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张阿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单 元 备 1.docx
《里张阿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单 元 备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里张阿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单 元 备 1.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里张阿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备1
单元备课
课题
第七单元
教
学
总
目
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认识本单元生字,能读准字音,明白字的意思。
3、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词句。
能够区别意思相近的词。
5、能够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6、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7、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好事。
8、能领会到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9、能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教
材
解
读
本组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有美丽动人的童话,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有常见的生活小事,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
读完整组课文,掩卷细思,丰富的内容告诉我们,“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做事要善于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重点
难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积累、感悟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3、《寓言两则》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有侥幸心理。
课
时
安
排
25、玲玲的话-----------------2课时
26、蜜蜂引路-----------------3课时
27、寓言两则-----------------3课时
28、丑小鸭-------------------3课时
语文园地七------------------3课时
教学课题
第七组教材25 玲玲的画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
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与手段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三、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四、拓展
五、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你们愿意帮她吗?
我们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
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
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强调后鼻音.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书写
二、整体感知、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检查字词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师出示词语
指明读.端详 一幅画 评奖 叭的一声 催她 弄脏 脑筋
理解词语:
端详(结合课文语句,可用动作来帮助理解) 叭演示 脏(多音字)
4.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归纳课文内容学生很困难,可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玲玲心情的句子,板书笑哭笑,再让学生说一说。
)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板书哭了笑了
三、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画出玲玲哭了的句子
出示第4、6自然段
该怎么读好这两句,当时玲玲心情如何?
点评、读
2.找出玲玲笑的句子
有条件可用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玲玲满意地笑了。
为什么笑了?
(开心。
成功)
除了画小狗,你还有什么想画的?
为什么?
3.爸爸的指导
出示2----9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读。
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玲玲?
4.爸爸看了,高兴地说:
“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好事呢?
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动脑筋)
5、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
四、拓展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第2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获得了一等奖。
2.延伸:
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强调后鼻音.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书写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检查字词
同桌合作学习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师出示词语
指明读.端详 一幅画 评奖 叭的一声 催她 弄脏 脑筋
⒈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⒉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⒊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教学课题
26 蜜蜂引路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标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动脑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描写列宁的动词,体会列宁的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特点。
能复述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
3认读生字:
莫、斯、附、派、谈、讶;理解:
附近、向导;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
常常、往常、果然。
并能用“果然”说一句话。
”。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抓住描写列宁的动词,复述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
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与手段
生词卡片、投影片。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20蜜蜂引路
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认真思考
仔细观察只见 仔细观察
敲了敲门果然做出判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自学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平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
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
揭示课题:
“引路”是什么意思?
(带路)
3.蜜蜂给谁引路?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
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准生字的读音;
⑵想一想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⑶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⑷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向导 惊讶 敲门 附近
⑴指名读词语。
正音。
特别要注意:
前鼻音 引 谈
⑵说一说词语的意思及你是怎么知道词语意思的。
向导:
带路的人
谈天:
聊天,闲谈。
莫斯科:
前苏联的首都。
惊讶:
感到很奇怪;惊异。
⑶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个字?
字形难点:
派 敲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导学生用扩句法说一说。
)
课文主要讲了蜜蜂为谁引路?
出示:
蜜蜂为()引路。
蜜蜂把列宁引到哪里呢?
出示:
蜜蜂把()引到()。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呢?
请你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五、作业:
1组词。
谈( ) 敲( ) 讶( )
话( ) 鼓( ) 牙( )
2填一填,读一读。
列宁( )派人请一个养蜂的人来谈天。
有一回,( )派去找的人到莫斯科去了,所以列宁只好( )。
出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的读音;
想一想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向导 惊讶 敲门 附近
指名读词语。
正音。
特别要注意:
前鼻音 引 谈
说一说词语的意思及你是怎么知道词语意思的。
向导:
带路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复习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揭示文意。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
二、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蜜蜂是怎样给列宁引路的。
1.这节课我们要认真地研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把写列宁怎样找的词、句划出来。
学生自学。
2.列宁是怎么找的呢?
我们来交流一下:
(1)(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花丛蜜蜂
仔细观察只见园子房子
敲了敲门果然
(2)师生共同完成一幅简笔画(花丛蜜蜂园子房子)
3.理清句序,领会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
(1)齐读第(3)节。
(2)想一想这几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这几句话按照先后顺序,不能调换。
)
(3)指名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
(自己练说、指名说)
过渡:
列宁有没有找到那个养蜂人呢?
4.出示“果然”
(1)解释“果然”;(事实跟原先设想的一样。
)
(2)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课文中并没有写明白。
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3)列宁想:
。
于是,他走到那所房子前敲了敲门。
加上列宁“想”的句子,完整地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2.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四、总结全文,揭示文意。
(1)读了课文,你认为真的是蜜蜂给列宁引路吗?
为什么?
。
(不是真的蜜蜂给列宁引路,而是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分析、思考,从中发现线索,才找到养蜂人。
)
(2)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作业设计:
1.用上“果然”说一句话,并写下来。
2.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指导写字
导:
上部是“巳”不是“己”。
引:
左右两部分要摆匀称。
笔顺是:
引。
敲:
左宽右窄。
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谈:
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
派:
注意右边容易写错。
(教师讲解笔顺)
听写生字、词。
这节课我们要认真地研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把写列宁怎样找的词、句划出来。
学生自学。
列宁是怎么找的呢?
