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372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docx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学习笔记

PKPM抗震鉴定与加固

第一章绪论

1.何为鉴定加固鉴定包括:

可靠性鉴定,抗震鉴定,危房鉴定,火灾鉴定,裂缝鉴定,工程质量评定,耐久性评定,地基基础鉴定。

加固包括:

地基基础加固,混凝土结构加固,砌体结构加固,钢结构加固,结构抗震加固。

2.建筑分类和鉴定分级

建筑分类:

A类:

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的建筑,抗震调整系数0.85;

B类:

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建筑,抗震调整系数1.0;

C类:

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的建筑,抗震调整系数1.0。

鉴定分级:

第一级鉴定:

以宏观控制和构造鉴定为主进行综合评价;第二级鉴定:

以抗震验算为主结合构造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A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当符合第一级鉴定的各项要求时,建筑可评为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不再进行第二级鉴定;当不满足第一级鉴定的要求时,除规范有明确规定情况外,应由第二级鉴定作出判断。

B类建筑的抗震鉴定,应检查其抗震措施和现有抗震承载力再作出判断。

当抗震措施不满足鉴定要求而现有抗震承载力较高时,可以通过构造影响系数进行综合抗震能力的评定;当抗震措施鉴定满足要求时,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95%,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低于规定的90%,也可不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第二章PKPM鉴定软件操作及使用

具体看书,实践为主。

第三章常用加固方法的基本特点及施工要点

3.1增大截面加固法

1.特点及适用范围

增大截面法又称加大截面法,是采用同种材料来增大原构件截面面积,达到提高截面承载能力和构件刚度的目的。

在我国,增大截面法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法,优点是有长期的使用经验,施工简单,适应性强。

当柱子采用增大截面法,在提高构件承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框架梁与柱的刚度和强度比,通过对加密区的处理可以提高构件的延性,从而形成对抗震有利的结构破坏形式。

缺点是湿作业,施工期长,易形成肥梁胖柱。

适用于梁、板、柱、墙等构件及一般构筑物的加固,特别是原截面尺寸显著偏小及轴压比明显偏高的构件加固。

2.加固设计要点

对于简支梁,仅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时,一般采用于梁底部增配钢筋加固;若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不足时,应三面包套并加配箍筋加固。

对于连续梁,仅支座部位负弯矩受弯承载力不足时,可于顶面增配钢筋加固;若正负受弯承载力均不足时,应双面增配钢筋加固;若受剪承载力也不足时,尚应三面或四面包套增配箍筋加固。

对于简支板受弯承载力不足但差别不大时(W15%),可与板面增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叠合层(按构造配筋)加固;若承载力相差较多时,则应于板底增配钢筋网,采用喷射混凝土加固,对于连续板,应双面增配钢筋网和混凝土层加固,支座负筋应穿墙通过,不得断开。

对于柱,应根据受力情况和实际构造的不同,分别采用四面包套、三面包套以及主要受力方向的两面包套加固。

截面承载力不足着重增配钢筋,轴压比超标或混凝土强度低,则着重增大包套面积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对于墙,有单面加固和双面加固,一般是对症加固,缺钢筋补钢筋,若混凝土强度低或轴压比超标,则着重提高加固层厚度及混凝土强度。

3.构造措施及施工要点

为保证新旧两部分混凝土能整体工作共同受力,应设置一定数量的贯穿结合面的剪力筋。

对于板和墙,此剪力筋可以为穿透拉结筋、化学植筋,亦可为膨胀锚栓,但均须与新增钢筋网片有可靠地连接。

对于单面或双面加固梁,当新旧受力钢筋靠近时,可直接焊接短筋或弯筋连接;当相距较远时,可采用U形箍与原箍筋或主筋焊接连接,亦可化学植入锚筋。

对于柱,封闭式箍筋为最理想的剪力筋;当柱面过大(>500mm),尚应在截面中部以植筋方法附加一定的L形或U形锚筋。

新加纵向受力钢筋端部应有可靠的锚固。

对于框架柱,下端可于基础顶面设置钢筋混凝土围套进行锚固,或附加植筋方法锚固于原基础;中间穿过各层楼板;上端穿屋面板后弯折环抱梁并互焊。

对于框架梁,顶部负筋可齐柱边设于现浇层,边端可绕柱后互焊,或设置锚固短角钢焊接。

梁底正筋,当梁柱边缘相距较大时,可采用植筋方法锚固于柱,或直接穿孔加焊螺栓杆固定于边柱;当梁柱边齐平时,可于柱对边角部设置短角钢,用膨胀型锚栓固定于柱,后将梁新增受力边筋与短角钢焊接。

