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833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docx

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十章第3讲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教案新人教版

第3讲 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专题突破

2017级教学指导意见

核心素养

1.掌握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会设计和分析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方案。

2.通过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探究与实例分析,总结归纳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思路与方法。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根据原料确定反应原理,要求考虑环保、节约等因素,找出最佳制备途径。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分析,明确验证实验的思路,实践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的过程。

考点 物质制备及性质验证实验

[学在课内]

1.涉气类实验装置

(1)常见气体制备装置

反应装

置类型

反应装置图

适用气体

操作注意事项

固、固加热型

O2、NH3等

①试管要干燥;

②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

③加热时先均匀加热再固定加强热

固、液加热型或液、

液加热型

Cl2、HCl等

①烧瓶加热时要隔石棉网

②反应物均为液体时,烧瓶内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固、液不

加热型

或液、液

不加热型

H2、CO2、

SO2、NO、

NO2等

①使用长颈漏斗时,要使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以下;

②启普发生器只适用于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且气体难溶于反应液;

③使用分液漏斗既可以增强气密性,又可控制液体流速

(2)气体的收集装置

(3)气体的定量测定装置

(4)可作为冷凝或冷却的装置

(5)防倒吸装置

2.涉气类制备实验操作流程

3.涉气类制备实验先后顺序

(1)装配仪器时:

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2)加入试剂时:

先固后液。

(3)实验开始时:

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再加药品,后点酒精灯。

(4)净化气体时:

一般先除去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后除去无毒、无味的气体,最后除水蒸气。

(5)防倒吸实验:

往往是最后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

(6)防氧化实验:

往往是最后停止通气。

4.制备与性质验证实验中需考虑的7大因素

(1)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2)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3)防吸水(实验取用和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

如NaOH固体应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4)冷凝回流:

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冷凝管等)。

(5)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

(6)仪器拆卸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也从防污染、防氧化、防倒吸、防爆炸、防泄漏等角度考虑)。

(7)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等。

[考在课外]

教材延伸

判断正误

(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CO2(×)

(2)用镁粉和稀硝酸反应制备H2(×)

(3)用加热NH4Cl可制得纯净Cl2(×)

(4)用排水法可收集NH3、NO2(×)

(5)用排空气法可收集CH2===CH2和NO等气体(×)

(6)向AlCl3溶液中通入NH3至过量,其现象为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溶解(×)

(7)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可依次通过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8)吸收NH3可采用如图装置(√)

(9)除去SO2中的水蒸气,可利用盛浓硫酸的U形管(×)

(10)可利用如图装置收集H2(×)

(11)实验室中可用MnO2或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两制备方法中氯气的制取装置完全相同(×)

(12)用碱石灰干燥氨气,用浓硫酸干燥SO2(√)

(13)实验室制备Cl2时,可用石灰水进行尾气处理(×)

(14)用五氧化二磷可干燥H2、NH3(×)

拓展应用

如图是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用于发生、干燥、收集和吸收有毒气体,下列各组物质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A.MnO2和浓盐酸

B.Na2SO3(s)和浓硫酸

C.铜片和稀硝酸

D.浓氨水和生石灰

解析 A项,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气有毒,应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但反应需要加热才能进行,故A错误;B项,亚硫酸钠和浓硫酸生成二氧化硫,有毒,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故B项正确;C项,铜片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气体,收集NO不能用排空气法,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吸收一氧化氮尾气,故C错误;D项,浓氨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 B

思维探究

用下列装置进行的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装置①可除去Cl2中的HCl杂质

B.装置②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其颜色

C.装置③可制取金属锰

D.装置④可用于收集H2、CO2、Cl2、HCl、NO2等气体

解析 氯气在水溶液中存在Cl2+H2O

H++Cl-+HClO,NaCl中含有氯离子,氯化钠溶液抑制氯气溶解,HCl极易溶于水,所以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故A正确;B.Fe(OH)2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生成Fe(OH)3,为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应该将胶头滴管伸入到液面下而隔绝空气,故B错误;C.Mn的金属活动性小于Al,Al和二氧化锰发生铝热反应冶炼Mn,3MnO2+4Al

2Al2O3+3Mn,故C正确;D.常温下和空气不反应,且密度和空气相差较大的气体可以采用排空气法收集,H2、CO2、Cl2、HCl、NO2等气体常温下和空气不反应,且和空气密度相差较大,所以可以采用排空气法收集,但收集氢气时a为进气口、b为出气口,收集CO2、Cl2、HCl、NO2时,b为进气口、a出气口,故D正确;故选B。

答案 B

[基础点巩固]

1.工业上常利用含硫废水生产Na2S2O3·5H2O,实验室可用如下装置(略去部分夹持仪器)模拟生产过程。

烧瓶C中发生反应如下:

Na2S(aq)+H2O(l)+SO2(g)===Na2SO3(aq)+H2S(aq)(Ⅰ)

2H2S(aq)+SO2(g)===3S(s)+2H2O(l)(Ⅱ)

S(s)+Na2SO3(aq)

Na2S2O3(aq)(Ⅲ)

