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5516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docx

现当代期末考试大三上资料

当代文学

1、【当代文学史的空间构成维度】

当代文学史的空间维面应包括大陆、台湾、港澳的文学。

当代文学史的空间维面呈现出三个特点:

①文学的时段性:

指1949年以后的文学

②文学的政治性:

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文学”

③文学的地域性:

内容局限于大陆

只有从时间、空间和精神的维度上,全面整合两岸四地的汉语文学,才能全方位展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完整风貌。

当代文学史的空间构成维度在时空上具有“开放性”,在空间上具有“延展性”,时间上具有“未完成性”,指向“未来”。

2、【当代文学“历史化”的制约条件】

1、对“历史化”理论的误读

2、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

3、自我反思意识和“价值中立”态度

3、【当代话语空间的主要矛盾】

1、从文学的艺术性和政治性;

2、知识分子和政治的冲突。

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的矛盾。

个人话语空间越来越狭窄。

1942年毛泽东《延安讲话》发表后,一种新的话语规范逐渐形成。

肯定和照搬了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和具体做法,同时把延安文学代表的文学方向指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

如描写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经验被认为是要斗争的缺点而被加以否定。

迫使作家们一步步放弃了知识分子精神独立的幻觉,消隐自我,归属集体,认同现实,向中心靠拢。

4、【当代文学的时空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在时空上具有“开放性”,空间上具有“延展性”;时间上具有“未完成性”指向“未来”。

5、【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6、【第一次文代会的目标和方向】

1、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2、确定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新中国文学的方向,延续的是解放区战争实践的文艺传统。

7、【第一次文代会“大团结”背后的“真实”是什么?

1、具有突出的排他性。

表面上是“大团结”“大会师”的大会,事实上很多在现代文学史上极有成就的作家却被排斥在外。

这种依托于政治力量,尤其是大一统的政权力量对作家的排斥,不仅侵犯了文学的尊严,而且对作家的精神……例如沈从文、张爱玲、朱光潜等许多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文学家被排斥在大会的门外。

2、文学体制内部存在明显的等级关系。

第一次文代会上,来自“老解放区”的作家……“新解放区”的代表带有被“收编”的性质。

很显然,两个地区、两个传统在未来文艺发展道路上所处的主次、重轻关系已经非常明确。

8、【第一次文代会的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当代……

但会议所明确的文艺政策和建立的文学体制,为中国大陆文学此后几十年的存在奠定了重要基础,深刻影响中国当代在大陆的书写实践。

“第一次文代会”是一个标志,既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也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传统”(即“战争文化传统”)从解放区走向全中国,解放区文学的方向成为了今后文学发展的惟一的方向。

因此,代表着两个不同传统的文学在这次大会上,是有轻重之分的,而他们在今后的文学发展道路上所处的地位也是有主次之分的。

在当代文学的初期,许多从部队直接进入文坛的青年作家很快就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展现出当代文学的新的面貌,应该说与此有很重要的关系,而许多在现代文学史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作家,除老舍等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都没能在创作上继续创造辉煌,也与此有关。

9、【《武训传》批判的深层原因】

答:

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并不仅仅因为对武训这个历史人物和这部电影的评价问题。

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

1、武训和《武训传》在当时的广受欢迎所显示出来的政治文化意识和毛泽东所欲建立的新文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电影《武训传》以武训的“行乞兴学”反衬了太平军武装斗争的失败,这样一种政治意识,为刚刚通过农民造反式的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毛泽东所难以接受。

电影《武训传》虽然是当时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私营制片公司所拍摄,但其剧本审读、资金投入、最终审查的获得通过和在领导层的内部放映,以及在全国公映后的社会反应,在毛泽东看来,都显示出很多共产党员甚至是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麻痹”,这使得在政治上与文化上都极为敏感的毛泽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还有着另外的目的,这就是延续了第一次文代会开始的对于来自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清理。

