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6114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docx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参考

———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准备好了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

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准备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爱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准备首先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在课堂上,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在课外,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

要做好这些工作,老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一一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的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准备做到人师表。

因为小学生模仿老师的意识相当强烈,如果老师能够在学生们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学生们也会因模仿老师而自然(科学)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当老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老师要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老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

   

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准备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

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教师就要像雕玉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老师作为学生思想上重要的启蒙人,如果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逐渐脱落思想的“尘垢”,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

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诉责与批评,应采取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鞭策自己进步,接受教育,团结同学。

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提高孩子的信心,鼓起他的勇气,用真心的关怀去温暖他,用完全的信心去感化他,使他告别自卑的昨天,坚定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

“爱”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

“爱”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

“爱”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关键,老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

  

让我们用无私的爱托起教育的明天,当一名人民教师,我已经扬帆待发。

愿做红烛照讲台

二十年前,我五岁。

背着曳地的长书包,聆听教师的讲解,模仿老师的动作,欣赏粉笔飘飞的舞姿。

十年前,我十五岁。

埋头课本苦学知识之余,心里所念,梦里所牵,总与北京那所与“师范”相连的学府有关。

今天,投身教育事业一月有余的我,已习惯在六点钟爬起看班,习惯晚十一点与学生促膝聊天,习惯他们微笑着呼唤“老师、老师”。

一张张青春飞扬的笑脸,一双双求知若渴的明眸,三尺讲台之于我,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培育乔木的园圃,是创造未来的试验田。

蓬勃向上的孩子带给我的满是幸福,我拿什么来回报呢?

一言以蔽之,愿作红烛照讲台,用爱抒写生命。

要做一支倡导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的红烛。

天真烂漫的中学生是造化的杰作。

有的好动如鲜红月季,喜欢彰显自我,有的娴静如清清百合,更重自身修养;有的健壮似虎,绿茵场上尽显英姿;有的温柔如羊,常常徘徊在老师身旁。

但个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都有自己的长处。

三好学生虽然可人,但主持班会时毫不怯场者,运动会时跑前跑后者,黑板报上喷墨挥毫者,待人接物落落大方者,都是祖国优秀的接班人,都是未来中国的领跑者,我都会平等对待他们,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

要做一支宽容大度的红烛。

学生正是花季雨季的妙龄,也是经验知识性格逐渐形成的阶段。

他们聪明,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好奇;他们善良,愿意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但他们也好动,上课下课小动作不断;他们马虎,小病小错接踵而至。

但是,迟到的他会神思焦急,面带愧疚;回答不出问题的他会吞吞吐吐,满面桃花;违反纪律的他会低头垂脑,恳求原谅,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对偶尔出了点小差错的花季少年,怎么能不宽容呢?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容是爱学生的体现。

要做一支时刻注意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红烛。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之外,老师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

教师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学生的标杆。

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教师的眼界决定着学生的眼界。

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的老师必定能教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生,不学无术,百无聊赖的老师怎能期望学生温文尔雅,谈吐优雅?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充实自我,也给学生的全面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尺讲台是我们思绪纵横的绚丽舞台,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净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充实。

十年之后,我三十五岁,红烛青春不再,且闻桃李更芬芳。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个体,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

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理想生活中的现实个体。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很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更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以眼前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就要求我们以变化的眼光看学生。

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要求教师把学生当做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

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

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因此,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了解、关心、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

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

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

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优秀教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

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

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

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

“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

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

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张筑生教授在这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学生,他超脱了名利,甘于清贫。

他似乎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他至死都没有评上博导,然而他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敬仰。

再次,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

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

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

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

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堪称当代师表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那份执著与奉献,无时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为了学生,他长期强忍受着癌症的巨痛毅然站在三尺讲台。

在孙老师病逝那天,八宝山上4000多名学生自愿前来送行,白花点缀的悲壮使他的人格在天国里升华。

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上。

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

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另一方面,人文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

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

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我的教师观

看了许多教育著作,从中国的《论语》、《学记》、《陶行知教育文集》到国外的《理想国》、《爱弥儿》、《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外国的自然法则、班级授课制、白板说到中国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再到周弘、李镇西、朱永新等人的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民主教育、书香世界新教育等等;从关注王策三和钟启泉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争论到南京的“高考之痛”的反思,等等等等,这些内容中既有启发部分也有疑惑部分,情不自禁也想一吐为快。

先说说我的教师观吧:

教师是什么?

