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9989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docx

浅谈高考古诗词备考策略

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古代诗歌鉴赏

在高中语文新考纲中,古典诗歌仍然是一块很重要的阵地,需要每个学生不仅要占领它,而且要坚守它。

所以对常考查到的知识点就要不断地归纳总结,掌握其应考策略和答题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在做题过程中不仅能尽可能地获取最高分值,而且可以在这块阵地上拥有“飒爽英姿”。

因此,下面我就针对关于古诗词的考点,在应考策略和答题步骤上做了归纳总结,并以实例论证。

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内容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点,

考纲考点解析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①      鉴赏诗歌的形象。

②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③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语言包括品味词语、明确风格。

表达技巧指的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评价包括内容主题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点透析】

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角度一: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考向探究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结合教材,可举例如下:

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

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

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般的考查角度是: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应考策略:

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解题方法

(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

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

(3)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5)要尽可能的知人论世。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

第二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的手法及创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例如

李端的《闺情》

角度二:

分析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考向探究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结合教材,可举例如下: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应考策略:

1.鉴赏意象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物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感的物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从这一点出发,相关考题除了采用“描写出某物怎样的形象”这样的提问方式外,还常常会有“描写了哪些景物”之类的提问方式。

但意象有时也指诗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铺陈的生活情境、咏叹的社会现状等。

解题关键点是:

(1)抓形容词;

(2)抓副词、动词;(3)抓抒情、议论句;(4)关注隐含信息。

另外还要对诗歌内容作综合考虑,注意意中之象、意外之象。

2.鉴赏意境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鉴赏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是: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意境,常见的答题步骤是:

(1)描绘画面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3)分析诗人情感。

概括特点时,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一个或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描绘画面时,要在忠实原诗的前提下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分析感情时,要具体,即要答出该情感的具体内容,不能空洞的用一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了事。

例如下题李白的《清溪行》

角度三:

要求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考向探究: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做“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情感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应考策略:

                  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于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

这样,我们才能恰当地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鉴赏一般物象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包含的感情。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例如下题苏轼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主要是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解释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即从情感、意境上品味语言,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

其考查内容及特点有以下几种:

(一)语言的理解和赏析

1.赏析炼字

古人作诗填词讲究炼字,一般说来,主要是锤炼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的“失”“迷”;“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字等。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使诗句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其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4、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

为什么?

答题公式:

析字意﹢描意境﹢表情感

例如: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

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2.赏析诗眼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市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此类题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常见的答题步骤是:

(1)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它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4)按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1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析。

解析:

这一题考查的是“诗眼”。

结合诗中“绝”、“灭”、“孤”等,找出“独”并不难。

但在答案中一定要体现出“结合全诗简析”这一要求,解答出“独”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

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

“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

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其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答题公式:

明特色+析体现+表感情例:

周邦彦《苏幕遮》 

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感情、阐述观点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

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结构特点(艺术构思)

常见的结构特点有: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卒章显志、伏笔、开门见山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结合相关诗句具体阐释。

(3)明确指出此种结构特点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二)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工笔、细节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诗歌在表达上运用了何种方式?

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表达方式是怎么运用的。

3、简析此种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答题步骤:

1.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用典、小中见大等。

答题步骤:

表现手法+说明如何使用+表达效果

下面看几个具体的实例: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⑴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⑴内容上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聚”启“散”。

(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

四、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这一块内容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概括内容主旨2.分析思想情感3.评价观点态度。

1.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

其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

答题步骤:

(1)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2)分析诗句内容,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3)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2.分析思想情感

其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诗的××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设计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2)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方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3。

评价观点态度

此类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步骤:

(1)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2)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例如:

辛弃疾的《玉楼春·戏赋云山》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3.同情人民地疾苦

  4.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2.保家卫国的决心3.报国无门的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1.羁旅思乡之情2.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3.边塞思乡之情

  4.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盛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感伤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五种种答题模式:

  

(一)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和画面(翻译——忠于原诗)。

  ②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①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有何效果?

  2.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③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

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①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

此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

  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①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

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答题步骤:

  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剧中描述景象。

或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①同意。

“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诗眼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答题步骤: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

承上启下。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步骤方法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步骤与方法;

2、学习和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点。

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点与方法。

学习难点

训练并形成鉴赏古典诗词的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

学习方法 质疑与交流 训练与点拨

学习步骤与内容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

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

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