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4633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docx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支玉恒《落花生》课堂实录(第一课时)评析

  师:

(板书:

落花生)花生,知道不知道?

  生:

知道。

  师:

因为它有营养,吃了它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有的地方叫它“长生果”,平常叫它“花生”。

但课题上为什么要加一个“落”字,叫它“落花生”?

不知道吗?

听我讲(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一棵花生):

花生生长在比较松软的土壤里。

种子埋下去以后它就开始生根、发芽,长上来以后分杈、开花。

一般的植物,比如瓜果蔬菜,花落后就结出了果实。

但是花生有一个特点,花落后,花柄继续长,往下弯,花柄带着一个叫子房的东西钻到土里面,在土里面结出了一个一个的什么东西?

  生:

果实。

  师:

这就是那个谜语说的“麻屋子,红帐子,里边住个白胖子”,什么东西?

  生:

花生。

  师:

它的特点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学上就叫它什么呀?

  生:

落花生。

  [评]课文题目叫“落花生”,为什么花生前面要加一个“落”,学生一般不了解。

支老师用简笔画画出了落花生的生长特点,非常简洁地说清楚了落花生与一般植物生长的区别。

这段开场白看似简单,但是反映出支老师渊博的知识,钻研教材的细致认真,以及对学生经验的熟知。

  师:

这是它的学名,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没有?

  生:

读了。

  师:

既然读了,现在不要打开书,我看看谁对课文有记忆,这篇文章它分了几个部分写?

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不知道,打开书看看,谁看出来了,一开始写的什么?

  生:

写了我家后园有半亩空地,我们开垦后种上花生。

  师:

简单地说,三个字——

  生:

种花生。

  师:

一开始写种花生,我们先记上。

(板书:

种花生)后来写什么?

种完花生以后干什么了?

  生:

种完以后写收获。

  师:

收获以后干什么了?

  生:

过一个收获节。

  师:

后面是不是都写的是过收获节的事?

  生:

是。

  师:

那你说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什么?

  生:

过收获节。

  师:

这不是出来了吗?

(在板书“种花生”下写“收获节”)课文就由这两大部分组成。

文章不长,但是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

  生:

不知道。

  师: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许地山。

(板书:

许地山)他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

他的这篇文章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

可能有的同学觉得奇怪,就这么一篇我们读起来平平淡淡的文章,怎么会引起轰动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

不知道。

  师:

我告诉你们。

第一点,这篇文章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他只是在向你介绍这种植物吗?

  生:

不是。

  师:

比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就是介绍爬山虎的脚。

这一篇也是以植物的名称为题,但不是介绍植物,而是通过这个植物讲出了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的重点写得非常突出。

所以我们学这一课的时候,第一是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道理你得明白,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学习他写文章怎么突出重点,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怎么抓重点,要主次分明,牢牢地抓住它的重点。

我今天就教给你们抓重点的方法,这是第二点要学习的。

把这两点学好了,你这两堂课也就学好了。

  [评]支老师提出了阅读这篇课文的两点要求:

一是要理解“作者通过讲花生说了一个什么道理”,二是学习抓住课文重点的方法。

高年级学生读课文必须读懂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最基本的阅读要求。

“今天就教给你们抓重点的方法”,这是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策略。

学会了这种方法,对学生今后正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支老师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非常清楚,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上,他追求的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种理解中心思想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即便在当下也非常值得称道。

  师:

因为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大轰动,许地山也感到很骄傲,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

什么叫“笔名”知道吗?

  生:

知道。

  师:

作家在发表文章的时候用的一个假名,叫笔名。

你们知道许地山先生起了一个什么笔名吗?

不知道,我告诉你们,起了这个名字。

(板书:

落华生)

  (生读“落华生”)

  师:

一看就知道从哪儿变来的?

  生:

落花生。

  师:

连自己的笔名都是从这篇文章变来的,你想他是不是为自己的文章有点感到骄傲?

