料或明显的压痛等病理改变,可供诊断时参考。

(2)耳之色泽:

正常耳部色泽微黄而红润。

全耳色白多属寒证;色青而黑多主痛证;耳轮焦黑干枯,是肾精亏极,精不上荣所致;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是麻诊先兆。

耳部色泽总以红润为佳,如见黄、白、青、黑色,都属病象。

(3)耳之形态:

正常人耳部肉厚而润泽,是先天肾气充足之象。

若耳廓厚大,是形盛;耳廓薄小,乃形亏。

耳肿大是邪气实;耳瘦削为正气虚。

耳薄而红或黑,属肾精亏损。

耳轮焦干多见于下消证。

耳轮甲错多见于久病血瘀。

耳轮萎缩是肾气竭绝之危候。

(4)耳内病变:

耳内流脓,是为脓耳。

由肝胆湿热,蕴结日久所致。

耳内长出小肉,其形如羊奶头者,称为“耳痔”或如枣核,胬出耳外,触之疼痛者,是为“耳挺”。

皆因肝经郁火,或肾经相火,胃火郁结而成。

4.望口与唇:

望唇要注意观察唇口的色泽和动态变化。

(l)察唇:

唇部色诊的临床意义与望面色同,但因唇粘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泽较之面色更为明显。

唇以红而鲜润为正常。

若唇色深红,属实、属热;唇色淡红多虚、多寒;唇色深红而干焦者,为热极伤津;唇色嫩红为阴虚火旺;唇色淡白,多属气血两虚;唇色青紫者常为阳气虚衰,血行郁滞的表现。

嘴唇干枯皱裂,是津液已伤,唇失滋润。

唇口糜烂,多由脾胃积热,热邪灼伤。

唇内溃烂,其色淡红,为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2)望口:

望口须注意口之形态:

口噤:

口闭而难张。

如口闭不语,兼四肢抽搐,多为痉病或惊风;如兼半身不遂者,为中风人脏之重证。

口撮:

上下口唇紧聚之形。

常见于小儿脐风或成人破伤风。

口僻:

口角或左或右喝斜之状,为中风证。

口张:

口开而不闭。

如口张而气但出不返者,是肺气将绝之候。

5.望齿与龈:

望齿龈应注意其色泽、形态和润燥的变化。

(1)望齿:

牙齿不润泽,是津液未伤。

牙齿干燥,是胃津受伤;齿燥如石,是胃肠热极,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肾精枯竭,不能上荣于齿的表现,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

病中咬牙龄齿是肝风内动之征。

睡中龄齿,多为胃热或虫积。

牙齿有洞腐臭,多为龋齿,欲称“虫牙”。

(2)察龈:

龈红而润泽是为正常。

如龈色淡白,是血虚不荣;红肿或兼出血多属胃火上炎。

龈微红,微肿而不痛,或兼齿缝出血者,多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龈色淡白而不肿痛,齿缝出血者,为脾虚不能摄血。

牙龈腐烂,流腐臭血水者,是牙疳病。

6.望咽喉:

咽喉疾患的症状较多,这里仅介绍一般望而可及的内容。

如咽喉红肿而痛,多属肺胃积热;红肿而溃烂,有黄白腐点是热毒深极;若鲜红娇嫩,肿痛不甚者,是阴虚火旺。

如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称乳蛾,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如咽间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因其有传染性,故又称“疫喉”。

(三)望躯体

躯体部的望诊包括颈项、胸、腹、腰、背及前后二阴的诊察。

1.望颈项部:

颈项是联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部称为颈,后部称为项。

颈项部的望诊,应注意外形和动态变化。

(1)外形变化:

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和瘤,可随吞咽移动,皮色不变也不疼痛,缠绵难消,且不溃破,为颈瘿,俗称“大脖子”。

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皮色不变,初觉疼痛,谓之瘰疠。

(2)动态变化:

如颈项软弱无力,谓之项软。

后项强直,前俯及左右转动困难者,称为项强。

如睡醒之后,项强不便,称为落枕。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为肝风内动。

2.望胸部:

隔膜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部谓之胸。

望胸部要注意外形变化。

正常人胸部外形两侧对称,呼吸时活动自如。

如小儿胸廓向前向外突起,变成畸形,称为鸡胸,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骨骼失于充养。

若胸似桶状,咳喘、赢瘦者,是风邪痰热,壅滞肺气所致。

患者肋间饱胀,咳则引痛,常见于饮停胸胁之悬饮证。

如肋部硬块突起,连如串珠,是佝楼病,因肾精不足,骨质不坚,骨软变形。

乳房局部红肿,甚至溃破流脓的,是乳痈,多因肝失疏泄,乳汁不畅,乳络壅滞而成。

3.望腹部:

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躯干是腹部。

腹部望诊主要诊察腹部形态变化。

如腹皮绷急,胀大如鼓者,称为膨胀。

其中,立、卧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坚者为气臌。

若立位腹部膨胀,卧位则平坦,摊向身侧的,属水臌。

病人腹部凹陷如舟者,称腹凹,多见于久病之人,脾胃元气大亏,或新病阴津耗损,不充形体。

婴幼儿脐中有包块突出,皮色光亮者谓之脐突,又称脐疝。

4.望背部:

由项至腰的躯干后部称为背。

望背部主要观察其形态变化。

如脊骨后突,背部凸起的称为充背,常因小儿时期,失天不足,后天失养,骨失充,脊柱变莆所致。

若患者病中头项强直,腰背向前弯曲,反折如弓状者,称为角弓反张,常见于破伤风或痉病。

痈、疽、疮、毒,生于脊背部位的统称发背,多因火毒凝滞肌腠而成。

5.望腰部:

季肋以下,髂嵴以上的躯干后部谓之腰。

望腰部主要观察其形态变化。

如腰部疼痛,转侧不利者,称为腰部拘急,可因寒湿外侵,经气不畅,或外伤闪挫,血脉凝滞所致。

腰部皮肤生有水疮,如带状簇生,累累如珠的,叫缠腰火丹。

6.望前阴:

前阴又称“下阴”是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

前阴有生殖和排尿的作用。

(1)阴囊:

阴囊肿大不痒不痛,皮泽透明的,是水疝。

阴囊肿大,疼痛不硬的是颓疝。

阴囊内有肿物,卧则入腹,起则下坠,名为狐疝。

(2)阴茎:

阴茎萎软,缩入小腹的是阴缩,内因阳气亏虚,外感寒凝经脉而成。

如阴茎硬结,破溃流脓者,常见于梅毒内陷,毒向外攻之下疳证。

(3)女阴:

妇女阴中突物如梨状,称阴挺。

因中气不足,产后劳累,升提乏力,致胞宫下坠阴户之外。

7.望后阴:

后阴即肛门,又称“魄门’,有排大便的作用。

后阴望诊要注意脱肛,痔瘘和肛裂。

肛门上段直肠脱出肛外,名为脱肛。

肛门内外之周围有物突出,肛周疼痛,甚至便时出血者,是为痔疮,其生于肛门之外者,称外痔;生于肛门之内者,叫内痔;内外皆有,叫混合痔。

若痔疮溃烂,日久不愈,在肛周发生瘘管,管道或长或短,或有分支或通人直肠,叫肛瘘。

肛门有裂口,疼痛,便时流血,称肛裂。

(四)望四肢

四肢,是两下肢和两上肢的总称。

望四肢主要是诊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态色泽变化。

1.望手足:

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者,多因寒凝经脉。

其中,屈而不伸者,是筋脉挛急;伸而不屈的,是关节强直。

手足抽搐常见于邪热亢盛,肝风内动之痉病;扬手掷足,是内热亢盛,热扰心神。

手足振摇不定,是气血俱虚,肝筋失养,虚风内动的表现。

四肢肌肉痿缩,多因脾气亏虚,营血不足,四肢失荣之故。

半身不遂是瘫痪病。

足痿不行,称下痿证。

胫肿或跗肿指压留痕,都是水肿之征。

足膝肿大而股胫瘦削,是鹤膝风。

2.望掌腕:

掌心皮肤燥裂,疼痛,迭起脱屑,称鹅掌风。

3.望指趾:

手指挛急,不能伸直者,是“鸡爪风”。

指趾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便,多系风湿久凝,肝肾亏虚所致。

足趾皮肤紫黑,溃流败水,肉色不鲜,味臭痛剧,为脱疽。

(五)望皮肤

望皮肤要注意皮肤的色泽及形态改变。

1.色泽

皮肤色泽亦可见五色,五色诊亦适用于皮肤望诊。

临床常见而又有特殊意义者,为发赤、发黄。

(1)皮肤发赤,皮肤忽然变红,如染脂涂丹,名曰“丹毒”。

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初起鲜红如云片,往往游走不定,甚者遍身。

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称“丹毒”,发于胫踝者称“流火”。

因部位、色泽、原因不同而有多种名称,但诸丹总属心火偏旺,又遇风热恶毒所致。

(2)皮肤发黄,皮肤、面目、爪甲皆黄,是黄疸病。

分阳黄、阴黄二大类。

阳黄,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致。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因脾胃为寒湿所困。

2.形态

(1)皮肤虚浮肿胀,按有压痕,多属水湿泛滥。

皮肤干瘪枯燥,多为津液耗伤或精血亏损,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鳞甲称肌肤甲错。

多因瘀血阻滞,肌失所养而致。

(2)痘疮:

皮肤起疱,形似豆粒,故名。

常伴有外感证候,包括天花水痘等病。

(3)斑疹:

斑和疹都是皮肤上的病变,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状。

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

由于病机不同,而有阳斑与阴斑之别。

疹形如栗粒,色红而高起,模之碍手,由于病因不同可分为麻疹、风疹、隐疹等等。

(4)白菩与水泡:

白菩与水泡都是高出皮肤的病疹,疱内为水液,白菩是细小的丘疱疹,而水泡则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5)痈、疽、疔、疖:

都为发于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诊的外科疮疡疾患。

四者的区别是:

凡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的为痈。

若漫肿无头,根脚平塌,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疽。

若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继则顶白而痛者为疔。

起于浅表,形小而园,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为疖。

三、望舌

望舌属五官的内容之一。

但其内容非常丰富,至今已发展成为专门的舌诊,故另立一节阐述。

舌诊以望舌为主,还包括舌觉(味觉)诊法之问诊与扪擦揩刮之切诊。

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进行诊断的一种望诊方法之一。

舌象是由舌质和舌苔两部分的色泽形态所构成的形象。

所以望舌主要是望舌质和望舌苔。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

据《内经》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

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

所以说,舌不仅是心之苗窍,脾之外候,而且是五脏六腑之外候。

在生理上,脏腑的精气可通过经脉联系上达于舌,发挥其营养舌体并维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

在病理上,脏腑的病变,也必须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从生物全息律的观点来看,任何局部都近似于整体的缩影,舌也不例外,故前人有舌体应内脏部位之说。

其基本规律是:

上以候上,中以候右,下以候下。

具体划分法有下列三种。

l.以脏腑分属诊舌部位

心肺居上,放以舌尖主心肺;脾胃居中,故以舌中部主脾胃;肾位于下,故以舌根部来主肾;肝胆居躯体之侧,故以舌边主肝胆,左边属肝,右边属胆。

这种说法,一般用于内伤杂病。

2.以三焦分属诊舌部位

以三焦位置上下次序来分属诊舌部位,舌尖主上焦,舌中部主中焦,舌根部主下焦。

这种分法多用于外感病变。

3.以胃脘分属诊舌部位

以舌尖部主上脘,舌中部主中脘,舌根部主下脘。

这种分法,常用于胃肠病变。

以舌的各部分候脏腑,这是目前研究生物全息律的课题之一,虽说法不一,但都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上,可结合舌质舌苔的诊察加以验证,但必四诊合参,综合判断,不可过于机械拘泥。

(二)望舌的内容

望舌内容可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部分。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等组织。

望舌质又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