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768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docx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照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宝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苦痛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国:

指京城长安。

 

  感时:

感叹时事。

 

  花溅泪:

望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

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

这里指斗争。

 

  抵:

值。

 

  短:

短少。

 

  浑:

简直。

 

  簪:

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照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绵不断,许久不息,

 

  家书宝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有,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说明一般说明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说明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奇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

 

  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照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芜,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悲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芜。

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

层层推动,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渐渐详细、渐渐深化。

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厚凝练、言简意多著名。

遣词用字,精当精确,含蕴丰富。

 

  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无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芜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静、憧憬华蜜的愿望

 

  《春望》杜甫的阅读答案

 

  一个破字,使人骇人动目,一个深字描绘出长安城草木繁密而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

体现出诗人苦痛的心境,和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品鉴赏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

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

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

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

好诗都是诗人名贵感情的结晶。

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显明的感受是:

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改变和人民的苦痛息息相连。

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

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

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

假如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冲突与时代心情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诗作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陷入长安城贼营之时。

它的中心,可用颔联的”感时”与”恨别”二语来概括。

诗本以含蓄蕴藉为贵。

可是此时杜甫投奔肃宗以赴国难之愿未偿,反而身陷贼中,内心悲愤至极,满腔心事透过春日意象喷薄而出。

不过,由于感情内涵很丰富而句子又高度凝炼,加上并非一空依傍地歌哭而是融眼前之景入情,因而纵然开头就说”国破”,后文又出现直指时事的字眼,但通篇仍具意余言外、耐人回味的诗意美。

 

  全诗的抒写层次,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四句,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首联二句,看似直陈,实则含有山河照旧而国事已非、草木茂密而人烟稀有的剧烈示意。

颔联二句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

这两句均省去一个动词,”花溅泪”与”鸟惊心”,意当为”看花溅泪”与”闻鸟惊心”方为完整。

春日花开鸟鸣,如在承平安乐之时,是该使人愉悦的,但眼下由于国破而家散,春花徒然增人伤感,春鸟更牵动离人之怀。

这里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胸中忧国与思家两股感情的回荡与交织。

”感时”承上”国破”,”恨别”启下”家书”,更有章法意脉上的照应贯串之妙。

关于这四句的丰富内涵,《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迂叟诗话》云: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故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常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

分析得颇有道理,可供参考。

诗的后四句,写春望之情,重点在遭乱思家和因伤时而着急难耐两点上。

颈联二句,虽重在思家,然绝不忘时事,再次把国事与家事紧紧联在一起来咏叹。

”烽火”应上”国破”与”感时”,伤乱忧国之心一以贯之。

”连三月”,是说战火持续,平乱无日,眼看整个春天就在悲伤中过去了。

”家书抵万金”一句,尤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它以夸张的比譬,控诉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家庭离散、亲人音讯隔绝的悲剧。

由于精确生动地传达出战乱环境里的人之常情,所以获得千载读者的共鸣。

末联自我描绘发白而短的愁苦之状,形象地突出了诗人浓重的忧患意识。

老杜之所以为老杜,就在于他处于国运紧急之秋而无时不表露出哲人的忧患意识。

 

更多相关文章举荐阅读:

 

1.春望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杜甫

 

2.杜甫《望岳》《春望》阅读答案

 

3.杜甫春望原文及赏析

 

4.杜甫《春望》分句赏析

 

5.杜甫春望

 

6.杜甫唐诗春望

 

7.杜甫春望望岳

 

8.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

 

9.杜甫诗《春望》原文翻译赏析

 

10.杜甫诗《春望》审美赏析

 

本文来源:

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