周恩来便曾明确指出《人民日报》社论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新解放区的知识分子认真学习,提高思想水平”,而电影《武训传》的主要创作者正是来自于1949年以前的国统区。

毛泽东所发动并且在全国所展开的对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执政党领袖凭借其所特有的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充分运用高度组织化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文化官员的密切配合下所进行的广泛的社会动员。

作为在1949年以后初次展开的大规模的具有明显激进色彩的文化实验,它的基本“经验”与运作模式在其后的批判运动中都有明显的延续,所以说,它为后来文学领域的批判运动开了一个“先例”。

10、【《武训传》批判的性质与影响】

答:

①毛泽东所发动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执政党的领袖以其特有的政治权威与精神权威,运用高度组织化的文化管理体制,在文化官员的密切配合下所进行的广泛的思想批判运动。

②批判《武训传》的激进文化实验与运作模式在后来的历次批判运动中都有延续,为文化领域的批判运动开了一个“先例”。

③批判《武训传》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思想史、文化史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并彻底改变整个中国电影史的进程。

11、【当代中国文化领域批判运动的惯常模式】

答:

从一个具体的人、一部具体的作品入手,掀起一场规模浩大的批判运动,并很快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一个更为广泛的对象。

这是1949年以后,在文学和文化领域开展批判运动的惯常模式。

1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深层原因】

他研究的方法乃至观念颇受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从一个具体的人、一部具体的作品入手,掀起一场规模浩大的批判活动,并很快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一个更为广泛的对象,这是1949后在文学和文化领域开展批判运动的惯常模式。

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所展现出来的新气象,所以无法引起那个时代青年人思想上的共鸣。

因此,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位置及俞平伯在红学研究中的地位,俞平伯受到“小人物”质疑实为偶然中的必然。

其次是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其政治眼光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的运用,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是红学史上的一大转折。

“两个小人物”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大胆地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这是学术层面上的事情。

毛泽东的介入,却使学术论争变成了一场批判运动。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开展起来了。

13、【胡风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差异】

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历来强调文艺的政治功利性和工具性,他很少考虑和顾及文艺自身的特质和发展规律,更毫不隐瞒地否定文艺自身的独立性。

作为文艺理论家的胡风不仅始终反对将文艺降低为政治的附庸,始终强调的是“社会学与美学原则相统一”的批评方法。

关于农民与知识分子问题

毛泽东终生都十分重视农民和农民运动。

胡风始终坚决反对文艺只顾宣传、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抗战”,却完全忽视农民“精神奴役的创伤”,完全忽视对农民的封建思想意识的教育和改造的做法。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与世界文艺问题

作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工具的无产阶级文艺就必须、也只能无条件地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服务了。

对于民众的欣赏水平与欣赏习惯不能一味迎合,打破窠臼,丰富并提高民众欣赏的文艺形式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欣赏力,是文艺本身发展的要求。

关于艺术源泉与创作过程问题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学艺术与其创造者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劳动只不过是“流”──从“源”生出的产物而已。

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绝不是简单地“挖掘”“人民生活”这个“源泉”,没有他们创造性的杰出贡献,无处不在的“人民生活”这个单一的“源泉”里不可能

14、【胡风批判的演变过程】

演变过程:

小集团——反党集团——反革命集团

50年代初,文艺界在整风学习运动中,就开始了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3年初,林默涵、何其芳先后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否定胡风文艺思想。

胡风不服,于1954年6月向党中央递交长达30余万言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也称“意见书”,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

1955年1月30,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将“意见书”印成专册,并于2月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全面批判,后批判不断升级。

6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必须从胡风事件吸取教训》,胡风完全被视为异己。

15、【《三十万言书》包括几部分?

“五把刀子”指什么?

答:

包括4个部分:

1、几年来的经过简况。

2、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

3、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

4、作为参考的建议。

“五把刀子”(五个命题):

1、“作家要从事创作实践,非得首先具有完美无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不可”;

2、“只有工农兵的生活才算生活”;

3、“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

4、“只有过去的形式才算是民族形式”;

5、“题材有重要与否之分,题材能决定作品的价值”。

16、【如何评价舒芜在批评胡风中的行为?

