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教案教学组织形式.docx
《教学论教案教学组织形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教案教学组织形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论教案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
1、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程
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社会学校出现以后,教学从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模,速度和质量的要求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古代各国学校普遍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我国商周至隋、唐时期的各级官学和私学,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学校以及欧洲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和宫廷教育等,均采用个别教学。
如孔子,根据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自创私学,广收弟子,常与门下弟子逐个研讨,传授学问,指点疑难。
汉代著名教育家马融,由于来学弟子众多,于是创造“次相传授”的教学形式,由资深弟子向后进弟子代为传授,只有学问精进者才可登堂人室,亲聆师教。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阿加德米学园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基于混合教学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特点:
教学规模小、效率低
教学内容:
简单化、单纯化
教育目的:
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向班组教学组织形式过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组教学组织形式
最先使用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的是15世纪末德国纽伦堡和萨克森选帝侯国的人文主义学校。
在这些学校里,采用了视学生学力分成若干阶段、编成班级一起教学的制度,旨在能同时有效地指导大量学生。
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第一次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17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18、19世纪产业革命的促进,19世纪后半叶班级授课制开始普及。
我国采取班级上课的教学形式是清朝末年,1902~1903年清朝先后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后,班级上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才开始得到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能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同学进行教学。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
“只要听凭一个老生就可以充分地教成百名学生,这样,实际上花在教学上的时间要比现在一个一个的教学少十倍。
”】
2、班级授课制能保证学习生活循序渐进,并使学生有计划地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3、学生彼此间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活动在团体中受教,可以互相观摩,相互激励,提高教学效果。
【夸美纽斯说“少年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受到教导,因为每个学生可以把其他学生作为榜样并得到刺激,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业成绩与更多的乐趣。
”】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不适应现代社会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
【科技迅猛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发明创造,如果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无法去创新。
】
2、不适应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趋势。
3、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直接交流。
【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
现代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国外:
英国的“导生制”:
教师以年龄较大的学生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美国道尔顿制:
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美国的文纳特卡制:
旨在探索一种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美国的特朗普制:
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实验。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美国心理学家依据行为主义学习原理首创的凯勒计划和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都属于具有个别化教学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体系。
美国的威斯康星认知学习和发展“中心”还研究和设计一种名叫“多元学校”的新教学形式。
它是以研究单位取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授课形式。
每单位的学生100—150人,按年龄分为4组:
4—6岁组、6—9岁组、8—10岁组、10—12岁组,每单位有一主任教师,配有2—3位教师和l一2位助手。
由这些教师组成的集体对该单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并专为天才学生进行课堂设计,他们通过加速法和加深法来使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加速成长。
所谓加速法就是允许这些学生提前上学跳级、提前毕业、提前上大学。
所谓加深法就是在普通班内为天才生增加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组织形式的效果尚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实验和在理论上作严密的论证,但它所采取的把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做法颇值得借鉴。
国内:
中国科学院卢仲衡教授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邱学华提出的尝试教学法以及目标教学等等。
近年来,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教学改革先进单位,如:
衡水中学、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等,也都在学生个体学习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朗口中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态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特别引人注目。
杜朗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①座位排列方式上的变革,由秧田式变为分组排位,学生对面而坐。
②取消了三尺讲台。
教师不再有固定的位置。
③教室里三面黑板,教室外一面白板,供学生个体练习,小组合作展示,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班级授课。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它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了团队精神。
在这样的课堂上,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磋商、彼此耐心的讲解与辩论都是那么认真、诚恳;全班展示时,本组同学互相配合,阐发、补充,极力展示本组的探索成果和水平。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是合作精神的培养,都体现了明显的实效。
杜朗口中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不仅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它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三面黑板,一面白板,加大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机会;学生争先恐后的展示,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教师穿行于教室的各个角落,与孩子们交流思想、研究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杜朗口中学以小组为单位摆放桌椅,并不影响班级的集体授课。
教师随时可以从各个角度,面向全班同学教学。
山东临淄朱台中学,是学习杜朗口中学的先进典型。
他们在许多方面,有了自己的创造。
仅就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点,就创建了“842学习小组”。
所谓“842学习小组”,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8人学习小组”,相互竞争。
每个学习小组再分成两个4人组,每个4人组再分为两个2人组。
有问题2人组先进行研讨,解决不了提交4人组讨论,再不行由8人组讨论。
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兵教兵的功能,也克服了课堂放开初始时学生浑水摸鱼、打打闹闹的现象。
又如:
山西省太原市科技外语实验中学的初一(5)班,在课堂上,虽然也按合作小组排列座位,但比之于杜朗口中学也有了细微的变化。
他们将8人的合作组又分成四个2人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有相隔一尺的距离。
问其缘由,回答说:
“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也便于防止个别不守纪律的学生影响集体”。
小班化教学
•现状:
1998年克林顿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要争取小学1~3年级的班级规模控制在18人以下,这一目标被写进了《1999年全体儿童的教育优异法案之中》,2000年大规模实施。
要小于40人,25~35最宜,德英法荷瑞士等人数都在22人,连日本台湾人数目前控制在30人左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北京、南京、浙江等发达地区部分小班实验初步取得了探索经验。
•特点:
a)缩小班级规模。
b)变革教室格局。
c)尊重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d)注重个性教育。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a)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b)师生互动,交往机会增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
c)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所有合理内核,克服了大班授课的弊端,又增加了个别教学的优点。
此外,还有电化教学组织形式,将来的家庭个别教学组织形式。
我认为还是小班教学最好,有利于孩子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
2.教学组织形式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第三,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一)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
为了使班级授课制能够克服其局限性,继续在新时期发挥它的作用,各国都采取措施对它进行改革,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经验去丰富它、完善它。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就反对死板、机械、倾向于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结构,主张根据具体情况组织课的结构,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苏联另一位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反对僵化的、四环节(提问、讲新教材、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作业)的课堂结构,提出了“问题性的课”和“非问题性的课”两种新课型,前者主要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苏联还以专用教室制代替班级固定教室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教学设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电化教学,教师通过视听中心广播,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进行辅导,学生在自己的视听座位上课,师生还可以互相问答。
还有一些国家加强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行因材施教。
英国等国家对班级授课制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并辅以多种形式,如按能力进行分班的小队教学组织形式等,以克服班级课堂教学的缺点。
一些国家对班级规模进行了压缩,如法国要求班级总人数以30人为限,日本要求把班级人数压缩至40人。
缩小班级规模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
(二)分组教学制受到广泛采用
分组教学既能成批地培养人才,又能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它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采用。
分组教学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前者打乱了传统的按年龄特征编组的班级,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重新编组:
后者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组的班级内,再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进行编组。
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
一是跨学科能力分组,即把学生按他们的“智力”高,中、低或测验成绩的好、中、差分成平行的A、B、C、D等若干组,教师分别授以不同的课业,二是按学科能力分组,根据某一年级的学生某门学科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各种水平不同的甲、乙、丙、丁组,教师据此教授该学科的知识。
苏联在高年级实行分组教学,主要形式有:
选修课、学科深造班、专业化学校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发展自己的特长。
日本中小学的分组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在一定科目里实行,如外语、数学等;二是在课外学习室里进行,分组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学科成绩、学习兴趣和愿望。
目前我国也有少数学校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如北京四中,采用主要课程分A、B、C三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几年来取得了比较满意的。
(三)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方向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国家开始注重个别化教学。
如美国,它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
(1)小队教学。
它由大班教学、独立学习和小组讨论三部分组成,其优点是提供个别化教学的机会。
(2)不分年级制。
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安排进度,废除齐步走式的升级制度。
(3)独立学习。
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制订了独立学习的计划,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和获取知识,适视学生对学习自我负责和自我控制。
(4)个别规定教学。
这是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种新的个别化教学实验。
它由教师根据儿童的能力状况等因素,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书面规定,这个“规定”是师生间双向联系的重要环节。
目前它被视为美国运用最广泛的、经过精心制作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受到师生双方的普遍欢迎。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使教学组织形式朝着个别化方向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特殊程序和进度,没有任何外在压力,也不受限制。
它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极佳方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向传授过程,能做到因材施教,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四)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它要依据学科特点、学生水平、教师本人的能力、教学物质条件等多种因素。
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提出的:
“一切教学形式都是相对的,他们各村长处和短处,都具有本身专门的特点和最适合的适用范围。
”因此,现在各国都重视教学组织形式的恰当组合。
发挥第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弥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
现在,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同个别化教学的结合是教学形式改革的一大趋势。
当前我国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如何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比较有影响的有:
一是自学辅导实验。
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院卢仲衡同志主持的。
该实验突出学生的自学,把自学置于教师的直接指导之下,把个别教学同集体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自我检查和教师检查结合起来。
它突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框架,易于发挥学生学习的潜力和主动性。
二是中学最优教学方式实验。
这是黎世法同志主持的。
他根据学生学习的环节的特点,提出了6种课型:
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它为完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了新的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和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一切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担负指导的责任。
三是活动课时制。
这是上海育才中学实行的。
它把课程分为大课和小课两类。
大课55分钟,小课30分钟。
不同学科使用不同单位时间。
大课主要进行逻辑思维强的课,如数学等;小课主要进行形象思维强的课,如音乐等。
它有利于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特点,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巩固训练】
1.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理解并掌握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3.理解并掌握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4.如果你是教育部长,你会对我国的教育组织形式如何进行改革。
5.
