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师案例分章节经典记忆.docx
《测绘师案例分章节经典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绘师案例分章节经典记忆.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绘师案例分章节经典记忆
测量
1.结合案例简述似水准面精化工作容。
包括外业观测和数据处理。
(1)外业观测包括:
选点埋石,GPS观测、水准测量、重力测量、外业成果整理、归档。
(2)数据处理包括:
加密重力数据整理、重力数据分析、重力归算、DEM数据加工处理、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GPS数据处理、水准数据处理、区域似水准面计算、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归档。
2.简述似水准面精化基础数据要求。
(一)、似水准面精度与分辨率
(1)精度由格网平均高程异常相对于本区域各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平均中误差表示。
(2)分辨率由似水准面模型采用的等角格网间距表示。
(3)按围和精度,分为国家、省级和城市似水准面。
精度和分辨率不低于下表规定。
(二)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与精度
(1)计算时利用已有或实测重力资料确定的格网平均重力异常,作为重力似水准面计算的基础数据。
(2)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应与似水准面分辨率及该区域重力点的密度相匹配。
每个平均重力异常格网中宜有一个实测重力点,其精度不低于加密重力点的精度。
(3)各级似水准面计算采用的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不大于下表规定。
(4)格网平均重力异常的精度以格网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表示;计算公式为
。
式中
以格网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单位为豪伽(10-5Ms2);λ为平均重力异常格网分辨率,单位为角分(’);c为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
各种地形类别对应的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如下表。
(三)数字高程棋型DEM分辨率和精度
(1)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应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2)数字高程模型使用精度不低于国家1:
5万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其格网间距不大于25m×25m,格网高程中误差不大于下表要求。
(四)高程异常控制点测量精度
(1)精化国家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精度不低于B级GPS网点和国家二等水准网点精度。
(2)精化省级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精度不低于C级GPS网点和国家三等水准网点精度。
(3)精化城市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精度不低于C级GPS网点和国家三等水准网点精度。
3.简述检验点的布没原则。
(1)检验点分布均匀,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地形类别以及有效区域边缘地区均应布设检验点;应采用未参加似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
(2)国家、省级、城市似水准面相邻检验点间距分别不宜超过300km、100km、30km,检验点总数分别不少于200个、50个、20个。
(3)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距离不小于似水准面格网间距。
(4)检验点应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
(5)利用旧点时应检查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以及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要求,符合要求可利用。
精度评定:
由模型计算的检验点高程异常与实测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水准面精度。
4.简述用框图表示似水准面计算流程。
1)按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GPS和水准测量数据处理;2)计算高程异常控制点高程异常,即
;
为高程异常,H为高,由GPS测量获得;h为正常高,由水准测量获得;
3)收集似水准面精化区域重力与数字高程模型资料,按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
4)采用地形均衡重力归算等方法完成重力点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
5)选择参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完成重力似水准面计算;
6)采用融合技术消除或削弱高程异常控制点与对应的重力似水准面不符值,完成与国家高程系统一致的似水准面计算。
5.简述高程异常控制点布设原则。
1)均匀分布于似水准面精化区域;
2)具有代表性,顾及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地形类别,均占一定比例;地形变化剧烈区加大分布密度;
3)各级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宜利用不低于规定的控制网点和水准网点;
4)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最大间距不大于
计算结果。
d为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网点最大间距,单位km;mζ为似水准面精度,单位cm;c为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数,按规定执行;λ为平均重力异常格网分辨率,单位为角分。
6.试述技术设计书编写主要容。
(1)概述、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3)引用文件、(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5)技术设计方案等。
7.GPS控制点的点位应满足怎样的要求?
(1)设在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地方,视场障碍物高度角不宜超过150;
(2)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距离不得小于50m;
(3)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4)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5)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6)应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
8.试述GPS控制点外业观测、数据处理的工作容。
外业观测包括接收机的选取和检验、制订观测计划、观测作业、数据检验等。
结束后应上交外业技术设计、原始观测手簿、观测数据、观测网图、数据检核结果及观测工作技术总结。
数据处理包括:
外业数据质量检核、基线向量解算、GPS网平差、数据处理成果整理、技术总结编写。
9.简述建立二、三等水准网原则和技术要求。
1)国家二等水准网是国家一等水准网的加密,在国家一等水准环布设。
水准环线的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应不大于750km(一等2000km)。
水准路线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同一区段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
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一等0.45mm),每千米全中误差应不大于±2.0mm(一等1.0mm)。
二等水准网根据需要复测,周期不超过20年(一等每15年复测一次,每次不超过5年)。
2)三等水准网
三等水准网是一、二等水准网的进一步加密。
根据需要在高等级水准网布设附合路线、环线或结点网,直接提供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所必需的高程控制点。
单独的三等水准附合路线,长度应不超过150km;环线周长应不超过200km;同级网中结点间距离应不超过70km。
三等水准测量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的测量,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应不大于±3.0mm(6.0mm),每千米全中误差应不大于±6.0mm(10.0mm);三等水准网应根据需要进行布测、复测或更新。
10.工程完成后应提交哪些成果(水准测量)?
