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00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docx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2014年5月我校向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申报了“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同年9月得以立项,10月在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的领导下顺利开题。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力求做到领导重视,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到位、脚踏实地,课题研究紧张而有序、进展顺利。

课题组紧扣研究目标,将课题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结合,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工作,育人为先。

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因此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而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而在我们学校也存在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怕写作业、撒谎、打架、不讲卫生、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等不良行为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国学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以“仁”为本,以“义”育人,以“礼”待客,以“智”为贵,以“信”为贵等更是中国民族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对当今学生的基本生活准则、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自我约束的教育,对于德育工作的展开推广有着很大的帮助。

基于上述情况,我选择了“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与方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借助国学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国学经典和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选古代先贤的故事和经验,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3.利用国学经典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学校特色文化。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国学经典: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

本课题中“国学经典”指的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并对小学生有教育意义适合他们阅读。

如《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习惯: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

3.行为习惯:

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小学生行为习惯主要包含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日常行为习惯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探索通过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

2.探索出国学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并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教师之间能够协作与交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育人观。

3.在学校形成以国学经典陶冶性情,提高心智,净化心灵,指导自己行为和人生追求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1.通过国学经典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策略。

2.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

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国学育人”校园文化氛围,创新德育新途径,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二、研究进展

本课题的研究自2014年4月开始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前期准备阶段

时间为2014年4月——2014年5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

具体工作为: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

2、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推荐下,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素养。

第二阶段:

课题设计申报阶段

时间为2014年5月——2014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及时召开了小组会议,进一步细化了分工、研究方式、阶段划分等细节问题。

然后按分工分头准备开题所需要的各项数据、资料,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交学校教科室领导审阅。

学校积极协调,专门邀请了石嘴山市教研室的专家参对课题开题报告进行斧正,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经过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结合“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评审表”中的评审意见,我们对开题报告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和完善。

之后,学校专门召开了课题开题会。

开题会由学校教科室主任主持,课题组全体成员与会,并邀请市、区两级教研室的专家参加。

会上,课题主持人杨建彬详细汇报了课题开题的准备情况,及开题后的实施计划,就课题研究方法、步骤等问题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并于会后对开题报告进行了修改。

修改完成后,将开题报告上传到宁夏教研网,并报大武口区教研室备案。

第三阶段: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时间为2015年1月——今,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问卷调查研究与开展实践研究。

三、阶段性成果

(一)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2015年1月—4月)

课题组通过翻阅图书资料,查阅相关网站,并结合课题组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并在全校范围内选取低、中、高年段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涉及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

各类问题混合编排。

问卷中的所有问题都提供选项,让学生在其中进行选择。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课题组成员齐英杰、常朝霞和蔡永霞老师负责完成。

当场发放,当场做答,当场回收。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并全部回收。

全部问卷由课题组成员核查、整理,然后进行统计,算出各类选项的百分比。

数据统计完成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对数据进行了汇总,并对汇总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结合数据显示和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将问卷反映出的信息进行归纳,由杨建彬负责撰写了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完成后,大家再一次进行讨论,并将调查报告中归纳的问题分配给课题组成员。

由每个成员分别对自己负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然后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观察学生的反映,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同时验证问卷所显示数据的准确性,及时调整方法和思路。

(二)开展实践研究(2015年5月—2016年10月)

1.开发《国学》校本课程,“与经典为伴”。

我校把“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制定了石嘴山市第二十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开展《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制定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明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小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阅读兴趣,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思路,逐步拟定出我校国学教学的课程。

为了能更好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1)达成诵读理念共识。

学校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素养。

学校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渗透,组织教师观看国学方面的录像资料,倡导教师网上学习,同时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成立教师读书沙龙,通过自己阅读、交流读书体会、经典诵读等形式,大力提倡教师积极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在学生中开展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建设良好的读书风尚。

为了让孩子对《国学启蒙》课程产生兴趣,为学生开创了诵读天地,充分利用图书室、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走进中华古典诗文,走进了与语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走进了体现具有自我个性的阅读世界。

同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诵国学跳皮筋”“畅谈读书收获”感受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

(2)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在实施校本教材过程中,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诵读理念”和介绍小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家长了解让少年儿童读诵经典,可以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激活传统、开发潜能的好处。

公示诵读时间、安排,使用教材,尝试开展“经典诵读进家庭”教育活动,“亲子学国学,全家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让诵读走进家庭,形成家校合力。

(3)国学启蒙与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为了能够达成“读中华经典,做儒雅学生”的育人理念,通过听课、研讨我校对《国学》课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作了探索,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同时开展每日早读十分钟背诵活动,每天早晨课前十分钟为全校学生的古诗文背诵时间。

由语文教师具体组织,背诵内容是所学《国学》中的诵读内容;课前五分钟复习活动。

语、音、美、思等这几个学科,在上课之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古诗诵读、接龙比赛等,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听记中进行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开展。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一进入二十小的校园,一种浓浓的书香墨气扑面而来。

几面墙壁各具特色,分别画有“孔子讲学图”、“孟母三迁图、成语故事,《弟子归》片断、《千字文》片断、汉字溯源等,图文并茂,文气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置身于古代之感觉,不仅布置、张贴国学经典诗文的画幅,还展示着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图文并茂,让孩子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尊老爱老是我们祖国的古老传统。

以画、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诵经兴趣,学校到处充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就可以感受经典,分享经典。

2.以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水平,发挥其模范辐射作用。

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建设,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并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建立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探讨交流班级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坚持抓好班主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班主任工作能力。

同时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量化管理方案,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制度,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评更具体有效,真正起到了表彰先进、激励全员的作用。

(2)坚持不懈的抓好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文明行为。

采取了系列化活动为主的德育工作方法,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常规管理。

坚持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制度。

做到周周有主题,节日有专题,收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坚持日检周评月总结活动,每周评选一次流动红旗,起到了鼓励先进,带动落后的良好效果。

一年来,学生广播体操整齐划一,眼保健操认真到位,上下楼梯等候礼让,升旗仪式进退场有序、上课听讲认真,穿着朴素得体,举止文明礼貌,班级文化环境优美温馨,放学路队规范有序。

在良好校风的培育下,在老师们的辛勤努力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已逐步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也已经形成,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进校就进班,进班就读书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