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452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翟浩辉在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09月06日)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坚持不懈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创造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又恰逢近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水法,水利部在山东召开全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交流近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功经验,根据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实行税费改革和我国加入WTO等新形势,围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任务,提出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对策措施。

出席今天会议的有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管农水工作的副厅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的农水处长,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还特别邀请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水利报社等有关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地欢送!

对长期奋战在农村水利第一线的广阔水利工作者表示亲切地慰问!

近几年,山东省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昨天,我们参观了临沂市的几个很有特点的现场,临沂市大力发展民营水利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

山东省和临沂市对这次会议很重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陈延明副省长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临沂市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当前水利建设总体形势

在党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的指导下,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编制完成了一系列水利规划。

国务院批复了首都水资源、黑河治理、塔里木河治理、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批转了长江、嫩江松花江、太湖、淮河、海河近期防洪建设意见,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全国农业节水发展纲要、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

制订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和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意见。

开展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

目前,第一阶段水功能区划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中国水功能区划》已下发试行。

这些规划有力指导了全国水利建设和发展。

最近朱镕基总理亲自听取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汇报,国务院原则同意规划报告。

二是防洪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支持下,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进展迅速,长江中下游干堤今年可基本达标,黄河、松花江等其他江河堤防建设也在加紧进行。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得到加强。

开工建设尼尔基、临淮岗、百色等一些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

建成小浪底、飞来峡、乌鲁瓦提等江河枢纽控制工程。

大江大河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在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方面,1998年来,中央累计安排投资108亿元用于全国81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其中属于规划建设729座以内的大型及重点中型病险水库有448座〔大型101座,重点中型347座〕,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405座〔大型74座,重点中型331座〕水库加固任务。

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投资强度,部党组提出的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三是推动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灌溉被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到达了3亿亩,占灌溉面积的36%,较大地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

“九五”期间,在农业用水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发展灌溉面积6400万亩,约相当于节水250亿立方米。

强化计划用水,通过编制节水规划、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等实行强制性节水。

在灌区推行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目前全国已成立1000多个用水协会。

加大了水价改革力度,国家计委印发了《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有关问题的意见》,黄河渠首取水价格和一些城市的供水价格合理调整提高,通过调整水价推动了节水。

在甘肃张掖、四川绵阳开展了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

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继续加强以长江上游、黄河中游为重点的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又先后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二期项目等一批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

目前,每年国家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投资到达15亿元左右,覆盖范围到达700多个县〔市、区〕,重点治理小流域到达1800多条,全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连续4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

黄河中游地区经过多年的治理,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

贯彻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在注重人工治理的同时,加大生态自我修复力度,在长江、黄河源头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程。

开始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进行了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为今后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是重视生态用水,加强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

黄河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实现2000、2001年两个严重干旱之年全年不断流。

黑河连续两年成功进行了分水,今年水已送到东居延海,并形成二十多平方公里的水面。

三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实现了20多年来首次全流程过水,下游生态明显改善。

对干旱的东北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进行了补水。

引江济太,使太湖及其下游河流的水质明显好转,进入上海的水质显著改善。

进一步完善水环境监测体系,加大对江河湖库和地下水体的水量、水质监测力度。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都是近两年水利工作的重点。

按照水利部党组部署,今年6月底7月初,由部机关干部共100多人组成22个检查组,分赴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1998年到2001年中央安排投资的已建、在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进行检查。

共检查了7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抽查了52个县、125个乡镇、230个村的饮水工程,走访了500多农户。

通过座谈、现场观察、查阅财务账户等方式,基本摸清了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各地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工程高度重视,狠抓前期工作、科学编制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保证了这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这两项工程是水利部门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饮水最困难的地区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后,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密切了党群关系,深得广阔农民群众的拥护,被称之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检查中也发现,有些工程前期工作深度不够,质量管理不够严格,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资金管理、使用不标准,建成后的工程管理较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最近,我们在云南召开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会议”,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再部署,要求各级水利部门强化工程质量,强化资金和建后管理,打一场攻坚战,确保到今年底完成2423万人的饮水解困任务。

在水利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四大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相比,水利发展仍然滞后。

一是防洪标准普遍偏低。

1998年大水以后,虽然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洪投入,重点堤防的工程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江河的防洪工程系统还没有到达已经批准的规划和设计标准。

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高,一遇暴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二是干旱缺水突出。