(1)技术设计书;
(2)水准点之记;(3)水准路线图及结点接测图;(4)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两份);(5)水准观测数据及成果;(6)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水准标尺检验资料;(7)观测手簿;(8)外业高差及概略高程表(两份);(9)外业高差改正数计算资料;(10)数据处理资料;(11)高程控制点成果;(12)技术总结;(13)检查验收报告。
11.简述三等控制网的目的和技术要求。
三等控制网布测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省级(或区域)控制网,满足国家基本比例尺测图的基本需求;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技术,精化省级(或区域)似水准面。
三等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10mm(±2.0、5.0),垂直分量的中误差应不大于±20mm(±3.0、10.0);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l×10-6(10-8、10-7),其点间平均距离不应超过20km(二等50km)。
括号为一、二等
12.简述技术设计的目的和步骤。
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产品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步骤如下。
(1)收集资料。
(2)实地踏勘。
(3)图上设计。
(4)编写技术设计书。
13.计算该网的总基线数、必要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和多余基线数。
观测总点数37个,重复点3个,每点平均设站数为(37+3)/37=1.08
观测时段数:
C=n×m/N=37×1.08/10=4
总基线数:
J总=C×N×(N-l)/2=4×10×9/2=180
必要基线数:
J必=n-1=36
独立基线数:
J独=C×(N-l)=4×9=36
多余基线数:
J多=C×(N-l)一(n-1)=36-36=0
14.坐标系转换可分为哪三类?
坐标系的转换可分为三类:
一是不同坐标系统之间的坐标转换,如WGS-84坐标系和1980坐标系之间的转换;二是同一坐标系统不同坐标形式的转换,如空间直角坐标;三是同一类坐标系统不同实现间的转换,如1954坐标系和1980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15.什么是重合点,重合点选取的原则是什么?
重合点是指同时拥有不同坐标系坐标的点。
获取途径包括:
通过实测获取和收集资料获取。
选取原则:
等级高、精度高、分布均匀,局部变形小;采用二维转换模式至少选取2个以上的重合点,采用三维转换模式至少选取3个以上的重合点,重合点的分布要覆盖整个转换区域。
16.简述三等高程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的主要容。
(1)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
(2)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3)提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容和要求。
(4)有关附录。
17.试述三等水准外业记录的要求及记录项目。
1)外业记录要求
(1)外业手簿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每册之页码应予编号。
应由中队长签字后发给作业员。
已编号的各页不得撕去,记录中间不得留下空页。
(2)三等水准测量或支线水准测量的往测与返测,可记于同一本手簿中。
水准路线与支线的观测结果,须分册记录。
(3)一切外业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手簿中。
2)记录项目
(1)在每一测段的始末.工作间歇的前后及中间气候变化时,须记录观测日期、时间,天气、成像、前后视标尺号数。
(2)每测站前后标尺的视距上下丝读数和中丝(或楔形平分丝)读数。
18.简述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及设站要求。
1)观测方法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测。
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因瓦水准标尺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
2)测站要求三等水准测量采用尺台作转点支撑。
观测应在标尺分画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若成像欠佳,应酌情缩短视线长度。
测站的视线长度、视线高度等按下表规定执行。
19.简述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与2000国家坐标系建立联系的方法。
可通过现行国家坐标系的平面坐标过渡,利用坐标转换方法将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下控制点成果转换到2000国家坐标系下。
选取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与2000国家坐标系的重合点的原则如下:
择优选取地方控制网的起算点及高精度控制点、周围国家高精度的控制点,大中城市至少选取5个重合点(城外4个、市中心1个);小城市在城市外围至少选取4个重合点,重合点要分布均匀,包围城市区域,并在城市部选定至少6个均匀分布的重合点对坐标转换精度进行检核。
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与2000国家坐标系联系时,坐标转换模型要同时适用于地方控制点转换和城市数字地图的转换。
