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2718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docx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

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资本市场在很多方面还是非常落后的,具体表现在市场化机制、市场文化和市场结构等多个方面。

  举个例子说一下市场文化。

全球比较成熟的市场文化,平均换手率大致是100%,一只股票一年倒腾一次;韩国市场比较夸张,换手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韩国人比较投机。

  有多么投机?

韩国人搞了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后,创造性地放到超市卖。

你去买洗发膏,售货员会问你要不要股指期货。

一下子,韩国的股指期权交易量达到全球交易量的60%。

所以每次国际上发生金融危机,韩国市场一定是亚洲第一个出问题,为什么?

韩国市场太投机。

  但韩国人碰到中国人,小巫见大巫。

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平均换手率是927%,深圳证券交易所换手率是987%。

老百姓不放弃任何的赚钱和套利机会,天天勤勤恳恳参与资本市场。

中国人推出股指期货产品,交易了20天,交易量超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总和。

  这样一个市场,好的一面,是有无穷的动力,人民群众有热情。

一个市场没有热情、没有流动性不称其为市场,太有热情,流动性太高,则可能会崩溃,所以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怎样合理引导这样一个市场健康发展?

对监管者、对每个市场参与者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

  资本市场在经济转型中必须担当重任,而这个市场又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有这样的特点,也还有很多的不足。

那么怎么办?

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去不断改进:

一、提高市场效率;二、扩展市场边界;三、推进国际化进程。

  提高市场效率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发行体制。

中国经济今天有一个结构性的缺陷,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方面有大量的企业要融资,成千上万的企业哭着喊着要融资、要上市,另一方面,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哭着喊着排队买房子,找不到投资机会。

这有点像中国社会另外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有成千上万的大龄男青年,另一方面,有成千上万的大龄女青年,就是都找不到对象。

为什么?

中介不发达。

中介是谁?

就是市场,资本市场。

前一阵我去浙江开会,当地的领导和我们吃饭,说浙江有个怪现象。

改革开放的初期,全中国人都欢迎浙江人,浙江人有钱,来投资。

但是现在全国人民都怕浙江人,浙江人炒房子,把房地产市场炒垮了;炒矿山,把矿山炒塌了;现在开始炒棉花、绿豆,搞得国家统计局很紧张。

我在浙江参加一个金融论坛,我和他们说,你们浙江人有意思,改革开放30年好不容易挣了些钱,非要到山西去炒煤矿,你们家的邻居就可能在创业,可能就是下一个马云。

因为没有这笔投资,就失去了成为马云的机会。

而你因为没有投资于他,就失去了分享下一个马云的成功机会。

所以,这些浙江资金的出路在哪里?

无非是PE、OTC、资本市场。

推动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除此以外,还要完善并购机制、丰富交易品种、防范系统风险。

在美国历史上的重工业化时期,曾经出现过大量的并购,到了成熟期,2000年前后,一年的并购案例在5000起左右。

今天,我们的并购举步维艰,各种制度安排都不是很有利于市场化的并购。

河北省的钢厂把河南的钢厂并购了,河南有什么好处?

GDP少了,税收没有了,干部不能安排了。

所以可以想见会有很大的阻挠。

我想,这个市场的并购,可能应该是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共同推动,才能顺利推进下去。

  扩展市场边界

  2009年推出了创业板。

创业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有各种各样的评论,这很正常,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种关注也使得创业板市场得以继续改革、完善。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生活当中发生过两件大事:

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版图;二是1971年美国推出纳斯达克市场,引领了唯一一个大国经济从制造业走向了创新经济(310358,基金吧)。

2009中国推出创业板,会有同样的效果。

10年后中国的GE,可能就出现在这个市场上。

  场外交易市场也要加快建设。

现在中国股份制公司有12万家,上市的也就2000家多一点,如果证监会的同志不吃饭、不睡觉,使之翻上十倍,达到2万家,那还有10万家。

从市场化结构来看,也不是很合理。

  美国资本市场经过将近两百年的演进,纽交所达到2800家上市公司,纳斯达克有3100家,报价牌市场有4000家,粉单市场有9000家,灰色市场有6万家,底下还有portalmarket。

我们的结构正好相反,主板有1500家上市公司,中小板有500家,创业板则是131家,中关村代办转让系统115家,下面没有了。

  我们是一个倒金字塔悬在空中。

尽管这样的结构是因为这个市场的发展路径所致,但如果一个国家博士后特别多,却没有小学生,这样一个结构是很不稳定的,不利于长期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加快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

还有债券市场、PE市场的建设。

  推进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越来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是行业自身的要求,我们制定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和券商、基金公司分别在深圳、上海两地座谈,两地的机构不约而同提出的第一条都是主动要求国际化。

为什么?

