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600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心理学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心理学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心理学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心理学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提纲.docx

《心理学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提纲.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提纲.docx

心理学提纲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教学重点:

心理的本质;心理学;行为;个体心理现象的分类;观察法的注意事项、优缺点;问卷法的优缺点;访谈法的优缺点;信度、效度;实验法的分类。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心理学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对象。

心理的本质与特点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对象

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行为(behavior)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

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stimulus)

个体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

有关人际关系、人际互动、团体的动力与特征、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称为社会心理。

群体的共同心理现象:

从众、模仿、暗示、舆论等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心理学的源流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

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

冯特(1832—1920):

心理学之父:

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

心理学诞生标志

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人物:

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

观点:

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人物:

詹姆斯

观点: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人物:

华生;斯金纳

观点: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psychology)

创始人韦特默,代表人物苛勒,考夫卡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创始人弗洛伊德

人类表面上的理性行为,实际上是受非理性的无意识冲动或欲望所支配。

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即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渲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

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

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

重点:

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研究方法

观察法

(observationalmethod)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特点:

直接观察当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对某种情境中的有关条件不加控制和改变。

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使用观察法之注意事项

①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每次观察的事项不可过多。

②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明确的界定。

③对行为情境应作充分描述,以便对所观察行为作合理的解释。

④必须准确、如实地作好记录(不含个人感受)。

⑤应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能收到第一手资料。

②被观察者的表现自然、真实,有可能了解到真实状况。

③使用方便。

主要缺陷:

①观察的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②其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③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④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调查法

(surveymethod)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主要特点:

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两种不同方式:

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questionnairemethod)

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interviewmethod)

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

使用方便,省时,省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经济地收集大量信息。

缺点:

①很难保证被调查者的认真合作和坦率、真实的反应。

②很难保证回答者具有代表性。

③很难保证被调查者的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④必须经过大量的预测。

访谈法的优缺点

优点:

①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谈话的目的,可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备程度。

②研究者可以控制会谈的进程,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

③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

④可以根据被调查的反应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

缺点:

①在一定时间内只能会谈数量有限的对象。

②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这一方法。

③研究者的言语不当,可能被拒答或谎答。

④研究者的言、行可能有暗示作用。

测验法

(measurementmethod)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可分为: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按形式可分为:

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可分为:

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心理测验的基本要求

信度(reliability)指一个测量工具的可靠程度。

效度(validity)指一个测量工具有效地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心理品质的准确程度。

实验法

(experimentalmethod)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由研究者系统操纵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它是一种假定的原因变量。

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反应变量,它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泛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因而可能对实验结果起干扰作用的因素。

实验法的基本特征

①对实验条件实行控制。

即主动操纵(或支配)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

②可以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因果推论。

(不仅可以揭示是什么,而且可探究为什么)

实验法举例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儿童攻击性行为获得的实验

第一组:

攻击~奖励

第二组:

攻击~惩罚

第三组:

攻击~无结果

实验法的分类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设备,在以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

第二章

何所求,何所欲?

教学重点:

需要;需要的特征;需要的分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动机;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分类;兴趣;兴趣的分类;动机冲突及种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强化动机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出者;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需要起源的角度)

生物需要:

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

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需要所指向的对象)

物质需要:

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

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人的需要是由五个(七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

前四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

第二节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及理解

动机(motivation)是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推动力。

①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

②动机是一种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

③人类的动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动机分类

生理性动机:

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也叫驱力或内驱力;

社会性动机:

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三、动机理论及意义

(一)强化动机理论及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S—R之间是直接联系,不存在任何中间心理过程或中介环节。

人的一切行为原因就是强化。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ation):

人们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取得较好成绩的内部驱力。

默里(H.A.Murray)1938年最早提出成就需要。

麦克利兰(D.C.McCelland)从宏观层次上对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

阿特金森(J.Atkinson)从微观上对成就动机的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观

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利用总贸易额、电力消耗量、煤的进口量等作为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如诗歌、戏剧、儿童读物、教科书等,作为成就动机的指数,然后再利用一套自己设计的编码系统,比较客观地评定成就水平与经济发展指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论: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或地理环境,而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观

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

Ts=Ms×Ps×Is

成就动机的两种心理成分:

希望成功和害怕失败。

因此有两种类型的人:

求成型和避败型。

研究表明,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

(三)归因-寻求对行为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

归因(attribution)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海德(F.Heider,1958)提出。

罗特(J.Rotter)根据控制点(locusofcontrol)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维纳(B.Weiner)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引起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并进而对后继行为有促动作用。

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三维度六因素

 

稳定性

内外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六因素

能力

努力

任务

运气

身心

外界

 

不同归因的不同影响

能力归因成功:

信心十足,甚至趾高气扬;

失败:

丧失信心,听任失败的再次到来。

努力归因成功:

鼓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

失败:

是不努力造成的,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任务归因成功:

要认真学习,以应付更难的任务;

失败:

