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4929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6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docx

高考历史名校试题分项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分项测试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题,48分)

1.(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历史)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2.(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历史)据《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记载: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谦虚的产物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D.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3.(江苏省徐州市2013年高考考前模拟)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他所批评的应该是

A.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B.东汉时期的乡举里选

C.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D.隋唐时期的科举仕进

4.(上海市闸北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二模))古代中国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现象出现于“科举制”时代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5.(上海市普陀区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质量调研(二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是①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②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③宋朝设立参知政事④元朝设立行中书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上海市闸北区201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练习(二模))“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为此,朱元璋废除宰相,之后又设立了

A.政事堂        B.三司        C.内阁       D.军机处

7.(陕西省长安一中2013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综试题历史)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8.(山东省潍坊市2013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

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权力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加强地方监察

9.(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新乡2013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文综历史)汉桓帝.灵帝时,社会上流行一首童谣: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对童谣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十分反感B.人们对古代科举制度不公极为不满

C.儒家思想和封建伦理制度受到质疑D.士族门阀制度逐步走向腐朽衰落

10.(江西省吉安一中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最后一模))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

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

这最能说明

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

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

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

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

拓展:

11.(江西省吉安市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渐趋强化B.分封制趋于瓦解

C.边疆诸侯争霸中原D.社会性质发生变革

12.(吉林省实验中学2013年高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文综历史)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

“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二.非选题(材料解析题,第13题15分,第14题16分,第15题21分,共3题,52分)

13.(2013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

材料元明清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指定当地少数民族的部族首领充任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级官吏,以统治少数民族,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统治的作用。

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土司的世袭性造成割据势力的事实存在,土司间为争夺领地、承袭权而仇杀、内讧,于是明朝廷在一些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流官的任免、升迁、调遣均由中央政府决定,不能世袭。

同时丈量土地,额定赋税,设兵防守等。

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由于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

清雍正帝时,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上奏折,建言改土归流,并拟定了实施方针,雍正帝全部批准他的建议。

在雍正帝的指导下,鄂尔泰、张广泗、哈元生等督抚提督努力推行改流政策,到雍正八年(1730),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湘、鄂、川地区,到雍正末年、乾隆初年亦告完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土官与流官的区别。

(8分)

(2)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7分)

(辽宁省大连市2013年高三双基测试卷历史)

材料一(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

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

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

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6分)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4分)

15.(山东省日照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科举制作为重要的选官制度,历经一千多年,在历史上影响巨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来华的西方人对科举制大为赞叹。

1755年,英国《绅士杂志》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中提道:

“写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惟一愿意接受的考试方式……所有作者一致认为,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远在其他国家之上……他们的功名头衔均非世袭……每年一度在中国的都城开科取士。

”同一时期,中国著名思想家、诗人龚自珍(1792~1841年)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为什么在西方备受推崇,而龚自珍抨击科举导致了“万马齐喑”的现实局面?

(6分)

材料二下为1904年最后一次状元科举考试试题: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

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

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

……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2)材料二试题中折射出哪些“世局”特点?

对试题内容中反映出的执政理念,请进行简要评述。

(8分)

材料三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

当今有的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保持,然后逐步改变其考试内容,这样的改革路径才是对的,而朝廷一下子废除科举事实上并不见得是对的(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3)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说明你的理由。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