到了这个阶段了。

  发生金融危机雷曼倒下的时候,中国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总,给我们一个券商打电话,说你们为什么不收购雷曼?

这个券商,应该说是中国第一流的券商,它的老总和我们说,当时他心中一阵苦笑,别人可能觉得我们挺光鲜的,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有多差。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雷曼随后被野村收购,野村收购两年后的今天,雷曼的人在管着野村的人,为什么?

因为野村的人不懂国际业务。

  二是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倒逼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中国经济走向国际,过去几年发生了两件事,一次成功,一次是失败。

  失败了的是中铝收购力拓,完败告终,国内舆论一片哗然,说“帝国主义”耍了很多阴谋。

“帝国主义”是肯定要耍阴谋的,它不是白求恩,关键是我们怎么应对。

应对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力拓聘请了全球最好的五个国际投行,我们没有请国际投行,我们请国内投行。

所以,中铝出海已经注定要失败。

为什么?

没有资讯,不会定价,能不失败吗?

  吉利收购沃尔沃,倒是成功了。

在最后22亿美元的融资方案中,有商业银行,有美国的高盛,独独不见中国资本市场的金融机构的半点身影。

  所以说,中国资本市场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还任重道远。

  

中国需要积极的股市政策

盘点2010的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最耐人寻味的应该是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中国A股市场全球涨幅排名倒数第二,但这也并未妨碍2010年中国股市稳稳坐上IPO融资额世界第一的“宝座”。

如此强烈的反差下,我们应该反思的东西很多:

反思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下的先天不足?

反思外延式发展的弊端?

还是反思制度设计的缺陷和薄弱?

抑或反思投资者的教育……  2011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积极”财政政策在税收政策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后退”效果,面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求,最需要的是积极的股市政策。

当今世界,没有强大的证券市场谈不上强大的金融,而没有金融的强大谈不上经济的强大。

  股市积极政策的核心在于:

一、通过股市积极政策的引导,还原股市正确定位,从“以融资为中心”转向“以投资为中心”;二、通过股市积极政策的引导,减弱非理性“预期”因素对股市基本面与股市走势关联度的严重干扰;三、积极的股市政策应该是一个系统全面而长远的政策,而不是所谓零打碎敲的权宜之计。

  股市积极政策的关键还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

如货币政策的实施不能狭隘到只进行通胀预期管理一个功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各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应该考虑“全局性”、“客观性”以及“协调性”问题。

  具体来看,从战略到战术层面,股市积极政策应至少包括:

  1、正确定位股市,把资本市场真正建设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合理利用充足的流动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

切实落实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承诺。

  2、客观看待股市的风险场所,鼓励合法合理的投机。

没有投机的股市是不健康的股市,投机者实际上也是市场风险的对冲者。

  3、要摆脱股市“不温不火”就“挺好”的惯性思维,更不能“管涨不管跌”。

在股市剧烈波动和股市低迷时适当表态稳定市场并不违背市场原则,这在成熟资本市场也并不少见。

  4、要平等对待市场所有参与方。

给予中小投资者积极的关注和保护,逐步淡化参与主体所有制区别意义,回归证券市场的真正平等。

  5、各有关部门在出台各项措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可能反应尤其是负面反应,统一部署切实落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6、确定单边征收印花税和税率50年不动摇,为股市树立明朗的预期;取消红利税。

目前上市公司已经交过所得税,对股东分红再次征税加重了投资者的负担,也不利于价值理念的倡导;尽快推出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

强制分红将有利于培养价值公司的发现和价值投资理念的推广,加强对二级市场股东的保护力度。

  7、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建立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OTC市场、粉红单市场等一系列市场体系。

  8、加快发行制度的改革,先彻底放开保荐人供给,最终过渡到对责权利严重不对等的保荐人制度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真正过渡到注册制。

  9、加快交易制度的改革,尝试恢复T+0制度,试行做市商制度。

资本市场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分析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以美国华尔街雷曼兄弟公司等国际知名金融企业的消失为标志,范围遍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及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并不断演变。

  当前,世界经济及金融市场正逐步走出阴霾,但未来走向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国际货币体系重构、贸易结构调整、流动性泛滥、气候变暖、各国公共债务约束以及全球金融发展模式修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共识或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期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多次陷入僵局,更是凸显了在加速的全球化时代,多极博弈格局的复杂性和世界经济重返平稳增长轨道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一)全球经济增长艰难重启,危机挑战国际经济发展  既有模式迄今为止,本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打击已被公认为是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

