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16935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docx

茶叶审评细则茶业大赛

中华『茶禅一味』茗品推荐评定细则

绿茶的评审方法

一,评审内容

(一)评审因子

茶业评审因子分五因子和八因子两种。

五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汤色、香色、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名优茶和毛茶的审评。

八因子是指茶叶品质感官按照茶叶的外形的形态、色泽、匀整度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主要用于成品茶贸易过程的审评。

(二)评审内容

1.外形

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匀整度和净度。

外形主要审评茶叶的造型、大小、粗细、宽窄和长短等,以及茶叶造型的特色性、一致性和优美性。

形状由制茶原料的嫩度和加工工艺决定的。

嫩度指茶叶原料的生长程度,通常是原料越嫩,绿茶品质越好,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晚财三天不如草。

”嫩的原料不仅易于造型,制成的干茶形状优美,而且内含品质成分丰富‘协调。

干茶的色泽主要审评色泽类型、深度和光泽度。

色泽反映出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及其保管情况,

通常是嫩绿者优、绿者中、深绿者次;同一色泽类型的绿茶以鲜活、有光泽者优,枯、暗者劣。

匀整度主要看茶叶的匀齐度和完整度。

匀齐、完整者优,断碎、大小不匀者次。

净度主要看有无茶梗、茶片及非茶叶夹杂物,洁净者优。

2.汤色

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茶汤色泽主要反映制茶原料的优劣,工艺是否合理有无变质。

绿茶汤色类型的优劣依次为嫩绿、绿、深绿、暗绿,即茶汤色泽由浅到深;清澈明亮者优,暗、浑浊

者劣;茶碗内无沉淀物者优。

3.香气

审评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度。

绿茶的香气主要与茶树品种、生长环境、茶树营养状况以及加工技术等有关。

香气类型以嫩香、清香、栗香者优,纯正者次、粗老气、烟、焦、异味者劣;清爽者优,沉闷者劣;新鲜高长者优,陈、霉者劣。

4.滋味

审评茶汤的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鲜嫩爽口,清鲜回甘者优;浓、淡者次;苦、涩者再次;异味者劣。

5.叶底审评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

叶底情况主要反映原料优劣,制茶工艺是否合理。

叶底绿明亮,匀齐完整,叶质柔软者优;叶色暗、花杂,断碎,粗老者劣。

二、审评方法

(一)茶汤制备方法与内质审评次序

从审评盘中扦取充分混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3.0g,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

水(150ml)、加盖、计时、浸泡5min。

按冲泡次序依次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二)绿茶外形审评

将有代表性的茶样一份200~30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收于盘中间呈园馒头形。

以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的顺序,按照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

1.毛茶的审评方法

在审评面张茶后,轻轻地把大部分茶叶抓在手中,并反转手心朝上,将茶摊放在手上,审评中档茶的品质。

然后,审评没有抓住的留在审评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

2.精制茶审评方法

在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审评盘,用“簸”的手法,让审评盘中的茶叶按形态的大小从里向外由大到小排布,在审评盘中分出上、中、下档,仔细审评。

(三)绿茶内质审评

1.汤色

审评汤色时用目测审评茶汤的颜色种类、色度、暗度和清浊度等,在审评时应主意光线对茶汤审评结果的影响。

可随时调换审评的位置。

审评汤色时,不同的季节、气温、光线以及汤温等,都会影响到茶叶汤色的表现的结果。

在相同的温度和时间内,大叶种绿茶汤色的变色幅度大于小叶种绿茶汤色,原料细嫩的绿茶汤色变化大于原料粗老的绿茶汤色,新茶汤色大于陈茶汤色。

冬天冲泡后的水温下降幅度比其他季节大,汤色变深的程度也比其他季节更深。

因此,一般在10min内观察完汤色,能较好地批判茶叶的原有汤色,如时间拖的太长,则容易出现误判,把较浅的汤色误评为明亮,或把较亮的汤色误评为欠亮,导致结论不正确。

2.香气

审评香气时。

一手持杯。

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

嗅评从杯中散发出来的香,每次持续2~3s,后随即加盖。

可反复1~2次。

根据香气的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性等审评内容判断香气的质量。

最适合于人闻茶香的叶底温度是45~55°C,超过60°C就感到烫鼻,低于30°C时就觉得低沉,甚至对有烟气等异味也难以鉴别。

审评茶叶香气,在冬天要快,在夏天3~5min后即应开始嗅香。

闻香时的每个嗅香程最好是2~3s,不宜超过5s或小于1s.