埋怨客观,把成功寄托于较易的任务上。

运气归因成功:

只不过是侥幸,并不是真有水平;

失败:

自认倒霉,祈求今后好运气能降临。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描述动物(包括人在内),在愿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对人来说,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使人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任自己的命运随着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A.Bandura)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

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

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

班杜拉区分了两种期待

结果期待:

个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效能期待:

个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判断,它意味着个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

学习动机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学习动机也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

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的一种因素,并且它对学习的影响必须通过许多中介因素。

对于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

学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

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活动效率都不高。

(倒U型曲线)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活动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要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要求有较强的动机;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工作效率最高。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Law)。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

人们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典型形式是好奇心、求知欲等。

对学习的影响比较持久。

外部学习动机:

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典型形式是赏罚。

对学习的影响具有短暂性和一时性。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外部动机可以转化为内部动机。

外部奖励不能滥用,否则有可能产生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莱珀)。

在实际中常常是二者交替使用。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学习动机的激发

设立合理目标

有效利用反馈作用和评价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表扬与批评

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

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增强自我效能感

进行归因训练

表扬与批评

一般来说,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运用表扬、批评时要注意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实事求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量的奖励。

②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

③表扬、批评次数不宜过多。

④以精神奖励为主。

⑤以表扬为主。

第四章认知过程

教学重点:

注意;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功能;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感觉;感觉的分类;知觉;错觉;幻觉;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二者关系;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变化;知觉特性。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及分类;空间知觉。

记忆;记忆的基本过程及种类;记忆信息加工阶段的特点;如何根据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影响遗忘的因素;遗忘及分类;遗忘规律;思维;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分类;思维的过程;问题的条件;问题解决的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一节注意

——送你一片专注的天空

主要内容: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解释:

1、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注意的方向性

2、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使无关的信息活动被抑制。

——注意的强度

3、注意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心理过程

注意的外部表现:

出现适应性运动(转向、凝神远眺)

无关运动停止

呼吸发生变化(屏息)

提醒: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

如学生上课时,有时可能眼睛盯住老师,看似认真听课的样子,实际上他的注意可能已经指向无关的事物了。

所以,只用注意的外部行为表现来说明一个人的注意状态,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将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

注意

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当时的情绪状态、

精神状态

人过去的经验

(二)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成人的言语指令而引起→自己的外部言语控制→内部言语指令调节自己行为

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和方法有:

对任务: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

对自身:

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运用自我提醒和

自我命令

对环境:

创造习惯的工作条件

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稳定性

(二)注意的广度

(三)注意的分配

(四)注意的转移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教学环境、避免干扰

----教学内容丰富、新颖

----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2.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能力

----使学生明确目的任务,并理解它的意义

----突出重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防止疲劳现象

----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3.两种注意交替运用

因为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和注意力涣散,而单凭无意注意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故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两种注意交替轮换。

(一)注意的稳定性

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注意的起伏(周期性变化)

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思考: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的是什么?

它受什么影响?

(二)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思考:

什么工作需要人具有较高的注意广度?

(机场调度员、图书馆管理人员、教师)

(三)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必须有一件是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

原来注意的强度:

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注意的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第二节感知觉

——认识世界,从这里开始

主要内容:

一、感知觉的概述

(一)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或综合)的反映。

(二)感知觉的关系

(三)感觉的意义

1)、感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的开始

2)、感觉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3)、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感知觉的概念

(二)感知觉的关系

(三)感觉的意义

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

2、知觉的种类

根据所反映的

事物特性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幻觉:

虚幻的知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幻觉却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三、感知觉的基本规律及特性

(一)感觉的基本规律

人的感官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随时都能感觉到,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刺激强度与感觉的关系可以从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上反映出来。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剌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剌激量。

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不同的人感受性有很大差异,实践证明它能通过训练而改变。

人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

视觉:

30英里以外的一烛光

听觉:

安静环境中20英尺以外的手表滴答声

味觉:

两加仑水中的一匙白糖

嗅觉:

弥散于6个房间中的一滴香水

触觉:

从一厘米距离落到你脸上一个苍蝇的翅膀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即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受性的发展与补偿

人的感受性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实践和专门的训练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者和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2)感觉适应——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的感受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变化现象。

(3)感觉的相互作用

A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万绿丛中一点红、黑白对比、月朗星稀

继时对比:

先吃糖再吃苹果,觉得苹果是酸的

B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联觉:

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微光刺激能提高听觉的感受性,而强光会降低听觉感受性。

呈现音乐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4)后像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保留一个短暂时间,随后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就叫后像。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观事物时,我们的感觉器官会从众多的刺激物中优先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以便产生清晰的知觉。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

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

例:

黑板上的白粉笔;书中的黑体字;用有色笔改作业、书中标重点、讲课声音大小有变化

b新颖的、运动的对象,容易被选择出来

教学:

使用活动教具

主观因素

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情绪、动机等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整体性或组织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定律: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封闭律

(1)接近性:

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3)连续性:

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