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x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学习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正确对待传统。
2.把握正反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严密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学习本文既富有文采又通俗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辩证地看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
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前尝试
(一)知识链接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现代学者。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和“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2010年获得第二届“孔子文化奖”。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3年8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二)学法指导
1.阅读全文,结合小标题把握文章大意。
2.辨析信息主次,抓关键词句,筛选出主要信息。
(三)尝试练习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烙印()威慑()一蹴而就()攻讦()
钳制()咀嚼()刮垢()蜕除()
有史可稽()
2.利用字词典或结合注释解释下列成语。
应运而生: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昙花一现:
余风遗响:
销声匿迹:
孤芳自赏:
一蹴而就:
斑驳陆离:
刮垢磨光:
有史可稽:
二、课堂探究
1.综观全文,作者用三个小标题将课文自然分成四个部分,请结合小标题,用自己的话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仿佛”,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该如何理解?
3.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传统文化”的?
4.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实际上我们已经怎样做了?
请分析并举例。
5.“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特点?
6.如何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
7.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三、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A.筛选(sāi)时髦(máo)一大摞(luò)
B.威慑(shè)神赐(cì)褒贬不一(bǎo)
C.稂莠(láng)咀嚼(jué)一蹴而就(cù)
D.蜕除(tuì)烙印(luò)相互攻讦(jié)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妥善斑驳陆离有史可缉
B.钳制抱残守缺刮垢磨光
C.明辨消声匿迹与时具进
D.急据不堪设想孤芳自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信息时代,一切国际国内刚刚发生的事件都成为记者关注的对象,许多新闻一旦过了一定时段,就自然成了明日黄花,失去了应有的新闻价值。
B.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挥而就,即使是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C.每年到了深秋时节,北雁南飞之时,活跃在田间草际的许多昆虫都会销声匿迹,让你难睹它们的身姿。
D.有幸到了一所五星级宾馆,宽大会议室的地毯斑驳陆离,花色各异、规格不一,总经理说这是2008级瑜伽学员自愿捐的。
4.将下列几组动词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传统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感情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
B.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
C.左右控制规定制约支配
D.规定支配左右控制制约
5.课文引言部分明确指出了“传统”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并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①摘抄:
②根据上面摘抄的文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传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6.根据课文第二、三部分,请分别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7.根据课文第二、三部分的相关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第二学时
主要任务:
学习本文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一、学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阅读思考,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尝试练习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找出例句分析欣赏。
二、课堂探究
1.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统观全文,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3.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阅读“财富和包袱”这一部分,以最后三个小节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做到严密论证的。
4.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述方法?
请举例说明。
5.作为学术论文,也并不排除可读性。
可读性就是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的文采追求和通俗表述。
请举例谈谈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那个人才匮乏的时代被视为天之骄子,也就免不了孤芳自赏。
B.基础知识的学习最需要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不下苦功夫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C.与茫茫日月星辰相比,万物生灵皆是昙花一现,人生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D.在年终庆功会上,公司总裁举起酒怀,慷慨陈词:
“愿我们的公司像明日黄花越来越美好!
”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吹响了中国军人的冲锋号,在10万平方公里的重灾区,奋不顾身的救援官兵与死神展开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B.“传统”指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诞生了现在、铸造了过去、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C.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黄色闪电刺破雅典奥运会的红色跑道,中国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横空出世,跑出12秒91的惊人成绩,不仅赢得了金牌,而且刷新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D.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
B.从2008年开始,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在规定发布之前,民意测评机构做了:
“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目,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目”的调查。
C.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D.“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致使许多人无法返乡,“留在他乡过年”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最出乎人们意料的快乐研究结果是,快乐虽然受环境的影响,但环境并不会长期决定一个人的快乐水平。
②“当他们开始为目标而努力时,他们的快乐会加分”,这是贝茨对于行为决定幸福的最初观察。
③用贝茨的话说,那就是“即使谦卑地活着,但如果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会感到快乐”。
④爱丁伯格大学心理学教授摩西•贝茨和他的同事对快乐的研究长达20年,最终发现“结果导向型”的人会最快乐。
⑤因为研究者在对样本分析中发现,有钱的人不一定比穷人快乐,即使有残疾的人也可能会非常快乐。
A.①④③②⑤B.③④①②⑤C.④②①⑤③D.②①③④⑤
5.将下列几组动词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化传统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感情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
B.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
C.左右控制规定制约支配
D.规定支配左右控制制约
四、课堂小结
1.课文主旨:
2.论证方法:
3.语言特点:
五、课后巩固
一、研读1-3自然段,回答问题: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验”是代价巨大的。
2.“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效果?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5—7题。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
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
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
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
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包袱。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持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
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
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
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
这是有史可稽的。
1.为什么说文化传统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民族的沉重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
2.选文第四段把传统看成服装和把传统看成文物,体现出了两种对待传统的态度。
请概括说出这两种态度的特点。
3.根据选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惯、古典文化、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成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
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
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
因此,对后人来就,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
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传统文化而发的。
1.作者为什么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2.如何理解“凡是存在的,都曾经是合理的”这句话的涵义?
