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描写方法多样.docx
《记叙文写作之描写方法多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写作之描写方法多样.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写作之描写方法多样
记叙文写作之
描写方法多样
【小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方法。
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才能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方法说略】
一、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又称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面容、神态、表情、姿态、身材、衣饰、风度乃至言谈举止、或哭或笑的描写。
外貌可通过其特征作直观的客观描写,亦可间接进行个性烘托,通过作者主观感受或其他人物的反应来写;既可用粗线条作轮廓勾画,也可以用浓墨重彩进行细致描绘;既可作静态描写,也可作动态描写。
1.选重点。
要根据作文的内容、写作目的,有重点地选择某一方面来描写,要突出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部分,好的外貌描写着墨不必过多,甚至只有一两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如果漫无目的为描写而描写,无论写得多么生动形象,也只能是败笔。
2.抓特征。
外貌描写最忌两点:
一是概念化,脸谱化。
二是语言贫乏,陈词滥调。
要注意观察,善于区别,抓住特征,写出不同。
3.写变化。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物的成长,人们的外貌也在发生变化。
如果能注意到文章的前后照应,写出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变化,就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这样,人物在读者的脑海里,不只是静止的一帧照片,而是富有活力的人物形象了。
不光要写得形似,还要力求传神。
二、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一般采取独白和对话两种手法。
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交谈。
语言描写既可直接反映人物的思想特征,又可借人物的语言来说明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及间接地描写其它的人、事、景物。
1.优选语言。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先后用了藤野的6次对话。
事实上,在听藤野讲课、辅导以至日常交谈及最后告别时,鲁迅肯定听藤野讲过很多话。
但是作为一篇短文,既不可能也完全没必要把人物所说过的话全部写出来。
此时要优选语言,把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话语选出,经适当加工后写入文内。
要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不能让所有的人说同样的话,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去代替人物说话。
2.神态配合。
以语气、语调、神态配合对话的描写,常常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出人物的真情实感。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写藤野说话时,十分注意他的语气、神情。
两者配合就可了解说话人当时的内心活动和说话时的感情色彩。
当然,运用神态配合法,应当为突出人物个性,而不是无的放矢,滥加渲染。
3.侧面描写。
即借助他人的话语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对话描写方法。
他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很能提示人物个性的,比人物本身的对话还具有说服力。
运用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
4.前后变化。
如果我们能写出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语言前后的典型变化,就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他的语言先后变了六次,他忽而凶神恶煞,忽而奴颜婢膝。
作者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逐层深入地刻画了这个“变色龙”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谄上欺下的丑态,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
三、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
这种方法是表现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
1.回顾描摹。
写作前,要回顾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作所为。
特别是那些令人难以忘却的动作举止,在某件事全过程中的一举一动……抓住几个主要环节,细细描摹。
动作描写要抓住人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动作。
如果信手乱写,必然写不出真实感人的人物。
2.借助修辞。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借助比喻、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来刻划人物动作。
读过《故乡》的人,都不会忘记鲁迅先生笔下杨二嫂的形象。
鲁迅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描写杨二嫂的动作,十分形象生动。
3.精选动词。
刻画人物动作时,特别是刻画细腻动作和无声动作时,要注意精选动词,力求描写得准确。