6.
7.
千古文章意为高
——小谈立意
常熟市第一中学黄珏慧
教学对象简析
1、这次在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中,绝大多数同学把爸爸、妈妈等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定为作文的中心思想,显得立意肤浅、平庸;学生基础较一般,尖子生少,差生面大,存在诸多不良学习习惯。
但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在近一个学期的努力培养下,学生逐步提高了语文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养成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好习惯,个别学生主体意识较强,上课还能大胆创新,勇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2、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本次作文课,从立意的角度,以谈亲情的认识为例,着意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写作知识、提高写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3、古人云:
“意者,一身之主也。
”“意,犹师也”。
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主题、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的有无和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本课教学设想:
1、学生自学资料中的作文指导材料,从概念上明确什么是作文的立意,及提升立意的技巧;
2、以亲情为例掌握立意的四种技巧,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
准确立意的“高”与“新”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3、设置情景,展开讨论与对话,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4、课堂演练、评价,提高学生的作文技巧;
教学目标:
对亲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多角度看问题
掌握立意的四种技巧,提升写作方面的立意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多角度看问题
掌握立意的四种技巧,提升写作方面的立意能力
教学准备:
资料《沙里淘金新意出——谈立意》万志勇、学生佳作《带着微笑出发》
课前预习:
阅读资料《沙里淘金新意出——谈立意》,了解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提升立意的四种技巧,并参照“化虚为实”中的例子给其他三种提升立意的技巧分别举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在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中,只会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我们的关心定为作文的中心思想,显得立意肤浅、平庸。
“千古文章意为高”,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我们还要在文章的立意上狠下功夫,提高思想认识、巧用技巧。
[设计意图]:
明确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立意提升
1、检查预习:
提升立意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经过预习回答并明确:
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正为反、化零为整
2、学生活动(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
交流问题,比一比哪组同学例举的事例最多,得到认识最多。
(小组回答不重复):
⑴想一想我们的家人在哪些不经意的时候、在哪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打动了你?
请说说生活中体现亲情之爱的细节
⑵请说说生活中的不经如人意的事情,并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⑶谈谈亲情是什么或者用诗句来表达你对亲情之爱的认识?
3、学生展示,师生互动:
⑴生:
每次吃虾,妈妈帮我剥好了虾;夏夜,爸爸给我赶蚊子;小时候,奶奶哄我睡觉,给我讲故事……妈妈给我倒的一杯热牛奶,爸爸给我拍的一张照片,奶奶给我烧的大排骨……(板书:
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⑵生:
长辈的啰嗦、指责、批评、打骂、误解、冷落……(板书:
化正为反)
⑶生:
亲情不仅是关心、爱护、体贴,更是奉献、无私、甚至牺牲精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
立意更高一筹)
爱是平凡的,平平淡淡就是爱
亲情犹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才是亲情爱的境界……
爱需要理解,爱需要沟通,爱需要付出,爱需要感恩……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正是爱最好的注解……(师:
更贴近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立意新颖)
“付出爱比得到爱更幸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师:
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思想境界更高了,立意深刻、独到。
)
(板书:
化点为面)
师小结:
亲人爱我,我爱亲人,美好和谐的生活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在我们的共同探讨下,我们对亲情,对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认识,在写作立意上也由平庸逐渐变得更新颖、更深刻。
[设计意图]:
通过多方举例进一步掌握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正为反、化点为面这四种提升立意的方法;全面深入对亲情之爱的认识;提高立意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三、迁移运用
题目:
《拔河的启示》,请同学写一篇小短文,字数不限。
比一比谁的立意更高、更新、更深
活动方式:
写作练笔、学生展示、师生共评
学生作文(略)
立意方向:
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到底才会胜利;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分工协作,讲究配合的科学方法才会取得成功,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集体高于个人……
小结:
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写作灵感,同学们的对于《拔河的启示》的立意越来越有新意,越来越深刻,立意能力得到了提高。
[设计意图]:
通过迁移训练,进一步掌握提升立意的技巧,提升写作方面的立意能力
四、课后作业
作文:
题目《带着微笑出发》,要求:
1、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
2、书写正确、规范。
