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8877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9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docx

鲁教版化学知识点九年级汇编

《九年级化学全一册》

第一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一)酸、碱、盐的有关理论知识:

1、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如H2SO4,HNO3,HCl等。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如KOH,NaOH,Ca(OH)2等。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如KNO3,K2SO4,NaCl等。

思考:

酸、碱、盐、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一定含有金属元素的是;一定含有酸根的是;

2、中和反应: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实质: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例如:

思考:

(1)中和反应与复分解反应的关系是

(2)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

中和反应:

(二)溶液的酸碱性1.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酸碱指示剂

通常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滴定在试纸上,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为酸性溶液,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为碱性溶液。

2.酸碱度与pH的关系:

pH=7,溶液显中性

pH<7,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试纸使用方法:

用玻璃棒蘸取试样溶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就可以粗略地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注:

酸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酸性,碱类物质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应注意:

显酸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酸,显碱性的溶液原物质不一定是碱。

例如: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碳酸钠不是碱而是盐。

氨水显碱性,但

不是碱而

(一水合氨)是碱。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指示剂,需要注意的是酸或碱的溶液使指示剂变色,千万不要说酸或碱溶液变色。

7、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呈酸性,pH>7时呈碱性。

PH=0时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蒸馏水的pH=7(雨水的pH<7显弱酸性),SO3溶于水,溶液pH<7,CO2溶于水,溶液pH<7;pH升高可加碱(可溶性碱)或水,pH降低可加酸或水。

PH=3和pH=4混合溶液pH<7,测定pH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把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知溶液的pH。

pH数值是整数。

4、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物):

反应物中没有酸,则反应物必须全溶。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

生成物中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AgNO3+HCl=AgCl↓+HNO3、CaCO3+2HCl=CaCl2+H2O+CO2↑、Cu(OH)2+2HCl=CuCl2+2H2O

5、常见可溶性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钾

常见不溶性盐:

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铁蓝色沉淀:

氢氧化铜

不溶于酸的沉淀:

硫酸钡、氯化银溶于酸有气体产生的沉淀:

碳酸钙、碳酸钡溶于酸但无气体产生的沉淀:

氢氧化镁、氢氧化铝

蓝色溶液:

硫酸铜、黄色溶液:

氯化铁、浅绿色溶液:

硫酸亚铁、

(三)常见的酸及其通性:

1、盐酸:

浓盐酸在空气中生成白雾,这是因为它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2、硫酸:

(1)吸水性:

一瓶浓硫酸,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它的质量会增加,浓度会变稀,这是由于它强烈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缘故。

可见浓硫酸有强吸水性。

浓硫酸可作干燥剂。

 

(2)浓硫酸的稀释: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热。

因此稀释浓硫酸时,只能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绝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因为水进入大量浓硫酸中,释放出的热很快使水沸腾汽化,引起酸液飞溅,十分危险。

3、酸的通性:

常见的酸还有磷酸、碳酸、食醋里含的醋酸、柠檬汁中含的柠檬酸等。

这些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因而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

鉴别盐酸和硫酸应选用硝酸银还是硝酸钡?

为什么?

在使用浓硫酸时应十分小心。

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伤皮肤。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跟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金属==盐+氢气

例:

2HCl+Fe=FeCl2+H2↑

(3)跟碱性氧化物反应

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例:

3H2SO4+Fe2O3=Fe2(SO4)3+3H2O

(4)跟某些盐反应

酸+盐—→新酸+新盐

例:

H2SO4+BaCl2=2HCl+BaSO4↓

(5)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例:

2HCl+Cu(OH)2=CuCl2+2H2O

 

(四)常见的碱及其通性:

 1、氢氧化钠:

(1)纯净的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极易溶解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里时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而逐步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

因此,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3)由于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又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皮肤、衣服被它腐蚀。

氢氧化钠对皮肤、纸张、织物等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它又俗称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它腐蚀。

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或熟石灰,可由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

(1)性质:

白色粉末状物质,微溶于水,它的溶液俗称石灰水。

(2)用途:

这个反应可以用来制造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可以跟酸起中和反应,在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3)制法:

生石灰(CaO)跟水起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3、碱的通性:

由于在不同的碱的溶液里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所以,它们都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1).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

例如,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

(2)碱能跟多数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

(五)两种常见的碱的性质比较如下。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俗称

火碱、烧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溶液为石灰水)

化学式

式量

色态

白色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吸湿性

有强吸湿性

无吸湿性(

有吸湿性)