如《药》里刽子手把人血馒头交给老栓时的一连串动作是这样描写的: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用连续性的九个动词,一个惯于做这路交易的刽子手横蛮、凶狠、残忍的罪恶形象跃然纸上。
4.加修饰词语。
在动词前后加上修饰性词语,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表达出来。
如一个“跳”字所表达的动作,前后所加的修饰词语不同,所描绘的形象就有区别。
四、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
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
1.连串式描写。
在文章中,连续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
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2.情景式描写。
把内心的“情”,自然地渗透到外物之中,这就是“融情入境”。
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会情景合一、水乳交融。
3.对比式描写。
即将人物在不同年代、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感受,通过景物体现出来。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4.梦幻式描写。
即“以虚衬实”的写法,就是用虚幻的景物来衬出现实社会,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或期待。
五、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心理状态、思想活动的描写。
心理描写的方法一般有:
1.独白法。
即人物直接倾吐自己内心的方法。
往往在人物感情比较激动的时候采用这种方式。
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内心独白必须符合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和当事人的思想品格,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随意贬低,不要失去真实感。
2.描述法。
即作者对人物心理作客观描绘的方法。
作者一般是以第三人称描述人物的心理。
这是一种动态的写法,即描写人物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环境中的复杂心情。
心理描写应注意:
1.写清心理活动的过程。
要注意前有伏笔铺垫,后有交代呼应,不能异军突起,也不能有头无尾,应全文贯通。
2.心理描写不能模式化。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进行。
3.全面了解人物。
下笔之前要对所要写的人物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思想状况和特定环境,要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标杆作文】
秋天的梧桐
姚丽梅
秋来了,梧桐叶黄了;秋深了,梧桐叶落了。
那片片的叶子在空中荡着荡着,终于逃不过同一种命运。
只不过是高贵一点的落在庭院里,溪水中,菊花圃上;卑贱一些的混在污泥里,那点点的黄裸在黑中,直到渐渐消失与污浊溶为一体。
父亲是杀猪的。
冬天时候,父亲身上的猪油和冰凌结在一起,明晃晃的,可当镜子照,大雨靴一年到头地穿,时常带着猪粪,猪血。
家中除了吃饭后刚刷过的碗和过年时刚做好的新衣,没有干净的东西;到了夏天,孩子最大的快乐是在到处飞舞着苍蝇的煮肉作坊里寻一块发粘的肉,跑着,告诉父亲,在他点头后飞奔到磕骨头的母亲身边,缠她把肉再绘一次锅,于是就有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的“丰盛”的晚餐。
父亲也会即兴端两盅酒,这时会有长着长腿的大花蚊子落在我赤着的胳膊上,“啪”父亲总是眼尖,拍完蚊子,他总会嗅嗅手上的血说,“叮丫头之前,叮过猪的。
”于是我们便哈哈大笑。
父亲忙着收完棒子,就又操起杀猪的营生。
我虽是女孩家,却出落得并不如水。
猪狂叫挣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我是从不怕的。
隔壁念佛吃斋的七婆说:
“一口猪也是一条命,像你这样见了如来佛祖要报应的。
况且那猪也是天蓬元帅的子孙。
”但是我的命运不允许我去怜悯天蓬元帅的后裔,只在它即死的悲哀中盼它早死。
梧桐叶满院子飘的早晨,父亲早早地起床,到邻村或邻村的邻村去叫猪,母亲随后起来刷锅,涮粘布,煮肉硝,我们从不敢窝在被子里睡觉。
弟弟们出去背引火的柴,我坐在门洞里缝灌丸子的布袋。
猪叫回来,父亲把它放在院子里跑,它并不知自己的一生就要了结,见了当院的梧桐树似乎很快乐,用嘴头拱着树皮,用前腿刨树下的土。
父亲磨完刀子,隔着墙叫七婆的儿子来打下手。
七婆听见叫会说:
“造孽呀!
”直到母亲拿一挂猪肠给七婆儿媳妇,我们的耳根才会清静。
猪血流了满地,这时节各处已绝迹的苍蝇似乎都飞到了这个小院儿和鸡们狗们分享着秋日的快乐。
黑天把太阳吞到肚子里时,肉香就溢满了空气,弟弟们抱柴忙活着,鸡早已上了梧桐树,一个个垂着头。
母亲和我择韭菜,准备和油渣拌饺子馅,我不时停下忙活的手,用鼻子深吸空气中的香,刚才还“咕噜噜”叫的肚子给这么一哄也就不饿了。
夜深了,秋天后半夜天气很凉。
孩子们早已睡熟了。
父亲会拿条小板凳坐在当院,点上一支烟,听梧桐叶子沙沙的响。
日子慢慢地过着,我长大了,知道了“秋桐”这样好听的名字,还背过了“秋色老梧桐”这样美的句子,弟弟们一个个生着黝黑的脸和健美的肌肉,他们可以继承父亲的行当,继续走上他的路。
父亲老了,他在梧桐树下反复地唠叨着:
“你们的祖爷爷和这树一样大。
”
秋来了,梧桐叶黄了;秋深了,梧桐叶落了。
那飘了一地的叶啊!
又有谁会把你拾起、擦净夹在一本书里珍藏起来呢?
【简评】
那个梧桐叶飘飞的庭院,那个身上时常带着猪粪猪血、粗犷中有着由爱而生的幽默的父亲,那个念佛吃斋、儿媳妇收到猪肠才会闭嘴的邻家七婆,那些临死之前还在精力充沛地拱梧桐树的猪,那些围着猪血快乐飞舞的苍蝇和蚊子……艰辛的童年在一家人的相濡以沫中静静流淌,琐碎的日子最终沉淀为了珍贵的记忆。
作者把肖像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段综合运用,没有浓墨重彩,只有恰到好处。
【习作展示】
爷儿俩
贾明
“吧嗒,吧嗒……”老宽蹲在地垄上,嘴里叨着一杆一尺来长的烟袋,每吸一口,两腮便深深地陷进去,随即,一股白烟从他慢慢启开的嘴角涌出来。
开始是浓浓的一团,不一会儿,就四散开来,再也看不见了。
夕阳远远地挂在柳树梢上,红彤彤的。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老宽气咻咻地从儿子的办公室里挤出来。
儿子今年三十多了,去年从部队回来,接替了老宽的村长职务。
“爹!
