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318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精品.docx

最新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精品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分特征:

政治: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国共第二次合作,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经济: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

(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掠夺大量财富

(3)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4)中共根据地建设: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经济基础

外交:

(1)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

(2)中、美、英、法、苏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收回治外法权

二、重要历史概念

1.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

(1)片面抗战路线是蒋介石集团在被迫抗战以后采取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路线。

该路线虽主张抗战,但却造成了正面战场一溃千里的败局。

(2)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执行的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该路线代表了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弱国战胜强国的正确途径,是取得抗战胜利的保证。

2.“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是抗战时期中共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的政策。

规定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中,共产党、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这种规定是为了保证中共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同时紧密团结广大小资产阶级,并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以孤立反共顽固派。

该政策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团结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3.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1)沦陷区是指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日伪军或傀儡政权控制的地区,属殖民地性质。

(2)国统区是指国民政府控制和管辖的地区,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解放区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立的根据地,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

三、重点知识: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

(1)提出:

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上

(2)理论基础: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3)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正式形成:

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抗战时期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区别及国共两党实行不同抗战路线的原因?

区别:

(1)依靠力量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是依靠国民政府和军队及英美等国的外援,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需的民主权利;全面抗战路线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2)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决定的;全面抗战路线是由中共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抗战的结果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挫伤和打击力量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影响到国民政府前线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导致前期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中共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记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成为抗战后期抗日主要力量。

(4)抗日战争的前途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阻碍了抗战的胜利,即使胜利,中国仍将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只有全面抗战,才能使抗战真正胜利,并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的联合政府。

原因:

国共两党执行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同的阶级属性。

3、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其影响

(1)改变:

集中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但是,日本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会变的。

(2)影响:

国民党亲日派:

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帮助日本进行殖民统治。

国民党亲英美派: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顽固派,虽继续抗战,但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发动反共高潮。

中共:

在日、伪、蒋三方进攻及封锁下,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

4、相持阶段国民党政治态度两面性的原因

(1)从国际上看,随着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企图引诱国民政府投降,蒋介石集团没有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而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没有改变,美英也需要中国最大限度地牵制日本,不希望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又不彻底放弃抗日。

所以,蒋介石集团从维护其根本利益出发,想妥协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2)国内因素:

主要是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不仅没有被消灭或削弱,反而更加强大,这引起蒋介石集团的极大恐慌,从五届五中全会开始,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但是,当时全国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抗战洪流,蒋介石集团的妥协投降还不能满足日本的要求,也使蒋不敢同中共决裂。

上述原因决定了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甘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四、相关专题知识

1.近代日本侵华

军事:

(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

(3)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4)1931年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北地区变为其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5)1935年发动华北事变,将侵略势力伸向华北地区,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6)1937—1945年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政治:

(1)1895年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饿要求,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2)1901年伙同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3)1915年与袁世凯签定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4)大革命期间破坏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五卅运动等)

(5)1932年,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政权

(6)1940年扶植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加强对沦陷区的统治。

经济:

(1)《马关条约》规定:

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二十一条”把中国变为其经济附庸

(3)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文化:

抗战时期,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目的在于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以及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

演变: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走过了“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1)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完全对立。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对抗,共同走上抗日战场。

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

(3)抗日战争结束后,美蒋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

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制约因素:

两党的阶级性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3.分析比较两次国共合作

(1)方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在思想、组织和政治上的独立性;第二次合作军事上中共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由中共领导。

(2)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第二次合作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3)结果不同:

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合作一直维持到抗战结束

(4)两次合作时中共成熟状况和方针不同:

第一次合作时,中共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导致大革命的失败;第二次合作时中共已由幼稚走向成熟,当国民党右派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进行坚决回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的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从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却取得胜利的原因。

(1)战争领导:

甲午战争时是腐败的清政府;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使它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

(3)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执行保船避战的方针,最后导致全军覆灭;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4)国际环境:

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5.近代殖民机构和傀儡政权

(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成立了联军委员会

(2)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成立都统衙门,在北京成立了联军司令部

(3)1932年在中国东北成立的伪满洲国,是由日本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

(4)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的伪国民政府,是由日本扶植的汉奸政权

四、单元知识训练

1.日本早在1931年就对中国发动了侵略,而我们把1937年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的主要依据是

A.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B.事变加速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进程

C.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D.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2.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最典型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3.淞沪会战的最重要意义是

A.避免了上海的迅速沦陷  B.表明了国民政府的抗战决心

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D.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开辟创造了条件

4..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最核心的战略理论主张是

A.敌强我弱,中国不可能速胜  B.日本国小、物缺、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

C.国际上日本失道寡助,中国得道多助

D.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人民战争最后胜利定属中国

5.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B.防止人民力量在抗战中壮大

C.防止抗战成为人民大众的抗战  D.满足英美的要求

6.对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国共双方分别指挥抗日军队、形成两个战场

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敌后战场作战方式与正面战场作战方式截然不同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有对立,但互为依存

A.

  B.

     C.

    D.

