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306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概论.docx

《世界经济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概论.docx

世界经济概论

导论

一、世界经济的概念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

含义有三:

1、世界经济不是世界上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或机械合成,而是相互渗透的有机结合;

2、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3、世界经济不同于国际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

世界经济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区别:

(1)国际经济是指各国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

世界经济不仅体现在这个体系中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反映超越这些联系的全球性的经济问题。

(2)国际经济是以民族国家国民经济的存在为前提的,而世界经济作为全球性的经济实体,即使在国家消亡之后,仍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二、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1、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变化趋势:

包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的研究;生产要素的世界分布;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的变化

2、国别经济,包括世界经济组成部分的各种经济制度、体制进行比较,揭示其不平衡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发展的不平衡。

3、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要素流动等关系。

4、全球性问题的研究,资源、人口、粮食、环境。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及影响。

粮食危机、臭氧层破坏、垃圾。

三、研究目的

揭示世界经济领域的特殊矛盾和特有规律,为国家制定经济

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国外经验。

 

第一章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与格局变化

第一节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一、国际分工

(一)含义及决定因素

1、含义:

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家民族界限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2、决定因素

(1)自然条件:

指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国土面积等。

(2)社会经济条件:

指劳动力素质、生产力水平、科技、产业、市场规模和质量。

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国际分工。

随着科技进步带来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替代品的出现,国际分工中自然条件发挥作用的领域会越来越小。

(二)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

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

作用:

使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日益国际化,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专业化;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

(三)国际分工的形式

1、按劳动本身的特点分为产业间,基于自然资源差异之上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分工;产业内,基于要素禀赋差异之上的不同要素密集型制成品的分工;产品分工、产品生产过程分工、产品研究开发分工。

同一产品的加工工序和零部件的分工,产品研发和生产之间的分工。

2、按各国不同生产领域媒介的不同分为商品媒介和资本媒介。

3、按参与分工的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

这是主要分类方法。

垂直型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研发和产品生产的分工,参与国是不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

水平型,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方向不同,各国的技术重点不同,开发、生产和出口的制成品的类型也就不同,产生水平分工。

混合分工多发生在发达国家。

二、世界市场

(一)含义

狭义指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1、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概念

2、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加总

(二)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

1、统一性:

各国经济循环和周期的同步性;商品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一种商品一个价格。

2、竞争性:

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3、扩展性:

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说明世界市场容量的增大;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大,说明各国经济生活对世界市场依存度的增加。

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形成

一、世界经济的萌芽(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后期)

地理大发现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分工扩展的世界各地,但国际分工以手工工场为基础,不过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特殊分工。

国际贸易尚未成为各国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一种早期原始形式。

二、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一)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

工业革命使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国际分工之中,19世纪中期基本形成了以英国占支配地位的国际分工体系。

(二)世界市场的形成

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形成的主要标志是19世纪各种贸易组织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证,黄金成为单一的世界货币,有助于世界市场的稳定,世界贸易的扩大,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

这一时期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闭关自守,没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各国经济的联系还主要是商品交换,生产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还十分有限。

因此,世界经济只是初步形成。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获得巨大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内涵,出现资本国际化,一方面,深化了国际分工,使国际分工不仅以商品为媒介,还以资本为媒介,另一方面,原来的世界市场主要是世界商品市场,现在增加了国际资本市场;使世界市场地理界限的扩展基本完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囊括全球,世界市场范围含盖整个世界。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变化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的动荡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全球化:

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二、世界经济的格局变化

(一)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

(三)世界从美国单极化走向多极化

第二章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首先,各国经济复苏大多还是源自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的效果,私营部门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激活,因而其基础并不稳固。

其次,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则呈现出多种步调并存的局面,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复苏势头,美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回升之后开始放缓步伐,欧洲国家则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而表现不佳。

最后,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欧元区债务危机仍有可能向欧洲其它国家蔓延,美国经济也面临“二次探底”的风险,新兴市场国家则需要谨防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一、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综述

