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部编本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新教材人教部编本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人教部编本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材人教部编本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部编本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部编本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
《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
过夜。
新市:
地名
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指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
有什么特点?
篱落:
篱笆。
疏疏:
稀疏。
径:
小路。
深:
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
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
树头
理解:
树头:
树枝头。
未:
没有。
阴:
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
(因为叶子未长大)。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
(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板书:
儿童黄蝶菜花
走:
跑。
急走:
快跑
诗意: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
地方。
寻:
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
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
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
喜爱
【板书设计】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
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
黄(绿)(黄)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图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3、为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编写小故事。
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
白天。
②耘:
除草。
③耘田:
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
不懂。
⑦供:
参加。
⑧耕织:
耕田织布。
⑨傍:
靠近。
⑩桑阴:
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
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板书: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
词有各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
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
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
注意:
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
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
“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
提示: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
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
同学们读得真好!
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
评价。
3、小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词也一样。
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
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村居》一诗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以疑促思”的教学思路。
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
有的学生说喜欢“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这是意料之中的,孩子们爱放风筝嘛。
也有学生说喜欢“草长莺飞二月天”一句,也不足为怪,草啊,莺啊,都是春天里美丽的景物。
突然,一个学生说喜欢“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
于是,我引导他联系旧知,问:
“这句诗和学过的哪首诗描写的同是春天的景物?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咏柳》。
”我不失时机地说:
“《咏柳》写出了柳树之绿,这句诗写出了柳树的什么?
”“柳树醉了。
”“柳树为什么会醉呢?
”“因为它陶醉在春天的美景里了。
”“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吗?
”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潜能被激发了,学生对春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