1952年文艺整风期间,胡风派成员舒芜在湖北《长江日报》上发表了《从头学习》的检讨文章,并向上级提供胡风给他的信件。

在胡风事件中主动“反戈一击”,永远是其历史的尴尬。

1、胡风事件中,舒芜因提供胡风给他的信件使势态迅速转向而成为人们眼中的“犹大”不被人原谅。

胡风被定为反革命分子,从而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场文字冤案。

也正因此,舒芜被认为是可耻的叛卖者。

2、舒芜对胡风文艺思想的一些总结,应该说是颇为出色的,不愧为出自一个曾在思想理论上长期追随胡风的“知情者”的手笔。

3、由于舒芜在胡风事件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于索解,人们当然有理由做出各种各样的揣测和解释,而且由于事涉人的隐秘内心世界,即便当事人,事后恐怕也难以对当时事态作出百分之百的复原,对舒芜的评价和论争,从“文革”后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

17、【胡风悲剧的根源与影响】

根源:

(1)胡风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理论上的“矛盾”和性格上的“执拗”。

(2)50年代,既要认同毛泽东文艺观点,又要坚守鲁迅精神,并总要把二者统一调动起来,最终失败。

影响:

文学之风带有了激进色彩。

批胡风和批胡适对学术风气的败坏与文学精神的扼杀,是显然的。

18、【双百方针】名词解释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背景:

1956年,国际大事频发(“波匈事件”等),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全面进入高潮,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有了“双百方针”的郑重提出。

(2)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宣布“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

5月26日,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中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的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

(3)影响:

文艺理论和批评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新气象,文学创作取得一定丰收,形成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短暂的“百花时代”。

19、【双百方针的底线是什么?

“鸣放”的权利只是限于“人民内部”

20、【“整风运动”的内容和对象】

内容:

“纠正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的思想作风”

对象:

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政府。

21、【文艺反右的后果怎样?

1、意味着当局绝不兑现“双百方针”所允诺的“自由”;

2、意味着文学空间的进一步缩小;

3、意味着更加左倾激进的文艺指导思想取得了更加稳固的地位。

22、【什么是新民歌运动?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

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

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

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新民歌运动”以“大跃进”为背景,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关联,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

其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它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新道路。

1958年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讲话中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23、【“新民歌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

“新民歌运动”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新民歌运动是作为鼓动民众投身“大跃进”运动的重要工具。

其次,毛泽东对民歌高度重视。

他在成都会议讲话中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最后,它有主体重塑的作用:

弥补了“右派”文人隐遁后的文坛荒芜。

24、【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答:

以“大跃进”为背景,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关联,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两结合”创作方法的产物。

1958年3月,毛泽东对新诗提出新需求:

“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5月,毛泽东明确指出: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

新民歌类型有:

党颂。

农业大跃进之歌;工业大跃进之歌;保卫祖国之歌。

审美上,表现为虚假的夸张,即“伪浪漫主义”

在这些数不清的“新民歌”中,以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分管文艺工作的周扬和诗坛泰斗郭沫若共同编选《红旗歌谣》影响最大。

历史评价

如果是“大跃进”所追求的是“平均穷困”的社会主义,那么它所带动起来的“民歌运动”不过是导致精神上“平均穷困”的一场愚民运动。

韦君宣《思痛录》谈到这场运动中:

荒诞滑稽之事层出不穷。

25、【“反右”后文艺政策调整的效果怎样?