一般采用平面四参数转换模型,重合点较多时可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
当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控制点和数字地图均为三维地心坐标时,采用Bursa七参数转换模型。
坐标转换中误差应小于0.05m。
20、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作用:
答:
可获得高精度、稳定、连续的观测数据,用于维持和更新国家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同时提供站点的精确三维位置信息变化,提供实时定位和导航信息、GNSS卫星轨道信息以及高精度连续的时频信号等。
国家需要建设覆盖我国领土及领海,全国围均匀分布、站间距100~200km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
21、请简要回答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勘选的主要考虑事项和条件。
答:
(1)观测环境条件:
距产生多路径效应地物应大于200米;有10度以上地平高度角卫星通视条件;距电磁干扰区应大于200m;选择周围环境变化较小区域建设;应进行24h以上实地环境测试,数据可用率应大于85%,多路径效应影响小于0.5m。
(2)依托条件:
建设用地、交通及基础设施保障。
(3)地质条件:
基岩和站址地质构造的稳定性。
(4)其他:
考虑周边已有控制点、水准点、重力点等情况。
22、试列出具有代表性的不适合设立基准站的地点。
答:
(1)断层破碎带或地质构造不稳定地点。
(2)易于发生滑玻、沉陷、隆起等地面局部变形地点。
(3)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地点。
(4)距铁路200m、公路50m以或受剧烈振动地点。
(5)站址附近已经或即将规划为建设项目,因建设影响基准站正常观测的地点。
(6)无线电台、通信基站附近、雷击区及多路径效应严重地点,距高压线100m以及强磁场影响地点,位于地面微波通信通道上地点。
23、勘选完成后应提交哪些资料?
答:
(1)地质勘察证明
(2)点之记。
(3)勘选站址照片。
(4)土地使用相关文件。
(5)站址实地测试结果。
(6)勘选技术报告。
(7)勘选中收集的其他资料(含地质、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
24、依据管理形式、任务要求和应用围,基准站网可划分为哪几类?
答:
(1)国家基准站网;
(2)区域基准站网;(3)专业应用网。
25、简述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数据中心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
由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产品服务系统等及机房、计算机网络等物理支撑组成。
26、GPS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答:
GPS土层点埋石结束后,一般地区应经过一个雨季,冻土深度大于0.8m的地区还应经过一个冻、解期,岩层上埋设的标石应经一个月,方可进行观测。
(1)最少观测卫星数4颗;
(2)采样间隔30s;(3)观测模式:
静态观测;(4)观测卫星截止高度角100;(5)坐标和时间系统:
WGS-84,UTC;(6)观测时段及时长:
B级点连续观测3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23h;C级点观测大于等于2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4h;D级点观测大于等于1.6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1h;E级点观测大于等于1.6个时段,每个时段长度大于等于40min。
27、GPS网选点基本原则(GNSS网点选址)
答:
(1)GPSB级点必须选在一等水准路线结点或一等与二等水准路线结点处,并建在基岩上,如原有水准结点附近3km处无基岩,可选在土层上。
(2)GPSC级点作为水准路线的结点时应选建在基岩上,如结点处无基岩或不利于今后水准联测,可选在土层上。
(3)点位应均匀布设,所选点位应满足GPS观测和水准联测条件。
(4)点位所占用的土地,应得到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的同意。
28、GPS观测可以采用的观测方案及仪器选择?
答:
(1)各等级控制网观测均应采用双频型GPS接收机。
(2)GPS观测观测方案有:
A、基于GPS连续运行站的观测模式;
B、同步环边连接GPS静态相对定位观测模式,同步观测仪器≥5台,异步环边数≤6条,环长应≤1500km。
29、、GPS测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查宜采用专门软件进行。
检查容:
(1)观测卫星总数;
(2)数据可利用率(≥80%);(3)L1、L2频率的多路径效应影响MP1、MP2应小于0.5m;(4)GPS接收机钟的日频稳定性不低于10-8等。
30、GPS测量外业观测数据质量检核主要容。
⑴.数据剔除率:
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应超过10%。
⑵.复测基线的长度差
C、D级网基线处理和B级网外业预处理后,若某基线向量被多次重复,则任意两个基线长度之差ds应满足下式:
ds≤2√2σ式中,σ为相应级别规定的基线中误差,计算时边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单点观测模式不同点间不进行重复基线、同步环和异步环的数据检验,但同一点间不同时段的基线数据(与连续运行站网)长度较差,两两比较也应满足上式。
⑶、同步观测环闭合差⑷.独立环闭合差及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
31、GPS网基线精处理结果质量检核容:
⑴、精处理后基线分量及边长重复性。
⑵、各时间段较差。
⑶、独立环闭合差或附合路线坐标闭合差。
32、GPS网平差中提取基线向量时需遵循哪些原则?