在危机的低谷,全球工业生产较最高峰时下滑了12%,全球贸易活动下滑20%。

美国经济出现26年来最大季度跌幅,欧盟经济累计萎缩幅度超过前三次衰退的总和,27个成员国中有26个陷入衰退。

2008年,仅美国和欧盟地区的消费需求就下降了1.15万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GDP的1.9%。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金融危机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二战以来逐步形成的国际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模式。

美国汽车业三巨头中的两家被迫破产重组,世界航空、海运、机械、化工等产业损失严重。

危机后,依靠过度和超前消费拉动的石化产业和依靠高碳排放支撑的传统制造业将更加举步维艰,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瓶颈。

与此同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网络、通信、IT和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出强于传统制造业的抵御危机的能力;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也逐渐受到各国重视。

但总体而言,现有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和发展模式是在前几次工业革命和科技浪潮的基础上长期演化而成,“新经济”距离真正取代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发动机还为时尚远,尤其是“绿色经济”能否担当成为世界经济下一个增长极的重任还存在很大变数,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仍道路漫长。

  在此背景下,虽然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2009年先后出现企稳复苏的迹象(据估计2010年美国GDP将保持2%左右的增长,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增速也有望由负转正),但仍旧未能改变各国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局面。

据统计,美国失业率已由2008年底的7.2%大幅窜升至2009年10月的10.2%,创下26年来的新高。

同期,欧盟和日本的失业率分别为9.3%和5.1%,也处于历史高位。

尽管美国和日本最新的失业率数据有所下降,但其就业岗位主要来自于政府经济救援计划中刺激力度较大的服务业和医疗保健行业,而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继续大幅下滑。

据有关经济学家预测,即使美国出现强劲复苏,失业率也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回到危机前的水平(5%)。

而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必然会抑制欧美国家的居民消费能力,给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市场逐步走出低谷,不良资产和债务危机仍旧威胁全球金融稳定和安全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十多年里,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到2007年底,全球金融资产的名义价值达到当年全球实体经济规模的16倍,而1998年这个比值仅为6.2倍。

然而,金融危机再次说明,脱离实体经济真实需求的金融过度膨胀必然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危机的强烈冲击下,世界金融市场遭到巨大打击。

2008年末,全球股票市值较高峰时几乎下跌了一半,金融衍生产品名义价值减少了24.6万亿美元,债券市场的增幅从2007年的15.8%大幅放缓到5.8%(且增长全部来自各国政府发行的国债)。

2009年底,除股票市场借助各国宽松政策不同程度地回暖之外,债券市场仍然只有国债有较大规模发行,公司债及资产抵押债券的发行几乎停滞,与此同时,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大大缩减。

几乎所有新兴市场都卷入了危机,部分国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在短时间内暴跌30~50%。

据IMF最新估算,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业损失可能高达4万亿美元,远超此前评估。

2009年随着各国经济振兴计划的逐步实施,不少金融机构盈利表现好转,但总体而言,全球金融市场仍处于波动之中,距离真正摆脱危机重新健康发展为时尚远。

以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为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估计,从2007年危机爆发到2010年,全球银行业将发生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总计可能接近3万亿美元。

截至目前,全球银行业已经处理了1.5万亿美元左右的不良资产,还有约1.3万亿美元等待处理,在银行业没有彻底清理不良资产以前,世界金融市场难以真正稳定下来。

未来几年中,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确保市场的稳定。

  此外,危机余波未了,近期迪拜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希腊和墨西哥的主权债务信用也先后遭到评级机构的降级。

尽管这几个经济体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债务规模都不是很大,引发新一轮市场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对全球金融市场也不会构成实质性影响,但是,接连不断的债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恢复发展的不确定性。

  (三)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体系发展和监管方式深刻变革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的进程中发生的波及几乎所有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一次全方位裂变,它必然引发人们对于既有经济、金融,乃至社会发展模式的反思。

迈上经济复苏崎岖之路的世界各国,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高杠杆和高效率的传统金融发展目标与金融稳定之间、大规模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极大丰富与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把控之间、放松管制以寻求宽松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和保持适当的监管力度之间,以及与此几乎同时显现的,人类追求高歌猛进式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与寻求更加可持续发展路径和维系和谐地球生态之间,艰难地去寻求新的平衡。

尽管在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政府干预和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和金融避免了更大程度上的重创,但是随着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的逐步企稳,全球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格局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深刻的变革。

金融业整体规模收缩,金融业务和服务更加贴近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目标,金融业产品的结构性调整,金融机构盈利模式的变化等等,都将给未来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已经在进行之中的全球格局的变化。

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更多地从西半球转向东半球和新兴经济体,金融业重心的转移也将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危机发生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监管改革方案,其中一些重要变化应当引起关注。