溶解性

极易溶于水,强烈放热

微溶于水

腐蚀性

有强腐蚀性

有强腐蚀性

使指示剂变色

①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②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③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跟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跟酸发生中和反应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跟某些盐反应

2NaOH+CuSO4=Na2SO4+Cu(OH)2↓

3NaOH+FeCl3=3NaCl+Fe(OH)3↓

Ca(OH)2+Na2CO3=2NaOH+CaCO3↓

Ca(OH)2+MgCl2=CaCl2+Mg(OH)2↓

思考:

(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判断氢氧化钠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除去该杂质的反应方程式

(2)鉴定二氧化碳气体选用原因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选用原因

(六)常见的盐及其性质:

像NH4Cl、(NH4)2SO4等化合物是由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也是盐。

1.氯化钠:

 氯化钠(NaCl)是食盐的主要成分。

氯化钠跟硝酸银反应后,生成硝酸钠和白色凝乳状的氯化银沉淀。

NaCl+AgNO3=NaNO3+AgCl↓

2.碳酸钠:

 碳酸钠(Na2CO3),又叫纯碱或苏打,人们常说的“三酸两碱”中的“两碱”指的是烧碱和纯碱。

碳酸钠跟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Na2CO3+2HCl=2NaCl+H2O+CO2↑

3.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NaHCO3),又叫小苏打。

(1)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NaHCO3+HCl=NaCl+H2O+CO2↑

(2)碳酸氢钠受热可分解:

2NaHCO3△Na2CO3+H2O+CO2↑

4.硫酸铜:

(1)硫酸铜的化学式为CuSO4,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显蓝色。

从硫酸铜水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是蓝色,命名为五水硫酸铜,俗称蓝矾、胆矾

(2)波尔多液农药是用蓝矾和石灰配制的。

它不能用铁器盛装的原因是(反应化学方程式):

Fe+CuSO4=Cu+FeSO4。

思考:

(1)纯碱属于碱还是盐?

为什么?

(2)硫酸铜是白色还是蓝色?

为什么?

第二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一、海水中的物质:

1、化学元素有80多种,其中Cl.NaMgCa较多;2、可燃冰;3、锰结核。

二、海水淡化:

(1)蒸馏法(目前多采用“多级闪急蒸馏法”)

(2)结晶法(3)高分子膜法

三、海水制“镁

”:

 

上述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为:

四、海水“晒盐”:

1、

2、

五、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反应原理:

;

2).纯碱的用途:

人造纤维、石油精炼、精盐精制、硬水软化、玻璃生产等。

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思考: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能否再溶解蔗糖?

如何判定氯化钠溶液已经饱和?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特殊规律(适用于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思考:

室温下,硝酸钾(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要变为不饱和溶液,采取什么措施?

(3)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能力强的物质,很浓的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弱的物质,很稀的溶液可能已经饱和;因此,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而对于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同种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思考:

(1)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吗?

(2)硝酸钾饱和溶液恒温蒸发,其溶液中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及状态有何变化?

若降低温度?

6.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内因)。

②温度(外因)。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物质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g(

>10

1~10

0.01~1

<0.01

(4)气体溶解度——该气体在压强为

,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思考:

室温,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其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值是多少?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溶解度与质量分数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7.过滤和结晶

(1)过滤: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结晶的方法: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

②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

思考:

如何分离

的混合物?

如何从粗盐中提取精盐?

8.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思考:

(1)某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则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值是多少?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在操作步骤和使用的仪器上有何不同?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

①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的溶剂量。

如室温下,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量,原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②要强调饱和溶液是对某种溶质而言。

如温度为T时,某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但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则对于氯化钠来说溶液是饱和溶液,而对于蔗糖来说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特殊规律(适用于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溶液“浓、稀”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1)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的多少,溶质相对溶剂来说比较多则浓,少则稀,与温度无关。

饱和和不饱和是溶质溶解是否达到最大限度,受温度和溶剂量两个条件的限制,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2)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溶解能力强的物质,很浓的溶液可能仍为不饱和溶液,溶解能力弱的物质,很稀的溶液可能已经饱和。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同种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此定义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100克溶剂里,未指明时,一般溶剂为水;③饱和状态;④在这种溶剂里;⑤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

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物质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g(

>10

1~10

0.01~1

<0.01

(4)气体溶解度——该气体在压强为

,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

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见习题。

6.过滤和结晶

(1)过滤:

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

(3)结晶的方法: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分离

的混合物,降温后首先析出

晶体。

②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2.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意:

(1)溶质质量指已溶解在溶剂里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的溶质的质量。

(2)两种溶液混合时,质量可以相加,体积不能相加。

(3)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4)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越多,溶液越浓;反之,表示一定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越少,溶液越稀。

3.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联系;

4.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类型

(1)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

)的相互换算

(2)溶质质量分数(

)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换算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第三单元《金属》

1、铁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是电和热的导体。

2、铁生绣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红棕色)。

全世界每年因生绣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1/4。

3、防止铁制品生绣的方法: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②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

具体操作是:

①在其表面刷油漆,②在其表面涂油,③金属制品表面镀上其它金属,④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4、黑色金属:

Fe、Mn、Cr(铬)有色金属:

除前三种以外都是,如Cu、Zn、Al

5、合金(混合物):

是由一种金属与其它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铁的合金有:

生铁和钢(混合物)

生铁的含碳量在2%—4.3%之间,钢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

6、炼铁的主要设备是高炉,主要原料是铁矿石、焦炭和石灰石。

原理:

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不能:

置换)

炼钢设备:

转炉、电炉、平炉。

原理:

在高温条件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的过量的碳和其它杂质转变为气体和炉渣而除去。

9、导电性:

银>铜>铝,铝和锌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可阻止进一步氧化。

铜生锈是铜和水、氧气、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

钛耐腐蚀性好。

5.生铁、钢与合金:

(1)合金:

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

(2)生铁和钢的比较:

生铁与钢相同点是:

组成相同,都是由碳和铁组成;不同点是:

碳的含量不同,生铁为:

2%~4.3%,钢为:

0.03%~2%。

(3)炼铁:

4、炼铁的主要原料为:

铁矿石[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石灰石、焦炭,主要反应原理是:

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反应方程式为: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含义:

按照金属在溶液中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排列的顺序。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金属与盐反应注意:

(1)盐必须是可溶的。

(2)K、Ca、Na这三种金属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3)铁与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生成的都是亚铁盐。

3、金属之最:

(1)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

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

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

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

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

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

Fe2O3)

(铜生铜绿的条件:

铜与O2、水、CO2接触。

铜绿的化学式:

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②表面涂保护膜:

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③制成不锈钢.

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

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保护:

途径一,防止金属的腐蚀;途径二,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途径三,有计划合理地开采;途径四,寻找金属代用品。

意义:

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单元《化学与健康》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

酒精)、

CH3COOH(乙酸,俗名:

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8、酒精C2H5OH,又名乙醇,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

醋酸又名乙酸,CH3COOH,同碳酸一样,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4.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一)、人体中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

1、蛋白质的主要功能:

①促进人体血液循环②负责人体内氧气的传输

③催化生物体内的反应④维护人体生长发育的组织更新。

蛋白质的变性(不可逆):

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引起变质的因素物理:

高温、紫外线等;化学:

强酸、强碱、甲醛、重金属盐(Ba2+、Hg2+、Cu2+、Ag+等)等

应用:

用甲醛水溶液(福尔马林)制作动物标本,使标本长期保存。

2、糖类:

组成:

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又叫做碳水化合物。

在人类食物所供给的总能量中,有60%~70%来自糖类。

人们从大米、面粉、玉米、土豆等主食中摄入的糖类物质是淀粉。

检验淀粉的方法:

(1)淀粉[(C6H10O5)n]、

(2)葡萄糖(C6H12O6):

C6H12O6+6O2

6CO2+6H2O

(3)蔗糖(C12H22O11)、(4)麦芽糖(C12H22O11)。

需要注意的是,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常常容易发生霉变。

其中因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较大,可诱发肝癌,故绝不能食用霉变食物。

3、油脂:

是油和脂肪的合称;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4、维生素:

人体内需要量很小,但它们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

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骼的发育。

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

5、人体中的元素:

 

第五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

一、有机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

(1)分类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

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三大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

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晴纶;合成橡胶

(3)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

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4)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

物理方法:

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

化学方法:

点燃,产生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2、“白色污染”及环境保护

(1)危害:

①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②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

③如果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从而对空气造成污染

(2)解决途径: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3)塑料的分类是回收和再利用的一大障碍

(三)、“白色污染”及防止:

1、合成材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特别是一些塑料制品的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最严重的是食品包装袋、原料包装袋的废弃物。

由于它们是一种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的材料,因而造成的危害很大。

塑料制品除少数回收利用外,大部分被焚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污染大气,危害健康;残留在土壤中的塑料制品难以分解,使土壤板结,耕种困难;“白色污染”也会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

另外,塑料制品易被动物误食,使动物染病或死亡。

2、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

(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2)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