新增纵向受力钢筋应由计算确定,但直径不应小于14mm。

钢筋在加固楼层范围内应通长设置。

纵筋布置以不与梁相交为宜,若相交则应采用植筋技术锚固于架中,且满足植筋边距、间距与深度的要求。

新增箍筋应使新旧两部分整体工作,箍筋直径宜与原箍筋相同,但不应小于8mm。

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其间距和加密区范围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相关规定。

箍筋形式可采用单一封闭箍、U形箍、「形箍,或者封闭箍+U形箍、「形箍;新增箍筋与原箍筋可焊接连接,单面焊接时焊接长度不小于10d,双面焊接时焊接

长度不小于5d。

节点部位,即纵横框架梁区域,为减小箍筋穿梁钻孔工作量和对原结构的损伤,箍筋可按nAyv?

fyv/s等效换算为直径和间距较大的等代筋,等代筋的间距可取为200mm。

新增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原柱提高一级,且不宜低于C25o新增

钢筋穿原结构梁、板、墙的孔洞应采用胶粘剂灌注锚固。

为新增新旧混凝土间的结合能力,原构件结合面应进行凿毛处理,凿去一切风化酥松层、碳化锈裂层及严重油污层,直至完全露出坚实的基层为止,并在此基础上凿毛,使表面凹凸差》4mm,然后用水冲净。

浇筑混凝土前宜涂刷混凝土界面结合剂一道,随涂随浇。

对于较薄的混凝土加固层,宜采用喷射混凝土浇筑工艺。

3.2置换混凝土法

1.特点及适用范围

置换混凝土法主要是针对既有混凝土结构或施工中的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裂损或混凝土存在蜂窝、孔洞、夹渣、硫松等缺陷,或混凝土强度(主要是压区

混凝土强度)偏低,而采用挖补的办法用优质的混凝土将这部分劣质混凝土置换掉,达到恢复结构基本功能的目的。

优点是结构加固后能恢复原貌,不改变使用空间。

缺点是新旧混凝土的粘结能力较差,挖凿易伤及原构件的混凝土及钢筋,湿作业期长。

置换混凝土加固法适用于各种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局部加固处理。

2.加固设计要点

1)理想的置换是零应力(或低应力)状态下的置换,即完全卸荷置换,因此,置换前应对被置换的构件进行卸荷。

卸荷方法有直接卸荷和支顶卸荷。

2)在卸荷状态下将质量低劣的混凝土或缺陷混凝土彻底剔凿干净,剔凿范围

宜大不宜小,剔凿孔洞向四周坚实部分外延应分别》100mm,且总宽度应》

250mm,孔深向坚实部位加深应》10mm,且总深应》40mm(板)、50mm(墙)、60mm(柱)。

孔洞边沿以凿成1:

3坡度的喇叭口为宜,转角应为r>25mm圆角。

3)对于外观质量完好的低强混凝土,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仅置换受压区混凝土。

但为恢复或提高结构应有的耐久性,可用高强度树脂砂浆对其余部分进行抹面封闭处理。

4)用于置换的新混凝土,流动性应大,强度等级应比原混凝土提高一级,且不小于C25置换混凝土应采用膨胀混凝土或膨胀树脂混凝土;当体量较小时,应采用细石膨胀混凝土、高强度灌浆料或环氧砂浆等。

5)为增强置换混凝土与原基材混凝土的结合能力,结合面应涂刷环氧树脂或混凝土界面剂一道,并在环氧树脂或界面剂初凝前浇筑完置换混凝土。

对于要求较高或剪应力较大的结合面,尚应置入一定的L形或U形锚筋,其规格:

板、墙为A6~A8@200mm,梁、柱为A10~A12@300~40mm

3.主要施工工艺流程现场勘查一搭设安全支撑及工作平台一卸荷一剔除局部混凝土(原钢筋除锈或增补钢筋)-界面处理一支模一浇筑或喷射混凝土一养护(非支撑模板拆除)承重模板拆除—施工质量验收(施工缺陷翻修)—竣工验收。

3.3预应力加固法(本节中“①”为HRB335钢筋)