我们来交流一下: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花丛蜜蜂
仔细观察只见园子房子
敲了敲门果然
师生共同完成一幅简笔画(花丛蜜蜂园子房子)
理清句序,领会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
齐读第(3)节。
想一想这几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这几句话按照先后顺序,不能调换。
)
指名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
(自己练说、指名说)
过渡:
列宁有没有找到那个养蜂人呢?
出示“果然”
教学课题
27 寓言两则
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
2
学案使用者
第周星期用
教学
目
课(章节)教学
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准备与手段
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三、指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五、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七、引导学生运用寓意。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板书:
寓言两则。
2.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寓言”、“寓意”。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
“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
“二则”就是二条。
)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
(出示课题:
揠苗助长)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
要求: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
3.出示句子: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
(出示词语卡片:
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
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
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
(出示词语卡片: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1)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读?
(出示词语卡片:
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谁能当小老师领读?
(出示词语卡片:
喘气、一大截。
)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刚刚读过的这些词语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学生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5)认识了生字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了。
现在请再读读这篇课文,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
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可多问几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
)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
找到后用笔圈出来。
(焦急。
让学生读好词语)
(1)指导书写“焦”字。
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这个字上面的第三横写在横中线上。
上面单人旁的一撇结束在横中线上。
“四点底”的旁边两点大,中间两点小。
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
“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
(教师示范。
)
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一个学生的字,实物投影,评一评,哪里写得好?
哪里还写得不够好?
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字,然后再写一个“焦”字,争取比前一个写得好。
(学生自由书写)
(2)体会“焦急”。
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个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焦急)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
你能从文中找出带有“焦急”这个词语的句子来读一读吗?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随机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
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最好把那个人说的话记在脑子里。
(学生自由读句子,想像)
这句话他在对谁说呢?
(他在对自己说。
)这就叫做——“自言自语”。
(随机出示词语卡片:
自言自语)
还能从课文的其他语句中感受到他的焦急吗?
(教师随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从“急忙”、“跑”、“天天”、“巴望”、“筋疲力尽”、“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等词语中感受到他的焦急。
)
(3)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急。
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
(禾苗其实长高了,是因为他太焦急了,感受不到。
)
所以课文中说禾苗“好象”一点也没有长高。
看来他真是太急了。
五、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1.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他的焦急。
可是禾苗长高长大的事能急吗?
想不想看看番茄长高的过程?
2.教师可播放课件或图片,随机解说:
种子埋在泥土里,过了几天种子发芽了。
慢慢地,它长大了。
农民伯伯给它浇水、施肥、松土、拔草,它越长越茂盛。
过了几个月,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原来,植物都要经过很长的一个时间,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律、生长顺序来长高、长大。
这可不能着急。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
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他犯的这个错误。
(出示词语卡片:
急于求成)谁能来读读。
4.他太急着想让禾苗长高了。
(随机把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他还犯了那些错?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起来,把禾苗的根都拔断了。
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
(出示词语卡片:
违反规律)
5.揭示寓意:
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
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实来。
我们不能——“违反规律”。
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这个人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可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吗?
从哪里看出的?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非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还觉得很得意呢!
2.感知:
“喘气”是怎么样的?
(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
(1)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喘气?
(2)那你想想当时的样子,一边喘气一边读读他说的话。
(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3)他多高兴,多得意啊,可是结果呢?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七、引导学生运用寓意。
1.如果你就是他的孩子,或是他的邻居,他的朋友,看着田里枯死的禾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结:
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着急了,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希望我们大家能从文中的这个人身上吸取教训,不要干出这样的傻事来。
八、书写指导
1.(出示:
费)仔细看看,在写这个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要注意:
这个字上面的部分要写得宽宽的,上面的一竖写在竖中线上。
下面的“贝”字要写得瘦瘦的;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4.学生同桌评议——自由书写。
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
要求: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课文)
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
出示句子: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
(出示词语卡片:
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
要把它读准。
“揠苗”的意思知道了。
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
(出示词语卡片: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喘气?
那你想想当时的样子,一边喘气一边读读他说的话。
(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他多高兴,多得意啊,可是结果呢?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使用者再创
及反思记录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寓意
四、课堂练习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知道了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节课再学一则寓言。
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板书课题,先说说“株”、“守株”、“待兔”分别是什么意思?
(可让学生查查字典)再回答“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学生各自朗读,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
2.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
用笔在课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反馈交流后板书:
捡到兔子)
(3)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
(4)出示: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
”引导学生体会“白”字的意思。
指导朗读:
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
(5)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
(5)他这样想可能吗?
对不对?
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
(6)指导朗读。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
结果怎样?
(板书:
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2)齐读第3自然段。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
”引导学生体会。
“白”字。
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
(3)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
(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
(4)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
(5)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
(抓住“从此”、“整天”、“再也没有”、“全完了”等词语,进一步感悟是怎样把“守株待兔”写具体的。
)
(6)指导朗读,能读出惋惜的语气。
三、.理解寓意
1.他这样做对不对?
错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
)
2.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