7.以下对1938年10月以前国民政府抗战的评价,正确的是

A.消极避战导致大片国土丢失  B.积极反共导致对日作战不力

  C.迟滞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进程  D.努力奋战保住西部大片国土

8.“日满华三国应以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为此,中国方面首先必须清除以往偏狭观念,放弃抗日的愚蠢举动和对满洲国的成见。

”上述主张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B.日本扶植“满洲国”成立

  C.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  D.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

9.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侵华重心是

A.进攻正面战场      B.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C.加强对沦陷区经济掠夺  D.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10.蒋介石集团同汪伪政权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

A.抗战派与投降派之间的矛盾  B.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

  C.爱国者与大汉奸之间的矛盾  D.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

11.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B.实现中日经济的提携

C.转嫁30年代经济大危机    D.满足战争需要,以战养战

12.日本侵略者实行奴化教育的主要对象是:

( )

A.城市平民,伪政府职员    B.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

C.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     D.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

13.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B.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C.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

14.下列有关皖南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它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行为②英美支持蒋介石皖南事变③中国共产党坚决回击顽固派的进攻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完全破裂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15.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用意是

A.不准备与国民党继续合作    B.以斗争求团结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显示人民军队的力量

16.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直接目的是

A.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   B.援助侵入南洋的孤军

  C.强化对所占地区的统治  D.扩大对华南的经济掠夺

17.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结局表明①正面战场仍是抗日的主战场②正面战场的形势严重恶化③国民政府仍坚持片面抗战路线④英美在华的绥靖政策破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8.中国共产党发动百团之战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的好转

  B.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C.检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D.粉碎国民党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

19.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近卫关于“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战

2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对地主阶级是( )

A.既打击又依靠  B.既限制又依靠  C.既限制又联合  D.既保护又联合

21.毛泽东同志说:

“……使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这是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

”下列中共的政策体现了这一“根本原则”的有:

()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坚决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A.

B.

C.

D.

22.关于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会议规定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B.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形势下召开

  C.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D.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3.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准确含义是

A.抗战是近代中国取得的首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抗战使蒋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C.社会各界的和平呼声日益高涨

  D.抗战中人民武装壮大,人民觉悟提高

24.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材料是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表的对华政策《声明》的节录,摘自《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

材料一 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现在。

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

──1938年1月16日《声明》

材料二 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

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己。

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

……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成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方并不予以拒绝。

──1938年11月3日《声明》

材料三 日本政府,本年曾一再声明,决定始终一贯地以武力扫荡抗日的国民政府。

同时,和中国同感忧虑、具有卓识的人士合作,为建设东亚新秩序而迈进。

……当此之时,政府向国内外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以求彻底了解帝国的真意。

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

──1938年12月22日《声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

(2)据材料二,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方针有何变化?

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

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抗战到底在哪里?

是否是日本亡了或中国亡了才算到底。

必须有一说法。

现在要打到日本亡了,那不可能。

……我们不恢复七七事变以前原状就是死亡了,恢复了就是胜利。

──蒋介石《敌国必败与我国必胜》

材料二 国民政府军队第二期作战方针是:

“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部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扰袭,化敌人后方为前方,……同时,抽出部队轮流整训,……”。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第二期作战方针

材料三 “对中国共产党是要斗争的,不要怕它,……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应采取不打它,但也不迁就它。

现在对它要严加管束-教训-保育-现在要溶共-不是容共。

──蒋介石《整顿党务要点》

材料四 国民党党务报告决议,要“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以上均摘自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决定。

(2)这次会议对抗日战场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以史实来说明。

(3)这次会议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

(4)综合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性质、作用。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年~1941年)》《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l940年~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面积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

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年~1945年间很快地达到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

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施兰《陕甘宁的边区生产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2)据材料二,比较1941年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

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27.毛泽东1937年指出:

“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过去的提出和今天的放弃都是正确的”。

回答下列问题:

(1)试结合1927年~1937年中国革命的实践,简要论证毛泽东上述思想的正确性。

(2)中国共产党策略方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哲学中的哪些原理?

 

28.中国共产党在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上有何区别?

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样处理的原因?

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说明了什么?

 

29.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应给予肯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正面战场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消极因素是主要的。

你同意哪种观点?

史论结合阐述你同意的理由。

参考答案

1—23:

ABCDAACCBDDDBCCBCACCAAD

24.

(1)日本采取了不承认国民政府(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图谋另立亲日的伪政权的方针。

(2)日本改变不承认国民政府的方针,在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伸出诱降之手。

从当时中日战争的实际来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又由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猛烈发展,严重威胁后方,日本被迫改变原来的方针。

(3)日本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项原则,作为诱降的条件。

在日本人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敌,成立了伪国民政府。

25.

(1)确定了消极抗战的方针,准备牺牲东北、热河等地。

会议还采取了敌视中国共产党的态度,确定反共的方针。

(2)这次会议后,国民党采取了消极抗战的态度,由此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连连失败,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

(3)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发动反共高潮,统一战线出现危机。

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4)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一次反动的会议,是一次历史的倒退。

以此会议为标志,蒋介石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

26.

(1)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

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2)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3)第一层:

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

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

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它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俭朴的水平而言的。

27.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不久,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红军的不断壮大,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与国民政府对峙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步加重,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出现高潮,国民党营垒内部出现分化。

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的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作出重大让步,最终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体现了主次矛盾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

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主要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28.区别: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皖南事变采取坚决回击。

原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本的侵略不仅损害了英美的利益也损害了蒋介石的利益,蒋介石有转向抗日的可能性;张、杨主张和平解决,逼蒋抗日;亲日派何应钦主张扩大内战,不利于民族利益。

皖南事变时坚决回击的原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事变后,蒋介石反诬新四军是叛军,面临被解散的危险;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气焰,维护统一战线;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作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