1.特点及适用范围

预应力加固法又称体外预应力法,是采用预应力钢拉杆或预应力型钢撑杆对结构构件或总体进行加固的方法。

优点是后加部分拉杆或撑杆与原结构的应力应变滞后现象得以完全消除,原结构杆件内力可相应降低,原结构变形有一定减小,原结构裂缝有一定程度闭合。

缺点是裸露预应力钢件需要有效防腐防火措施。

预应力拉杆加固主要用于大跨度梁、长板、框架、桁架、钢架、网架及大偏心受压构件。

预应力撑杆加固主要用于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以及混凝土强度偏低或受压钢筋配筋量不足的弯矩不变号的大偏心受压柱受压侧加固。

2.加固设计要点

预应力拉杆的布置应与结构的受力相应,即预应力所产生的结构内力与外荷载产生的内力应相反、相互抵消。

对于简支梁、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时,应采用水平拉杆,布置于梁板底面;若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也不足时,应采用下撑式(又称折线式)拉杄。

对于连续梁(板)、框架梁、框架柱、门式框架、三铰拱钢架等,拉杆的布置一般是与外荷载弯矩图相应,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均可得到提高。

对于桁架、网架等空间杆件结构,拉杆一般是顺拉力最大的杆件或承载力严重不足的受拉杆件方向布置。

预应力撑杆的布置,对于轴心受压柱、小偏心受压柱,以及轴压比超标的框架柱,应双面双向布置;对于弯矩不变号的大偏心受压柱受压侧加固,则可以单面布置于受压侧。

拉杆预应力的建立,当拉杆为普通热轧钢筋,规格为2①12~2①25时,可采

用橫向张拉及竖向张拉等方法,拉杆与锚板可焊接连接;当构件跨度较大,钢筋大于2①25时,为便于拉杆的绷直和就位,拉杆与锚板不宜直接焊接,应采用螺栓连接;张拉工艺可为横向张拉、竖向张拉、电热张拉及机械张拉。

热轧钢筋用作预应力拉杆时,应先经张拉,冷拉应力为0.85~0.9fStk。

对于大跨结构,当采用钢绞线、高强钢筋或高强钢丝时,应采用千斤顶机械张拉,并用锚夹具对拉杆进行锚固。

撑杆预应力的建立有两种方法,一是锲顶法,二是横向张拉法。

预应力拉杆、预应力撑杆的张拉控制应力应满足相关标准规定。

3.构造措施

预应力拉杆及撑杆端部应有可靠的锚固,锚固承载力必须大于等于拉杆或撑杆本身的承载力。

对于拉杄与锚板采用焊接或栓接情况,锚板是采用“后锚固技术”后设;亦可利用原有预埋件作锚板,但位置要合适,锚固承载力应足够。

锚板的形式应于构件锚固区情况相适应;对于一般梁、板及桁架,有钢靴、钢套及钢板箍等做法;对于框架梁,可采用型钢套箍或穿孔螺栓+垫板等做法。

对于采用预应力锚夹具锚固及机械张拉情况,应后设张拉锚固块;锚固块设于构件顶端时,一般用一根短型钢横梁即可;设于端侧时,则应做成钢牛腿形式。

预应力撑杆主要是传递压力,端部构造较为简单;压力是通过承压角钢传给框架梁柱节点;承压角钢规格不得小于L100X75X12,在大肢上,应保证梁根部混凝土不产生局压破坏;承压角钢采用结构胶及锚栓粘接锚固于梁柱相交角部。

折线形拉杆的转折点,即支承节点,其构造做法与拉杆类别及数量有关。

对于每侧一根的热轧钢筋拉杆,支承节点由钢垫板和钢筋棒组成,构造较为简单。

对于钢绞线、高强钢筋及高强钢丝拉杆,支承节点由弧形短管和U型钢垫板组成。

拉杆以弧形短管为支承,曲率半径不宜太小,不能转死弯。

弧形管焊于U

型钢垫板侧面。

U型钢垫板用结构胶和锚栓锚固于构件底面和侧面

4.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粘贴锚固钢板f焊接拉杆粗钢筋f安装张拉装置f预张拉f张拉f防护处理。