(1)必须选取相对独立基线,否则平差结果会与真实情况不符。
(2)所取基线应构成闭合几何图形。
(3)选取质量好的基线向量。
(4)选取能构成边数较少的异步环基线向量。
(5)选取边长较短基线向量。
35、GPS网平差通过三维无约束平差,主要目是什么?
(1)根据无约束平差结果,判别GPS网中粗差基线;
(2)调整各基线向量观测值权数,使它们相互匹配。
36、进行约束平差或联合平差步骤:
(1)指定进行平差的基准和坐标系统
(2)指定起算数据(3)检验约束条件酌质量(4)进行平差解算。
37、进行GPS网质量评定时可采用的指标:
A、基线向量改正数。
根据改正数大小,判断基线向量中是否含有粗差。
B、相邻点中误差和相对中误差。
海洋测绘
1.海道测量基本容是什么?
1)建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基础;
2)进行水位观测,确定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和计算水深测量时的水位改正;
3)进行水深测量、助航标志的测量、航行障碍物的调查探测、水文和底质测定等;
4)进行海岸地形测量。
2.简述验潮站选址的原则。
1)水尺前方应无沙滩阻隔,海水可自由流通,低潮不干出,能充分反映当地海区潮汐情况的地方;
2)水尺牢固设立,受风浪、急流冲击和船只碰撞等影响较小地方,尽量在固定码头壁上安装水尺;
3)水尺应设在岸滩坡度较方;
4)能牢固埋设工作水准点,并便于与主要水准点以及国家水准点、控制点进行联测的地方;
5)适当考虑验潮人员安全、生活和交通方便,保证水位观测精度下,尽量把验潮站选在居民点附近;
6)海上定点验潮站站址,要求海底平坦、泥沙底质、风浪和海流较小地方;
7)对水准标石已破坏的旧验潮站,需重新设站时应尽量与旧站址重合。
3.简述测深线布设原则?
1)主测深线方向应垂直等深线的总方向;对狭窄航道,测深线方向可与等深线成45°角。
2)测深线间隔确定应顾及海区重要性、海底地貌特征和水深等。
原则上主测深线间隔为图上1cm。
对于需要详细探测的重要海区和海底地貌复杂的海区,间隔应适当缩小,或进行放大比例尺测量。
螺旋形测深线间隔一般为图上0.25cm,辐射线的间隔最大为图上1cm,最小为0.25cm。
3)检查线方向应尽量与主测深线垂直,分布均匀,布设在较平坦处,能普遍检查主测深线。
总长不少于主测深线总长5%。
4)使用多波束测深仪时,测深线的布设宜平行于等深线走向。
下列情况①沙嘴、衅角、石破延伸处,应布设辐射线,如还难查明其延伸围时,应适当布设平行其轮廓线的测深线;②重要海区礁石与小岛周围应布设螺旋形测深线;③锯齿形海岸,测深线应与岸线总方向成45°角;④用于导航的叠标,应在叠标线及左右各布设一条测深线,间隔为图上3-5mm;⑤应从码头壁外1-2m开始,每隔图上2mm平行码头壁布设2-3条测深线;⑥在测深过程中,应根据海底地貌实际情况,对计划测深线进行适当调整;
4.请简述水深测量数据处理包括容和方法。
容:
1)定位和测深数据粗差剔除;2)测深记录重定标、增加及删除、各项改正处理;3)各项改正处理包括水位、姿态、吃水、声速、潮位、测深仪转速改正;
处理方法:
利用重复测量法进行水深测量准确度评估。
计算主测线和检查线在交叉点处的水深偏差,统计95%置信度的标准偏差和均方差,作为准确评估依据。
5.概述水深测量最后上交资料清单。
1)控制测量资料;2)水深测量资料;3)海岸地形测量资料:
着墨原图;各种观测和计算手簿;仪器检验资料;高程透写图;图历表;透明纸接边图;助航标志一览表;其他;4)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和成果鉴定表。
6.简述水深测量工程项目实施过程。
⑴准备工作;⑵测量实施;⑶数据处理;⑷质量评估;⑸图形绘制。
⑹资料整理、汇编和提交。
7.如何根据这3个验潮站分别观测的潮位数据,获取测量船的瞬时水位?