3.我们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请举例加以说明。
4.这四段文字读起来很有气势和力量,很容易折服我们,其原因何在?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答案
【学习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正确对待传统。
2.把握正反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进行严密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学习本文既富有文采又通俗形象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辩证地看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
理解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前尝试
(一)知识链接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现代学者。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和“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2010年获得第二届“孔子文化奖”。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3年8月。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二)学法指导
1.阅读全文,结合小标题把握文章大意。
2.辨析信息主次,抓关键词句,筛选出主要信息。
(三)尝试练习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烙印()威慑()一蹴而就()攻讦()
钳制()咀嚼()刮垢()蜕除()
有史可稽()
2.利用字词典或结合注释解释下列成语。
应运而生: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昙花一现:
余风遗响:
销声匿迹:
孤芳自赏:
一蹴而就:
斑驳陆离:
刮垢磨光:
有史可稽:
二、课堂探究
1.综观全文,作者用三个小标题将课文自然分成四个部分,请结合小标题,用自己的话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子部分:
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
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传统文化”部分:
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文化传统”部分:
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四部分,“财富与包袱”部分:
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2.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仿佛”,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该如何理解?
类比。
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所用的词是相同的,语序不同,内涵更不相同,也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样。
3.文章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传统文化”的?
(1)从“传统”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有类于语法分析,前者于后者是修饰关系,“文化”是中心词,意味着落点是文化;
(2)从时间和空间方面去界定,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对应;(3)内容上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这个长短语,从语法关系上看,是偏正短语,落脚在“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上,是可睹的,可以言说的;(4)包含的成分,作者举例加以说明。
实际上,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对于概念加以界定。
4.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实际上我们已经怎样做了?
请分析并举例。
应该怎样做:
分析批判——明辨、确认、接受或拒绝
已经怎样做:
发掘抢救——泥人、书法、皮影戏、面人、风筝、瓷器、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他们做出表率,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这种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可见,社会道德、人伦规范,对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当下遵循的“八荣八耻”,正是对这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为今用——修身克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庸之道,以和为贵
5.“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有何特点?
(1)实质是民族精神。
(2)生活在同一园地的人有同样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从而形成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这种为这同一群人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大行其道,成为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加以时日,文化传统就形成了。
(3)文化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为传统的新成分;受外部世界影响,特别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也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成分。
但不管怎么变化,这一变化是缓慢的。
文化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惰性。
同时还具有民族性、共同性、主导性、兼容性、选择性等特点。
6.如何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
从文中看出“惰性”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7.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因为这是一篇关系型议论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剖析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
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三、课堂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C)
A.筛选(sāi)时髦(máo)一大摞(luò)
B.威慑(shè)神赐(cì)褒贬不一(bǎo)
C.稂莠(láng)咀嚼(jué)一蹴而就(cù)
D.蜕除(tuì)烙印(luò)相互攻讦(jié)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B)
A.妥善斑驳陆离有史可缉
B.钳制抱残守缺刮垢磨光
C.明辨消声匿迹与时具进
D.急据不堪设想孤芳自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B)
A.信息时代,一切国际国内刚刚发生的事件都成为记者关注的对象,许多新闻一旦过了一定时段,就自然成了明日黄花,失去了应有的新闻价值。
B.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挥而就,即使是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C.每年到了深秋时节,北雁南飞之时,活跃在田间草际的许多昆虫都会销声匿迹,让你难睹它们的身姿。
D.有幸到了一所五星级宾馆,宽大会议室的地毯斑驳陆离,花色各异、规格不一,总经理说这是2008级瑜伽学员自愿捐的。
4.将下列几组动词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的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化传统着人们的思维方法,着人们的行为习俗,着人们的感情抒发,着人们的审美趣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制约支配控制左右规定
B.支配制约控制规定左右
C.左右控制规定制约支配
D.规定支配左右控制制约
5.课文引言部分明确指出了“传统”与“文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请找出来并把相关语句摘抄在下面。
①摘抄: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
②根据上面摘抄的文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传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传统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文化是传统的载体,而传统是民族文化的本质与核心。
6.根据课文第二、三部分,请分别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下定义。
传统文化:
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
是从民族的历代生活中产生,从民族的反复实践中成长,并由此形成的民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而构成的民族精神。
7.根据课文第二、三部分的相关内容,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传统文化”落脚于文化,可以表现为文化实体,它随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但只要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落脚在传统,它是一种抽象的民族精神,不具有有形的实体。
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的变化总是缓慢的渐进的。
第二学时
主要任务:
学习本文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一、学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阅读思考,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尝试练习
1.阅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找出例句分析欣赏。
二、课堂探究
1.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
所以说,传统是财富。
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
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2.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