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2863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docx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及解析

  【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

2A(g)+B(g)?

?

2C(g)+D(g),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mol,在前10s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3.4molB.3.2mol

  C.2.8molD.1.2mol

  解析:

由题意可知在前10s内,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0.12mol/(Ls)×10s×2L=2.4mol,故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为1.2mol,则10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为4mol-1.2mol=2.8mol。

  答案:

C

  2.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熵增大的反应一定可自发实行

  B.熵减小的反应一定可自发实行

  C.ΔH<0的反应可能自发实行

  D.ΔH>0的反应不可能自发实行

  解析:

对于反应的自发性判断,要从焓变和熵变两个角度综合来理解,只从其中一方面来理解是不准确的;对于放热反应,可能自发实行,也可能不能自发实行,吸热反应也是如此。

  答案:

C

  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改变外界条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

  B.当某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反应限度时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C.当某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了反应限度

  D.当某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解析:

化学反应限度即化学平衡。

改变外界条件能够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即改变反应的限度,A错,B准确;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如H2(g)+I2(g)?

?

2HI(g),压强不随反应实行的水准而改变,C错;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一定相等,D错。

  答案:

B

  4.一定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X(g)+3Y(g)?

?

2Z(g),若X、Y、Z的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均不为零),到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1、0.3molL-1、0.08molL-1,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c1∶c2=1∶3

  B.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2∶3

  C.X、Y的转化率相等D.c1的取值范围为0molL-1

  解析:

平衡时Y和Z的生成速率之比为3∶2。

  答案:

B

  5.在下列反应中:

A2(g)+B2(g)?

?

2AB(g)ΔH<0当其达到平衡时,在下图所示的曲线中,符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D.①⑤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放热反应,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φ(AB)降低,①曲线符合题意;加压,平衡不移动,故⑤曲线符合题意。

  答案:

D

  6.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

?

pC(g)+qD(g)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K越大,达到平衡时,反应实行的水准越大

  B.K越小,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

  C.K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随温度和压强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

由平衡常数的定义可知,K越大,说明生成物浓度越大,反应物浓度越小,故说明反应实行的水准越大,K仅与温度相关,与反应物浓度及压强无关。

  答案:

A

  7.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A、B、C三种气体,保持一定温度,在t1~t4时刻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据此判断下列结论准确的是()

  测定时刻/st1t2t3t4

  c(A)/(molL-1)6322

  c(B)/(molL-1)53.533

  c(C)/(molL-1)12.533

  A.在t3时刻反应已经停止

  B.A的转化率比B的转化率低

  C.在容器中发生的反应为2A+B?

?

2C

  D.在t2~t3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1/(t3-t2)]molL-1s-1

  解析:

从表中数据能够看出,反应没有实行到底,所以这是一个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A+B?

?

C,t3时刻达到了平衡而不是反应终止,所以A、C错误;达到平衡时,A转化了2/3而B转化了2/5,所以B选项也不准确。

  答案:

D8.如图为一恒压容器。

在恒定温度下,将1molN2和3molH2混合后由A口快速充入容器,封闭A。

反应N2+3H2?

?

2NH3在t1时刻达到平衡;t2时刻再从A口快速充入一定量NH3,封闭A;t3时刻重新达到平衡至t4。

在0→t4时间内混合气中NH3的体积分数(纵坐标)随时间(横坐标)变化的曲线准确的是()

  解析:

利用“等效平衡”原理解答。

因为是恒压容器,达到平衡以后,t2时刻再充入一定量NH3,t2时刻瞬间NH3的体积分数增大,但最终NH3的体积分数与原平衡相同,选C。

  答案:

C

  二、填空题(本题共包括3大题,共26分)

  9.(10分)现有反应aA(g)+bB(g)?

?

pC(g),达到平衡后,当升高温度时,B的转化率变大;当减小压强时,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也减小,则:

  

(1)该反应的逆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且a+b________p(填“>”“<”或“=”)。

  

(2)减压时,A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正反应速率________。

  (3)若加入B(体积不变),则A的转化率________,B的转化率________。

  (4)若升高温度,则平衡时,B、C的浓度之比cBcC将________。

  (5)若加入催化剂,平衡时气体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________。

  (6)若B是有色物质,A、C均为无色物质,则加入C(体积不变)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而维持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不变,充入氖气时,混合物的颜色________。

(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解析:

升高温度,B的转化率变大,说明此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减小压强,混合体系中C的质量分数变小,说明减小压强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a+b>p;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若B为有色物质,体积不变时加入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生成更多的B而使混合物的颜色加深;如维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氖气可使容器体积增大,虽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物质的量增加,但B的浓度比原平衡时小,因而混合物的颜色变浅。

  答案:

(1)放>

(2)增大减小(3)增大减小(4)减小(5)不变(6)变深变浅

  10.(8分)钾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工业上通常用金属钠和氯化钾在高温下反应制取。

该反应为Na(l)+KCl(l)?

