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920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升卷训练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

提升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陕西安康高三质检]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观点

出处

不有东林||,乾坤崩塌久矣!

东林岂亡明者?

攻东林者亡之也

江有典《史外》

(东林)以道学之名号召天下。

凡生长其地、宦游其地者||,或实意仰高||,或葛藤相绊而斐然从之||,门户之名立矣。

遥制朝绅||,迫抉台辅||,夷跖唯其所造。

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

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

虽(东林)宪成等主持清议本无始祸天下之心||,而既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

其始不过一念之好名||,其究也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

《四库全书总提要》

A.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B.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

C.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D.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

2.[2019·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三模]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这些做法(  )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

3.[2019·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三模拟]明朝皇帝仁宗说:

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借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4.[2019·杭州二中高三选考仿真考试]据《清会典》记载:

“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

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

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

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

”这说明雍正时期(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分权制衡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5.[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适应性测试]清代的地方官员绝对不被允许在自己的出生县份乃至省份服务||,也不能与其亲戚乃至同省乡亲同时在相辅或相近的位置上任职。

这种制度性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易于形成利益集团实现权力制衡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

6.[2019·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7.[2019·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居民身份结构的比例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

读《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如图)||,该图反映了(  )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8.[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绅商”“儒商”频见于当时的历史文献。

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道光十年(1830)就出现了二十余万。

上述材料可用于论证(  )

A.嘉道时期的学术转向B.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君主专制D.明清时期社会转向的内部动力

9.[2019·广东深圳市高三二调]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10.[2019·广东东莞高三三调]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1.[2019·成都市高中毕业班三诊]晚明时期||,盛行文人士大夫与陶工合作制作茶壶的风气||,不仅要在壶身刻诗铭句||,还要刻上文人名款和匠人名款。

这一风气反映出当时(  )

A.瓷器制作技术的高超B.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

C.传统等级观念的突破D.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

12.[2019·湖南衡阳市高三联考]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二、非选择题

13.[2019·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四大名著

作品

作者

朝代

内容

成就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中期

根据民间流传唐僧取经故事创作。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

清朝

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揭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趋势。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材料二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像两颗夺目的亮星||,升起在明初文坛||,被文史学家们视为明清小说的重大成就。

但是||,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问世以后||,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断裂时期。

……而到嘉靖以后||,却涌现出以《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及“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一大批长篇小说和短篇白话小说集||,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这样一个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却被又一次的改朝换代所中断||,直至18世纪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将明清小说创作推到高峰。

——方志远《明清小说与明清社会》

(1)据材料一||,归纳明清小说发展的特点||,指出它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点。

(12分)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小说发展的阶段并分析原因。

(13分)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材料 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

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

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

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

提升卷

1.A “东林”指的是明朝东林党||;“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说明宦官掌权混乱||,“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说明东林党危及统治||,A项正确||;内阁掌权材料没有说明||,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党派之争||,不是思想启蒙||,C项错误||;理学思想不是表格论述主旨||,D项错误。

2.B 从材料中的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的规定可知||,这是为了防止御史官员舞弊枉法||,这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B项正确||;A项错在了“消除”||;对御史巡查的规定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没有直接的联系||,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3.B 材料表明明朝分区决定科举取士名额||,这是为了照顾南北差异||,均衡南北政治势力||,B项正确||;科举考试中商人子弟被严格限制||,分区取士不只针对南方富商大贾||,A项错误||;材料中的举措与南北方文化交流无关||,C项错误||;分区取士不利于区域公平||,D项错误。

4.D 从材料中的“其应发抄者||,皆下于阁……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之各衙门抄录遵行”可知||,内阁变成呈递文件的机关||,D项正确||;军机处只是“奉旨改签”||,即跪奏笔录||,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A项错误||;清朝内阁不隶属于军机处||,B项错误||;军机处和内阁之间不具有分权制衡的关系||,C项错误。