答:

促进了文学的有限发展:

1、现实主义和真实性再度受到重视;

2、陈翔鹏、黄秋耘、冯至等的历史小说;

3、出现了表现人民内部矛盾、塑造“中间人物”的小说。

26、【当代中国新诗的总体特征】

1、标志性特征:

①个体化书写②现代审美构建

1949年后,当代中国新诗与五四传统断裂。

2、当代特征:

①文化构成:

不再以“个人”而是以“集体”为本位;

②美学追求:

弃“精英化”而尊“大众化”为圭臬;

③价值立场:

弃“多样化”而以严格单一的“政治化”为唯一合法选择。

27、【20世纪50年代诗歌主潮类型及其特点】

一、三大诗群形成同唱赞歌的局面

(1)、建设战线诗群:

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绩《玉门诗抄》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

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

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雷锋之歌》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诗叙事诗

抒情短诗:

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绩《玉门诗抄》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

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笔记)主潮类型:

颂歌与赞歌

1、颂歌及其代表作

歌颂新中国、时代、社会、生活、共产党及作为新中国象征的毛泽东感情炽热澎湃。

如:

郭沫若《新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

2、颂歌历史评价

①“歌颂”无可厚非

②影响了新中国文学“百花齐放”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活性

③颂歌中影响最大的类型:

政治抒情性。

代表诗人:

贺敬之、郭小川

3、战歌

(1)产生原因

①当代文学继承了《讲话》中的“战争文化规范”

②马雅可夫斯基“诗是战斗的”诗歌理念深入人心

③新政权通过战争获得,歌颂这一政权就必然要歌颂这一战争

④国内国际环境使战争心态弥漫整个社会

⑤对年轻一代来说,战斗英雄具有象征价值

(2)特点:

①并不要求必然表现真实的战争

②50年代的战歌所表现的战争常常是某种比附

(3)局限性:

拘束、限制了诗意;改写了生活真实;“文革”前,战歌成为自幻、自恋、自慰的产物;具极端化则走向漫画化的政策图解、市政宣传。

28、【50年代“体制内探索”的诗歌的类型】

自我与时代之间:

困境中的自由

一、作为一种“现象”的郭沫若诗歌(见下题)

二、臧克家的诗歌

1、现代时期:

臧克家此时诗歌大多表现社会底层疾苦,诗风写实、凝练和含蓄。

短诗《老马》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名篇。

2、当代时期:

1949后,《诗刊》主编,诗风大变,数量不少,颂歌很多,质量不变。

3、《有的人》(见下下题)

4、诗歌局限性:

仓促、粗糙;主体意识萎缩;多数作品丧失原有的穿透力、内涵。

三、艾青的诗歌

1、三四十年代重要现实主义诗人。

形成鲜明独特风格

《大堰河,我的保姆》

2、1949,由批判转向歌颂(浓厚时代政治气氛感染下)

《春天·后记》

29、【如何理解作为一种“现象”的郭沫若诗歌】

1、《女神》那种破坏与创造的激情,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的里程碑。

当代时期:

不再允许个性张扬,早年灵动飞扬的诗性为政治上的不断表态所取代。

2、《新华颂》象征意义:

①郭沫若在新时代第一首诗

②象征性成了第一时代来临号角

③宣告“五四”时代彻底终结,宣告个性飞扬的创造时代已经让位于歌功颂德的“造神”时代。

3、诗性:

民性全无

4、形式:

向新格律诗回归,对现代自由诗的反动

5、内容:

奠定了郭沫若此后诗歌创作的模式:

政治主题鲜明、内容应时应景、用词通俗。

30、【如何理解《有的人》中的鲁迅形象?

(臧克家诗歌)】

1、艺术手法:

全诗整体上采取对比手法

2、审美效果:

凝炼简约、意味隽永

3、鲁迅定位:

按当时意识形态对鲁迅精神的定位,即毛泽东的“孺子牛精神”来阐释鲁迅的,而非诗人的“个人化”理解。

4、鲁迅形象:

不真实、不完整,是鲁迅在“十七年”中的政治定型。

5、真实鲁迅:

一个历史与现实的怀疑者、反思者和批判者;怀疑、反思和批判是真实的“鲁迅精神”。

6、历史局限:

《有的人》欠缺历史意识与人文深度。

31、【如何理解《望星空》中的个性生命体验】

答:

是宇宙人生的生命体验(颂歌):

个人(浪花)——历史(洪流);生命(有限)——宇宙(无限)

矛盾与痛苦

1、前半部分:

个体生命的体验者。

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当眺望星空,引发关于人生、宇宙的思考。

2、后半部分:

战斗者的政治角色。

强大的政治现实侵入自我个体生命体验,终极性的人生思考最终让位于政治理性。

3、从本质上说,《望星空》触及到个人、时代历史的有限性与宇宙无限性间的复杂矛盾关系。

4、有限与无限的对话:

以有限性对抗无限性(即生命有限性战胜宇宙无限性)。

折射出时代思潮状况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32、【贺敬之的诗思与诗艺】

1.诗思:

①情感主调:

往昔回忆与思念

②角色转换:

老兵到新战士

2.诗艺:

①创造了一个绝对理想的神圣共和国形象

②塑造了横空出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③长诗激情豪迈雄健,短诗清新明丽、委婉温馨

④辽阔高远的意境

⑤政治的思辨性

33、【简析闻捷的诗歌】

答:

清新的边地情歌:

诗集《生活的赞歌》《河西走廊行》

1、爱情模式:

劳动和爱情

①在劳动中产生爱情;

②姑娘爱慕对象:

劳动模范、战斗英雄

2、艺术特征:

爱情及其心理描写:

①微妙的恋爱心理;

②片段或细小情节;

③画面与意境

对萌动的恋爱冲动、欲迎还拒的青年女性心理、急躁而有些粗心的小伙心态,表现得细腻生动,在那个时代非常难得。

3、民族风情:

描写新疆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是其诗歌的重要特点。

诗人善于用洗炼笔法创造一幅幅色彩绚烂的天山风俗画。

34、【李瑛诗歌基本特征】

答:

军旅生活的歌者:

①构思巧妙,诗情明朗,立意别致

②意境有的雄浑阔大、气势磅礴《哨所鸡啼》

有的清新优美、生动活泼《月夜潜听》

李瑛是一个勤奋、多产并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部队诗人。

50年代前半期,有少年才子之称的李瑛在军旅诗歌创作的影响和声望上,北不及未央,南不如公刘。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李瑛逐渐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开始建筑并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到60年代中期臻于成熟与完美,把当代军旅诗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与高度。

李瑛的变化,在从战争中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里具有相当的典型性,这一批人的变化,带动了五六十年代军旅诗群艺术眼光和表达方式的整体性变化。

  这个时候的诗人的自身素质开始使他们显示了区别。

李瑛对于中外诗歌艺术的丰厚修养和细腻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结合与发挥。

在他眼中,和平时期的军营生活——士兵的站岗、巡逻、潜伏;哨所的日出,边关的夜月……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一幅动人的场景,一缕稍纵即逝的思绪,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都洋溢着当代士兵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稍加剪裁、组织和提炼,它们就是一首一首的诗。

奇巧的构思、清丽的想象,优雅的语言;四节至六节不等,每节四行,大致整齐押韵的道白调性;经由具象的描述与铺垫,最后进入哲理升华或情感爆发的思维逻辑;几方面特点的综合,大体就构成了所谓的“李瑛模式”。

比如《哨所鸡啼》的最后一节: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牵一线阳光

  在边境降临,刹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又比如《边寨夜歌》的最后一节:

  边疆的夜,静悄悄,山显得太高,月显得太小,月,在山的肩头睡着,山,在战士的肩头睡着。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李瑛对当代军旅诗歌的影响和贡献是显著的,不可替代的。

但是,他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诗风秀丽委婉有余而大气阳刚不足等等,也许是属于他个人气质方面的局限,然而更多的制约,恐怕只能属于时代。

比如对战争主题、对人性内容、对军人心灵世界的揭示等方面,就没有超出当时所能允许的范围,所以,它的表象化,同一主题大量的平面展开,造成重复乃至模式化等等。

35、【“红色文学”】名词解释

是指在毛泽东《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态、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