  生:

是。

  师:

这篇文章,你好好学进去,很有味道。

刚才我讲了要抓重点,而且要教你抓重点的方法。

我先教你第一点,怎样知道文章的哪部分是重点。

第一,看看他写的是“详”,还是“略”。

(板书:

看详略)现在你们看书,课文分两大部分,“种花生”和“收获节”,你们数一数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然后标出来。

有多少?

  生:

十五个。

  师:

你再看看,“种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

  生:

一个。

  师:

一个,全文一共十五个自然段,写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只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用了多少個自然段?

  生:

十四个。

  师:

你们说,哪个写得详,哪个写得略?

  生:

“种花生”写得略,“收获节”写得详。

  师:

对,作者把他要表达的重点写得详还是略?

  生:

详。

  师:

“种花生”和“收获节”哪个是重点?

  生:

收获节。

  (教师在板书“收获节”三字后,用红笔画一个△表示是重点)

  [评]怎样抓文章的重点?

支老师细化出具体的方法。

第一就是“看详略”。

怎样看出文章的详略呢?

就是看文章写的“种花生”“收获节”两部分内容,哪部分写得详,哪部分写得略。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段落清晰地分辨出文章的详略,这样“看详略”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操作方法。

这样具体细致的指导非常必要,特别对一部分悟性不强、思维不那么敏捷的学生特别有帮助。

  师:

对,重点段我们重点学,不是重点段我们简单地学,或者叫“略学”。

下面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不管他写了多少话,只要抓住它的中心内容,这一段就理解了。

另外,看看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现在自己默读。

(生默读)

  师:

谁来读一读这段?

  (一学生站起来读,教师纠正了两个字的发音)

  师:

读得不错,谁觉得哪里需要注意?

  生:

我注意到他们把那块地开辟出来种花生。

  师:

你注意这一点了,谁还注意什么了?

  生:

母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就种花生吧。

  师:

谁还有?

  生:

到后来居然收获了,没有收获就没有收获节。

  师:

你们都是从课文的前后联系来考虑的。

这样考虑也行,但是在这一课当中,就不合适了。

  生:

我们家的后面有半亩空地。

  师:

你还是那样考虑的。

这一段里有一个词值得注意,找一找。

  生:

开辟。

  师:

不对。

  生:

居然。

  师:

他说“居然”,“居然”是什么意思?

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

本来没想的事情,现在出现了。

  师:

八点钟上课,你七点五十五才起床,我以为你要迟到了,可是不到八点你进了教室。

我可以说你居然什么呀?

  生:

没有迟到。

  师:

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用“居然”。

大家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花生……

  生:

得花生。

  师:

对呀,这是顺情顺理、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课文里为什么要用“居然”?

  生:

可能他们以前没有种过花生。

  师:

以前没种过,没经验,没想到会收获是吧?

有这个情况,还有什么?

  生:

书上说,没过几个月。

  师:

你的意思是得几年?

(众笑)春种秋收就是几个月。

  生:

他们没想到会在收获节前收获。

  师:

收获节是谁规定的?

日历上就有个收获节吗?

(众笑)只是他们自己定了一个日子叫收获节。

你们说,这家人是农民吗?

  生:

不是。

  师:

是不是指望种花生,收花生,过日子?

  生:

不是。

  师:

他们种花生只不过是觉得让那块地荒着可惜,种上一点吧,收就收点,不收就算了,他指望着收获没有?

  生:

没有。

  师:

没指望,但是还真收获了,所以他怎么说呢?

  生:

居然收获了。

  [评]“居然”是一个副词,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理解一下。

学生解释为“本来没想的事情,现在出现了”,词义理解正确。

但是支老师没有满足于学生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继续发问:

课文写种花生得花生,是“顺情顺理、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没想到什么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且结合学生的理解作了巧妙而妥帖的解释。

从这个词义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支老师语感的敏锐和钻研课文一丝不苟的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师:

你们再看,种花生的过程写了四个词,哪四个词?

  生: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师:

所有种花生的过程用了多长时间?