  总体而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好于预期。

从近期的经济状况来看,世界经济复苏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009年底到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复苏回升势头,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反弹超出了此前经济预测的预期,在这一阶段各国政策的主题在于“何时实施退出战略”。

然而,随着5月份希腊危机的爆发以及进而引发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出现动荡,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被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此时的争论焦点已经变成了“先推行财政稳固计划还是继续维持经济刺激政策”。

事实上,这也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面临的两难问题。

1、实体经济领域增长迅速,工业生产与国际贸易均快速回升。

 与希腊危机爆发后虚拟经济领域出现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半年全球实体经济保持了持续和强劲的复苏势头。

从工业生产状况来看,主要发达经济体虽然还未恢复到2007年初的水平,但已经出现持续的回升,日本则从谷底迅速上升,形成明显的“V”型态势;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印、巴三国工业生产都已经远远超过2007年水平,俄罗斯也已恢复到这一水平。

在国际贸易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亚洲主要经济体如中国、日本、印度、印尼等的商品出口都已超越2007年水平,说明全球贸易恢复势头良好。

2、亚洲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普遍向好,美国和欧洲则面临“二次探底”风险。

 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地域分布来看,经济复苏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已经步入快速复苏道路,即使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放缓,但也不会影响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生产回升势头。

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率先对经济刺激措施采取了“退出”政策,并提高了其国内利息率,目前来看,这一政策措施不仅没有对其国内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进一步拉升了国内股市上升的势头。

其它新兴市场国家也都保持了较高程度的增长速度。

与此相对应,美国和欧洲则显示出后劲不足的迹象,在2009年底和2010年第一季度,由于企业自身产品库存回补形成的效应,经济增速超过预期。

但是在此之后,就出现逐步放缓的趋势。

欧洲经济受累于主权债务危机所造成的财政政策紧缩倾向,而美国的各主要经济指标则都呈现下降趋势,包括新房建筑和房屋销售比率、消费者信心指数、就业率、经理人采购指数(PMI)等,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担忧美国和欧洲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见底”的情况。

二、今后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1、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12日公布的《2010世界经济展望》的更新版本所提供的预测数据,2011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4.3%,低于2010年4.6%的预计增长率,各主要经济体在2011年都将面临经济复苏较之2010年减速的情况。

同时,与之前一个版本相比,IMF调高了多数发达经济体2010年的增长速度,但是对于2011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其预测则更加悲观一些,除了美国有0.3%的正的修正率之外,其余发达经济体无一例外都被调低了经济增长的预测值。

这也说明欧元区国家已经开始实施的财政稳固措施将进一步压低这些国家明年的经济增长率。

2、新兴市场国家和亚洲国家及地区经济仍旧保持快速增长,但须谨防短期外国资本的冲击以及经济过热风险。

  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新加坡更是达到了15%的增长率,我国台湾地区全年也有可能达到7%的高增长率。

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在快速增长同时,也需要警惕经济过热的风险,例如印度的通胀率已经达到10%,巴西也出现通胀风险,中国上半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2.6%,而月度数据也一度突破了3%的警戒线,由于房屋拥有和使用的成本大约只占到CPI的10%左右,因而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通胀压力,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同时,外国短期资本的流入也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风险之一,这容易使得这些国家已经形成的资产市场价格泡沫更加严重,因而需要各国采取相应的资本管理和控制措施。

3、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发达国家财政赤字与债务比例成为未来经济复苏中最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欧元区国家银行体系依旧脆弱,银行信贷扩张依旧难见起色,自从2008年危机爆发后,欧元区银行信贷规模急剧紧缩,至今也还没有出现大幅度改善的状况。

同时,欧洲即将公布其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结果,这也显示出金融市场对于其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着很多担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全球银行业在2012年之前有5万亿美元债务到期,其中欧洲银行占了2.6万亿美元,美国的银行有1.3万亿美元。

