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7377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登鹳雀楼》教案15篇.docx

《登鹳雀楼》教案15篇

《登鹳雀楼》教案15篇

《登鹳雀楼》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力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鹳雀楼》教案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预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伴侣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今日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如今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如今的要求是什么?

(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同学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3.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

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概多么壮丽。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

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

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依)

引导同学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关怀同学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宏伟壮丽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

想要。

穷:

穷尽。

千里目:

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

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同学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同学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协商 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依据诗意,开放合抱负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舞同学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看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呈现同学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同学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同学谈谈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看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协商 。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登鹳雀楼》教案2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

〔板书:

王之涣〕

〔2〕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远眺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同学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同学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留意启发同学,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挨次,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协商 。

3.全班沟通。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以上同学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育同学自行猎取学问的力量〕

第一、二句:

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这里老师应向同学讲清:

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

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

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

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

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

白日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老师指图描述。

〔这就是鹳雀楼。

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概壮丽的景色:

夕阳靠着山渐渐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同学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相互描绘。

〔培育同学观看、理解、想象和表达力量〕

5.老师小结设问:

鹳雀楼共有三层。

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概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知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板书:

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7.小结:

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经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同学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

〔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适时教育同学学习诗人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

要求读课文,留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3

【教学目标】

1、生疏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洁净。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生疏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洁净。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预备】

老师:

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同学:

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舞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

今日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出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生疏汉字。

1、师:

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

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

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关怀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

自己试一试吧!

生读完以后,沟通呈现。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确定记得很熟!

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

自由读汉字,沟通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确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古诗。

5、师:

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

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

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

白日依山尽。

师:

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

黄河入海流。

师:

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

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

顽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

〔田字格里面〕。

2、今日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

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生沟通写字要领。

3、师:

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留意:

一看二写三对比。

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头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洁净。

4、生写完以后,呈现,沟通,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生疏这种鸟吗?

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

板书:

鹳齐读鹳。

这种鸟很特殊,觉察了吗?

它的尾巴特殊长,是一种长尾巴鸟。

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

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

〔麻雀〕我们觉察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

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留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

这是长丿,要写伸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

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

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

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

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

名字叫鹳雀楼。

板书: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

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

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

板书:

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

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舞同学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勉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宠爱学习古诗吗?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

今日,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观看中条山,下面接近黄河,由于经常有一种样子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同学自由借助拼音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

”号;

出示诗句,检查同学的朗读:

检查同学的朗读状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

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伴侣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

〔点名“白日”指黄昏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

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际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丽、秀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

白日…,黄河……。

⑷如今,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

〔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终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象,老师信任,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

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

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

〔板书:

看〕刚刚,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

〔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确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其次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丽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其次句〕〔背景图:

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

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

〔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需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

〔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

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期望好伴侣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用诗句鼓舞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期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杰出,祝他们工作:

小结:

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

今日,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

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美丽 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

谁来背?

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

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日,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着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

“雀”和“楼”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

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

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师范写:

入欲更

4、同学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登鹳雀楼》教案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伴侣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

〔《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

诗的是谁?

3、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

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同学字:

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分在哪里?

〔2〕组词练习:

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同学字:

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方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

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以下词语,预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认真观看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

依有三个意思:

A靠,依靠B依据C听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到达极点C全部用出D全部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

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

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

欲,A欲望B要、期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困B完、尽C到达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名目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更加,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

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

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预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

1、同学们宠爱学习古诗吗?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同学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留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

述: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观看中条山,下面接近黄河,由于经常有一种样子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

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

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黄昏的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当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

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必需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知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学问、本事,眼界才能开阔。

(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看的景象,诗人观看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

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

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

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鹳雀楼》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使同学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预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

它是我国其次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出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课件出示2〕〔板书部分课题:

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3〕齐读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