(1)仪器组装完成后,关闭两端活塞,向装置B中的长颈漏斗内注入液体至形成一段液柱,若________,则整个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E中为________溶液。

(2)为提高产品纯度,应使烧瓶C中Na2S和Na2SO3恰好完全反应,则烧瓶C中Na2S和Na2SO3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其中的液体最好选择________。

a.蒸馏水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d.饱和NaHCO3溶液

实验中,为使SO2缓慢进入烧瓶C,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反应(Ⅲ)相对较慢,则烧瓶C中反应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期可用酒精灯适当加热烧瓶A,实验室用酒精灯加热时必须使用石棉网的仪器还有________。

a.烧杯b.蒸发皿c.试管d.锥形瓶

(4)反应终止后,烧瓶C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

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Na2S2O3·5H2O遇酸易分解:

S2O

+2H+===S↓+SO2↑+H2O

供选择的试剂:

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答案 

(1)液柱高度保持不变 防止倒吸 NaOH(合理即可)

(2)2∶1

(3)c 控制滴加硫酸的速度(合理即可) 溶液变澄清(或浑浊消失) ad

(4)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溶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合理即可)

[名师点拨]

2.某校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系列实验中发现:

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提出问题:

Fe3+、Br2谁的氧化性更强?

(1)猜想:

①甲同学认为氧化性:

Fe3+>Br2,故上述实验现象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所致。

②乙同学认为氧化性:

Br2>Fe3+,故上述实验现象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则溶液呈黄色是含________所致。

(2)设计实验并验证:

丙同学为验证乙同学的观点,选用下列某些试剂设计出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证明了乙同学的观点确实是正确的。

供选用的试剂:

a.酚酞试液 b.四氯化碳 c.无水酒精 d.硫氰化钾溶液

请你在下列表格中写出丙同学选用的试剂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试剂填序号)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方案1

方案2

(3)应用与拓展

①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溴水,溶液呈黄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溶液中有1/3的溴元素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 

(1)①溴单质溶于水显黄色。

②溴单质的氧化性比铁离子强,溴单质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铁离子而使溶液显黄色。

(2)证明溶液中没有溴单质而有铁离子即可证明乙同学的观点,利用溴溶于四氯化碳,使四氯化碳层显橙红色,铁离子遇硫氰根离子显红色来设计实验。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方案1

b

CCl4层呈无色

方案2

d

溶液变红

(3)①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溴单质可以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和溴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2Fe2++Br2===2Fe3++2Br-。

②溴化亚铁中通入氯气,氯气先和亚铁离子反应,后和溴离子反应,假设溴化亚铁的浓度为xmol·L-1,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x×0.1+x×0.1×

×2,则x=1.2。

答案 

(1)①Br2 ②Fe3+

(2)

选用试剂

实验现象

方案1

b

CCl4层呈无色

方案2

d

溶液变红

(3)①2Fe2++Br2===2Fe3++2Br- ②1.2mol·L-1

[能力点提升]

3.氮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其化合物是实验室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1)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Ag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的情况”,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

①仪器b是________(填名称);用图中的装置组合成一套可实现Ⅰ、Ⅱ目的的实验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是:

a→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各导管口的编号)。

反应前要先打开开关a,通一会儿N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结束后,假设装置B中溶液仍为100mL,从中取出25.00mL,用0.10mol·L-1NaOH溶液进行滴定(酚酞作指示剂),滴定前后滴定管液面的位置如图乙。

则在装置B中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③实验收集到NO的体积为112.0mL(标准状况下),则装置A中Ag与浓硝酸反应________(填“有”或“没有”)NO生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计算所得的数据说明)。

(2)小明同学进一步用下图装置探究

(1)中反应产生的气体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①通气体的过程,观察到甲中溶液变浑浊,小明得出的结论1是NO2具有氧化性。

乙中鼓入空气后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小明得出的结论2是NO具有还原性。

小华对小明的实验设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甲中的现象不足以得出结论1,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怎样才能准确得出小明的结论1?

(简要回答出原理和现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广口瓶B中气体跟水反应,长进短出;广口瓶C是短进长出进行排水。

反应前要先打开开关a,通一会儿N2,目的是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防止NO被空气氧化。

②[NaOH]·V(NaOH)=[HNO3]·V(HNO3),即0.10mol·L-1×(20.40-0.40)mL=25.00mL×[HNO3],则[HNO3]=0.08mol·L-1,则装置B中n(HNO3)=0.08×0.1mol=0.008mol。

③根据3NO2+H2O===2HNO3+NO,则由该反应生成的NO的物质的量为0.004mol,而实验收集到0.005mol,所以Ag和浓硝酸反应有NO生成。

(2)由

(1)知Ag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和NO;分别在不同的装置中探究它们的性质,甲装置不能区分NO2和HNO3是谁氧化了Na2S,故应在无水的环境中检验NO2的氧化性。