?

NaCl(l)+K(g)ΔH>0。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K),各物质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见下表。

  压强(kPa)13.3353.32101.3

  K的沸点(℃)590710770

  Na的沸点(℃)700830890

  KCl的沸点(℃)1437

  NaCl的沸点(℃)1465

  

(1)在常压下金属钾转变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约为________,而反应的温度应低于________。

  

(2)在制取钾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原料的转化率能够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压下,当反应温度升高到9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K=________。

  解析:

(1)在常压下金属钾转变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应高于钾的沸点,反应的温度应低于钠的沸点。

(2)在制取钾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原料的转化率,应使平衡尽可能正向移动,所以根据影响平衡的条件,应该降低压强或移去钾蒸气或适当升高温度。

(3)当温度升高到900℃时,钠和钾都是气体,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

K=c(K)/c(Na)。

  答案:

(1)770℃890℃

  

(2)降低压强或移去钾蒸气或适当提升温度

  (3)K=c(K)/c(Na)

  11.(8分)t℃时,在两个相同的密闭刚性容器(恒容)中分别实行SO2和SO3相互转化的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g)+O2(g)?

?

2SO3(g),实验Ⅰ和实验Ⅱ的情况分别如图Ⅰ和图Ⅱ所示:

  分析数据发现:

达到平衡时,平衡状态Ⅰ和平衡状态Ⅱ完全相同。

  

(1)若实验Ⅰ中SO2的起始浓度为1molL-1,实验Ⅱ中SO3的起始浓度为________molL-1。

  

(2)若Ⅱ中O2的初始浓度为0.5molL-1,则Ⅰ中O2的初始浓度为________molL-1。

  (3)若起始浓度c(SO2)=mmolL-1,c(O2)=nmolL-1,c(SO3)=pmolL-1,在相同条件下实行实验,要求达到平衡时的状态与实验Ⅰ、Ⅱ完全相同,则m、n、p必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Ⅰ中SO2的转化率为a%,则实验Ⅱ中SO3的转化率为________。

  解析:

(3)由题意知两相同容器相同条件下,平衡Ⅰ和平衡Ⅱ互为等效平衡,即两容器中的初始投料是相当的,仅仅Ⅰ是从正反应开始,Ⅱ是从逆反应开始,由S守恒可知,Ⅰ中SO2的初始浓度和Ⅱ中SO3的初始浓度相等,即:

m+p=1,且由O守恒知:

n+p2=1。

  (4)因Ⅰ和Ⅱ中最终平衡等效,故Ⅰ中平衡后剩余的SO2和Ⅱ中平衡后得到的SO2的物质的量相同,即1-a%=SO3的分解率。

  答案:

(1)1

(2)1(3)m+p=1;n+p2=1(4)1-a%

  【二】

  1.A

  知识点:

化学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答案解析:

A解析:

A、共价化合物中只能存有共价键,不能存有离子键,则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则其一定是共价化合物,故准确;B、物质不显电性,所以有阴离子存有的物质中一定存有阳离子;但是在金属晶体中只有金属阳离子,没有阴离子,错误;C、根据反应2H2S+H2SO3=3H2O+S↓能够知道:

氢硫酸和亚硫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体系为中性,错误;D、碳的氢化物又多种,如苯,常温下为液体,故错误。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了共价键及物质的分类等,为小综合习题,注重高频考点的考查,把握化学键的形成与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等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利用实例分析,题目难度不大,是易错试题。

  2.B

  解析:

熔点高的含离子的是离子晶体如Na2O、NaCl、AlF3、Al2O3或熔点高,不含离子的是原子晶体如二氧化硅,低的是分子晶体,如AlCl3、BCl3、CO2,所以B错误。

  3.C

  考点:

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专题: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

A、根据玻璃态水与液态水密度的关系考虑;

  B、根据玻璃态水与液态水密度的关系考虑;

  C、根据水的状态来分析;

  D、根据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

  解答:

解:

A、由玻璃态的水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质量不变,所以体积不变,故A错误;

  B、由玻璃态的水密度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质量不变,所以体积不变,故B错误;

  C、由水的状态除了气、液和固态外,还有玻璃态,可知玻璃态是水的一种特殊状态,故C准确;

  D、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是分子晶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给予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重要信息:

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玻璃态的水无固定形状、不存有晶体结构.