这说明,近期发达经济体银行业会面临巨大的融资需求,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对于主权债务风险的担忧,以及投资者避险倾向的增强都将会增加银行融资的成本。

而根据发达经济体在G20多伦多峰会上做出的承诺,至2013年将其预算赤字减少一半,从2016年开始使其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趋于稳定或降低。

这无疑将大大降低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在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方面的运作空间,因此,这些国家财政稳固计划的恰当与否,也即是否符合“增长友好型”政策要求,已成为威胁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第三章美国经济

第一节美国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一)新经济的概念

所谓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它是与过去的(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的崭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新经济的经济特征

1、新经济的经济特征

(1)经济知识化

(2)经济网络化

(3)经济全球化

2、新经济的运行特征

(1)经济持续高增长

(2)经济周期特征淡化

(3)低失业率

(4)低通货膨胀率

(三)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二、美国新经济的产生

1991年3月至2001年6月,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20个月的持续增长。

1996年12月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的概念,在美国引起一场大讨论。

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

三、美国新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适度稳定增长

(二)股票市场持续攀升

(三)企业兼并高潮迭起

时间

涉及公司

金额(亿$)

1998.5

美国科技公司合并

西南贝尔通讯公司

723

1998.7

贝尔大西洋公司合并通用电话公司

529

1998.6

美国电信公司合并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452.7

1997.10

世界通讯公司合并美国微波通讯公司

433.5

(四)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

1990年~1999年,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国内总收人从3300亿美元增长到729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0.4%,大大高于经济

总量增长速度,占经济的比重由5.5%上升到8.2%。

第二节21世纪之初的美国经济回顾

一、2001年美国经济温和衰退

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

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降为1.3%,第二季度又下探至0.2%,创近十年以来的新低。

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开始步入慢车道。

"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将进入衰退。

世界各国学者对美国经济下滑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二、2002年美国经济复苏乏力

2001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场温和的衰退,前三个季度的增长率分别为-0.6%、-1.6%、-0.3%,全年经济增长率为0.3%。

但与多数经济学家及国际组织预期不同的是,“9·11”事件没有进一步加重美国经济的衰退,2001年第四季度反而在前三个季度负增长的基础上开始回升,增长率达到2.7%。

这表明,2001年的经济衰退是经济周期自然运行的结果。

2002年第一季度增长率继续回升,达到5%。

这一结果曾促使包括IMF、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在上半年做出了经济复苏已成定局的断言。

然而随之出现的大面积公司丑闻、股市下跌致使第二季度增长率仅为1.3%。

第3季度再次上升至4.0%,但人们对短期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已不再乐观,第4季度又大幅回落到了0.7%。

全年美GDP实际增长率为2.4%。

总体看来,2002年美国经济呈现出复苏乏力、一波三折的特征。

三、2003年美国经济强劲复苏

200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4%,美国股市也滑落到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到7400多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到1100多点。

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幅度达3.3%。

第三季度增长8.2%。

第四季度为4.1%。

与前两年相比,美国经济在2003年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学家们最终相信美国经济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两年经济复苏摇摆不定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可以持续增长的阶段。

进入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是除消费开支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外,企业支出也出现稳定显著的增长。

 四、2004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2004年注定是美国经济的拐点,“9·11”之后美国真正迎来了强劲复苏的一波浪潮,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按年率计算分别达到4.5%、3.3%和3.9%,可以说彻底摆脱了衰退阴影。

然而,石油价格飙升引致潜在通胀压力初露端倪,外部战争与内部减税带来财政赤字激增,出口远超进口造成贸易逆差与日俱增,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货币贬值使得美元地位岌岌可危,可以说,2004年美国经济喜忧参半。

五、2005年美国经济继续扩张但增速回落

受国际油价攀升和利率上升影响,2005年经济增长速度较2004年有所回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3.1%,低于上年0.7个百分点。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美国私人消费支出增长3.6%,带动经济增长2.49个百分点,仍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私人投资增长5.8%,带动经济增长0.9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出口增长6.7%,进口增长6.2%。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市场状况继续改善,2005年美国失业率从2004年的5.5%进一步下降到5%;通货膨胀整体温和,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4%,与上年基本持平。

