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蛔虫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272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治疗蛔虫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治疗蛔虫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治疗蛔虫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治疗蛔虫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治疗蛔虫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治疗蛔虫论文.docx

《治疗蛔虫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疗蛔虫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治疗蛔虫论文.docx

治疗蛔虫论文

分数__

几中名贵的中草药

---治疗蛔虫病的常见中药

目录

1、摘要

2、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3、关于蛔虫与蛔虫感染

4、几种治疗蛔虫的中药

5、几种治疗蛔虫的西药

6、学习小结与个人感想

7、参考文献

【摘要】:

寄生虫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许多小动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们更大的动物身上广义上来说,细菌和病毒也是寄生虫。

中药治疗寄生虫病是以杀、驱虫为主,配以泻下药促进虫体排出。

同时还注重调理脾胃、补养气血。

对于寄生在人体身上的寄生虫来说,人体是非常理想的繁殖栖息地点。

它们可通过空气,饮用水,食物和直接接触进入人体。

30分钟内它们既可找到合适自己的栖息场所。

而寄生虫为适应寄生生活而发展出来的器官,如猪肉绦虫的新皮,带钩和吸盘的头节),退化的肠,节片繁殖和水蛭的吸盘;或者是寄生虫形态的变化,如Candiru吸血后身体会膨胀。

这两点又保证了它们成功的固定在人体身上。

一条牛肉绦虫在10周内可从一受精卵生长至2米长。

而且受感染者开始并无感觉。

数周后发现大便里含有会动的虫体节。

每个虫体节可含5万个受精卵。

人的表面皮肤,会受到螨虫等细小昆虫的袭击。

而人的消化道更是猪肉绦虫,牛肉绦虫等的理想栖息地。

若寄生虫进入人体循环系统,一方面可以攻击白细胞,另一方面可达肺,肝等脏器或是堵塞血管或淋巴管道,会引起如肝硬化,门脉高压橡皮病等疾病。

而人如果是猪肉绦虫的中间宿主,寄生虫甚至会达眼球和大脑,危及生命。

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肆虐的昏睡症则是寄生虫锥虫)入侵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果,病人会不断陷入昏睡状态,直至永远醒不过来,死亡率近100%。

中医早已认识到寄生虫能引起疾病,并将之称为“虫积”,多由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洁食物等所致湿热内生,蕴酿生虫,久而成积。

虫积常见腹痛、食欲不佳、面黄形瘦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厥逆、腹胀不通、呕吐、甚至酿成蛊症。

寄生于人体内的虫类颇多,一般有蛔虫、蛲虫、绦虫、血吸虫、囊虫等。

其发病各有特征,如蛔虫寄生于肠道,则腹痛时作;钩虫病常表现为面黄肌瘦、嗜食异物;蛲虫病患者常主诉肛门、会阴瘙痒,并可在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细小线状蛲虫;绦虫病症状较轻,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带状或虫节片而就医;血吸虫病因其肝脾肿大,血行不畅,而致水液停聚形成‘蛊胀’

【关键词】中药寄生虫功能主治现代研究临床应用

二:

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寄生虫病病种多,有的流行猖獗。

为了保护人民健康,党和政府动员全国人民对几种主要寄生虫病进行了防治,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

如疟疾,解放前每年发病人数估计为3000万。

至1981年已降至约300万,1982年约200万,1983年约140万,1984年降至约90万。

全国无疟或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下的县(市),1982年为63.5%,1984年升至73.4%,而发病率在100/万以上的县(市),1984年比1982年有所降低,分别为1.6%及4.5%,1986年降至36.4万,发病率为34.75/10万,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已有157个县(市)经考核达到卫生部下达的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又如日本血吸虫病,在开展防治以前,估计全国有1000万病人,当时全国人口的1/5生活在血吸虫病疫区。

至上985年,原有血吸虫病流行的372个县(市)中,已有274个达到了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指标。

历史上流行于我国864个县(市)的丝虫病,建国初期估计有病人约3000万至1986年已有709个县(市)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病人数降至约400万。