5.C 材料中清代地方官员不能在出生地任官||,也不能与亲戚或同乡在相近位置上任职||,显然是为了防止形成利益集团||,影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止官员形成利益集团对抗中央||,与防止官员腐败关系不大||,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不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有效方法||,B项错误||;异地为官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D项错误。

6.C 从材料中的“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和地主催租“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可知||,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小农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蚕桑业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耕技术的衰退||,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主对农民剥削程度的信息||,D项错误。

7.A 从材料信息可知||,手工工场工人占据总人口的30%||,这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地人口结构组成||,不能反映出各类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B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租佃关系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D项错误。

8.D “士商相混”“天下之士多出于商”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即使“重农抑商”政策仍是统治思想||,但也阻止不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D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士商关系||,没有反映出学术转向||,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人地位仍然较低||,“绅商”“儒商”并不代表商人地位的提高||,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受到冲击||,C项错误。

9.C 材料中明王朝向朝鲜多次赐书客观上传播了中华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君主专制||,A项错误||;“赐书”本身带有天朝上国的色彩||,不是平等外交||,B项错误||;朝鲜受中国文化影响要远早于明朝||,D项错在了“开始”||,排除。

10.A 从材料中宋代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代儒学家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可知||,明代儒学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思想上出现变化||,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一些儒学家的思想变化||,不能代表主流意识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中的思想变化与理学家的人性和天理的关系无关||,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市民文学发展的内容||,D项错误。

11.C 文人士大夫属于社会上层人士||,制作茶壶的陶工匠人属于下层人。

晚明时期||,士大夫和陶工匠人合作制作茶壶并把名款刻在一起||,这表明当时传统的等级观念有所突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瓷器制作水平高超的体现||,A项错误||;材料没有匠籍制度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行为不能反映出市民文化居主导地位||,D项错误。

12.A 题目描述的是古代科技著作不被重视甚至失传的现象||,题目要求的是“根本原因”||,一般从生产力或经济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古代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难以使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发展||,A项正确||;科举选官侧重儒家思想的内容||,缺乏科技知识的考查||,B项不是根本原因||;唐宋时期政府文明开放||,不是文化专制||,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只符合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现状||,排除。

13.答案:

(1)特点: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表达了人民的意愿||;小说的发展与明清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

共同点:

都是反对封建传统||;突出个性||;反映现实问题。

(2)阶段及原因:

明初产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一批名著||,但随后却出现一个半世纪的断裂期。

原因:

宋元市民文学发展的结果||;明初君主专制的加强||;社会思想遭到禁锢||;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嘉靖以后||,又出现大量的小说作品。

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极端的政治制度得以缓解。

清初中断||,直至18世纪初又出现创作高峰。

原因:

君主专制的强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文字狱等思想禁锢||;康熙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

(1)问在归纳明清小说发展的特点时||,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四大名著的内容、成就和所学知识||,从小说逐渐成为文学主流、小说内容多数反映社会生活、与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紧密联系等方面组织答案||;概括思想上的共同点时||,同样结合小说的内容||,从反对封建专制、突出个性、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组织答案。

(2)问主要考查明清小说发展的阶段并分析原因。

作答时||,可结合材料二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像两颗夺目的亮星||,升起在明初文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问世以后||,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断裂时期……而到嘉靖以后||,却涌现出……一大批长篇小说和短篇白话小说集||,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这样一个小说创作的黄金时代却被又一次的改朝换代所中断||,直至18世纪初||,……将明清小说创作推到高峰”等信息划分阶段||,再联系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别分析中断和发展的原因。

14.答案:

(示例一)观点:

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

阐述: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等业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

(示例二)观点:

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

阐述: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

(示例三)观点:

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阐述:

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材料中有效信息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成熟商业革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中国没有实现由‘商业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的原因”(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或者商业发展的因素)||;“西方实现‘商业革命’向‘工业革命’转变的原因”(西方在商业发展的表现等)等三个方面||,结合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