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线索。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叙事线索及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2、品读法
教学用时:
40分钟
教学流程:
【搭桥引线、温故知新】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
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1、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
2、《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4、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注意:
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听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
鲜红。
流言:
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
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
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
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
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明确: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
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学生答疑,教师明确并解惑)
【课堂小结,板书梳理】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或学生小结,说出收获。
【板书梳理】藤野先生
鲁迅
在东京(1~3):
写清国留学生:
赏樱花、学跳舞
在仙台(4~35):
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离开仙台后(36~38):
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达标测评,反思教学】
【达标测评】
1、小练习册课外阅读题。
【反思“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
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过程与方法:
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2、品读法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用时:
40分钟。
教学流程:
【搭桥引线、温故知新】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小练习册中的积累与运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一、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
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学生活动)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回答后明确: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2、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
教师引导、提示:
⑴ 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⑵ 生活习惯角度:
生活俭朴。
⑶ 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⑷ 对待学生角度:
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过渡:
这就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的,耳朵听到的。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
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4、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
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5、读到此,老师有一疑问,藤野先生就长相,并不是光彩四射,非常普通。
就行为,非常平凡,做着老师该做的事。
假如你碰着这样的一位老师,你会觉得他伟大吗?
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
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非常有关系。
就拿“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来看,这些遭遇严重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而在这种情况下,藤野先生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只为学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术。
其实,当时,日本人一向看不起中国人的,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所以,作为一名日本教师,他抛开了这些偏见,没有私心,热情关怀我,严格要求我,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
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
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学生答疑,教师明确并解惑)
【课堂小结,板书梳理】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教师,感受了这份跨越国籍的师生情。
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似乎课文学习可以结束了。
真的可以结束了?
本文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文中却旁逸出许多其他内容呢?
是大作家的败笔,还是另有目的呢?
学生小结,说出收获。
【板书梳理】藤野先生
鲁迅
添改讲义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重视学生思想观念进步
了解女人裹脚实事求是、探索研究
【达标测评,反思教学】
【达标测评】
1、作文片段练习:
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
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反思“教”“学’】
2、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感情“严”背后的“爱”。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用时:
40分钟
教学流程:
【搭桥引线、温故知新】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一、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三、学习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提问:
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可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学生答疑,教师明确并解惑)
【课堂小结,板书梳理】
【课堂小结】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板书梳理】我的母亲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达标测评,反思教学】
【达标测评】
一、试用比喻的修辞,以“母亲“为本体,写一句赞美母亲的话。
。
二、仿照例句写句子。
例句: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反思“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
2、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
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语言,体会母爱。
2、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
体验反思,品味质朴的语言,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探究法。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用时:
40分钟
教学流程:
【搭桥引线、温故知新】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
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小练习册中的积累与运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长负责,学生思考体会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一、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二、深入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齐读最后一段。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
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学生答疑,教师明确并解惑)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
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
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课堂小结,板书梳理】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或学生小结,说出收获。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
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
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板书梳理】我的母亲
事件母亲的形象我的认识主题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朦胧——清晰)(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笑:
美丽、慈爱——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哭:
善良、多情——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哭:
痛苦、无助——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忙:
劳苦、能干——歉疚、感恩
【达标测评,反思教学】
【达标测评】
一、比较欣赏: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反思“教”“学’】
3、我的第一本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
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2、品读法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
40分钟
教学流程:
【搭桥引线、温故知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
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字词掌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ù)似掺(chān)脊(jǐ)背枉(wǎng)读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
凄凉悲惨。
奥秘: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掺和:
掺杂混合在一起。
温厚:
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
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
极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二)学习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一种感激之情。
(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学生答疑,教师明确并解惑)
【课堂小结,板书梳理】
【课堂小结】
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梳理】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1、看书──逼书──送书──读书
2、父亲、乔元贞、我父亲改订书→我送书→乔之贞
【达标测评,反思教学】
【达标测评】
1、小练习册积累运用1-6题。
【反思“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拓展延伸法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
40分钟
教学流程:
【搭桥引线、温故知新】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胡适对母亲以其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影响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追忆。
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苦难生活境况中浓浓的真挚情意给诗人的精神给养。
【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
1、课前三分钟演讲。
2、小练习册中的积累与运用。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一、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
二、深入理解、研读探究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
“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成果展示,答疑解惑】(学生答疑,教师明确并解惑)
【课堂小结,板书梳理】
【课堂小结】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
教师总结或学生小结,说出收获。
【板书梳理】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父子之情
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我的第一本书同学、朋友之情
的快乐和梦幻”人与狗的情趣
【达标测评,反思教学】
【达标测评】
1、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课后习题第二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反思“教”“学’】
4、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黝黑、滞留、愚钝、颔首低眉”等词语。
2、.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2、朗读法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
40分钟
教学流程:
【搭桥引线、温故知新】
同学们,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前置作业、自主探究】(学生课前准备好,教师纠错)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