黑热病在建国初期约有病人53万,分布在长江以北16省650个县(市)。

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

毫无疑问,上述的成就在发展中国家是没有先例的。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寄生虫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就经过30多年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而言,疟疾在我国广大地区年发病率虽已明显下降,但从流行病学动力学的角度看,其传染源虽被控制,但传疟媒介(按蚊)尚广泛存在,因此,控制发病的基础是脆弱的。

这表现在许多老流行区,例如黄淮平原,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局部性的暴发流行或疫情反复仍然时有发生。

在我国南部,如海岛山区,云南的西南部,贵州与广西之间,以及广西南部等老疟区,疟疾流行并没有控制。

从全国看,最根本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广大地区传疟媒介的因素尚无明显的改变。

因此,人口流动造成新病原的输入,或外来人口进入老疟区,都可能引起新的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在广东等省区的开发区已有不少暴发流行的例子,就是证明。

日本血吸虫病虽然已有274个县(市)宣布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标准,但我国主要的流行区,例如洞庭湖、鄱阳湖等广大湖沼地区与四川等地形复杂的山区,该病的流行仍然严重,而且多数地区流行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变,少数地区疫情还有所回升。

丝虫病经过多年群众性的海群生治疗,控制传染源的效果明显。

但由于媒介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种病的威胁仍将长期存在。

在全国范围内每年还会有数量相当大的现症病人和遗留的晚期病人,今后的防治和监测工作仍然艰巨。

黑热病宣布基本消灭已近30年,,但在华东的广大老疫区病原并未消灭,皮肤黑热病病例还有所发现。

在我国西北荒漠地带和部分山区每年仍有数百病例,包括一些婴儿病例,以及几十例犬内脏黑热病的报告。

根据1985~1986年的统计,甘肃、新疆、四川、陕西、内蒙五省(区)新发黑热病病人共513例。

上述地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以摸清其流行情况。

我国钩虫病感染人数建国初期估计超过2亿,出现相当严重或严重临床症状的病人达几百万之多。

目前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人数目虽较过去减少,但各地感染率下降的幅度一般都不大。

除了上述五大寄生虫病外,在我国流行相当广泛的原虫病有蓝氏贾第鞭毛虫病,阴道毛滴虫病,阿米巴痢疾等。

蠕虫病中姜片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和并殖吸虫病分布很广,其中华支睾吸虫病等在一些省份已列为重点防治的疾病。

带绦虫病,囊尾蚴病与棘球蚴病在我国北方分布广,危害大。

蛔虫在农村的感染率很高,鞭虫稍低一些。

在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单位,蛲虫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困扰。

旋毛虫病在一些地区已有流行。

此外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粪类圆线虫等导致的严重后果亦有报告。

国外输入的寄生虫病例,如罗阿丝虫病,曼氏血吸虫病,埃及血吸虫病等也时有发现。

考虑到我国媒介寄生虫相和寄生虫中间宿主相十分丰富,环境条件复杂,国外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输入国内并传播开来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将直接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不能不引起严重注意。

三:

关于蛔虫与蛔虫感染

蛔虫即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

蛔虫是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

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

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

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

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

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

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

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

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进入人口。

【病原学】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小肠,多见于空肠,以半消化食物为食.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经2周,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经静脉入肝,再经右心到肺,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被宿主吞咽,经食管、胃到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成虫寿命约1年.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个别可达上千条.

【病理改变】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

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发育、蜕皮还可引起Loffler`s综合征(吕弗勒综合征)。

临床上以肺部炎症症状为主,伴有全身表现:

患者发热、咳嗽、哮喘、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

多在1-2周内自愈。

【流行病学】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1.幼虫期致病:

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2.成虫期致病:

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

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

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

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

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

【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辅助检查】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

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

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

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

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

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

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

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

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

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

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

【预防】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

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

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

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

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

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治愈标准】经过治疗,经3~4个月后检查粪便无虫卵即为治愈。

小儿蛔虫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触之腹部柔软,或可扪及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调。

有些患儿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尖。

本病发生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洁的饮食而致。

若平素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素蕴湿热者更易发生本病。

四:

治疗蛔虫的几种中药

1:

苦楝皮

【别名】楝木皮、楝树枝皮、苦楝树白皮、东行楝根白皮、楝皮、楝根皮、楝根木皮、苦楝树皮、苦楝根皮。

【来源】药材基源:

为楝科植物楝和川楝的树皮及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MeliaazedarachL.2.MeliatoosendanSieb.etZucc.

