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3532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docx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审批要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技术(施工)设计

审批要点

1.基本规定:

1.1设计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技术(施工)设计是规划设计的延续、具体和深化。

最终满足施工现场操作要求。

所以,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应以审批的项目规划设计为依据。

1.2设计原则:

A.珍惜耕地。

合理利用、切实保护耕地。

B.强调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C.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合理确定工程的结构形式和尺寸,达到工程经济与安全的统一。

1.3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应包括的基本内容:

A.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B.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C.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D.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E.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1.4项目技术(施工)设计应由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1.5项目技术(施工)设计除满足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任务要求外,设计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1.6本要点只适用于“项目”的技术(施工)设计评审。

2.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2.1农田平整工程设计原则:

A.因地制宜,选择材料。

B.在设计标准内,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C.工程经济合理,工程量最小。

D.农田平整与水利工程相互协调。

2.2田块间的田埂,一般要求为梯形断面,田埂高H≥0.3米,顶宽B≥0.6米。

两外坡系数m=1∽2。

根据土质确定,有条件时可采用块石护坡,无条件时采用土坡,但必须夯实。

2.3梯田田坎设计

梯田修建中,梯田田坎是关键,关系整个工程的成败,设计中必须予以重视。

2.3.1田坎结构形式及材料

当田坎外坡角α≤45°,H<3.0米时建议采用贴坡防护式;当α>45°∽80°,H<3.0米时建议采用圬工重力式挡土墙结构。

山区石头多,选择浆砌石材料。

2.3.2重力田坎结构断面设计

A.重力式田坎断面采用梯形结构,顶部高程高出上田面0.3—0.5米,顶宽0.3—0.5米,基底高程低于下田面0.5—1.0米,作灰土夯实处理。

内外边坡角由稳定计算确定。

B.重力式挡土田坎要求作抗滑及抗倾稳定分析计算,要求允许抗滑安全系数K≥1.05—1.2,抗倾安全系数K≥1.3。

C.填土的土压力是挡土田坎结构断面设计和进行稳定计算的主要荷载,其值采用朗肯理论或库伦理论计算的主动土压力值,计算中要考虑有机耕条件时的活载荷。

2.3.3贴坡防护式田坎断面的设计:

A.贴坡式田坎主要存在土坡稳定性问题。

合理确定外坡角度是关键。

要求进行土坡稳定计算。

计算中对于外活载荷和梯田灌溉后的渗流对稳定系数的影响应予考虑,土坡抗滑安全系数K>1.05—1.2。

B.建议采用浆砌石贴坡护砌。

护砌厚度0.25—0.4米,砌石层下设2—3级反滤层,层厚采用0.1—0.2米,砌石基础埋深0.5米。

2.3.4梯田田坎设计中,应注意地下水渗流的排出问题。

田坎砌石中设置排水孔,经量减少背后的压力。

3.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任务是适时适量提供水量,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超量的降雨及时排除,不影响作物生长。

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系统包括两个系统:

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

3.1农田灌溉系统工程设计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

3.1.1蓄水塘坝工程设计

A.挡水建筑物—蓄水坝设计以土石坝为主,土石坝分均质坝、心墙坝和斜墙坝。

a.土石坝基本剖面的批定。

坝顶超高根据波浪爬高及水位壅高计算确定,小塘坝一般采用最高水位以上2—4米,坝顶宽度采用3—5米。

坝的上沋边坡比下沋为缓,心墙坝下沋堆石坡为1:

1.5—1:

1.25;土料时1:

2.0—1:

3.0。

上沋坝壳堆石时为1:

1.7—1:

2.7;土料时1:

2.5—1:

3.5。

斜墙坝时上沋坝坡可适当做缓些。

采用人工材料面板坝时,优质石料碾压时,上游采用1:

1.4—1:

1.7;下游1:

1.3—1:

1.4。

土石坝下游坡面每隔10米高程设马道。

b.坝体渗流设计。

渗流计算的目的在于:

①检验拟定坝体剖面是否合理,为坝坡稳定计算提供依据。

②进行坝体防渗措施布置与土料配置,根据坝体内部渗数和渗流逸出坡降检验坝体的渗流稳定,从而确定坝体内防渗体和排水体尺寸③确定坝体渗水损失水量。

防渗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①浸润线位置②确定渗流参数—渗流速度和坡降③确定渗流量。