如因感冒等造成鼻子堵塞,可在茶杯中到入沸水,鼻子对准茶杯内蒸发出来的热水汽,减缓鼻塞程度。

吸热水汽的时间可长可短,感到鼻路畅通即可。

评茶员对茶叶香气的感觉,是由鼻腔上部的嗅觉感受器接受茶香的刺激而发生的。

人们的嗅觉虽很灵敏,但也很易适应刺激,即嗅觉的敏感时间也是有限的。

3.滋味

审评滋味时,用茶匙取适量(约5ml)茶汤于口内,用舌头让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使茶汤与舌头各部分充分接触,感受舌头不同部位的刺激,随即吐入茶桶中或咽下。

根据茶汤的浓淡、厚薄、纯涩、纯异和鲜钝等审评内容审评滋味。

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并不相同,舌尖对滋味的甜度最敏感,舌中对滋味的鲜爽度判断最敏感,舌根则对苦味最敏感。

评滋味时,茶汤温度、数量、分辨时间、吸茶汤的速度,用力大小以及舌的姿态等,都会影响审评的结果。

审评滋味时最适宜的茶汤温度在50°C左右,如高于70°C就感到烫嘴,低于40°C的就显得迟钝,感到涩味加重,浓度提高。

从茶匙里吸茶汤要自然,速度不能快,把茶汤吸如嘴内后,舌尖顶住往上层门齿,嘴唇微微张开,舌稍向上抬,使汤摊在舌的中部,再用口慢慢吸如空气,茶汤在舌上微微滚动,吐出茶汤。

若初感有苦味的茶汤,应把茶汤压入舌的基部,进一步评定苦的程度。

对疑有烟味的茶汤,应把茶汤送入口后,嘴巴闭合,用鼻孔吸气,把口腔鼓大,使空气与茶汤充分接触后,再由鼻孔把气放出。

这样来回2~3次,对烟味茶的评定

效果较好。

茶汤送入口内,在舌的中部回旋2次即可,效合适的时间是3~4s。

一般需尝味2~3次

对滋味很浓的茶尝味2~3次后,需用温水漱漱口,把舌上高浓度的滞留物洗后再复评。

否则会麻痹味觉,影响后面的审评效果。

4.叶底

审评叶底时,精制茶采用黑色木制叶底盘,毛茶与细嫩绿茶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

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入叶底盘中,其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来。

根据叶底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等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

在审评叶底嫩度时,常会产生两种错觉:

一是易把芽叶肥壮、节间长的某些品种误评为茶叶粗老,二是陈茶色泽暗,叶底不开展,与同等嫩度的新茶比时,也常把陈茶评为老茶。

三、结果与判定

(一)质量等级判定

对照茶叶产品标准(文字标准或实物标准茶样),比较被审评茶样与茶叶产品标准之间在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的相似程度与差距,从外形与内质两个方面分别确定被审评茶样的外形与内质的质量等级。

结果计算如(4-1)式:

质量等级=(外形质量等级+内质质量等级)/2(4-1)

(二)茶叶品质次序排列

1.评分

(1)评分的形式

1独立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茶员独立完成。

2集体评分:

整个审评过程由3人以上评茶员一起完成。

参加审评人员(3人以

上)组成一个审评小组,推荐其中经验丰富者为主评,审评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确认或修改,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如有争论,投

票决定。

故审评小组成员必须是单数。

一般3~9人组成。

(2)评分的方法

茶叶品质次序的排列样品在两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

审评人员在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

根据审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评分原则见表4-9.

(3)分数的确定

两人及以上评茶员独立评分的分数确认方法:

①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

②当独立评分评茶员人数达5人以上,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

低分,

其余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总人数-2)所得的分数

3定分原则如表4-9所示。

表4-9名优绿茶个品质因子的评分原则

因子

级别

品质特征

给分

系数

嫩绿、翠绿、细嫩有特色

94+4

墨绿、深色、细嫩有特色

85+4

25%

暗褐、陈灰、一般嫩绿

76+4

嫩绿明亮、嫩黄绿明亮

94+4

清亮、黄绿

85+4

10%

深黄、混浊

76+4

嫩香、嫩栗香、清香

94+4

清咼、咼欠锐

85+4

25%

纯正、熟、足火

76+4

鲜醇、嫩鲜、鲜爽

94+4

清爽、醇厚、浓厚

85+4

30%

熟、浓涩、青涩、浓烈

76+4

嫩绿明亮显芽

94+4

黄绿明亮

85+4

10%

黄熟、青暗

76+4

2.结果计算

根据审评人员的评分,将所得的分数与该因子的评分系数相乘,最后将各个乘积值相加,即为该茶样审评总得分。

计算公式如(4-2)式:

Y=Aa+Bb+。

+Ee(4-2)

式中:

A.,B….,E――各品质因子的审评得分:

a,b…..,e各品质因子的评分系数。

3.结果评定

根据计算结果按分数从高到底的次序排列。

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形状—香气—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红茶的评审方法红茶的审评操作采用通用审评法。

国外部分地区在审评内质时会加入鲜牛奶,称“加乳审评”,即在开汤沥出的茶汁中加入1/10茶汤量的鲜牛奶。

应注意牛奶加量过多不利于识别汤味。

传统的英国方法使用140mL容量杯,茶样量为2.8g,沸水的冲泡时间为6min。

一、红茶

条红茶审评外表包括形态(条索)、嫩度、色泽、整碎度和净度等内容。

条索评比松紧、轻重、扁圆、弯曲、长短等;嫩度评比锋苗和含毫量;色泽评比颜色、润枯、匀杂;整碎度评比匀齐、平伏和三段茶比例;净度看梗筋、片、朴、末及非茶类夹杂物的含量。

以紧结圆直,身骨重实,锋苗(或金毫)显露,色泽乌润调匀,完整平伏,不脱档,净度好为佳。

中下档茶允许有一定限量的筋、梗、片、朴,但不能含任何非茶类夹杂物。

审评汤色包括深浅、明暗、清浊及颜色等内容。

以汤色红艳,碗沿带明亮金圈、有“冷后浑”的品质好;汤色红亮或红明次之;过浅或过暗,以及深暗混浊的汤色最差。

审评香气包括纯异、香型、鲜钝、高低和持久性等内容。

以香高悦鼻,冷后仍能嗅到余香者为好;香高而稍短者次之;香低而短,带粗老气者品质差,如出现异味,则是残次产品。

审评滋味包括纯异、浓淡、献陈、醇涩等内容。

以醇厚甜润,鲜爽为好;淡薄粗涩为差。

审评叶底包括内容基本与绿条茶相同,其中叶底色泽的红艳、红亮为好,红暗、红褐、乌暗、花杂为差

二、红碎茶

红碎茶是世界上产销量最大的茶类品种,由于其生产具有全球性,其加工技术、产地、品种不同,使产品品质特征有了很大差异。

从加工方式(主要是指揉切方法)可以将红碎茶分为5种:

传统红碎茶、转子机红碎茶,红碎茶、切细红碎茶和CTC红碎茶。

我国红碎茶的生产历史上曾出现过5类红碎茶中的大部分,但目前以转子机红碎茶和CTC红碎茶产量最大。

根据生产状况,我国生产的红碎茶按标准要求分为4套样品,并将各套样品分为叶、碎、片、末4种规格。

其中叶茶紧结挺直;碎茶颗粒状,重实;片茶皱卷;末茶呈砂粒状。

红碎茶审评以内质的香气、滋味为主,外形为辅。

外形主要评比匀齐度、色泽和净度。

匀齐度看颗粒大小、匀称状况及碎片茶规格,以重实为好,轻飘的是低次茶,碎茶要加评含毫量。

叶茶要评比匀、直、整碎、含毫量。

色泽评比乌褐、鲜活、枯润、匀杂,一般早期茶色乌,后期色红褐或棕红、棕褐,好茶色泽油润,灰枯者品质差;但不同加工(揉切)方法的产品颜色间也有区别,应予以注意。

净度评比筋皮、毛衣、茶灰和杂质,红碎茶对茎梗含量一般要求不严,一些季节性好茶虽会有一定嫩茎梗,但并不会给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汤色审评看颜色、明暗和清浊。

以红艳明亮,显金圈为好,灰浅暗浊为差,但“冷后浑”现象是内质优良的表现。

香气和滋味的表现统称为风味,在红碎茶审评中常结合进行。

风味要求浓(厚)、强(烈)、鲜(爽),这三者既有区别又要求能相互协调。

浓度是茶汤的浓厚程度,入口即感浓稠者品质好,淡薄者差;强度是红碎茶特有的品质风格,指的是刺激性,以有强烈刺激感,甚至微带涩,但无苦味为好茶,醇和为差;鲜度是指鲜爽程度,以清新、鲜爽为好,迟钝、陈气为差。

通常红碎茶以浓度为主,但要求浓、强鲜三者俱全而又协调,并以此来判定品质高低。

叶底审评嫩度、匀度和亮度。

嫩度以柔软、厚实为好,粗硬、瘦薄为差;匀度指老嫩和发酵的均匀程度,以色匀红艳为好,驳杂发暗为差;亮度因为能反映鲜叶嫩度和加工技术水平,因此在审评红碎茶叶底时最为重要。