1)潮位观测
①为获当地稳定的平均海平面,需要A、B、C站进行同步潮位观测,同步观测时间要根据当地潮汐特征、海平面的稳定性及水下地形测量精度要求决定。
基本原则是时间越长越好,制定同步潮位观测时间;
②潮汐测量间隔为30分钟1次。
2)潮位站间潮汐特征分析
潮位站间潮汐变化特征是平均海平面传递的前提,比较3个站同步观测潮位,表明3站间潮汐传播从A到B然后到C,A到C间的潮时差小于2小时,潮汐高差小于1m,可用于平均海平面的传递。
3)平均海平面的计算和传递
①对各个站的潮汐观测数据进行粗差易除、插、合理化等预处理;
②C站观测潮位时间为13年,利用C站的潮位观测资料,计算C站处的长期平均海平面;
③采用线性关系最小二乘拟合法实现长期潮位站C站向A站和B站的传递。
4)测区潮汐插
①利用经C站传递过来的长期平均海平面与A、B站水尺零点的关系,转换A、B站,原始潮位观测时序为基于当地平均海平面的潮位观测时序;②根据潮波传播特点,采用时差法,计算出测量船处瞬时水位的计算。
8、海图总体设计包括哪几个方面。
总体设计是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容和表示方法的过程。
1)海图图幅设计-据制图区域围,确定图幅规格、数量和海图分幅,确定海图标题、图号和图面配置;
2)确定海图数学基础;包括比例尺、投影、坐标系统及深度、高程基准;
3)设计海图容及表示方法,包括容选择,确定地理要素的制图综合原则和指标、设计和选择表示方法,确定地名的采用原则。
9.简述海图要素综合的原则。
1)海岸线:
化简遵循“扩大陆地、缩小海洋”原则;海岸线性质的概括采取删除、夸大和转换;
2)等深线:
采用“扩浅缩深”原则,等深线比较密集时,可保留最浅等深线,将较深等深线中断在较浅的等深线上,并保留0.2毫米间隔。
等深线取舍原则是“取浅舍深”;
3)水深:
水深注记采用“舍深取浅”原则,同时应保留适当数量的深水点,特别是狭窄航道,适当保留深水点,以显示其通航能力。
水深注记密度为10~15毫米,海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区域,港池、航道、锚地等重要航行区域水深间距可加密到6~10毫米。
水深注记一般呈菱形分布;
4)干出滩:
综合包括取舍、化简、质量特征的概括及干出水深的选取。
孤立的干出滩不得舍去,成群分布可相互合并。
干出滩化简遵循扩大干出滩原则。
干出滩质量特征的概括包括类型合并和质量转换,质量转换是通过干出滩合并来完成,软性滩可合并转换为硬性滩,但硬性滩不能合并到软性滩中;
5)海底底质:
底质取舍和质量概括。
取舍首先保障航行安全和便于选择锚地,其次反映底质分布特点和规律。
采用“取硬舍软”与“软硬兼顾”原则,“取异舍同”,优先选取海底地貌特征点处底质;
6)航行障碍物:
包括选取、注记说明表示、符号的图形转换和危险线形状化简。
孤立障碍物必须选取,成片障碍物根据其危险程度选取,取高舍低、取外围舍中间、取近航道舍近岸、取稀疏处舍密集处;
7)助航标志:
航标选取按其重要程度、地理位置由高级向低级、由重要向次要顺序选取,即按照灯塔、无线电航标、灯船、灯柱、灯浮顺序选取。
10.计算机制图中,海图制作流程包括哪些?
编辑准备阶段;数据输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图形输出阶段。
11.海图制图归档成果资料有哪些?
编绘资料;制图任务书、编图计划;源数据文件、成果图和数据文件;质量检查报告;制图过程记录;其他制图资料。
12.简述深度改正容。
吃水改正(测深仪无吃水改正功能时)、水位改正、声速改正和动态吃水改正。
1)水位改正
(1)改正前,检查各验潮站零点、平均海面和深度基准面准确性。
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计算取至0.01m。
(2)当相邻验潮站控制围重叠时,两验潮站间瞬时水深应以实测水位资料分别改正。
(3)当相邻验潮站控制围值不重叠时,两验潮站间瞬时水深,采用直线分带或时差法进行水位改正;要求两站间潮时和潮高变化与其距离成比例,分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