渗流计算的方法采用水力法和流网法。

无粘性土允许坡降

渗流变形型式

流土型

过渡型

管涌型

Cv<3

3≤Cv<5

Cv>5

连续

不连续

允许坡降

0.25—0.35

0.35—0.5

0.5—0.8

0.25—0.4

0.15—0.25

0.1—0.15

注:

Cv—土料不均匀系数,表中数据适用于渗流出口无滤层情况

c.土石坝稳定计算。

从工程规模及安全出发,土石坝稳定分析建议采用瑞典圆弧法。

正常适用条件下最小安全系数Kc=1.15,非常运用条件下采用1.05。

计算中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应按规范要求加以选用。

B.蓄水塘坝的输水工程、泄洪工程应参照有关工程设计,规范设计。

3.1.2灌溉泵站设计

A.泵站工程的设计标准。

a.防洪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灌溉泵站规模一般较小,推荐采用不低于水源工程的防洪标准。

b.灌溉供水标准:

供水保证率采用50%—75%。

B.泵站设计参数

a.设计流量:

应根据灌溉面积、作物组成、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灌水延续时间及渠系水利用系数进行计算。

b.特征水位:

①最高防洪水位由水源防洪水位确定。

②设计水位由水源灌溉期日均或旬均水位排频,取供水设计保证率水位。

③最低水位由水源灌溉期最低日均排频,取保证率90%的相应水位。

④泵站出水池水位由灌溉渠系推求渠首水位确定(含最高设计最低水位)。

c.特征扬程:

净扬程加上进出水管道的沿程和局部水力损失称为总扬程。

①设计扬程即泵站进水池、出水池的设计水位差,加上进出水管路水力损失。

②最高扬程即泵站前池最低水位,出水池最高水位之差,另加管路水力损失。

③最低扬程即泵站前池最高水位,出水池最低水位之差,另加管路水力损失。

设计扬程是选择水泵的依据,最高、最低扬程是水泵工况校核点。

C.水泵选择:

a.选泵原则:

①充分满足灌溉期内对流量和扬程的要求。

特别注意使设计工况点(Q设、H设)落在泵的高效区范围内。

②选择性能良好的水泵:

在扬程变幅较大的站,选择H—Q曲线陡降的水泵;在要求供水流量变化大的泵站,选择H—Q曲线平缓的水泵。

③低扬程、大流量的泵站选择立式轴流泵型;高扬程、小流量的泵站,选择联式离心泵型。

④所造水泵的型号和台数应使建站投资最省。

⑤便于运行、调度和维修管理。

⑥对于梯级泵站,水泵型号和台数应满足上下级泵站流量的配合。

b.机组台数的选定:

机组太多管理不变,建筑面积大,机组太少不便于调节流量,一般农用泵站选用2—6台。

D.泵站工程总体布置:

a.水库、河、湖岸边取水,当水源水位变幅△H<5—8米时,一般采用有引渠和无引渠的泵站布置形式,岸坡缓时采用有引渠布置形式,相反岸坡较陡时,采用无引渠布置。

b.当水源水位变幅△H在10米左右时,河心式圆筒形、框架形固定式泵站比较适宜采用,也可选用浮船式泵站或缆车式泵站。

c.当水源水位变幅在15—40米时,可选用固定潜没式泵站。

d.多沙河流取水时,由于淤积原因,不适合选择有引渠式泵站,最好分二级取水,在岸边建低扬程浑水泵站,将泥沙放在二级站前处理,这样效果好。

e.山区、丘陵区泵站做好站区的防洪措施,防止山坡滑坡、滚石很重要,确保泵站安全。

E.泵房设计:

泵房是装置主机组、辅机及电气设备的建筑物,是主体建筑物,泵房设计内容包括:

泵房结构型式选择、泵房地基处理、泵房内部布置和尺寸的拟定、泵房整体稳定校核和各部分结构构件的结构设计和计算等。

a.泵房结构型式选择:

泵房结构型式有分基型、干室型、湿室型和块基型。

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常见泵房以分基型和干室型为多。

影响泵房结构型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

机组形式、泵房基础条件、水源水位变幅、施工条件等。

①分基型泵房:

泵房墙基础与机组基础分开建筑。

其适用条件为:

水源水位变幅小于泵的有效吸程。

卧式离心水泵机组,地基条件良好,地下水位低。

②干室型泵房:

泵房墙与机组基础建在一个整体基底板上,形成一个干燥的地下室。

其适用条件:

水源水位变幅大于水泵有效吸程、卧式机组、地基条件良好、地下水位较高。

b.泵房布置:

泵房由三部分组成,即主泵房、副厂房和检修间,对于小型泵房,电气设备布置在主机组旁,机组就地检修,所以就不再专设副厂房和检修间。

①机组的布置形式:

主机组一般采用一列式布置,即主机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其优点是厂房跨度小,缺点是当机组多时,厂房跨度过大。

当机组多时可采用双列式交错式布置,可以缩短厂房长度,但厂房跨度增大了。

在机组更多时,亦可采用纵向布置,即机组轴线与厂房长度方向相垂直,这样可减少前池开挖量,改善前池水流条件。

②厂房内除主机布置外还应考虑供水系统、排水系统、运行道、电缆沟等的布置。

③泵房尺寸的确定:

泵房的长度尺寸取决于机组长度和机组间距。

卧式机组之间净间距一般取1.5—2.0米。

边距一般取1.0—1.5米。

立式机组间距取决于进口流道的进口宽度,另加隔墩厚度,对于大容量机组,其间距取决于电机风道外径,另加其间通道宽度。

泵房的宽度:

主机布置形式确定后,厂房宽度应结合管道阀门配置,电器设备和运行通道来确定。

在确定宽度尺寸时还要考虑起重设备的跨度要求,起重设备跨度按每隔0.5米选取。

立式机组厂房一般分水泵层、电机层和进水流道层,厂方宽度取决于流道长度要求和厂房稳定要求。

厂房高度:

卧式机组厂房高度应满足起重设备从汽车上吊运机电最大配件的要求。

立式厂房高度,取决于吊装水泵主轴的要求。

除以上吊装要求外,厂房高度还应满足通风采光要求。

④副厂房:

主要用于布置变配电设备。

有的布置在泵房的一端,另一端布置检修间,有的将幅厂房设在泵房的出水侧。

其尺寸大小应由设备布置和运行、安装、检修等要求确定。

⑤检修间:

一般在泵房的一端布置,其尺寸一般延长一个主泵房的间量。

⑥主泵房与副厂房和检修间应设永久缝。

c.泵房稳定分析:

①泵房底板的渗透压力:

土基上采用渗径系数法,并设定水平渗径长度只相当垂直渗径长度的1/3,基岩上渗透压力按上下沋水位差全水头直线三角形分布图形确定。

②土压力:

土基上的岸墙、翼墙多按主动土压力计算,嵌固在基岩上的岸墙、翼墙按静止土压力计算。

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对于无粘性土多按库仑公式计算。

对于粘性土按郎肯公式计算。

静止土压力可按下式计算:

P=rH2K0/2

式中:

P—静止土压力;

r—土的容量,水下取浮容重;

H—填土高度;

K0—静止土压力系数,

K0=1—sinΦ;

Φ—土的有效内摩擦角。

当填土上有超载作用时,可将超载换算成假土高度再计算。

③对于泵房、上下沋翼墙和挡土墙要求作地基应力、抗滑、抗倾校核,各安全系数根据工程级别及地基类型从有关规范查取。

小型泵站一般抗滑安全系数K≥1.05—1.2、抗倾安全系数K>1.3。

④分基型泵房:

主机组基础容许承载力有所降低,拆建系数Ψ=0.85。

d.泵房构件的结构设计:

①干室型泵房底板长宽比一般大于2,故沿水流方向取单宽,按简支的倒置梁计算,方法简便适合于中小型泵房设计。

②地干侧墙:

中小型泵房的的地下侧墙一般高度在5米以下,干室墙无支撑,可按上端自由,下端嵌固的悬臂板计算底端弯矩。

③地面以上砌砖结构及吊车承重梁柱,按工民建筑规范执行。

④分基型泵房:

按工民建筑规范执行,其中的主机机墩必须进行动力计算,保证动力稳定。

⑤以上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中,有关参数、系数查阅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

F.进水建筑物设计:

进水建筑物直接影响水泵性能,装置效率,工程造价和运行安全,进水建筑物设计除要求一般建筑物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外还应满足良好的水力条件(水流平顺,流走分布均匀,无回流漩涡。