首先,监管理念的重大转变。

更加强调在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加强监管,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监管模式的调整。

各国分别针对原先金融监管体系中机构重叠、监管真空和监管缺位等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正。

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政府提出增加金融服务监督管理委员会、消费者金融保护署等机构,为未来系统性改革做初步的准备。

第三,监管边界的扩大和监管标准的统一。

各国普遍达成共识,要将监管范围扩大到对所有金融系统安全产生潜在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并对类似金融产品实施标准统一的监管。

第四,更加强调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欧美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普遍强调了对系统性风险的评估、监测与防范。

最后,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危机后各国出台监管改革方案对原有监管体制进行修正,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对资本市场管制的加强,相反,而是为了在维护市场稳定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

  二、国内经济与金融形势分析  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使中国经济在全球性衰退中率先实现总体回升。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出,我国经济继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宏观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促转变”、“调结构”任重道远,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有待增强。

  

(一)经济企稳回升领先全球,2010年将保持较快增长  1、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  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主要国家经济大幅衰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严重困难。

2008年第三季度以后经济加速下滑,1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出现了多年不遇的负增长,同比下降9.1%,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8%和6.1%。

进入2009年年中,中国经济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强力刺激下,成功地扭转了经济下滑的态势,使三季度增长达到8.9%。

复苏强度明显强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呈现“V”型走势,GDP全年成功实现“保八”。

2、2010年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在政策层面,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投资层面,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财政投资1.18万亿,到目前为止,已落实投资约4000亿元,在2010年还有8000亿元的投资额度可以投入使用,前期铺开的基本建设项目还将继续吸引各方面的后续投资;在消费拉动层面,中央将采取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并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在出口层面,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转暖,加上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外需、促出口的政策,外贸形势正在逐渐好转。

2009年11月,进出口总值月度指标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

展望2010年,市场普遍认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将由负转正,但其最终的贡献程度仍将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步伐。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2010年主要任务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各方面专家普遍预期201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GDP增速在8.5%至10%之间,其中,投资和消费各拉动4~4.5个百分点,出口则有希望由负转正,拉动0.5~1个百分点。

  

(二)增长依赖投资局面未改,促转变、调结构任重道远  尽管2010年经济形势较为乐观,但面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宏观政策面临诸多挑战。

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如何在维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实现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  GDP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格局有待转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需要继续加强。

从我国GDP构成来看,2009年前三季度7.7%的增速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拉动了4个百分点,出口拖累了3.6个百分点。

在出口萎缩的情况下,政府的大规模投资成为过去一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展望未来,欧美经济复苏之路漫长,增长速度将在长时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此次危机前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模式也难以为继,这导致我国对欧美出口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对此,我们需要摆脱原先严重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方面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还需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保证经济发展有持续的活力和竞争力。

2、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  一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污染,资源消耗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等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

与此同时,投资效率水平堪忧。

据有关研究,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GDP所需投入的资本)为6,而1991年到2003年的平均值为4,日本为3。

换言之,近年来,中国为取得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所要使用的资本量有增无减。

经济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二是部分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既有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也有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新兴行业。

这既有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要素价格扭曲以及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也有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行政规划容易导致无序和盲目建设等原因。

  三是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残酷的全球竞争局面。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产品结构、  产业集中度、能耗、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工艺水平以及研发投入方面的竞争力普遍偏低。

以钢铁工业为例,虽然2008年我国钢产量超过5亿吨,自1996年以来,连续12年钢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但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中国钢铁行业的落后产能大约占到行业全部产能的40%,主要来自一些设备落后、耗能高、污染高的小钢厂。

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也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如钢铁行业的板材、管材占钢材比重我国2008年约为50%,而欧美国家早在2001年就达到平均80%;同时,我国大部分制造行业的集中度普遍低下,远远落后于国际同行。

  3、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随后遍及世界各国,在资本和技术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

近年来尤其是危机后,低碳经济和新能源又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热点,但这些产业的市场前景尚不明朗。

目前,对于主导世界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的产业进行研判和预测尚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突破性的进展,未来世界各国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方面的竞争和博弈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三)我国金融体系有效抵御金融危机,为实体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效支持,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

1、我国金融体系为保持经济稳定提供了有效支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体系顶住了外部冲击,为经济回升做出了贡献。

截至2009年11月末,我国累计新增贷款9.21万亿元,同比多增5.06万亿元。

截至2009年底,全年股票市场筹资5056亿元。

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等发行额总计达1.7万亿元。

全年直接融资市场最大的亮点是创业板的平稳顺利推出,使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服务自主创新的基本功能方面又完善了一步,对于激发民间投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2、金融体系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系统冲击不大,但潜在风险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