3.4外包钢加固法

1.特点及适用范围外包钢加固法是一种以角钢外包于构件四角,角钢之间用缀板连接的加固方法。

外包钢加固法分干式和湿式两种情况。

湿式外包钢法是在型钢与原构件之间用乳胶水泥或环氧树脂等粘结,使新旧材料之间有较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其整体性好,但湿作业工作量大;千式外包钢法是型钢与原构件之间无任何粘结,有时虽填以水泥砂浆,但并不能确保结合面剪力和拉力的有效传递,型钢与原构件不能整体工作,彼此只能单独受力。

与湿式外包钢相比,干式外包钢施工更为简便,但承载力提高不如湿式外包钢有效。

该法能在基本上不改变原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构件承载力,增大延性和刚度,适用于混凝土柱、梁、屋架和砖窗间墙以及烟囱等结构构件和构筑物的加固。

外包钢加固法特别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的轴心和偏心受压构件的加固。

2.加固设计要点

1)外包钢法用于现浇框架梁加固时,一般是于梁底两角外包通长角钢及于梁顶板面外包通长扁钢,用以提高滐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于梁两侧竖向用穿板螺杆,上下两面横向用缀板,形成闭合螺杆箍,用以提高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螺杅和缀板兼有对角钢及扁钢的附加锚固作用。

若梁仅受剪承载力不足,可省去通长角钢及扁钢,保留螺杆和缀板,但梁底两角应以短角钢作螺杄和缀板的焊接连接件。

2)外包钢法用于柱加固,当为独立柱时,一般采用“角钢十缀板”搭配方式;当为壁柱时,墙面一侧角钢应改为扁钢,垂直于墙面两侧的缀板改为螺杆,螺杆穿墙于角钢和扁钢连接。

3)外包钢法用于框架节点核心区加固时,一般是采用全封闭焊接钢板外包整个节点区城,并辅以穿透螺栓对拉传递剪力,最后以高压灌注环氧树脂使之结为一体,并充填一切不密实蜂窝、孔洞及裂缝.

4)外包钢钢件于构件结合面间的良好粘结是保证加固结构新旧两部分整体工作共同受力的关键,目前有乳胶水泥粘贴法和后灌环氧树脂法两种粘接工艺。

乳胶水泥粘贴法施工简便,但要求整个操作应在胶浆初凝前完成,适用于工作量不大的小型构件加固;后灌环氧法,适合于焊接工作量较大的大型构件加固,质量易保证。

3.构造措施

1)外包钢法所用角钢的最小规格,梁和桁架为匚50X5,柱为匚75X5,其等代扁钢分别为-100X5和-150X5。

箍板(缀板)为-40X4,间距w20i(i为角钢最小回转半径),节点区适当加密。

2)外包角钢两端应有可靠锚固。

对于柱,角钢下端应伸至基础顶面,并用“钢

筋混凝土围套+植筋”方法锚固于基础,中间穿过各层楼板,上端应伸至加固层的上一层楼板板面,并以加强箍板-150X5封焊。

对于框架梁,梁底角钢除应与柱角钢互焊外,尚应焊以等代扁钢直接传力于柱,扁钢斜度w1:

3。

当梁柱边齐

平时,该侧梁角钢在柱位部分则以等代钢板取代,等代钢板应与梁、柱角钢焊接。

3)外包钢钢件表面应进行防腐防火处理,一般可抹》25mm厚水泥砂浆或矿棉砂浆。

4.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1)干式外包钢加固施工工艺:

1用卡具从x和y两个方向将角钢卡贴于构件预定部位,并校准。

2将扁钢箍或钢筋与角钢焊接(搭焊)固定。

3钢架杆件与构件之间的缝隙用1:

2水泥砂浆干捻塞紧、填实。

外包钢加固,钢架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用1:

3水泥砂浆,抹25mm厚保护层。

2)湿式外包钢加固施工工艺:

施工准备f钻孔植螺栓f粘贴钢板区域混凝土表面处理f钢板现场配套打孔与粘贴面处理一钢板安装固定一配制封缝胶、封缝、埋设灌胶嘴f配制灌注胶、灌胶f固化检验与钢板表面防腐处理。

3.5外粘钢板加固法

1.特点及适用范围

外粘钢板法是以薄钢板用结构胶粘贴于构件主要受力面,以提高截面受弯及受拉承载力的加固方法。

优点:

施工期短,不改变构件外形和使用空间。

缺点:

有机胶的长期持荷强度较低及耐老化性能较差,不耐火;环境温度湿度要求较严。

适用于因配筋量不足的简支梁板及无障碍的连续梁板加固。

若无附加锚固及可靠防腐措施,不适宜于承受动力疲劳荷载及设计使用年限较长(》50年)的新建工程加固;因节点处理困难,不宜用于框架结构加固。

一般情况下,外粘钢板法限定的环境温度应w60C,相对湿度应w70%;对于高温、高湿及存在有害介质环境,以及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的室外条件,应采用特种胶,或有专门的防护措施。

2.加固设计要点

受弯构件因配筋偏低引起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不足时,应于受拉面粘贴钢板补强。

对于简支梁和板,钢板粘贴于底面;对于连续梁和板,钢板应双面粘贴。

支座部位梁顶钢板,当有障碍(如柱时),可齐柱边将钢板布置在梁的有效翼缘范围内。

对于桁架下弦拉杆,钢板一般粘贴在比较平顺的底面或侧面。

对于配筋不足的大偏心受压柱,钢板应粘贴在欠筋的受拉面。

构件因箍筋偏小或漏配引起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不足时,一般是垂直于构件轴线方向粘贴U形箍板。

对于重要构件,U形箍板应用“扁钢+螺栓”封闭;一般构件可不封闭。

3.构造措施

粘钢加固基材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15,其专用改性环氧胶粘剂基本性能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钢板的布置与构造,应避免胶层的剥离破坏,结合面不应出现法向拉应力,胶层只传递剪力,钢板只承受轴向拉力。

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或存在动力作用或经受疲劳荷载的构件,应沿钢板轴向方向设置一定的锚栓,端部适当加密,以使结合面胶层始终处在微压应力状态。

对于框架梁梁底部粘贴的钢板,钢板端部应采用植筋方法锚固于柱,植筋的总锚固力应大于等于钢板受拉承载力。

植筋与钢板采用焊接连接;为便于焊接,钢板端局部不刮胶,焊接后再灌胶粘结。

对于边框架梁梁顶钢板边端,其外延部分可向下弯折粘结于垂直边梁侧面,并用锚栓收头锚固。

4.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粘贴面处理f加压固定及卸荷系统准备(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卸荷步骤有时省去)f胶粘剂配制f涂胶和粘贴f固化、卸加压固定系统f检验f维护。

3.6外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1.特点及适用范围外贴纤维复合材料法是以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用结构胶粘贴于构件主部位,以提高截面受弯、受剪及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加固方法。

优点是轻质高强、施工简拉便、可曲面或转折粘贴;缺点是有机胶的长期持荷强度较低及耐老化性能较差、不耐火不能焊接、环境温度湿度控制较严。

适用于因配筋不足的受弯、受拉构件加固,特别是简支梁板及无障碍的连续梁板加固。

对于设计使用年限较长(>50年)的新建工程外贴纤维复合材料法加固,应有可靠的防腐和附加锚固措施;对于框架结构加固,应有可靠的锱固和节点构造措施。

外贴纤维复合材料法加固限定的环境温度应w60C,相对湿度应70%;对于高温、高湿及存在有害介质环境,以及直接暴露于阳光下的室外条件,应采用持种胶,或有专门的防护措施。

2.加固设计要点

1)外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梁板,受弯承载力提高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不超过30%为宜,且应避免出现强弯弱剪现象。

对于简支梁板及连续梁板正弯矩区受弯加固,纤维片材应沿底面齐支座边沿通长粘贴。

对于连续梁板负弯矩区受弯加固,纤维片材应根据弯矩包络图布置,其延伸长度的截断点应位于正弯矩区,且距正负弯矩转换点距离不小于1m边端可弯折向下粘贴于垂直方向的边梁侧面。

对于现浇楼盖框架梁负弯矩受弯加固,纤维片材可齐柱边布置在梁有效翼缘内。

2)梁柱斜截面受剪加固,重要结构应采用环形箍,一般结构可采用加锚U形箍。

箍的净距应不大于GB50010规定的最大箍筋间距的0.7倍,且不大于梁高的0.25倍。

T形梁环形箍是由“U形纤维箍+薄壁短角钢压结条+穿板螺栓+扁钢”组合而成;加锚U形箍是于U形纤维箍端部加锚,锚是用薄壁短角钢压结条,以射钉锚固于梁板交接角部。

3)轴心受压柱当采用沿其全长无间隔地环向连续缠绕粘贴纤维织物方法提

高混凝土抗压强度时,或间隔缠绕作为附加箍筋提高构件延性时,纤维层数,对于圆形柱截面应不少于2层,对于方形和矩形截面柱应不少于3层,数层宣一次连续绕粘贴结而成,中间不宜断开,最后环向收头搭接长度应不小于200mm。

