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5956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docx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兰卫东)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9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构想(略讲)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

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分别属于不同的私有者,并把商品、货币和价值等当作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

”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2,马、恩把商品、货币关系和私有制、社会分工联系起来,认为在未来社会,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2、列宁

在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

“须知要组织没有企业主参加的大生产,首先就必须消灭社会经济的商品组织,代之以公社的共产主义的组织”3。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设想商品、货币要消亡,工人凭劳动券领取消费品。

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将消灭资本主义同消灭商品生产相提并论,实践中又十分注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试图不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而是通过激发人民普遍的政治热情,军事热情,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从而迅速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教训,提出:

必须退却到“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4“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

”1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列宁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看成是暂时的退却。

1923年初,在《论合作制》一文中,列宁认为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并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列宁认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并不是否认计划调节,因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越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2。

这时,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必要性。

3、斯大林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斯大林提出:

“现今在我国,存在社会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国家的即全民的形式,一种是不能叫作全民形式的集体农庄形式。

……现时,除了经过商品的联系,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外,与城市的其他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接受的。

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三十年以前列宁宣布必须大力扩展商品流通时一样,仍是必要的。

”……“可不可以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看作是商品呢?

据我看来,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

”……“在国内经济流通领域内,生产资料却失去商品的属性,不再是商品,并且脱出了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计价等)。

”总之,斯大林认为:

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原因是公有制还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并认为生产资料不再是商品,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

4、毛泽东

毛泽东同意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分析,并提出:

商品生产的范围不仅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如拖拉机等。

从而,突破了斯大林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框框。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

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商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

毛泽东提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商品生产命运的观点是一大进步。

二、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外因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1978年以前,由于左的错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比重过高,非公有制的比重过低,严重超越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所有制结构调整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必然性。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这表明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变条件下通过调整公有制实现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来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是可行的有效途径,并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对公有制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必然导致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社会分工、交换和竞争。

由于社会分工、交换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交换必然使公有制内部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

“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1。

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方式即资源配置方式必然不同于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并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1)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要素配置以市场为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内部的要素配置必然以市场为基础。

从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看。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由于劳动仍然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如果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低于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劳动力就会流出公有制经济,流入非公有制经济。

如果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高于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付出同样劳动获取的报酬,一方面,劳动力会从非公有制经济流入公有制经济,从而使较高的劳动报酬难以维持;另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中作为“必要扣除”的“社会基金”部分就会相对降低,由于“工资侵蚀利润”,在利润转化为投资的比率相同条件下,公有制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就会有长期不断下降的趋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失去。

可见,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市场对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会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伸展到公有制经济内部,最终使市场对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起基础作用。

同理,公有制经济内部其他要素的配置也必然以市场为基础。

(2)公有制经济内部存在商品交换关系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这种等价交换必然要深入到公有制经济内部,从而使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交换必然表现为商品交换。

因为:

当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交换产品时,如果公有制经济作为供给方提供的产品计划订价过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不利于公有制经济,相反,产品的计划订价过高,非公有制经济就会减少需求,公有制经济的产品就卖不掉,企业就会出现库存增加,产品积压严重,最终使公有制经济效益低下,在与非公有制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公有制经济作为需求方,向非公有制经济购买产品时计划价格过低,买不到所需产品,生产受到影响。

相反,计划价格过高,会减少利润。

可见,当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交换产品时,公有制经济无论作为供给方还是需求方,其产品的订价只有与市场订价一致时才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即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商品交换使市场对公有制经济的产品订价起基础作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不可能长期存在,任何有助于改善两者间不等价交换的制度安排都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公有制经济内部是否可以通过计划机制实现不等价交换呢?

通过计划机制所实现的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不等价交换,一方面,是对劳动成果的再分配,劳动不再成为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另一方面,企业的利润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劳动者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不可避免,计划订价和市场订价的“双轨制”还会导致“寻租”活动泛滥、公有制经济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失。

因此,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产品交换必须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必然表现为商品交换。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由于社会分工、交换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商品交换必然使公有制内部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商品、货币关系。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外因。

三、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内因

1、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及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要素的必然性

(1)平等的共同所有权要求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配置劳动力要素

要实现全民所有制质的规定性,就必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的平等的不可分割的共同所有权,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权利实现和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全民所有制内在矛盾的制约,全体社会成员中总有部分成员在事实上不能实现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实际结合,实现所有者与劳动者的统一。

只有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来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平等的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平等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只能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来实现,不是直接结合。

竞争必然带来劳动力的流动,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要素的市场配置具有必然性。

(2)根据劳动力价值确定劳动报酬是维护平等的共同所有权的必然要求

在全民所有制内部,个人消费品在分配以前,要对社会产品进行必要扣除。

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下,全体社会成员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权已经被委托给国家,这部分“必要扣除”作为“社会基金”必然要集中在国家手中,并成为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要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集中在国家手中的“社会基金”的增长速度就不能长期低于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利税增长速度。

这就决定了在劳动生产率相同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水平不能长期高于或低于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工资水平,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果具有与非公有制内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果趋于一致的内在必然性。

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实质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因此,在数量上,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必然建立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基础上。

只有根据劳动力价值确定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才能确保全民所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平等竞争,为维护国家的所有者权益,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和市场配置是全民所有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

2、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商品属性及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资料的必然性