进行加乳审评时,汤色以粉红明亮或棕红明亮为好,姜黄、淡黄微红或淡红较

好,暗褐、淡灰、灰白为差。

汤味能尝出明显茶味,这是茶汤浓的表现。

若入口后两颊立即有明显的刺激感,表明茶汤浓烈,品质好;如果是奶味明显而茶味淡薄,则说明汤质差。

红茶审评定分原则

采用综合排序法进行工夫红茶和碎红茶审评的定分原则分别见表5-1与表5-2

表5-1工夫红茶评分原则

因子

级另U

品质特征

给分

系数

细紧露毫有锋苗,色乌润或显棕褐金毫

94±4

「细紧稍有毫,尚乌润

85±4

25%

细紧,尚乌润

76±4

红亮

94±4

尚红亮

85±4

10%

红欠亮

76±4

嫩甜香

94±4

有甜香

85±4

25%

纯正

76±4

鲜醇

94±4

醇厚

85±4

30%

尚醇厚

76±4

[柔软见芽

94±4

尚嫩匀

85±4

10%

欠亮,多筋

76±4

表5-2红碎茶评分原则

因子

级另U

品质特征

给分

系数

颗粒重实、匀称,色棕润

94±4

颗粒尚重实,色棕

86±4

10%

颗粒欠重实,色花杂

76±4

红亮,富有活力

94±4

尚红亮

85±4

15%

欠红亮

76±4

新鲜高锐

94±4

30%

醇正

84±4

熟闷

74±4

浓爽,富有收敛性

94±4

浓厚

84±4

35%

欠爽或青涩

74±4

嫩匀红亮

94±4

尚嫩,红亮

84±4

10%

欠嫩,暗褐

74±4

乌龙(青)茶的评审方法

GB/T18745《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中大红袍产品等级有特级、一级和二级(见表6-1)

表6-1大红袍感官品质(GB/T18745)

项目

级另U

特级

一级

二级

条索

紧结、壮实,稍扭曲

紧结、壮实

紧结、较壮实

色泽

带玉色或油润

稍带玉色或油润

油润、红点明显

整碎

匀整

匀整

较匀整

净度

洁净

洁净

洁净

香气

锐、浓长或幽、清远

浓长活幽、清远

幽长

滋味

岩韵明显、醇厚、回味甘爽,

杯底有余香

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

有余香

岩韵明、较醇厚、回甘、

杯底有余香

汤色

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较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金黄清澈、明亮

叶底

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较软亮,较匀齐,红边

较显

GB/T18745《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中武夷奇种产品等级有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见

表6-2)0

表6-2奇种袍感官品质(GB/T18745)

项目

级另U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条索

紧结重实

结实

尚结实

尚壮实

色泽

翠润

油润

尚油润

尚润

整碎

匀整

匀整

较匀整

尚匀整

净度

洁净

洁净

较洁净

尚洁净

香气

清咼

清纯

尚浓

平正

滋味

清醇甘爽、岩韵显

尚醇厚、岩韵明

尚醇正

欠醇

汤色

金黄清澈

较金黄清澈

金黄稍深

橙黄稍深

叶底

软亮匀齐、红边鲜艳

较软亮匀齐、红边明显

尚软亮匀整

欠匀稍亮

GB/T18745《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中武夷水仙产品等级有特技、一级、二级和三级(见

表6-3)0

表6-3武夷水仙感官品质(GB/T18745)

项目

级另U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条索

壮结

壮结

壮实

尚壮实

色泽

油润

尚油润

稍带褐色

褐色

整碎

匀整

匀整

较匀整

尚匀整

净度

洁净

洁净

较洁净

尚洁净

香气

浓郁鲜锐、特征明显

清香特征显

尚清纯、特征尚显

特征稍显

滋味

浓爽鲜锐、品种特征

显露、岩韵明显

醇厚、品种特征显、

岩韵明

较醇厚、品种特征

尚显、岩韵尚明

浓厚、具品种特

汤色

金黄清澈

金黄

橙黄稍深

深黄泛红

叶底

肥嫩软亮、红边鲜艳

肥厚软亮、红边明显

软亮、红边尚显

软亮、红边欠匀

GB/T18745《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中武夷肉桂产品等级有特技、一级和二级(见表6-4)

表6-4肉桂感官品质(GB/T18745)