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约300亿—400亿立方米。

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1亿—3亿多亩。

全国669座建制城市有400多座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在农村尤其是山区,还缺乏足够的、安全的饮用水源。

2000年、2001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遭受严重干旱,影响工农业生产,说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根据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又重新抬头,且发展迅速,山东今年7月至8月降雨是建国以来最少的,部分水库、河道干涸,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2000年我国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达620亿吨,其中约7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

一些河流、湖泊污染严重,淡水生物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67亿立方米,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

四是水土流失严重。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

不少地方因水土流失,土地严重退化,南方造成石化,北方造成土地沙化,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沙尘暴频发。

因此,今后水利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

上周刚刚通过的新水法,为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依据。

新水法重点增加了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和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等3章,增加了28条。

共有5个显著特点,一是强化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注重水资源宏观配置,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二是把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提高用水效率;三是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与管理,明确规划在水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强化流域管理;四是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五是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法律责任。

新水法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新水法,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

二、充分认识现阶段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工作历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广阔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掀起了三次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第一次是1958年前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兴建水库拦蓄地表水源,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发展灌溉农田为主,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中国水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亿亩增加到1965年的亿亩,翻了一番,粮食产量从2200亿斤增加到3800亿斤,上了一个大台阶。

第二次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北方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井灌,南方地区依靠机电排灌技术,扩大灌溉面积,增加除涝面积,灌溉面积从1965年的亿亩增加到1980年的亿亩,粮食产量从1965年的3800亿斤增加到1980年的6400亿斤,连续上了三个台阶,基本扭转了南粮北运的局面。

第三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为重点,对大型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改造,对中低产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造,特点是从外延为主转向内涵为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1989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后十年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706亿个,完成土石方873亿立方米,净增灌溉面积8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亿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亿亩,改造中低产田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解决亿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1999年与1990年比,粮食产量从8924亿斤增加到1万多亿斤,农业产值从7662亿元增加到245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86元增加到2210元。

目前,我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实践证明,没有稳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供保障,农业要取得这么显著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供求状况有了显著改善,但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绝不能因为农产品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了就放松农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阶段,需要有更加稳固的农业作支撑。

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说明,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资源外流、农业萎缩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重要转机,但经济上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尤其是农村市场需求乏力。

只有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搞上去,使农村市场活跃起来,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因此,现阶段仍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一〕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5600多个大中型灌区,5万多处大中型泵站,2000万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

由于洪水毁坏、工程老化、供排水渠道淤积、水源变化,再加上其它建设占地,每年要减少灌溉面积七八百万亩。

因此,每年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护、检修,对渠道进行清淤,对部分设施进行配套完善,恢复和提高其功能,是保证工程处于完好状态、第二年农业生产能正常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不仅如此,我国仍有许多地方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依然很薄弱,很落后,不仅谈不上水利化,其实是河山依旧,面貌未改,引不进,排不出,灌不上,遇涝一片汪洋,遇旱一片赤地,完全是靠天吃饭。

这种状况不改变,政策再好,科技水平再高,也难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改善农村面貌。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力更生的荣耀传统。

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也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每年我们都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集中时间和精力,齐心协力地兴修农田水利,并对已建工程进行维修改造。

〔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粮食等农产品已从长期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走低。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近几年粮食供给出现相对过剩,是结构性和阶段性的。

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粮食需求总量还需不断增加,质量也需不断提高。

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如果到达16亿,粮食需求量将在亿吨以上,也就是说要在现在基础上增加亿吨,而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给能力每年仅为亿吨,未来也很难大幅度增加。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总数1/5的大国,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出发,必须继续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粮食生产总量取决于耕地数量、播种面积单产、复种指数和粮经比,而今后我国耕地面积和粮经比都将呈下降趋势,复种指数提高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增加粮食总量主要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尤其是干旱缺水影响最大。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耕地没有灌排条件,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状况,农业产量低而不稳;8亿多亩水浇地,由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等原因,中低产田占了2亿多亩;灌区供水保证程度不高,不少灌区一年只能灌1—2次,粗略估算灌区缺水达300亿立方米。

去年和前年的旱灾都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粮食减产近400亿斤,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很困难。

这一事实再次教育我们,没有过硬的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农业不可能稳定持续地发展,农民生活不可能稳步地提高。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组织和带领群众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三〕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再上新台阶。

我国已经加入WTO,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但入世也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估计。