  生:

几个月。

  师:

所有的过程用了几个月,可是作家只写了几行字,用了四个词就跨过了几个月,你们说写得简单不简单?

  生:

简单。

  师:

所以这个作家了不起呀!

半年的事几句话就讲完了,多干脆,多简单啊!

你们在作文时能这么高度地概括吗?

  生:

不能。

  师:

这一部分,因为作者是略写的,所以我们采取了“略学”的方法,第二部分“收获节”我们得重点地学,因为它是重点内容。

现在,你们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好好看看这个收获节,既然是个节,它有几个节目?

也就是说他们怎么过的这个节?

先干什么?

后干什么?

现在看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

现在我们来跟他们一块过收获节,收获节的第一个节目,干什么?

  生:

谈花生。

  师:

只把花生摆那儿,不叫你动,光让你说,要这样过节你高兴吗?

(众笑)好好看看。

  生:

第一项是把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

  师:

做好几样食品是为了摆着吗?

  生:

吃花生。

  师:

对了,第一项“吃花生”。

(在板书“收获节”后加一括线,括线后写“吃花生”)一边吃,一边接着干什么?

  生:

谈花生。

  师:

这回对了,谈花生。

(在板书“吃花生”下写“谈花生”)现在再看,第一部分用了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收获节”用了十四个自然段。

这里“吃花生”用了几个自然段?

  生:

一个。

  师:

只用了一个,而“谈花生”用了十三个自然段,根据“看详略”的方法,哪一个是重点?

  生:

谈花生。

(教师在“谈花生”后畫红△)

  师:

“谈花生”是重点,那么“吃花生”用哪种方法学?

  生:

略学。

  师:

谁来读“吃花生”这段,还是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

(一学生读此段)

  师:

这一段需要注意什么?

(无人回答)你们说他们对这个收获节重视不重视?

  生:

重视。

  师:

非常严肃吗?

  生:

不是。

  师:

很重视,但不非常严肃。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很重视?

  生:

他们把父亲也请来了。

  师:

怎么过收获节,请父亲来就表示很重视?

这说明父亲经常不经常和他们在一起呢?

  生:

不经常。

  师:

可能是公事比较忙,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不能经常和家人在一起。

今天过节了,特意把他父亲请来了,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注意到没有?

父亲也来了,真是——

  生:

很难得。

  师:

还有哪些?

  生:

吩咐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节。

  师:

特意找了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到后园的茅亭里去过。

什么叫茅亭?

这个“茅”是什么意思?

  生:

稻草。

  师:

稻草不是茅草。

  生:

是一种草。

  师:

对了,是一种草的名字,茅草盖的亭子。

茅草怎么能盖亭子呢?

实际上只是亭子顶上搭着茅草,底下还都是木头柱子,这就叫什么亭啊?

  生:

茅亭。

  师:

后来人们用稻草,也用麦秸做亭子,就统称“茅亭”了。

过收获节,特意请了父亲,特意找了地方,安排了时间,是够重视了吧?

  生:

是。

  [评]虽然这堂课重点是教“抓文章重点”,但是支老师没有放弃对学生自读感悟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来”,然后抓住“很难得”“茅亭”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说明他对学生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视。

  师:

母亲做了许多花生食品让大家吃,下面就该什么了?

  生:

谈花生。

  师:

我找一位同学把下面整个课文读一遍,他一边读,大家一边看看有几个人在谈话。

  (生读课文)

  师:

读得不错,几个人参加了谈话?

  生:

四个。

  师:

你说有哪些人?

  生:

爸爸、哥哥、姐姐还有“我”。

  师:

我说是五个人,母亲谈话没有?

  生:

没有。

  师:

好好看看,参加谈话没有?

  生:

参加了。

  师:

对了,点点头,在听人家谈话,听完以后表态没有?

  生:

表态了。

  师:

表什么态了?

  生:

同意。

  师:

母亲参加了谈话,就是没开口,四个人开口说话,这四个人是各说各的,还是分成了几个方面?

谁和谁是一方面?