采收和储藏:

全年或春、秋季采收,剥取干皮或根皮,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干皮呈不规则块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3-7mm。

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灰棕色皮孔。

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

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成薄片,层层黄白相间,每层薄片均可见,极细的网纹。

无臭,味苦。

根皮呈不规则片状或卷曲,厚1-5mm。

外表面灰棕色或棕紫色,微有光泽,粗糙,多裂纹。

干皮以皮细、可见多数皮孔的幼嫩树皮为佳。

根皮以皮厚、去栓皮者为佳。

显微鉴别干皮横切面:

外侧有3-4条木栓组织层带。

木栓层常已深入到韧皮部。

老皮多已不见皮层。

韧皮部有切向延长的纤维束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成层;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鞘纤维;方晶直径6-31μm,纤维壁厚,木化。

初生射线喇叭形,开口处的细胞常含有草酸钙簇晶。

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圆形、类圆形或卵圆形,单位或由2-5个分粒组成的复粒。

根皮横切面。

落皮层较厚,其内侧可见射线及颓废筛管群;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

韧皮部韧皮射线波状弯曲,宽3-5列细胞;韧皮纤维排列成多层断续的环层,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

红棕色。

①纤维甚长,直径15-27μm,壁极厚,木化;纤维束周围的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木化增厚,厚约至14μm,方晶正立方形或多面形,直径13-29μm。

②木化韧皮薄壁细胞常紧附纤维束旁,类长方形、长条形或类圆形,长43-130μm,直径15-37μm,壁稍厚,微木化,具稀疏纹孔。

此外,有木栓组织碎片,有的含红棕色物;淀粉粒单粒直径约至13μm;稀有簇晶。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杀虫;疗癣。

主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病;疥疮;头癣

【药理作用】1、驱虫作用 川楝、苦楝的根皮或干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其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有麻痹作用.川楝素的作用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川楝素对蛔虫的作用慢而持久.川楝素低浓度(1:

5000~1:

9000)时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即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其运动的规律被破坏,并持续较长时间(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较高浓度(1:

1000以上),则可麻痹猪蛔,特别是麻痹其头部的神经节.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25%~50%苦楝皮药液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皮提取液尚有一定的抗血吸虫作用.

2、真菌作用 苦楝子乙醇浸液(1:

4)在试管内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毛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皮肤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较醇浸剂弱.

3.对肌肉收缩的作用 实验表明:

川楝素对骨骼肌由直接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有增强作用;对豚鼠平滑肌的自发收缩亦有增强作用,并可被阿托品所对抗.但对大鼠心肌由直接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则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4.其他作用 川楝素200mg/kg灌胃,能使兔在体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其对肠肌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阻断,但能被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所拮抗【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6-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煎水洗:

或研末调敷。

【注意】体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

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

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吐吐、腹痛等症状。

严重中毒,可出现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枢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1).《新修本草》:

此有两种,有雄有雌。

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

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

2).:

苦楝根皮驱虫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慎重投药。

2:

川楝子

【化学成分】含川楝素、生物碱、山柰醇、树脂、鞣质。

【性味】性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舒肝,行气止痛,驱虫。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别名】金铃子、川楝实

【来源】该品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源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

树皮灰褐色,有纵沟纹,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

叶互生,二至三回单数羽状复叶。

夏季开紫色花,腋生圆锥状排列的聚伞花序。

核果大,椭圆形或近圆形,长约3厘米,红色或栗棕色,有光泽,核坚硬木质,有棱,6~8室。

种子3~5粒。

【制法】川楝子:

除去杂质。

用时捣碎。

炒川楝子:

取净川楝子,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黄色。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

归肝、小肠、膀胱经。

【功能主治】舒肝行气止痛,驱虫。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有报告指出,川楝子能提高胃液的pH值,能抑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川楝子亦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2.对平滑肌的作用 川楝子对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川楝素(200mg/kg)给兔灌胃,可使其在体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强.川楝素0.2×10-4浓度时能使兔离体肠肌收缩增强,0.2×10-3浓度时,则使肠肌呈痉挛性收缩.这种肠肌兴奋作用能被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所对抗,但不被阿托品阻断.