3、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资料中考佳作)
五、结束语
文章的立意从根本上说不是技巧问题,它是一个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事物能力的问题。
所以,要达到立意好,就必须努力上进,注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还要善于深入地观察、分析、思考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纵然有困难,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提高,“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板书设计:
附资料:
沙里淘金新意出——谈立意(万志勇)
古人云:
“意者,一身之主也。
”“意,犹师也”。
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主题、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所谓“立意”是指作者确立文章或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立意,融合着作者的生活阅历,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世界。
它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影响着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手法的运用和遣词造句。
所以立意的有无及高下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关键。
什么样的立意比较好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判断:
准确、深刻、新颖、集中、有时代感、格调高。
准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能够切合文题,或与话题有一定的关联性。
深刻指文章有思想深度,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的底蕴。
新颖指文章要有新鲜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使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
集中指文意鲜明单纯。
时代感指文章最好能紧扣时代脉搏,有现实感。
格调高指文章的主题健康向上,体现出现代中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提升立意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技法:
一、化大为小
“小”指材料很小或角度很小;“大”指的是大问题、大主题。
用小事物来反映我们的社会现实、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其关键在于从小事中表现的闪光点,认识其审美价值。
二、化正为反
指的是对思维定式的一种“反拨”与“逆转”,即思考时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从众心理,打破思维定式,独辟蹊径,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探索,表达出全新的见解。
这类文章的立意,总具有鲜明的个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化虚为实
在宽泛的文题内涵和外延中,锁定一个领域、一个范围的具体方面,寻找某种载体,通过一“实”体来体现“虚”的题旨。
文中的切入点多是可见可感的实物,而行文中,步步写“实”而又处处显“虚”,往往通过象征、暗示、以物喻人等方法来凸显主旨,例如明写自行车,暗写父亲的辛劳、慈爱,化虚为实,以车写人,深化了主旨。
四、化点为面
即借助一人一事,达到针对很多人、很多事的效果。
这就是说文章的典型性。
也能借一点而传一面,借一斑而窥一豹。
读者能从“一点”“一斑”中看到一类人、一类事。
这就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跨越。
学生佳作
《带着微笑出发》
夜悄无声息地从屋檐滑落,眼前是一杯茶,透过烟气,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微笑。
然而夜是孤寂的,无法驱走我的愁思。
仰望银杏
突然回忆起一个夏日,我迈着沉重的步伐,漫无目的地在那条小路上,仰望一棵粗壮的银杏,翠绿的叶儿像一片小小的扇子,在枝头颤动,叶片上还闪着亮光,一阵微风在耳边掠过,我仿佛还听到树叶在枝头窃窃私语。
要不是树干粗壮虬曲,要不是树枝苍劲有力,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它竟然是一株已近百年的古树。
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我仿佛看到在无数个狂风暴雨的夜晚,风是怎样在肆虐地扯着他的枝干,雨又是怎样无情的溅打他的叶片,然而古老的银杏始终面带微笑挺了过来,成为了参天大树。
阳光照射在树叶上,我退后一步,阳光把我的影子挤得很短,树影却将我的思绪拉得很长。
我仿佛听到银杏的言语:
带着微笑出发吧,孩子。
昙花吐香
还是一个夜晚,是在门前的花坛里,我看到了昙花的美丽,那晶莹的花瓣,像是少女的纱裙在月光下在晚风里翩翩起舞,那花,玲珑剔透,那香,四处弥漫,沁人心脾。
那美,让你惊羡得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昙花还未等你说出一句惊羡的话,她就要萎谢了。
曾经以为昙花是懦弱的,是悲观的,她只是在无人察觉的夜晚悄悄绽放,是没有面对阳光的勇气和信心吧。
然而她的绽放足以证明她是不需要喝彩的。
她将自己一生积蓄的美拼尽在这一刻绽放。
那般从容,那般美丽。
只因她带着微笑出发,有微笑支撑她的信念,有微笑鼓足她的勇气,即使生命旅途短暂,但有微笑陪伴出发,足矣。
人生旅途就是这样,有漫长也有短暂,有挫折也有收获。
无论别人如何怀疑你的梦想,无论遭受怎样的困难与不幸,请像古银杏与昙花一样,带着微笑出发。
[点评]:
一草一木有时竟也会是我们的老师:
你听,经历无数风雨的银杏对“我”言语,告诉我在充满风雨的路上要“带着微笑出发”;昙花用她瞬间的美丽告诉我们,“即使生命旅途短暂,但有微笑陪伴出发,足矣。
”文章立意深刻,启人深思,而片段式的结构丰富了文章内容,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教学反思】
记得华东师大二附中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曾提出“让精彩于学生”的观点,今天上了这堂作文公开课,我才深深地感到这一观点的深刻。
课堂绽放精彩,这是每一个致力于享受课堂的教师所梦寐以求的。
但这个精彩绝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因为从教育学上说,教师课堂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垄断课堂,只能呈现个人的精彩,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的主体角色;而教师的精彩,他们未必愿意欣赏。
所以让精彩于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让精彩于学生,必须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不教的是死知识,需要教的是活方法,是学生打开文学殿堂的钥匙。
都说作文教学无定法,于是你这样教,他那样做,以至于学生学习了几年,还不会作文。
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教给学生可行的方法。
今天的这堂课,我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