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7037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docx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二小马晓焕

 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学家英格里西(指出: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我国学者许又新(1988)提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一是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

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清和适当的自我评价;二是操作标准-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

其核心是效率。

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三是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纵向(过去、现在和未来)考察分析(而前2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个人的精神现状)。

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这3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目前,学者们在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的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

①统计常模。

假设人的各项心理特质(如智力、乐群性等)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是成正态分布的,一个人的某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如果处于平均数附近,他在这一方面就是健康的、正常的;如果处于分布的某一端,偏离常模,他在这一方面就是不健康的、异常的。

②社会规范。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认可就被判断为健康的、正常的;如果偏离常轨就被判断为不健康的、异常的。

③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良好者就是健康的;适应困难,给社会或个人造成危害的就是异常的。

④心理成熟状况。

个人身心两方面成熟程度相当者是心理健康的;心理成熟程度远低于同龄人者就是异常的。

综合考虑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多种论述,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七条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

    (六)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通过某些具体的途径来实施。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

“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

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

心理方向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和情绪困扰减低到最低限度。

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功能的强化。

”因此,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可以有如下3个方面的途径。

    

(一)生理途径

    1.实施优生优育政策,防止和减少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2.提供良好的分娩过程服务,防止生产时的损伤或缺氧。

    3.增进儿童期健康,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4.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器质性异常现象。

    5.提供免疫和其它医疗措施,以预防某些可能引起脑部损害的感染性疾病。

    6.提供充足的营养,以防止智能障碍的发生

    7.从事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意外的头部伤害或吸人有害的物质。

    8.加强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

    9.合理休息和适当的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二)心理途径

    l.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亲人们的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家庭气氛。

    2.进行适合儿童需要和发展过程的喂吃习惯、排泄训练以及社会行为训练。

    3.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发展儿童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以及活动能力。

    4.提供科学的、亲切的、一致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训练。

    5.对心理压力,尤其是心理危机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6.面对适当的困难,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7.建立合理的自我形象,善于处理自我意识的矛盾以及协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8.培养乐观、幽默与爱的情绪,能处理恐惧、愤怒、紧张等不良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

    9.通过友好的合作、责任感和敏锐察觉他人需要的能力的培养,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10.提高对人生转折期的适应能力,尤其是上学、青春期、就业、婚恋、生育以及退休等。

    11.树立正确、健全的人生哲学,使生活具有积极价值和崇高目的,以利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

    (三)社会途径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社会途径,比前两者更难控制。

因为它必须重视社会组织及其制度而定。

社会方面的心理卫生工作既包括减少可能引起人格偏差和心理疾病的所有社会压力,也包括所有能给每个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

中学生心理适应与指导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骤变化时期,人们常用“狂风暴雨”来概括动荡复杂的青少年心理特征。

1993年8月1-10日,由中国青年报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到会的中学校长、老师、党团书记、政教主任一起对中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早恋、离家出走、胆小怕事、偶像崇拜等外在表现以及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不良心理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

当今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有学者(邓明昱,1989)用问卷法进行的性知识从哪里获得的调查发现:

从学校课程中获得的有16.2%,占第六位;从家长处获得的最少,仅有7.6%;有76.2%的人是通过科普报刊、文艺报刊、电影电视、文艺书籍等途径获得的。

而这些途径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既难保证其科学性,又缺乏针对性。

另据调查,教师发了生理课本之后,走出去20分钟又返回来,发现学生都是在看生殖系统的内容。

可见,一方面学生对性好奇,渴望了解性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性知识又不能通过正常的、科学的渠道获得。

因此,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迫切和重要的问题。

    中学生面临着由初中升高中的现实,部分学生面对新的变化的环境难以适应,尤其是部分失去原来班上优势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现实。

进人高二,由于男、女生都发育成熟,因而不仅有性幻想,还有性动作和行为。

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感到与父母间有代沟,宿舍人际关系也紧张。

进人高三,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和更大的考试焦虑。

因此,中学生心理卫生课题主要包括:

人际关系适应、性适应、考试指导、升学就业指导以及个性塑造等方面。

    

(一)人际关系适应及其指导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

中学生涉及的人际关系问题包括:

如何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如何与异性与同学与家长搞好关系;如何寻找知心朋友;如何克服社会胆怯、害羞等心理。

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因素,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并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运用心理学原理和知识,将大大提高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1.人际交互作用原理

    

(1)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制约人际吸引力的因素包括:

    ①仪表:

它常构成人际交往的第一印象。

    ②能力与特长:

能力强、有特长,容易产生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交际。

    ③相似性:

如年龄、生活背景、个性、兴趣、价值观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就易产生共同语言。

    ④互补性: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对于双方的期望成互补关系时,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⑤接近性:

由于位置接近,致使接触频率较高,互相间了解增多也容易建立密切的关系。

    ⑥满足度:

满足度越大,吸引力就越大。

    

(2)人际关系的需求与倾向:

尽管每个人都需要别人,但不同的人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这些需求可分为3类:

    ①包容的需求:

即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

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交往、沟通、参与及亲和等。

与此相反的是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

    ②支配的需求:

即在权力基础上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

其行为特征表现为运用权力、权威去超越、控制、支配与领导他人。

与此相反的是抗拒权威、忽视秩序、受人支配、追随他人等。

    ③感情的需求:

即在感清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

其行为特征表现为喜爱、亲密、同清和热情等。

与此相反的是增限、厌恶和冷淡等。

    心理学家修兹根据3种人际关系需求和两种行为反应划分为了下列6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

    修兹认为,一个包容动机很强的行为主动者,即

(1)型,一定是个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人。

如果他的感情动机也很强,即(5)型,那么他不但喜欢与人相处,同时也关心爱护别人,因而必受人爱戴、赞美,属适应良好者。

    2.影响人际知觉的社会心理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利用多种可能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进而提出相应的人际关系假设。

这种人际知觉会对交往行为和交往过程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

然而,人际知觉中的习惯性错误是经常存在的,它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不同程度的障碍。

    

(1)月晕效应:

(又名晕轮效应):

指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特征,即把已知觉到的特征泛化到未知觉的特征,从而以偏概全。

    

(2)首因效应:

(又名优先效应):

初次交往所形成的印象往往会指导以后的人际知觉,会成为日后交往的基础。

人们会根据第一印象将他人归类,再加以推论和判断。

    (3)刻板现象:

指根据某个人的国籍、肤色、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等分类,把属于某类人的某些典型特征归属于这个人,并据此去知觉和判断。

如认为老年人保守,青年人冒失,女性软弱等等。

    (4)情绪效应:

交往时,人的情绪状况会影响到对人的评价。

    3.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这里所指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影响人际交往正常进行的不良心理因素。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并非不遵守交往规范,也不是不懂得交往技巧,而是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就是属于心理障碍。

青年人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

    

(1)恐惧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

    

(2)自卑心理:

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3)孤僻心理: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有某种特殊的怪癖,使别人无法接纳。

    (4)害羞心理:

表现为人际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5)封闭心理:

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欲望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

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隔断了与人心与心的交往。

    (6)自傲心理:

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影响彼此交往。

    (7)嫉妒心理:

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恨,乃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8)逆反心理:

表现为对交往对方的所言所行的一种不加分析的反抗、批判、抵制心理,从而使交往变得困难,尤其表现在两代人的关系上。

    (9)猜疑心理:

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容易引起心理隔阂。

    (10)敌意心理:

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表现为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别人总在寻机暗算自己、陷害自己,从而逃避与人交往。

    (11)干涉心理:

表现为专爱打听、传播或干预别人的私事、秘密,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厌恶情绪,影响彼此关系。

    造成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

①以往生活中的挫折;②受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③个性缺陷,严重的表现为人格障碍;④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

    4.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途径

    

(1)调整认知结构:

如果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善意的认识,就会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起促进作用;如果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虚伪演戏、冷漠、不可信,就会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起阻碍作用。

因此,加强思想修养,发展集体观念,学会全面、公证地认识问题是必要的。

    

(2)改善个性品质: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个性缺陷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

为此应培养热情、开朗、真诚、善良宽容、尊重人、理解人、富有责任心、自强自立、乐于助人等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品质

    (3)学习交往技能: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术,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提高。

比如,适度地、真诚地赞赏对方,善于倾听,设身处地,宽以待人,增加主动性,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求大同存小异等等,都是人际交社中有效技术。

    (4)掌握调节方法:

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可以矫正人际交往中的恐惧、紧张、焦虑、抑郁、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障碍。

如系统脱敏法对人际交往恐怖症就有较好的疗效。

需要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卫生并不仅仅是为了减少人际关系的矛盾、障碍,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地发挥人际交往的积极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提高。

    

(二)性适应及其指导

    中学生由于激素分泌增多,生理发育成熟,女生出现月经初潮,男生出现首次遗精等生理基础,而导致其心理上发生变化——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即与异性交往有一种快感。