3.主要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流程:

施工准备一混凝土表面处理-配置、涂刷底胶一配置、涂刷修补胶(贴面平整时可省略)-配置、涂刷浸润胶一粘纤维复合材料一涂浸润胶一检验-表面防护。

3.7增设支点加固法

1.特点及适用范围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用增设支承点来减少结构计算跨度,达到减小结构内力及相应提高结构承载力的加固方法。

优点是受力明确,简便可靠,且易拆卸、复原,具有文物和历史建筑加固要求的可逆性。

缺点是显著影响使用空间。

适用于对使用空间和外观效果要求不高的梁、板、桁架、网架等水平结构构件加固,特别是危险性工程的临时支顶加固。

2.加固设计要点

增设支点加固法按支承结构的受力性质分为刚性支点加固及弹性支点加固。

刚性支点加固,支承结构变形很小,相对于被加固结构的变形可于忽略不计,可简化按不动支点考虑,结构受力明确,内力计算大为简化;弹性支点加固,支承结构与被支承结构的变形属同一数量级,应按可动支点——弹性支点分析,内力计算较为复杂,承载力提高不如刚性支点大,但弹性支点加固对结构的使用空间影响较小。

为降低原结构应力应变水平、充分发挥支承结构潜力及提高结构加固效果,增设支点法加固时,一般都要预加支承力,尤其是弹性支点加固。

预加支承力有千斤顶施加和锲顶施加两种方法,预加力的大小,以被加固结构表面不出现裂缝为度。

3.构造措施增设支点加固法,对支承结构与被加固结构在支承点的连接及支承结构两端的固定应根据支承结构的类型及受力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锚栓连接、植筋连接、钢套连接及钢筋箍连接等方法。

对于受压钢支承,采用锚栓连接最为简单;对于受拉支承,采用钢板套箍及化学植筋较为有效。

当被连接的构件截面较小时,亦可采用U形或L形连接筋连接,连接筋应卡住整个截面,再与支承构件预留伸出筋焊接,U形、L形连接筋尚应与被连接构件的钢筋点焊连接,不能浮摆。

对于混凝土支撑结构节点,支承件与被支承件间空隙应用膨胀细石混凝土灌填,强度等级应》C30;—般外漏钢筋,应用高强树脂砂浆抹面。

3.8钢丝网复合物砂浆加固法

1.适用情况

钢丝网复合物砂浆加固法是在被加固结构、构件结构层外表面安设钢丝绳

(高强度不锈钢丝绳或高强镀锌钢丝绳)制作的网,然后用喷射法或人工涂压法喷涂聚合物砂浆外层的一种加固方法。

其中钢丝绳或钢绞线是受力主体,在加固后的结构中发挥其高于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聚合物砂浆有良好的渗透性、粘结强度和密实性,它一方面起保护钢丝绳或钢绞线网片的作用,同时将其粘结在原结构上形成整体,使钢丝绳或钢绞线网片在任意截面上与加固层共同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

此方法抗弯加固不仅有效地提高构件的抗弯和抗剪承载力,而且也能得到很好的抗弯刚度加固效果,不仅有效地解决裂缝及钢筋锈蚀的问题,还能成功地解决结构加固的耐久性、耐火性能和耐髙温等问题。

适用于桥梁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的梁、板、墙、柱构件及由于设计、施工、使用、老化或因结构承载力不足等原因所进行的结构加固施工,以恢复其整体性和使用功能。

2.钢丝网复合物砂浆加固法的优点

1)耐高温、阻锈、耐老化:

由于材料二氧化碳的透过性差,可以预防混凝土的碳化,加之渗透性聚合物砂浆为无机材料,氯化物的渗透阻抗性好,因此可以防止内部钢筋的腐蚀,因而它不存在如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需要使用结构胶这样的有机加固材料的老化、耐高温性能差等问题。

不锈钢绞线也不存在粘钢加固中钢材腐蚀的问题。

2)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能确保与原结构共同工作:

由于该材料力学性质与现有混凝土相近且具有渗透性,即使不使用底涂材料或者界面剂,与原混凝土结构的长期粘结性能也很好,收缩小,不产生有害裂纹。

3)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