3.驱虫作用 实验表明:

川楝素为驱蛔的有效成分,其作用较乙醇提取物强.川楝素对蛔虫肌肉有直接作用,低浓度(1:

5000~9000)时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且不被阿托品所阻断;较高浓度(1:

1000以上)时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高浓度(1:

300~600)时在体外能使猪蛔虫自发运动加强,出现间歇性剧烈收缩,使虫体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而排出体外;同时对蛲虫、鞭虫也有一定作用.

4.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

川楝素对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功能有阻断作用.川楝素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对尼可刹米引起的呼吸兴奋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川楝素对肉毒中毒动物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使君子

【中文学名】:

使君子

【别名】留求子、史君子、五棱子、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

相传潘洲医生郭使君治疗小儿诸疾独用此药,且疗效较好,后人为了纪念他,号此药为使君子。

【功能主治】驱蛔虫、驱蛲虫、抗皮肤真菌、治胃病

(1)治疗蛔虫病

  使君子用于驱蛔,近代作了较多观察,但结果不尽一致。

据数十例至数百例的报告,服药后的排虫率自30左右至86%不等,大便复查虫卵阴转率一般约在30~40%上下,但亦有低至15.4%的。

有人认为服药后多数患者蛔虫不能1次驱净,有重复用药的必要;但也有指出,反复用药并无多大裨益。

  用法:

使君子仁(生仁或炒至香脆)嚼碎吞服,或然干研末开水送服,亦可制成煎剂服用。

每日1决于空腹时或食后2小时左右服下,或

每日2~3次分服,或连服2~3日。

部分病例服后曾加服泻剂。

(2)治疗蛲虫病

将使君子仁炒熟,于饭前半小时嚼食。

小儿每日3~15粒,,成人15~30粒,分3次服。

连服15天为一疗程,隔1月再服一疗程。

服药前后忌饮浓茶。

一般经1~2疗程,症状即可消失

(3)治疗肠道滴虫病

  将使君子炒黄,成人嚼服,儿童研末服。

剂量:

1岁以内每日1钱,1~2次分服,1~3岁每日服1.5钱,成人日服1次,每次5钱,连服3~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隔3~5天后再服1~2个疗程。

观察7例,其中成人3例,经一疗程治愈;婴儿4例,经2~3疗程治愈

【常用配方】1)、治小儿腹中蛔虫攻痛,口吐清沫:

使君子(去壳)为极细末,用米饮调,五更早空心服。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使君子散)  

2)、治蛔虫病时:

  

(1)使君子仁炒于,于早餐后1~2小时一次嚼吞,12岁下10克,13以上20克。

  

(2)使君子叶,2~5岁以下24克,5~10岁30克,10~15岁40克,成人60克,水煎服。

3)、治胆蛔腹痛:

使君子7~10粒研粉,乌梅3克,川椒3克,水煎取汁送服,每日2~3次。

4)、治小儿蛔虫病:

使君子仁、百部等量,各研粉,拌匀,每服3克,空腹时服。

【不良反应】副反应:

最常见的为呃逆,其次为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等。

一般均较轻微,可自行消失

【药理作用】1.抗寄生虫作用 实验证明:

使君子酸钾对整体猪蛔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使之死亡.临床实验证明:

使君子酸钾的驱蛔能力与新鲜使君子仁的效力相近,而逊于山道年.有报告认为,使君子中所含的吡啶与驱虫作用有关.亦有报告指出使君子固定油与蓖麻油混合剂对动物与人排虫率高,且无显著副作用.体外实验中,使君子对蚯蚓、蚂蟥亦有较强的驱除作用.使君子粉对自然感染鼠蛲虫的小白鼠有一定程度的驱蛲作用;与百部粉剂合用,效力较单用为好,且对幼虫亦稍有作用.

2.抑真菌作用 使君子水浸剂(1:

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南瓜子

南瓜子为葫芦科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南瓜的种子。

主产于浙江、江苏、河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地。

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取子,晒干。

研粉主用,以新鲜者良。

用于绦虫证。

本品有杀虫之功,且甘平不伤正气,主要用于驱杀绦虫。

用治绦虫病,每与槟榔同用,可增强疗效。

如验方驱绦方,即用本品研粉,冷开水调服60~120克,两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