  4.A

  考点:

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专题: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

物质发生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说明两种晶体的晶体类型相同,导致变化时克服作用力相同,根据晶体类型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溴和苯都是分子晶体,由液态转化为气体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A准确;

  B.干冰属于分子晶体,转化为气体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氯化铵是离子晶体,转化为气体时克服离子键,故B错误;

  C.二氧化硅属于原子晶体,熔融时克服化学键,铁属于金属晶体,熔融时克服金属键,故C错误;

  D.食盐属于离子晶体,溶于水克服离子键,葡萄糖属于分子晶体,溶于水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键及晶体类型的关系,侧重考查基本理论,明确晶体构成微粒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物质的构成微粒确定晶体类型,题目难度不大.

  5.C

  考点:

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专题: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

A、萃取剂不能与原溶剂互溶;

  B、根据晶体类型判断,NaCl属于离子晶体,SiC晶体属于原子晶体;

  C、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利用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计算原子的中子数,进而计算中子总数,据此计算判断;

  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该元素化合价|=8,满足8电子结构,分子中含有H原子不可能都满足8电子结构.

  解答:

解:

A、乙醇与水互溶,不能萃取碘水中的碘,故A错误;

  B、NaCl属于离子晶体,熔化需要克服离子键,SiC晶体属于原子晶体,熔化需要克服共价键,故B错误;

  C、1mol晶体中电子总的物质的量为(12+16)mol=28mol,中子总的物质的量为[(24﹣12)+(32﹣16)]mol=28mol,电子总数与中子总数之比为28mol:

28mol=1:

1,故C准确;

  D、H2S中H原子满足2电子结构,不满足8电子结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萃取、晶体类型、原子构成微粒之间的关系、分子结构等,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常见的原子晶体.

  6.A

  考点:

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

A、惰性气体组成的晶体中不含化学键;

  B、分子能电离出两个H+的酸才是二元酸;

  C、AlCl3晶体中含有金属元素,但是分子晶体;

  D、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但活泼性不一定强,还取决于化学键的强弱.

  解答:

解:

A、惰性气体组成的晶体中不含化学键,只含有分子间作用力,故A准确;

  B、分子能电离出两个H+的酸才是二元酸,如CH3COOH分子中含有4个H,却是一元酸,故B错误;

  C、AlCl3晶体中含有金属元素,但以共价键结合,属于分子晶体,故C错误;

  D、氮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因单质中的键能较大,则N2很稳定,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晶体、二元酸以及非金属性等问题,题目难度不大,本题中注意非金属性强的物质不一定活泼.

  7.B

  考点: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键能、键长、键角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A.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

  B.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C.甲烷为正四面体,二氧化碳为直线型,水分子为V形,氧原子有2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之间排斥大于成键电子对,键角小于甲烷,据此判断键角;

  D.离子电荷相同,离子半径越大离子键越弱,物质越不稳定.

  解答:

解:

A.F﹣、O2﹣、Na+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故离子半径O2﹣>F﹣>Na+,Li+电子层最少,故离子半径最小,则微粒半径:

O2﹣>F﹣>Na+>Li+,故A错误;

  B.非金属性CC,酸性:

HClO4>H2CO3,故B准确;

  C.甲烷为正四面体,二氧化碳为直线型,水为V形,氧原子有2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之间排斥大于成键电子对,故其键角小于甲烷,即分子中的键角:

CO2>CH4>H2O,故C错误;

  D.离子电荷相同,自上而下碱金属离子半径减小,故离子键强度LiCl>NaCl>KCl>RbCl,故稳定性LiCl>NaCl>KCl>RbCl,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微粒半径比较、元素周期律、键参数、晶体类型与性质等,注意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键角.

  8.

(1)F2

(2)X射线衍射(3)16(4)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出来(5)在HF2-中,已经存有分子内氢键(F-H…F-),所以没有可用于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氢原子,故HF2-和HF2-微粒间不能形成氢键.

  知识点: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氢键,晶体的性质

  答案解析:

(1)F2

(2)X射线衍射(3)16(4)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出来(5)在HF2-中,已经存有分子内氢键(F-H…F-),所以没有可用于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氢原子,故HF2-和HF2-微粒间不能形成氢键.

  解析:

(1)图中曲线表示8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按递增顺序连续排列)和单质沸点的关系,A以及前面的2种单质的沸点都低于0℃,则连续3种均为气体单质,在周期表中,连续出现气体单质的为第二周期的N、O、F,所以A为第三种气体单质,则为F2。

  

(2)从外观无法区分三者,但用X光照射挥发现:

晶体对X射线发生衍射,非晶体不发生衍射,准晶体介于二者之间,所以通过有无衍射现象即可确定。

  (3)该晶胞中O原子数为4×1+6×1/2+8×1/8=8,由Cu2O中Cu和O的比例可知该晶胞中铜原子数为O原子数的2倍,即为16个。

  (4)很多金属盐都能够发生焰色反应,其原因是电子跃迁时以光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出来。

  (5)在HF2-中,已经存有分子内氢键(F-H…F-),所以没有可用于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氢原子,故HF2-和HF2-微粒间不能形成氢键。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了周期表的应用,注意常见单质的状态物质性质,难度不大,根据信息结合周期表判断;晶胞配位数、氢键的形成条件及表示方法,难度不大,要注意电负性大而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原子与H原子结合才能形成氢键。

  9.