就其性心理发展看,女孩子在初二进人青春期,对异性好奇,渴望与男生接触;而男孩子由于发育较晚(一般比女性晚2年),对异性表现的好感无动于衷,因而女孩子出现暗恋现象,即在想象中得到满足,从而影响学习。

到了高二,男孩子也发育成熟,因而其性心理发展不只表现为幻想,还表现出动作和行为,但对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条件等内涵都缺乏理解。

因此,正确看待中学生性心理,对中学生进行有计划、目的的性教育利于他们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利于他们性心理健康发展。

下面围绕中学生由于性成熟带来的早恋、失恋、手淫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1.早恋问题的疏导及其教育

    据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我国初中生约有15%,高中生约有19%的人有过早恋行为,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许多中学生因早恋而神情恍惚,学习意志松懈,学习成绩下降。

由于早恋而受到各方面的阻拦和压力,也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和情绪上的扰乱,进而影响其身心的正常发育。

由于中学生在伦理判断上不够成熟,情感好冲动,意志力有限,也很容易出现出格行为,因而影响以后的生活。

因此早恋问题不容忽视。

    针对早恋问题,宜导不宜堵。

实践已反复证明,对早恋问题粗暴禁止,简单化处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

“恋爱是不能禁止的。

”①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他们的隐私角落采取粗暴态度,最容易从男女同学相互关系中驱逐出一切高尚的、有道德的、明快的审美情感,并把爱情的生物本能的一面推到了首位。

所以,“教育者要善于掌握分寸,要有敏锐、体贴入微的态度,以便让爱情作为一种能使人高尚的珍贵情感,进入正在成熟中的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中去”②。

    中学生早恋问题的疏导和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及时进行爱情教育,以便解除对异性吸引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引导正常的异性交往,使其春情爱意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得到升华或提高;对有早恋苗头的学生,要个别谈心,帮助其明确危害,正确理解爱的真谛,努力引导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有益的身心活动中去。

    家长和教师也要注意千万不要对孩子们之间的异性交往过分敏感,不要把问题复杂化,动辄扣早恋的帽子。

由于身心发展,使他们对异性有想法,造成某阶段成绩下降,家长和教师不要忽视他们,以免导致他们以异性交往取代学习上的失落感。

作为中学生.自己也不要内疚、自责,因为正是精力充沛、记忆力好的时期,只要为自己确立学习上的目标,就会迎头赶上的。

    2.失恋问题的疏导及其教育

    失恋对人的心理打击非常之大,教育对帮助学生摆脱失恋的痛苦,求得情绪上的稳定并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鼓励他们冲出“感情至上”的误区,通过理想和学业的追求、去医治心灵的创伤。

象贝多芬在遭到爱情挫折后,便将一腔热情投人艺术的神圣殿堂,创作出《第二交响曲》,赢得了比爱情更崇高的东西,即艺术的生命和对人类美的追求。

其次,还可以引导他们暂时避开感情的“旋涡”,在新的环境或情趣中去冲刷内心的苦闷。

革命导师恩格斯年轻时也曾尝受过失恋的痛苦,为了摆脱烦恼,他毅然踏上了去阿尔卑斯山旅行的道路。

第三,还要指导他们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恋爱受挫的主客观原因。

鼓励他们在吃一堑、长一智的基础上,重新扬起爱晴的风帆,捕获新的爱清。

如居里失人在少女时代的初恋曾因受到干涉而破裂,然而后来他获得了科学和爱情上的“双丰收”。

    3.手淫问题的疏导及其教育

    手淫是指通过白我抚弄及刺激外生殖器,以便获得性快感和性满足的行为。

中学生因性成熟而产生性兴奋,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内裤磨擦、一定的热刺激等)引起性本能活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好奇心或强化性快感而手淫,也属正常现象。

据国外调查,约有70%-90%的男生和50%的女生有过手淫行为。

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约1/3的中学生有过手淫行为。

对于手淫的认识和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如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性知识或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于是便盲目地陷人惶恐不安的状态。

有的感到羞耻,有的担心对身体有损害,有的自卑、自责等等。

    对于中学生手淫问题进行疏导、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卸掉心理包袱,使他们形成对于手淫的科学认识。

性科学研究表明,手淫与日后的智力、成就、社会适应及性功能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性道德的角度看手淫也不是什么可耻行为,更谈不上道德败坏或低级下流。

手淫的真正危害,在于错误认识所导致的心理挫伤,以及过度手淫形成积习后所引起的不良身心反应。

尽管如此,手淫仍然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在性教育的基础土,积极引导中学生从下列几方面注重性心理卫生:

    

(1)要切实防止有害文艺作品、不健康的音像制品,对中学生的性刺激、性引诱。

    

(2)要尽量丰富中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使他们在健康多样的文体活动中得到新的享受,并适当转移性方面的注意力。

    (3)已经有了手淫习惯的青少年,不要穿紧身内裤、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保持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少做磨擦外生殖器的活动。

上述措施对于减少生殖系统的刺激作用有一定的帮助。

    

(二)个性塑造及其指导

    中学生性格即将定型,人生观、世界观正逐步形成和发展,是个性塑造的最关键时期。

抓住这个关键时期,积极促进青少年个性品质向健康方面发展,努力克服和防止各种不良的个性倾向,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般认为,下列10种不良个性倾向值得注意。

    1.偏激

    偏激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不良个性倾向,它在认识上的表现是看问题绝对,片面性很大;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在行为上的表现则是莽撞从事、不顾后果。

中学生偏激情绪的产生,与其知识经验欠缺、辨证思维有待发展和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有关。

因此,防止和纠正中学生偏激倾向,一方面要着眼于他们的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他们的意志力锻炼,力求通过社会实践来增强青少年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

    2狭隘

    狭隘这种不良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其一是指遇到一点委屈或为一点得失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其二是指在人际交往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等。

防止和纠正中学生狭隘倾向应注意:

加强人生观教育,只有“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感,指导中学生进行正当的人际交往;丰富中学生文化生活,拓展他们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3嫉妒

    嫉妒是一种优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复合情绪。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采用贬低甚至诽谤他人的手段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中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有多种来源:

在学习上会因竞争遇到挫折而产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因友谊的转移或丧失而产生;在社会赞许上,会因他人受到表扬、个人受到批评而产生;在生理上,会因个人容姿稍欠而产生。

防止和纠正中学生嫉妒心理,最根本的是要加强理想教育和世界观教育。

此外,也可以通过意志力锻炼和注意力转移等自我调控得到暂时性排解。

    3.暴躁

    暴躁这种不良个性品质,通常多见于性格外向兼有神经质倾向的青少年。

主要表现为:

沉不住气,容易激怒,听到一句话不顺耳,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助。

这是一种缺乏个人涵养、缺乏自我克制力的表现,与家庭教育的放纵、溺爱有直接关系。

所以,纠正青少年的暴躁倾向,一方面,要使他们懂得暴躁的危害及其形成原因,使他们了解这种不良的个性品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得到扭转的;另一方面,要注意因势利导,努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个性矫正。

    5.敌对

    敌对是在个人遭受较大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是危害性最为明显的一种消极的个性品质。

有敌对倾向的人,常把他人的善意批评和好言相劝,看成是恶意的举动。

他们轻则置若罔闻,重则寻机报复,经常挑起一些恶作剧色彩的事端。

纠正中学生敌对倾向,首先要从关心、爱护着手,使其敌对情绪缓和,以便于双方沟通。

其次,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敌对的中学生在和平状态下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认识上加以转变。

此外,调整环境,正面鼓励,也有助于化解敌对倾向。

    6依赖

    依赖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理能力缺乏信心,遇事企求他人帮助,生活上寻求父母的保护和照顾,这种倾向发展下去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的产生,大多与父母的过度保护和照顾有关。

防止和纠正依赖倾向应注意:

要多为具有依赖倾向的青少年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向独立性强的学生学习;在家庭要破除一切父母代劳的习惯,积极指导独生子女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引导青少年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和时代观,这是摆脱依赖倾向的最根本的动力。

    7.孤僻

    孤僻多见于内向的中学生,其表现为:

不合群,对周围的人怀有戒备的心理或厌烦情绪,做事喜欢独来独往,疑心较重,好神经过敏。

其成因与幼儿的创伤经验有关,也可能与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有关。

纠正其倾向应注意:

帮助他们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帮助他们树立辨证的观点和求实的态度,努力缩小人际交往中的知觉误差和心理距离,增加交往的灵活性、适应性;积极改善家庭气氛和集体环境,尽量使孤僻的学生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集体的关心。

    8.怯儒

    怯懦是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一种不良的个性倾向,其表现为胆小怕事,进取精神差,遇事好退缩,人际关系冷摸。

其成因与家庭的娇惯和缺乏实践锻炼和意志力的培养有关。

纠正时应注意:

增强意志品质和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勇于向困难挑战,越是艰难曲折,越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