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答案.docx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阴虫:
秋季鸣虫,指蟋蟀。
毗(pí)陵:
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两句诗的画面。
(不少于50字)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示例:
四野茫茫,夜色深深,令人黯然神伤。
我坐在船头,送君归去,心中颇多不舍。
此刻,两岸草丛中的蟋蟀那如泣如诉的悲鸣声,声声入耳,真令人肝肠欲断。
(不少于50字)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抒发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秋夜”“阴虫”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
【详解】
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中“早莺”、“新燕”、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答案】
1.浅草
2.D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有“乱花”、“浅草”。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喧闹的游湖场景”错误。
诗歌没有描写出“喧闹的游湖场景”。
4.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答案】
1.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答案示例:
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
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3.A.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
B.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D.“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故选A。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情景?
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案】
1.“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2.诗人置身山环水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见花红柳绿,苦苦寻觅的山西村掩映其间,顿觉豁然开朗的情景。
【解析】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
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
是小猪。
足鸡豚:
意谓鸡豚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
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山”“水”“花”特点。
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剑客行
[南宋]陆游
我友剑客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①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②泪如雨。
(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陈祖美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注]①正昼:
大白天。
②昌陵:
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1.下列对宝剑的描摹,手法与《剑客行》首联、颔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剑池》)
B.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琴剑》)
C.床头忽觉蛟龙吼,天上方惊牛斗空。
(《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
D.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三月十七日醉中作》)
2.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用意?
【答案】
1.C
2.荆轲、专诸都是战国时期勇武过人的剑客,诗人借用这两人的典故,表达对慷慨重义的豪侠的崇尚之心,以及对于实现复国抱负的赤诚之心。
【解析】
1.C都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2.考查对诗歌引用典故的作用。
专诸刺杀王僚,荆轲刺杀秦王,都是战国时期勇武过人的剑客,诗人借用这两人的典故,是要赞扬学习他们慷慨重义的豪侠之心,表达自己想实现复国抱负的赤诚之心。
7.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面。
2.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