(1)B2O3+2NH32BN+3H2O;

(2)1s22s22p1;N;3;(3)sp2杂化;正四面体;(4)4;4.

  考点:

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专题: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

(1)由工艺流程可知,B2O3与NH3反应生成BN,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还有水生成;

  

(2)硼原子核外电子数目为5,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书写;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增强,B属于第ⅢA族元素,化合价为+3价;

  (3)计算价层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杂化轨道数目等于价层电子对数,据此判断杂化方式与空间结构;

  (4)金刚石晶胞是立方体,其中8个顶点有8个碳原子,6个面各有6个碳原子,立方体内部还有4个碳原子,如图所示:

,利用均摊法计算金刚石中C原子数目,立方氮化硼结构与金刚石相似,其晶胞内与金刚石晶胞含有相同原子总数,且B、N原子数目之比为1:

1,据此判断.

  解答:

(1)由工艺流程可知,B2O3与NH3反应生成BN,根据原子守恒可知,还有水生成,反应方程式为:

B2O3+2NH32BN+3H2O,故答案为:

B2O3+2NH32BN+3H2O;

  

(2)硼原子核外电子数目为5,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增强,所以电负性N>B;B第ⅢA族元素,为+3价,故答案为:

1s22s22p1;N;3;

  (3)BF3分子的中心原子B原子上含有3个σ键,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0﹣3×1)=0,杂化轨道数目为3,BF3分子的中心原子B原子采取sp2杂化;

  BF3和过量NaF作用可生成NaBF4,BF4﹣中B原子的价层电子对=4+(3+1﹣1×4)=4,该离子中不含孤电子对,为正四面体结构,

  故答案为:

sp2杂化;正四面体;

  (4)金刚石晶胞是立方体,其中8个顶点有8个碳原子,6个面各有6个碳原子,立方体内部还有4个碳原子,如图所示:

,所以金刚石的一个晶胞中含有的碳原子数=8×+6×+4=8,所以立方氮化硼晶胞中N、B原子总数也为8,且为1:

1,所以立方氮化硼晶胞中应该含有4个N和4个B原子,故答案为:

4;4.

  点评:

本题是对物质结构的考查,考查较为全面,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电子排布式、分子空间构型、杂化类型的判断以及相关晶体的计算,(5)中关键是对金刚石晶胞的识记、理解,难度中等.

  10.⑴3⑵sp3⑶9⑷①CO2②直线⑸氮⑹16NA或16×6.02×1023

  解析:

常温下X元素单质的密度在自然界中最小,是H,Y是短周期元素中未成对电子数与原子序数之比的原子,是N,Z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中,s亚层电子总数与p亚层电子总数相等是1s22s22p4或1s22s22p63s2,但Y与Z可形成多种气态化合物,所以是O,W的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1,是Cu。

  ⑴根据均摊法知N:

8×1/8=1,Cu:

12×1/4=3

  ⑵在NH3中N原子成3个σ键,有一对未成键的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为4,采取sp3型杂化

  ⑶水、氨气、乙醇形成的氢键可表示如下:

  ⑷①与N2O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的化学式是CO2,互为等电子体的物质的结构相似,所以②N2O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

  ⑸N原子的2p能级处于半充满状态,而原子处于半充满、全充满、全空是稳定结构,所以第一电离能N>O。

  ⑹Cu(NH3)4Cl2分子中的1个NH3含4个σ键,4个NH3含12个σ键,4个NH3与Cu2+形成4个配位键,所以共含16个σ键。

  【三】

  1.C

  考点:

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析:

A、根据Na、Mg、Al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析;

  B、根据P、S、Cl最外层电子数目=元素的正价(氧、氟除外);

  C、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第IIIA和第VA族反常;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弱.

  解答:

解:

A、Na、Mg、Al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别为11、12、1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3,逐渐增多,故A准确;

  B、P、S、Cl最外层电子数目分别为5、6、7,正化合价分别为+5、+6、+7,故B准确;

  C、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第IIIA和第VA族反常,O、N、F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故C错误;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依次减弱,则Na、K、Rb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故D准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明确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2.A

  考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

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或写为[Ne]3s1,Na+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0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