”儿子紧跟着追了出来。
“别叫我爹!
”老宽没扭头,甩出这句话,径直走了。
老宽坐在炕沿上盯着烟袋锅发呆。
每吸一口,烟袋锅便成了灶膛,小火星在回旋的气流中跳跃着,飞向四周,转眼便失去了光芒,成为灰黑色的斑点,随风飘去。
“爹,咱商量点事儿。
”昨天下午,儿子很早就回了家,往炕沿上一靠说。
“等会儿,秀英那头怎样了?
估计差不多了吧!
俺和你娘琢磨着明儿再去邻村吴婆那儿问问,到底是不是男孩。
那天,她说这次准是。
”
“爹,我是说……”
“我知道,你是说——你也想要个儿子,嗯,有种!
这次乡里还算办了件实事儿,记着俺老宽,分给咱家这个指标。
再等上一阵子,俺老宽也要抱孙子喽!
”
“爹,我是说……”儿子抬起头,看到爹满脸的喜悦和耳边那块打日本鬼子时留下的伤疤,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转身出了里屋。
身后,响起老宽沙哑的《朝阳沟》。
儿子一抬头,秀英早在门口等着了,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说:
“爹同意啦?
”他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小声说:
“咱们走吧!
”
夕阳快要落山了,西边的天染得通红。
老宽一吸,烟早灭了,烟袋锅里只剩下黑乎乎的一堆。
他一转烟嘴,用力一吹,烟灰飞了出去。
他颤抖着抽出烟袋,抓出一撮儿烟末,用那不怕烫的老手装好,点着,又吸了起来。
那的确称得上是一双老手。
大半辈子和枪杆子、土坷垃较量,那双手变得又粗又短,上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棱角,每一条手纹里都能闻到一股麦粒的清香,都记载着一段让人伸大拇指的往事。
今天下午,当满载着要到乡卫生所做绝育手术的人的车子刚要发动的时候,老宽急冲冲地跑来了,他进门就嚷道:
“别开车,别开车,谁敢开我就砸折他的腿。
”
“爹,您这是干什么!
”儿子赶紧跑过来。
这时,又过来几个村干部,几个人一拥把老宽挤到了屋里。
儿子冲秘书一使眼色,秘书跑了出去。
“爹,您先坐下听我……”儿子刚说到这儿,只见爹的手在空中一挥,就觉得耳边突然一辣,他好像听到远处渐渐传来的伐木的声音,又觉得像是一棵非常粗大的树被雷电从正中间一下子劈开。
他猛地抖了一下,耳中似钻进了几千只蜜蜂,一齐扇动着翅膀。
他扭过头去,一颗泪珠顺着脸颊滚了下来。
他觉得自己很委屈,他甚至想冲上去和爹大嚷一通:
“你想要孙子,难道我不想要儿子吗?
一儿一女该多好啊。
可你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我,我能带这个头吗?
”
他终究没说出这些话,只是慢慢地倒了一杯水,双手捧着放在爹身边的桌子上。
“孩子,”爹哭了,“你就听爹这一次吧,俺没让你犯错误,这个指标是上面分下来的。
”眼泪顺着老宽脸上粗糙的纹道淌着,就像山里的沟渠在山洪到来时都溢得满满的一样,一下子,他脸上的每一块田地都被雨水润透了。
儿子只是摇头,没有说什么,但他心里明白,虽说这个指标是上级分下来的,是合法的,但是村里还有不少人因没有指标而想不通啊!
我身为党员,应把方便让给别人才是呀。
夕阳的最后一轮光圈消失在地平线上,大地又重新变为一团混沌。
村子的上空泛起薄薄的炊烟,仿佛仙境一般。
老宽吸完最后一口烟,把烟袋锅在鞋底上磕了磕,缠起来别在腰间,他转过身,看见儿子站在身后。
“爹,我……”
“别说了,老子不怨你,老子也是党员,也应支持你的工作。
可是老子多想抱孙子啊!
”说完,背起手走了。
身后那只烟袋在腰间荡来荡去……
【简评】
文章表现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了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段,细腻生动;文章结构安排紧凑。
全文的主干是:
老宽蹲在地垄上吸着旱烟思考问题,不知什么时候儿子来到身后。
而主要情节则穿插在这一过程中,紧凑而集中;线索设置清晰。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步步推进,把前前后后发生的事件都安排在这一段时间,清晰明了;人物性格鲜明。
儿子有新思想新观念,是新一代村干部的形象;父亲是略带落后思想的老一代村干部的形象,性格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