仔细看一看。

  生:

爸爸是一方面,哥哥、姐姐和“我”是另一方面。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是一方面问,一方面答。

父亲是主要人物。

  师:

“我们”三个人算一方面,爸爸一个人算一方面。

谈话分成两方面。

(在板书“谈花生”后加一括线,括线后写“我们谈”“父亲谈”)你们都在忙着抄板书,顾不上抬头听课了。

其实你只要注意听,这板书明年也不会忘,但抄在本上可能明天就会忘。

因为人要记忆东西,依靠脑子去记忆,就深深地留在脑子里了。

如果依靠本子上的记录,写完之后一合上本子,也许就忘了。

作笔记只是个辅助性的工作,太复杂的,太多的,条理不清的东西要先记下来后整理。

像板书这么简单的东西,我这么大的年纪了都能记住,你们还记不住吗?

要想记板书,下课以后有时间把它记下来,好不好?

不要耽误听课。

  [评]这里有个细节很值得关注。

支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随机插入的这段话,其实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课堂上忙着做笔记,其实“只是个辅助性的工作”,课堂上更重要的工作是“抬头听课”,下课后有时间再去整理笔记。

这是老师的经验之谈。

可见语文课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结合课堂情境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对学生更有针对性,对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更加有效。

  师:

注意,“我们谈”和“父亲谈”这两方面哪个是重点?

还用“看详略”的办法去辨别。

但是“我们”也谈,父亲也谈,一问一答,谈话都是互相穿插着,不容易一眼看出。

这样的话,“看详略”的办法还好使吗?

  生:

不好使了。

(笑声)

  师:

因为谈话都在一起穿插着,所以“看详略”这个办法就不好使了。

我还得告诉你们第二种办法。

(板书:

看内容)看内容,看父亲说的话重要,还是“我们”说的话重要。

谁的话重要,谁就是重点。

这是第二种办法。

下面我找几个人,男同学谁读课文读得好?

自己报名。

女同学也一样。

(教师挑了三男一女四个同学上前,并给他们分配了角色)該谁读谁就读,看看能不能把谈话的气氛读出来。

你们只读他们说话的内容,也就是引号里面的话,不读其他的。

开始。

  (学生按各自的角色读)

  师:

谈话完了,你这个当哥哥的说了几句话?

  生:

一句。

  师:

哪一句?

读出来大家听听。

  生:

花生可以榨油。

  师:

这句话重不重要?

  生:

不重要。

  师:

姐姐这一句重要不重要?

  生:

不重要。

  师:

“我”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

  生:

不重要。

  师:

你再把第二句读一遍。

(指读“我”说的话的学生)

  生: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

“我”的这句话重要不重要?

(生答“重要”)但他这句话是听了父亲谈话后的一个“觉悟”,所以还得看父亲的话。

父亲说的话重要不重要?

  生:

重要。

  师:

那你们说“我们谈”是重点,还是“父亲谈”是重点?

  生:

父亲谈的是重点。

(在板书“父亲谈”后面画△)

  师:

从什么上面看出来的?

  生:

内容。

  师:

这就叫看内容确定重点。

“我们”谈的那几句除去“我”的最后一句话重要一点以外,其余几句用不用仔细地去研究?

  生:

不用。

  师: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明白简单。

你在看课文的时候,一眼就能看懂的东西,不要去想它,把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句子上。

通过“看内容”我们找出来了,“父亲谈”是重点。

找到这儿,我们就快接近中心了。

你们现在看一看,用数字序号标出来,父亲一共说了几次话?

(学生各自看书)

  [评]这个环节指导的是抓重点的第二种办法—一“看内容”。

“看详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阅读场合,写一家人对话的部分,更适合的方法是“看内容”。

可见支老师不仅教学生理解什么是“看内容”的方法,还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看内容”这种方法应该运用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学法指导才是完整的,有效的。

  师:

讲了几次?

  生:

五次。

  师:

好,我问你们,父亲这五次谈话都很重要吗?

