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块知识整合一
模块知识整合
(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商周的政治制度
(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先秦时期的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西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技艺高超;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2)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1)商朝时职业商人产生;周朝时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盐铁专卖、货币官铸、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经济政策,从经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科技文化
(1)科技:
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2)汉字: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国文字走向成熟。
(3)文学:
春秋时期出现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体盛行;汉代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
(1)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考试选官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地方设置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宋元时期
(1)宋代: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行政权、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
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1.农业
(1)生产工具: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生产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3)土地制度:
北魏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3.商业
(1)魏晋南北朝:
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2)隋唐:
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唐都长安尤其繁荣;南方工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繁荣;出现柜坊和飞钱。
(3)宋朝:
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思想文化——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宋代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
2.科技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3.文学艺术
(1)文学:
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
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戏曲:
元朝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政治——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经济——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
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
明代创制出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3.商业
(1)货币经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
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
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4.经济政策
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
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
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
②经济:
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
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2.科学技术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
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四)古代希腊、罗马——西方文明的源头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公元前8世纪—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雅典民主政治
1.条件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文明的交流汲取。
2.过程
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正式确立,伯利克里改革达到顶峰。
3.主要内容
(1)公民大会: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其讨论决定。
(2)五百人议事会:
国家常设最高行政机关。
(3)陪审法庭:
国家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
4.突出特点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历史评价
(1)积极性:
①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文明的繁荣。
②对后世民主政治的实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2)局限性:
①民主只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②是小国寡民体制下的产物,且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6.实质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及对奴隶的专政。
罗马法
1.演变过程
过程
形成
发展
完备
时间
罗马共和国
时期
罗马帝国
时期
东罗马帝国
时期
状况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完成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作用
(1)维系了罗马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2)在法治思想、法律形式和内容、法律制度等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产生的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思想主张
(1)智者学派:
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3)柏拉图:
理念论和《理想国》——为理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
创立逻辑学——把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3.基本内涵
(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和人自身。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4)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中外关联类比
项目
古代中国
古代西方
时间跨度
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
克里特文明—公元前146年
古罗马:
罗马城修建—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特征
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
主要表现
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逐渐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希腊辉煌的奴隶制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制的根源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法律不断演变并得到完善,形成罗马法律体系。
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的源头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古代希腊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马帝国经济走向繁荣
思想文化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关注社会,研究人,体现了希腊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本质,古希腊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地
关联点1 古代的雅典与中国
项目
古代雅典
古代中国
地理
海洋文明,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地少贫瘠
大河文明,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便于农耕
经济
工商外贸业发达;农业落后,粮食短缺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以农立国,重农抑商
血缘
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组织,血缘纽带瓦解
家国同构,宗法社会,血缘纽带稳固
政治
小国寡民;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大国众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
文化
勇于进取、探索,重视自由、平等,解放个性
强调忠君、服从,注重社会,压制个性
关联点2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1.法律观念
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
中国古代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
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
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
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联点3 古代中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比较
比较项
古代希腊
古代中国
不同点
对人的属性关注点
古代希腊思想家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
古代希腊哲学家突出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和目的,极力维护个人的权益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极力维护君主统治
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
古代希腊哲学家极力提倡科学研究,充满理性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与人文问题而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古代希腊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儒家强调统治者应该关心人和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
儒家思想将道德建设与治国之本联系起来,突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古代希腊哲学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治理好城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