答案 

(1)①圆底烧瓶 2 3 5 4 6 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防止NO被空气中O2氧化 ②0.008 ③有 NO2与水反应生成NO的体积89.6mL小于收集到NO的体积112.0mL(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①N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是一种强氧化性酸,可将Na2S氧化,使溶液变浑浊 ②可将干燥的NO2与干燥的H2S气体混合,若有淡黄色固体生成,即可证明NO2的氧化性

[名师点拨]

物质制备审、答题模板

4.(2018·潍坊模拟)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探究SO2的性质,并制取一种常用食品抗氧化剂焦亚硫酸钠(Na2S2O5)。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前已除去装置中的空气)

(1)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其中的液体不能流下,应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闭K2、K3,打开K1,观察到装置C中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D和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闭K1、K3,打开K2。

一段时间后E中有Na2S2O5晶体析出,装置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计实验验证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使用分液漏斗时应取下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使分液漏斗内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保证液体顺利流下。

(2)装置A中生成SO2,装置C中发生反应:

H2O+SO2+Na2S===H2S+Na2SO3、SO2+2H2S===3S↓+2H2O,现象是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3)装置D和F的作用是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4)装置E中Na2SO3与SO2反应生成Na2S2O5。

(5)若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则生成Na2SO4,可以利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

答案 

(1)拔掉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使分液漏斗玻璃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瓶颈处的小孔)

(2)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3)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4)SO2+Na2SO3===Na2S2O5

(5)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再滴加足量盐酸,振荡,无沉淀产生,排除SO

的干扰,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

[名师点拨]

“四步学习”抓牢实验综合

[高考真题体验]

5.(2018·江苏化学,19)以Cl2、NaOH、(NH2)2CO(尿素)和SO2为原料可制备N2H4·H2O(水合肼)和无水Na2SO3,其主要实验流程如下:

已知:

①Cl2+2OH-===ClO-+Cl-+H2O是放热反应。

②N2H4·H2O沸点约118℃,具有强还原性,能与NaClO剧烈反应生成N2。

(1)步骤I制备NaClO溶液时,若温度超过40℃,Cl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O3和NaCl,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控制温度除用冰水浴外,还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Ⅱ合成N2H4·H2O的装置如图1所示。

NaClO碱性溶液与尿素水溶液在40℃以下反应一段时间后,再迅速升温至110℃继续反应。

实验中通过滴液漏斗滴加的溶液是________;使用冷凝管的目的是________。

(3)步骤Ⅳ用步骤Ⅲ得到的副产品Na2CO3制备无水Na2SO3(水溶液中H2SO3、HSO

、SO

随pH的分布如图2所示,Na2S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①边搅拌边向Na2CO3溶液中通入SO2制备NaHSO3溶液。

实验中确定何时停止通SO2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补充完整由NaHSO3溶液制备无水Na2SO3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少量无水乙醇洗涤,干燥,密封包装。

解析 

(1)由题给条件,反应物为Cl2和NaOH,生成物为NaClO3、NaCl、H2O,根据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原子守恒、电荷守恒以及得失电子守恒得该离子反应为:

3Cl2+6OH-

5Cl-+ClO

+3H2O;Cl2与碱反应放热,所以要控制温度还要控制通入氯气速度。

(2)步骤Ⅱ是尿素和次氯酸钠反应合成水合肼,由题给信息水合肼能与次氯酸钠剧烈反应,所以滴液漏斗中盛装的是次氯酸钠碱性溶液,由水合肼沸点约为118℃,题给实验反应温度为110℃,故使用冷凝管的目的是减少水合肼的挥发。

(3)①由题图2所给pH与各粒子摩尔分数关系可知,在pH约为4时,溶液中HSO

浓度最大,此时可停止通SO2气体;②由NaHSO3制备Na2SO3,是向NaHSO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由题图2可知在pH约为10时,SO

浓度最大,此时停止加入NaOH,再由Na2S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过滤温度应高于34℃。

实验方案为:

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测量溶液pH,pH约为10时,停止滴加NaOH溶液,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温度高于34℃条件下趁热过滤。

答案 

(1)3Cl2+6OH-

5Cl-+ClO

+3H2O 缓慢通入Cl2

(2)NaClO碱性溶液 减少水合肼的挥发

(3)①测量溶液的pH,若pH约为4,停止通SO2

②边搅拌边向NaHSO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测量溶液pH,pH约为10时,停止滴加NaOH溶液,加热浓缩溶液至有大量晶体析出,在高于34℃条件下趁热过滤

6.(2016·北京理综,28)以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试剂

现象

滴管

试管

2mL

0.2mol·L-1Na2SO3溶液

饱和Ag2SO4溶液

Ⅰ.产生白色沉淀

0.2mol·L-1CuSO4溶液

Ⅱ.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0.1mol·L-1Al2(SO4)3溶液

Ⅲ.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1)经检验,现象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2SO3。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

,含有Cu+、Cu2+和SO

已知:

Cu+

Cu+Cu2+,Cu2+

CuI↓(白色)+I2。

①用稀H2SO4证实沉淀中含有Cu+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

a.白色沉淀A是BaSO4,试剂1是________________。

b.证实沉淀中含有Cu2+和SO

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

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

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

,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