(1)劳动者不可能在企业内部直接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下,劳动者作为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已经被委托给国家来行使,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表现为国有资产,劳动者的共同所有权必须通过国家这一中介组织来实现,劳动者不可能在企业内部直接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

(2)追逐社会平均利润是国家管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内在要求

国家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代理人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过程就是国家作为生产资料的要素提供者参与企业内部的分配过程和对生产资料的监管过程。

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由于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劳动者作为劳动的要素提供者,获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报酬。

国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企业内部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条件下,获得由劳动创造的扣除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报酬后的剩余部分。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下,要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确保公有制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保持一定的速度。

在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国有资产的增值速度不能低于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追逐社会平均利润率或行业平均利润率成为国家管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内在要求。

(3)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必然成为商品并通过市场配置

为了实现平均利润,全民所有制内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只能实行按要素分配。

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必然作为商品,通过在部门内或部门间流动,以实现平均利润,满足国家管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商业目标的需要。

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要素必然成为商品并通过市场配置。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略讲)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作为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1)商品经济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人们在氏族组织的狭小范围内共同生产和消费。

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的物品极其有限,除了养活自己外拿不出剩余产品同别人交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游牧部落分离出来,并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商品交换成为可能。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

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1。

(2)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大分工使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原来零星出现的奴隶制开始成为社会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时,“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2。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随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人作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出现了,商人阶级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出现后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规模在不同国家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大。

但是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范围受到限制,商品经济只有从属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基本上还是简单商品经济。

(3)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劳动者逐渐失去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大量劳动者涌入城市,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掌握了大量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人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

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所有权规律按照它本身的内在矛盾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剥削雇佣劳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的矛盾演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4)商品经济的消亡

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的贫困和受压迫程度不断加深,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的反抗不断增长,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到了一定的时候,“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1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积累必然的历史趋势。

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即未来社会将实行生产资料单一的直接的全社会所有制,在未来社会的低级阶段将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整个社会经济将由一个中心按计划来组织,

总之,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分界点。

二、劳动力商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在确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处发展阶段时,必须分析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属性。

1、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前面章节已讲,此处略讲)

(1)平等的共同所有权、竞争机制与劳动力流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着三对矛盾:

所有关系与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及使用关系的矛盾;所有权与占有权、支配权及使用权的矛盾;社会成员作为所有者与劳动者的矛盾。

要实现全民所有制质的规定性,就必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的平等的不可分割的共同所有权,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权利实现和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结合。

只有通过平等的竞争机制来实现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竞争必然带来劳动力的流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不能实现直接结合。

(2)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与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①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在全民所有制内部,个人消费品在分配以前,要对社会产品进行必要扣除。

在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形式下,全体社会成员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共同所有权已经被委托给国家,这部分“必要扣除”作为“社会基金”必然要集中在国家手中,并成为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②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要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集中在国家手中的“社会基金”的增长速度就不能低于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利税增长速度。

这就决定了在劳动生产率相同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付出同样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水平具有与非公有制内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果趋于一致的内在必然性。

在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实质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因此,在数量上,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必然建立在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基础上。

只有根据劳动力价值确定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才能确保全民所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平等竞争,为维护全体社会成员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

总之,全民所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2、国有资本是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一般存在形式

(1)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具有两重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作为商品具有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用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归属关系唯一地确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是不科学的。

如果生产资料的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变换是在等价交换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资料的形态变化本身不会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从而生产关系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是由其与特定的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决定的。

(2)国有资产作为商品的两重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采取了国有资产的形式,国有资产作为商品,其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的分离必然使价值形态成为其一般存在形态。

由于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形式,货币或传统意义的资金将成为国有资产的一般存在形式。

(3)劳动力商品与国有资本的确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必然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使国有资本成为作为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国有资产的一般存在形式,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市场配置就是国有资本的市场配置。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内部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制度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

全体社会成员即是劳动者,又是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任何单个的社会成员都不能单纯凭借对公有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人们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合作关系。

(2)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的存在方式,作为社会必要扣除的“社会基金”必然以利、税方式集中在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国家手中,这部分利税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长远利益服务,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对“社会基金”的运用有助于协调整个社会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剩余价值的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产被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所困扰,单个企业生产的有计划性并不能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各种方式,如直接兴办国有企业来加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干预。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局限性,虽然政府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

2、运行特征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叫做市场经济。

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叫做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以下运行特征:

(1)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按经典作家的设想,在未来社会,社会经济将由一个社会中心根据按比例发展规律,按预先制订的计划来组织和管理。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自行消亡,社会中心对社会经济的组织和管理将完全采用实物形态的,非价值化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完全是产品经济方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以及产品和服务等成为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换和配置,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体系,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必然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2)计划调节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市场调节发挥作用。

由于“市场失灵”,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强化了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丰富了宏观调控的手段,有助于宏观调控的结构化和微观化。

建立在市场调节基础上的计划调节极大地提高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较好地避免经济运行的盲目性。

(3)按劳分配通过企业内部的按要素分配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二层次实现。

按劳分配的二层次实现方式丰富了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抑制了两极分化,有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计划与市场

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1、计划和计划调节

(1)计划

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最早见之于经典作家的设想和预见。

对于计划调节,马克思叫做对生产的“有意识的社会调节”,恩格斯称之为“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

(2)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是通过计划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

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