)进水建筑物包括前池和进水池两部分。

①前池是引渠与进水池的衔接建筑物,有正向进水和侧向进水之分。

有条件时尽量采用正向进水的前池,水流平顺,流走分布均匀。

②正向前池的扩散角推荐采用20°—40°。

③前池纵坡的设置,纵坡可贯穿整个前池段,并可设在进水池的末端局部端。

推荐坡降i=1/3—1/5。

④改善前池水流条件的措施有增设隔墩,设置底坎和主柱等。

⑤进水池是供水泵吸水的水池,设于前池的末端。

⑥进水池边壁形式有矩形、多边形、半圆形和蜗壳型,从水力观点出发以蜗壳型为好,中小型泵站从施工方便出发多作为矩形。

⑦进水池池底高程▽池底:

▽池底=进水池最低水位(近似取渠末最低水位)-水泵吸水管淹没深度hS-吸水管口吊高P=▽池min-(1.5—2.0)D-(0.5—0.6)D

⑧进水池长度L(顺水流方向)

L=KQ/hSB

式中Q—泵站总流量m3/s;

hS—吸水管淹没深度米;

B—进水池总净宽度米;

K—秒换算系数;

当Q<0.5时取25—30;当Q>0.5时取15—20;

G.出水建筑物:

是联结压力管路和灌溉干渠的建筑物,其主要任务是水力消能,使水流平顺、缓慢进入干渠,不冲刷。

①推荐出水采用正向出水,水流比较平稳。

②压力水管出口尽量采用淹没出流,节省能源。

③计算出水漩滚长度确定水池长度。

④出水池建议修建在挖方中。

3.1.3管井工程设计

A.管井构造及类型

管井由四部分组成:

井头、井身、进水管和沉沙管。

按井管材料分类有金属管和非金属管井。

a.井头:

地表部分主要用于装拆井泵和保护管井不被污物进入。

①井头由混凝土浇铸而成,井头与井管不能直接钢性连接,一般在井头内设内径略大于井管管径的套管,防止井头震动损坏井管,井头半径不小于1.0米,高度不小于1.5米。

②井头要有足够的坚固性和稳定性,以防止泵震动而沉陷。

③井管要高出泵房地板0.3米左右。

b.井身:

不进水的井管,井管要求端直。

井身密头封闭,井身管四周要求填实加固,并要求一定的强度,以防止井壁坍塌。

c.进水部分:

它是管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具体要求:

滤水管长度应根据总体规划中计划开采的含水层厚度确定,如果含水层分散不集中,则滤水管应开段相应设置。

在完整井中,对于集中承压含水层,应全部装滤水管,对于集中的潜水层,则在含水层下部1/2—3/4厚度装置滤水层。

在非完整井中,对于承压含水层,钻入的深度全部装设滤水管;对于潜水含水层,设计动水位以下全设滤水管。

d.沉沙管:

在滤水管下端,其作用是将随水流进入井内的砂子沉淀在沉沙管内,定期清除,保证滤水管有效进水长度。

e.井管的类型:

分两大类,即金属管和非金属管,金属管包括钢管、铝管、铸铁管,非金属管包括混凝管、钢筋混凝土管、石棉水泥管、塑料管等。

农用井多采用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管。

B.井管的联接:

井管连接方式有管箍丝扣连接、焊接、粘接。

C.滤水管设计计算:

a.滤水管的允许滤水速度V允:

滤水速度过大造成滤水管堵塞,扰动含水层,产生涌砂这都是不允许的。

V允=56.67K0.471(m/d)式中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

b.滤水管工作面积校核:

①滤水管设计滤水面积:

F=πD滤LL为滤水管设计长度

②滤水管有效滤水面积:

F效=mD滤Lm为削减系数

③管井设计最大出水量要求的最小滤水面积:

Fmin=Qmax/V允

④滤水面积校核:

F效>Fmin

⑤滤水管有效长度校核:

L≥Qmax/mπDV允

3.1.4灌溉输配水工程设计:

A、明渠输配水工程设计

a.渠系工程

①渠系应按干、支、斗和农渠分级。

②灌溉渠道纵断面水面应平顺衔接,设计水位应高出田间地面0.2—0.4m,干、支、斗区都应该绘出纵断面图,标注建筑物及分水口准确位置,末级渠道可只给出一条典型纵断面。

③渠道沿线每隔100—200m,给出横断面图,准确绘出地平面。

④渠道设计应保证其设计过水能力,边坡稳定。

⑤土渠设计流速应控制在0.6—0.8m/s,不得小于0.3m/s,保证渠道不冲不淤。

b、水闸设计:

水闸是一种挡水和泄水建筑物。

按闸室结构形式分:

有开敞式、胸墙式和涵洞式三种。

对于泄洪作用的水闸都作成开敞式,如节制闸、分洪闸等;当上游水位变化幅度大,水闸净宽又为低水位过闸流量所控制;在高水位时又需水闸控制下泄水量时,一般采用胸墙式水闸,如进水闸、排水闸等;涵洞式水闸一般用在穿堤取水时或排水时。

水闸一般由闸室和上下游连接段三部分组成。

水闸设计应注意选好闸室形式,保证地基稳定,做好防渗设计,作为消能防冲工程。

闸址的选择条件:

ⅰ、地质条件:

壤土、中砂、粗砂和砾石都可作建闸地基,淤泥、粉土和细砂不适宜建闸。

ⅱ、水力条件:

过闸水流平顺、不产生偏流和危害性冲刷和淤积。

如拦河闸宜建在顺直稳定的河段;无坝取水的进水闸应建在弯曲河段的凹岸顶点偏下的地方。

引水方向与河道主流夹角应小于30。

,分洪闸宜建在弯曲河段的凹岸或顺直河段的深槽一侧。

闸孔设计:

包括堰型、堰顶或底板高程、单孔尺寸和闸室总宽度。

ⅰ、堰型选择条件:

堰型有宽顶堰、实用堰两种,以宽顶堰最常用,只有在上游水位高。

为限制单宽流量需要抬高堰顶时,才采用实用堰型。

ⅱ、闸底板高程的选定:

闸底板定的太低,单宽流量加大,闸室宽度小,但也增加了下游消能防冲工程量;闸底板过高时,单宽流量小,闸室宽度增大。

一般情况下,拦河闸底板与河床平;进水闸在满足引用流量条件下可适当高些,防止推物质进入渠道。

排水闸底板可适当低些,节制闸应与原床面相平。

ⅲ、闸孔总净宽度:

当为堰流时L。

=错误!

嵌入对象无效。

式中Q——设计流量m3/s

L。

——闸孔总净宽度m

σεm——淹没、侧收缩、流量系数。

查有关规范

当孔流时L。

式中Q——设计流量m3/s

L。

——闸孔总净宽度m

——淹没、流量系数

a——胸墙下孔口高度m(其他同前)

如果L。

过大,采用多孔水闸形式。

水闸防渗、排水设计:

ⅰ、防渗长度计算:

L≥CH式中:

L——防渗长m,H——上下游水位差m,C——渗径系数,见下表2

ⅱ、地下轮廓布置:

地下防渗工程布置的原则是上游堵、下游排。

具体作法是:

上游采用水平防渗或垂直防渗,如铺盖、齿墙、板桩、灌浆帷幕。

渗径系数和容许坡降表

工程条件

地基类型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中砾

细砾

粗砾

卵石

轻粉质砂壤土

砂壤土

壤土

粘土

C

9~13

7~9

5~9

4~5

3~4

2.5~3

7~9

5~7

3~5

2~3

J

0.11~0.08

0.14~0.11

0.2~0.14

0.25~0.20

0.33~0.25

0.4~0.35

0.14~0.11

0.2~0.14

0.33~0.20

0.5~0.33

C

4~7

3~4

J

0.25~0.14

0.33~0.25

用以延长渗径、减小底板渗压,降低渗流坡降;在下游设排水反滤设施,如面层排水、排水孔、减压井、防止出口发生渗流变形。

一般情况下,对于粘性地基,不易发生出口管涌破坏,由于底板与地基间摩擦系数小,在布置轮廓时注意减小底板渗压,保证闸室抗滑安全。

上游采用水平防渗适宜,粘土地基一般不作板桩。

对于砂性地基,重点考虑渗流变形问题和减少渗漏为主,上游以铺盖和板桩结合,排水布置在消力池下。

ⅲ、渗流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有流网法、阻力系数法和直线法。

中小型水闸可采用直线法,任一点的渗透压强hx按比例求出。

ⅳ、防渗排水设施:

铺盖:

有粘土、沥青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小型水闸多作粘土。

铺盖、粘土材料应比地基土的渗透系数小100倍以上。

铺盖的长度应为闸上水头的2~4倍。

铺盖厚度:

δ>

最小不小于0.5~0.75m。

齿墙:

在底板上下游作齿墙,可延长渗径,也可增加闸室稳定性。

排水设施一般用1~2cm卵石、砾石平铺在护坦或海漫底下厚度0.2~0.3m。

、水闸的消能防冲设计:

ⅰ、底流消能工程设计:

水跃淹没度要求1.05~1.1。

当尾水深等于跃后水深时,采用池后消力坎形式;当尾水深小于跃后水深1.0~1.5m时,宜降低护坦形成消力池;当小于1.5~3.0m时,采用综合式消力池;当小于3m以上时,采用多级消能。

ⅱ、海漫设计:

一般选材干砌石。

其长度L=K2

(m),式中K2为土质系数:

粉砂、细砂时取13~15,中粗砂、壤土时取10~12,粘土取6~7,q为单宽流量,H为上游下游水位差,m。

、闸室构造设计:

对于多孔水闸,为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陷,将闸室分为若干段,每两孔或三孔为一个沉陷段,沉陷段设在闸墩中间,闸墩和底板为整体式闸室。

当地基好时,闸墩和底板作成分离式闸室。

闸室顺水流方向长度,对于砂砾石地基取(1.5~2.0)H;砂土或砂壤土取(2.0~2.5)H;粘壤土取(2.0~3.0)H;粘土取(2.5~3.5)H;闸底板厚一般取1.0~2.0;小型水闸不得小于0.3m。

、闸室稳定计算:

一般取一个沉陷段进行计算。

抗滑稳定要求K=1.05~1.2

小闸室上下游地基反力比值y=

≤2~3。

、闸室结构设计:

一般将其分解为若干部件分别计算,但应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ⅰ、底板:

对于地基相对紧密度Dr>0.5时,可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当Dr≤0.5的非粘性地基,小型水闸采用倒置梁法。

倒置梁法是假定地基反力沿闸室水流方向呈直线分布,垂直水流方向为均匀荷载,闸墩作为支座,按连续梁计算底板内力。

ⅱ、闸墩:

闸墩作为固接于底板上的悬臂结构计算。

、两岸连接建筑物:

包括上下游翼墙和边墩。

上下游翼墙作用除挡土外,还要平顺导流。

一般作成重力式、悬臂式等。

重力式设计参照梯田坎设计,悬臂式按嵌入底板的悬臂梁设计。

C、跌水陡槽设渡槽、倒虹吸、涵管设计(另附)

D、渠道防渗衬砌设计

、土料防渗设计:

一般采用灰土或三合土。

灰土比为1:

3~1.8,厚度10~20cm,土的施工含水率为20~30%,三合土比例为:

石灰:

砂:

粘土=1:

3:

2,也有采用1:

1:

4,拌和后堆放7~10天再铺分层铺料、锤实,厚度10~20cm。

、石料防渗衬砌设计:

有干砌勾缝的方法:

砌石体下加铺一层5cm厚

的砂浆垫层。

将切石方法,一般采用垫浆与灌浆相结合的方法。

浆砌卵石时一般采用挤浆的方法,卵石立砌。

③混凝土防渗衬砌:

断石边坡系数1.0-1.25,衬砌混凝土板有现浇和预制两中,材料又分素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最小厚度7-8㎝混凝土强度采用C10-C20。

④塑料薄瞙防渗,一般采用聚乙烯塑膜厚度为0.15-0.22㎜,保护层采用素土﹑沙卵石水泥土均可,保护层厚度δ=h/12+25.49(h为渠道水深)

B﹑管道输配水工程设计

a﹑管道系统由管道,管件及附属建筑物连接而形成的,灌溉管道系统有三种类型:

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按在系统中的作用不同,又有一级﹑二级﹑三级管道系统。

我国目前单井或小型灌区都是采用移动式渠道系统,采用一级或二级(干﹑支灌)地面软管,面积稍大些的井群或水泵灌溉区,主要采用半固定式系统,三级管道干支管为地埋暗管,农管为地石移动软管。

b﹑管道系统的布置︰

1﹑布置原则︰

①管道系统布置应与水流﹑道路﹑林带﹑供电线路﹑排水沟等相结合。

②充分考虑自然地形坡度提供的自然水头的利用。

③单井或小型抽水灌溉首先考虑采用移动式管道系统稍大些的灌溉可采用半固定式。

④管道系统布置应力求管线长度最短,控制面积最大。

管路物无过多的转弯和起伏,应避免逆坡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