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8452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陈情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陈情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陈情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陈情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情表.docx

《陈情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情表.docx

陈情表

第课时

陈情表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表”这种文章体式。

 

2、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把握文意,背全文。

 

3、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

苦情亲情忠情。

 

    4、体会作者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巧妙手法。

教法:

诵读法、组织讨论法、点拨归纳法 。

课时:

三课时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恳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初中学过的诸葛亮《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

”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二)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例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三)作者李密的生平写作背景。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据《晋书·李密传》说:

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

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

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

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

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

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

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

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祖母魂归道山之后,李密已经没有借口了,他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

先后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

任期内,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那是对故国的追忆么?

然而,那来自“竹林七贤”的余韵,尽管不露痕迹,但终有一天被酒力唤醒了。

某天他酒后赋诗: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

其实在此之前在温县时,他曾与人书曰: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差一点被人举报。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背景: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李密是蜀国的臣子。

晋从魏曹手中取得皇权后,又灭了蜀汉政权。

蜀灭亡后,李密出于一种怀古的情绪,不敢轻易为晋朝为官。

由于晋是从曹魏政权手中“篡”夺过来的,羞于标谤“忠”节,因而以孝道为治国之本。

李密正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以达到暂缓去晋朝做官的目的。

(四)预习指导

一夯实基础

 1.读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 

    应(yìng)门 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   床蓐(rù) 猥(wěi)以微贱 

    非臣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宠命优渥(wò) 刘病日笃(dǔ)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盘桓(huán) 气息奄奄(yǎn)(yǎn) 更(gēng)相为命 

2.词义(课后练习二)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

指命运不好。

夙:

早时。

凶:

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

离开我。

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薄:

浅薄。

息:

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

不久。

除:

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

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

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

准评。

卒:

终。

3.古今异义  

    不行:

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

  

    成立:

古,成人自立.今: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洗马:

古,太子的侍从官,今,给马洗身。

  

    上报:

古,报答皇恩,今,向上级报告。

  

    告诉:

古,申诉苦衷,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区区:

古,拳拳之情,今,数量少,不重要。

  

辛苦:

古, 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侥幸:

 古,  幸运,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成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5.通假字   闵——悯 蓐——褥 

6句式:

1)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 

7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

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

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

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

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动,远离          猥以微贱:

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

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

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

状,一天天地

二指导学生读课文 ,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

凄苦   悲凉第二段:

感激   恳切

第三段:

真挚   诚恳第四段:

忠诚   恳切   期待 )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预习知识,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

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

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

(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

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

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

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

那么,既然“未曾废

 

 

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

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二)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

本段分几个层次?

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

二层:

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

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

由这些词可见什么?

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

逮、前、后、寻 

表征召:

察、举、拜、除、当; 

官名: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

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

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

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

目的何在?

“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

事态严重:

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品析:

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

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平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

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三)研习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

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

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

 

 

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

“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

(合理)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

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

(合情)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

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

“凡”句有何含义?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

孝既已及于一般,

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

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

委婉、流畅。

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四)研习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

事之实: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

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

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

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

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

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三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研习课文,讨论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答: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 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

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3.作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答:

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4. 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答:

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5.文中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答:

以孝治天下。

6.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答:

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四、研习课文,讨论探究。

1、思考讨论:

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

”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

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

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2、思考讨论:

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

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

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

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

3、朗读思考:

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

先尽忠后尽孝。

 4、讨论探究: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

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

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

同时更

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二赏析《陈情表》的“陈情”艺术 

    亚里士多德说:

“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

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引文,引导学生鉴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

《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

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

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

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

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

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

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

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上表陈辞,不仅要在叙事中动之以情,还需在陈情中言之以理。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

史载司马昭死,武帝司马炎坚持为父行三年丧礼;他即位时举贤的六条标准,又明示了“孝敬尽礼”“友于兄弟”两条。

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

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

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三拓展 讨论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

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

a、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的孝心,看到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

b、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

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

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

责臣逋慢”。

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

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四总结全文

古人云: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祭妹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亲;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这篇千古奇文值得我们慢慢咀嚼!

五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

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

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

“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

“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

“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

“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