  生:

不是。

  师:

你用“看内容”这个方法比较一下,哪次谈话重要,哪次不重要。

(教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父亲的第一句话)

  生:

你们爱吃花生吗?

  师:

就这么一句话,重要不重要?

  生:

不重要。

  師:

(又指另一个学生)你读第二句。

  生: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师:

接着提出一个问题,重要不重要?

  生:

不重要。

  师:

(指另一学生)你读第三次。

  (学生读父亲的第三次谈话)

  师:

这一段说了这么多,它的中心是什么内容?

  生:

花生的好处。

  师:

因为他问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大家只能说味美、便宜和能榨油,没有把关键说出来,所以父亲在这里介绍花生的好处。

父亲是以称赞的口气说的还是以一般的口气说的?

  生:

称赞的口气。

  师:

也可以说,父亲的这次谈话是对花生的什么?

  生:

称赞。

  师:

这段谈话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在板书“父亲谈”后加一括线,括线后写“赞花生”)赞花生。

你们说这段话重要不重要?

  生:

重要。

  师:

(再指一学生)你读第四次。

  (学生读第四次谈话)

  师:

这段话,父亲还是在赞花生吗?

  生:

不是。

  师:

那么这段话是说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刚才的第三次谈话是向“我们”赞花生,这一段话是要我们怎么样啊?

  生:

学花生。

  师:

对,那么这段话重要不重要?

  生:

重要。

  师:

(在板书“赞花生”下加“学花生”)这段话要我们学花生,很重要。

(又指另一学生)你读最后一句。

  (学生读最后一句)

  师:

父亲最后说: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对今天收获节的谈话,作了一个总结,这句话比起“赞花生”和“学花生”来是不是那么重要?

  生:

不是。

  师:

父亲五次谈话有几次是重要的?

  生:

两次。

  师:

两次,一个“赞花生”,一个“学花生”。

你们把“赞花生”这一段仔细默读一下,一边读一边思考,父亲是从哪几点上称赞花生的。

(学生各自默读)

  师:

大家一起再读一遍,开始。

(学生一起读文)

  师:

通过这段话,你们说花生这种东西有用没用?

  生:

有用。

  师:

花生的果实,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众,是不是?

那么花生有好几个好处,父亲说是有一点最重要,这一点是什么?

  生:

它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

“矮矮地长在地上”是好处吗?

(众笑)

  生:

花生的果实不像其他的果实一样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而是把果实长在地下,使人觉得它貌不出众,不是很特别。

  师:

对,不像什么一样啊?

  生:

不像苹果、桃子一样把果实挂在树上。

  师:

父亲是不是在批评苹果和桃子这一类的植物?

  生:

不是。

  师:

那要为什么这么说呀?

  生:

……

  师:

在这儿是用苹果、桃子与花生比一下。

桃子、苹果、石榴也都是好东西,作者这里提到它们,不是说它们“让人一看生爱慕之心”不好,而是想用它们作一个比较,来突出花生的特点。

你们想一想,拿桃子、苹果、石榴这么一比,突出了花生的什么特点?

  生:

突出了花生把果实埋在地下,不显露,不夸耀自己多么多么好,就像有些人悄悄埋头苦干,不是那么咋咋呼呼的。

  师:

说得很好。

你们知道老黄牛吧?

老是那么吭哧吭哧地干活,从来不像母鸡那样,刚下了一个蛋就满院子咯咯咯、咯咯咯地叫,好像在喊:

“一个蛋,一个蛋!

”(教师形象地模仿,众笑)花生这种东西,最大的特点,大家说得很对,就是不炫耀自己的好处,不炫耀自己的优点。

这是花生最好的一点。

这节课先讲到这儿,下一课接着学,我们先下课,好吗?

  [评]学生读了这一段文章,要概括出“花生不炫耀自己的好处,自己的优点”,其实并不难。

可是支老师领着学生读父亲的五句话,逐句逐句认真领会,辨别哪些话重要,哪些话不重要,手把手地指导如何“看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能够对怎样“看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真正学会怎样找出重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