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比上年增长2.6%,非农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2.7%,其中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4.8%。

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均有不同程度上扬,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准普尔500指数三大股指走向平稳。

六、2006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

2006年美国经济的运行基本健康,GDP连续第五年保持较快增长,比上年增长3.4%。

但是一年中的增速并不均衡。

2006年,能源价格大幅回落促使美国整体消费价格水平下降,通胀率仅上升2.5%,是过去3年来的最小升幅。

但扣除能源和食品因素后,核心通胀率有所上升。

此外,2006年,劳动力市场兴旺,失业率下降,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18.7万个。

  

第三节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

一、美国2007年经济形势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

 

第四章欧盟经济

第一节欧盟概况

起初推动欧盟建立的力量是二战后对损失惨重的欧洲重建的渴望,以及防止欧洲再度陷入战争泥潭的愿望。

这个主体最初是共同市场,然后变成欧洲共同体(EuropeanCommunity),最后是欧盟。

欧盟已经从一个贸易实体转变成一个经济和政治联盟。

一、欧共体的建立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翌年7月25日生效。

1957年3月25日,上述6国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合并3个共同体,统称欧洲共同体。

二、欧盟的建立

1、1991年12月11日,EC成员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

2、1993年11月EC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成员国15个。

3、1999年1月1日,由11个成员国正式启动统一货币欧元(Euro)

三、欧盟概况

1、成员国

目前,欧盟有27个成员国。

1950年的六个创建国为:

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21个成员国在后来一系列的扩大浪潮中加入:

*1973年:

爱尔兰、英国和丹麦;*1981年:

希腊;

*1986年:

西班牙和葡萄牙;*1995年:

芬兰、瑞典和奥地利

*2004年: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这些国家已在2004年5月1日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如期入盟。

承认的候选国:

克罗地亚土耳其

2、面积:

欧盟的总面积是3,892,685平方千米。

如果欧盟是一个国家的话,她将会是世界上第七大国家。

3、人口:

2007年7,欧盟27国区域共有人口大约4.8亿。

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中国和印度之后)。

4、主要机构:

   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盟的3大主要机构为:

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

此外,欧盟机构还包括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院。

  欧盟的会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12个成员国。

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增强人们对欧洲联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欧盟的会徽:

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兰色,上面12颗星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圆圈中间为各成员国国名。

  

第二节欧盟新经济形势

一、欧盟经济发展回顾

(一)1990—2000年

十年间欧盟年均GDP增长率只有2%,大大低于美国的3.4%,经济增长低迷。

(二)2001-2005年

1、2001年欧盟及其欧元区GDP增长率分别为1.7%和1.6%

2、2002年为1.1%和0.8%

3、2003年仅为0.8%和0.4%,这也是欧洲经济最近十几年表现不如美国的延续

4、2004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2%。

5、2005年欧盟经济低速增长

全年增长率为1.4%,低于2004年的2%。

欧洲主要国家中,德国经济增长1%,法国增长1.6%-1.7%,英国增长1.8%。

(三)2006年经济加速增长

1、经济增长率提高

2006年欧盟27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3.0%,欧元区13国达到2.7%,是近6年来的最高经济增长率。

2、失业率下降

3、通货膨胀状况好转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一)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

(二)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

三、欧洲发展新经济的措施

2005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2010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

(一)实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

(二)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1、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

2、到2010年完全开放电信市场

3、2010年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

4、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三)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发展风险投资市场

1、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

2、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

3、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

4、成立7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四)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

2、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3、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

4、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5、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五)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

(六)更好的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1、把失业者依赖于社会福利转向基于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等预防性措施

2、改革福利制度,严格领取失业金的标准

3、改革僵硬的就业保护立法,降低解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