项目

级另U

特级

一级

二级

条索

肥壮紧结、沉重

较肥壮结实、沉重

尚结实,卷曲、稍沉重

色泽

油润,砂绿明,红点明显

油润、砂绿较明,红点较明显

乌润,稍带褐红色或褐绿

整碎

匀整

较匀整

尚匀整

净度

洁净

较洁净

尚洁净

香气

浓郁持久,似有乳香或蜜

桃香,或桂皮香

清咼幽长

清香

滋味

醇厚鲜爽、岩韵明显

醇厚尚鲜,岩韵明

醇和岩韵略显

汤色

金黄清澈明亮

橙黄清澈

橙黄略深

叶底

肥厚软亮、匀齐红边明显

软亮匀齐,红边明显

红边欠匀

GB/T19698《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中安溪铁观音产品分浓香和清香型两类,质量等级与感官品质要求见表6-5和表6-6。

表6-5清香型安溪铁观音感官指标(GB/T19598)

项目

级另U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条索

肥壮、圆结、重实

壮实、紧结

卷曲、结实

卷曲、尚结实

色泽

翠绿润、砂绿明显

绿油润、砂绿明

绿油润、有砂绿

乌绿、稍带黄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尚匀整

净度

洁净

尚净、稍有细嫩梗

尚净、稍有细嫩梗

香气

高香、持久

清香、持久

清香

清纯

滋味

鲜醇咼爽、音韵明显

清醇甘鲜、音韵明显

尚鲜醇爽口、音韵尚明

醇和回甘、音韵稍轻

汤色

金黄明亮

金黄明亮

金黄

金黄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余

香咼长

软亮、尚匀整、有余

尚软亮、尚匀整、稍有

余香

尚软亮、尚匀整、稍

有余香

表6-6浓香型安溪铁观音感官指标(GB/T19598)

项目

级另U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条索

肥壮、圆结重实

较肥壮、结实

稍肥壮、略结实

卷曲、尚结实

尚弯曲、略粗松

色泽

翠绿,乌润,砂绿明

乌润,砂绿,较明

乌绿、有砂绿

乌绿,稍带褐红点

暗绿、带褐红色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稍整齐

欠匀整

净度

洁净

尚净、稍有嫩幼梗

稍净、有嫩幼梗

欠净、有梗片

香气

浓郁、持久

清咼、持久

尚清咼

清纯平正

平淡、稍粗飘

滋味

醇厚鲜爽回甘、音

韵明显

醇厚、尚鲜爽、

音韵明

醇和鲜爽、音韵稍

醇和、音韵轻微

稍粗味

汤色

金黄、清澈

深金黄、清澈

橙黄、深黄

深橙黄、清黄

橙红、清红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

红边明、有余香

尚软亮、匀整有

红边、稍有余香

稍软亮、略匀整

稍匀整、带褐红色

欠匀整、有粗叶及褐红叶

GB/T21824《地理标志产品•永春佛手》中永春佛手精茶产品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见表6-7)。

表6-7永春佛手精茶感官指标(GB/T21824)

项目

级另U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条索

壮结重实

较壮结

尚壮结

稍粗松

粗松

色泽

乌油润

尚油润

稍带褐色

褐色

枯褐

整碎

匀整

匀整

尚匀整

欠匀整

欠匀整

净度

匀净

匀净

尚匀净

带细梗轻片

带细梗轻片

香气

浓郁幽长,品种香极显

清咼,品种香极显

清醇,有品种香

纯正

平淡略粗

滋味

醇厚甘爽,品种特征极

醇厚,品种特征明

尚醇厚,品种特

征尚显

纯和

平淡略粗

汤色

金黄、清澈命令

金黄、清澈

尚金黄清澈

橙黄

橙黄泛红

叶底

肥厚软亮、匀整,红边

明显

肥厚软亮,匀整,

红边明显

尚软亮

稍花杂粗硬

粗硬,暗褐

一、通用审评法

(一)茶汤制备

通用法的操作是选用常用的柱型评审杯匹配审评碗,冲泡1次5min所获得的茶

汤来评审。

操作同红、绿茶制备茶汤的步骤。

从审评盘中扦取充分混匀的有代表性的茶样3.0g(精茶)或4.0g(毛茶),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分别浸泡5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留叶底于杯中,按香气(热嗅)、汤色、香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二)方法应用

在审评台湾乌龙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取茶样3g于鉴定杯中,冲入150ml100C开水。

条形茶如文山包种、白毫乌龙等,浸泡时间5min;球形茶如冻顶乌龙茶、金萱、翠玉等浸泡时间6min。

将茶汤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