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是什么?

人们用“春蚕”、“红烛”、“园丁”等来赞美教师,这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但它很片面,因为它说明了社会看重的还是教师劳动的外在社会价值,还是把教师劳动的性质看作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其实,教师就是一种专业性社会职业,是从教之人与受教之人一同成长同时又是从教之人赖以谋生的一种职业而已。

与其它社会职业一样,它也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它加工培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具而已。

至于说到教师要扮演“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要“有亲和力、渊博知识、责任心、事业心、教育事业的热爱、专业素养、幽默机智”等等要求,这实际上都是教师本身职业的固有组成部分。

试问一下,其它各行各业没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没有自己的内在素质?

没有自己职业本身的要义?

这样一想,我们就觉得有许多事情其实就很简单了:

比如说家长、社会就完全没有必要把各自的责任人为地强加到老师头上。

家长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好?

社会为什么不加强好教育立法、司法,加强好对教育的投资、教育的管理?

教师为什么要这么热衷于弊端很多的高分率?

学校为什么要强求一个模式来加以管理?

……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的话,家长还有必要去宴请老师?

南京教育局还有必要再搞那个什么吃力不讨好的电脑派位?

老师还有必要从“睁眼忙到闭眼”?

教师还会有那么多英年早逝的例子?

所以说,简而言之,教师只不过是一种专门教人育人的社会职业而已,是许许多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

宽容和仁爱

一位母亲问5岁的女儿:

“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没带水,又没带钱,只带了两个苹果,你会怎样做呢?

”女儿歪着头想了想:

“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此时那位母亲多么失望。

她本想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将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着孩子的小脸,温柔地问:

“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女儿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

“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母亲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女儿的爱。

孩子能流露出纯真而善良的情感,前提是母亲给了她把话说完的机会。

即便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也要耐心地听他说出原因,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

我想,面对教师和学生,作为校长,我们是不是也要有一颗宽容和仁爱之心?

是不是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马卡连柯说:

“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

”所以,发火只能说明你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学生欢迎的是宽宏大量、仁慈厚爱的老师。

同样,教师喜欢的也是宽厚仁慈的校长。

于丹在讲《论语》时举了一个例子:

子贡请教孔子说,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吧。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恕”这个字了。

简单地说,就是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我们都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除了“恕”字,还有一个“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

孔子只告诉他两个字:

“爱人”。

爱别人就叫“仁”。

什么叫“仁者不忧”呢?

就是说,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

老师说:

“知人”。

能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情绪,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校长呢?

老师面对的是情感丰富的老师和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不可侵犯的自尊心。

如果在他们犯错误时,我们理直气壮地予以斥责,可能会有一点震慑作用,然而也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受到极大挫伤,甚至人格和心理遭到扭曲。

这与我们的初衷是多么相悖啊!

老师发火只能说明自己武断专制、不近人情,而师生们欢迎的是民主平等、通情达理、和蔼可亲、以理服人、情操高尚的老师。

在愤怒时往往会作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

老师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就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人格上把师生置于同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处理问题时应冷静、理智,以满腔热情和一颗仁慈爱心,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设身处地帮他们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进步。

这是一种平等的情感教育方法。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中能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份关爱。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

“过来!

把我有的给你倒上!

”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

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

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

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

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

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

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

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

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

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

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

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

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

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

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

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

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

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

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

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

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

“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

在工作中,我发现:

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

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

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

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

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

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

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

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

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

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

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

”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

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

”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