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特别是WTO《农业产品协议》把对农业补贴即国内支持划分为两大类,一是绿色补贴,包括政府服务,诸如研究、病虫害控制、基础设施及粮食安全等不刺激生产的直接支付,再如与生产不挂钩的直接收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援助以及环境和区域援助计划中的直接支付等,对此没有一概加以限制。

另一类是黄色补贴,主要是指具有贸易扭曲性的农业支持,如价格补贴等,对此,协议要求必须削减。

加上其他的市场准入和出口补贴的一些规定,这样一来,近期对我国的农业冲击将很大。

一是国外的农产品特别是欧美的农产品将对我国大举进攻,广泛地占有我国市场,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失去上扬的时机,农民收入减少是个必然;二是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将进一步减弱,土地的闲置和抛荒现象会增多。

这些问题看不到或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农业生产。

我们要未雨绸缪,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优质化;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绿箱”等政策,强化和完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在竞争中得到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结构调整对水利灌排条件,特别是优质高效农业、高科技农业对灌排保证程度、服务质量,如供水水量、水质、供水时间、空气湿度、养分供给等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

许多地方原有设施的标准和功能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必须主动调整思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改造原有工程、建设节水高效工程。

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但要有一定规模,还要有较高的质量,要不断创新、发展,跟上新时代农业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形势。

三、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农业可能受到较大的冲击,农民增收的难度更大。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必须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我国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价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把粮食产业做优;西部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

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一〕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广节水措施,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作为牧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不解决吃水问题,就谈不上脱贫,谈不上稳定,更谈不上发展。

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是一项扶贫性质的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为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000年至2002年,国家计委、水利部安排国债投资57亿元,计划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口饮水困难,同时再解决因干旱引起的614万人的饮水困难。

此外,还安排解决372万氟砷病区人口的改水问题。

从目前收集的各方面情况来看,各地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力度很大、总体进展顺利,预计可于今年底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基层地方政府领导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的认识不够,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部分省区资金拨付不及时,地方配套资金到位难,工作进度较慢;一些地方前期工作不扎实,工程规划设计质量不高;个别地区材料设备使用把关不严,造成工程质量问题;部分建成投入使用的工程管理措施不落实,影响工程效益正常发挥。

对此国家计委、水利部于近期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作的意见》。

水利部还于8月上旬召开了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和措施,部署这项工作。

农村饮水困难问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解困工程实施难度较大。

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建立健全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根据本地区饮水困难人口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结合国家投资计划和地方财力,分期分批拟定农村饮水解困计划,把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开向社会承诺;要研究制订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使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有关政策和具体措施,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计划、资金、技术、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水源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工程项目建设的成败。

近几年,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河道断流,许多过去已解决了饮水困难的地区水源又出现了问题。

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水源的影响。

要加强对水源承载能力的分析和论证,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水资源论证报告。

要对现有水源制定节约和保护措施。

特别对有压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一定要控制总用水量,优化配置用水,注意节约和保护,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防止人为破坏或损毁。

凡因采矿、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造成群众饮水困难的,要按照“谁损坏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恢复供水。

对水源的水质要定期化验、监测,为农民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2.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大多十年九旱,要立足于长期抗旱,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组织农民对现有小水库、小塘坝、小水池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除险加固,增加蓄水能力。

对老化失修的机井、泵站和灌溉设施要抓紧修复改造,使之尽快发挥抗旱作用。

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多建一些新的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

对新建工程要通过勘察设计,合理确定建设标准、规模和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筑塘坝、截潜流、引山泉等多种措施,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打一些机井,但要注意防止掠夺性地抽取地下水资源,要做到采补平衡。

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要修建有足够集雨场的水窖、水池、水柜等微型集雨工程,提高抗旱能力。

对群众修建集雨工程,一定要加强技术指导,特别是用于生活目的的集雨工程,一定要保证水质。

要十分珍惜有限的水源,做到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把一点一滴水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3.加快牧区水利建设。

为改善和治理牧区草原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改善牧民生活,2001年国家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启动了9片牧区水利试点工程,安排资金2000万元。

重点进行牧区饲草料基地的小型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施效果很好,深受牧民欢送。

2002年在总结牧区水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牧区水利投资增加到5000万元,试点范围和规模比上年扩大。

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是一篇大文章,水利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改变传统的牧区经营方式,要以草定畜,变放养为舍饲、半舍饲。

实行围封休牧等措施的前提,是通过优质高产的饲草料地建设,提供充足、优质牧草,以缓解草牧矛盾,充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使大片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

而在干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