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708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每一项竞争实际上都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

因此,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的三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威主义”、“精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学困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得以有效保障。

长期以来,一些“学困生”被忽视了,许多教师对他们鄙视,甚至认为他们是包袱,总是“怨天忧人”、“自叹命苦”,而没有去关注他们,去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巨大潜能,没有找准最根本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任由他们一步步落后下去,使得广大“潜能生”最终成为了“无能生”,而不是“显能生”。

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应学生家长的口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和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对学生或子女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恐惧、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成为“学困生”。

中高年级此种现象照样出现,新的“学困生”又不断产生。

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等进行研究。

3、质量立校,提升学校形象的需要。

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

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

“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

我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因此,当省教育厅提出要关注学业成绩后20%的学生,及江山市政府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综述

转化“学困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都有比较充分、系统的研究。

尤其是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的“矫治”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

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学困生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

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

本课题研究之前,我校在对小学语文、数学“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已做了一些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11年2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11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上余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组成员均有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目前也正从事语文学科教学,为了研究更有针对性,更体现专业性,我们把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限定在语文学科的学困生上,旨在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他学科的学困生在本课题中暂不涉及。

本课题所研究的语文学困生,又称语文学业不良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语文学习效果低下,学习困难而达不到规定学习要求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

我们拟定学习思考题供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搜集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我们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出了语文学困生的一些主要表现:

1、识字能力差:

随着识字量不断增加,学生对音、形、义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汉字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每次听写、默写错误百出。

2、朗读水平低:

我们曾对全校各年级的55位语文学困生进行过一次课文朗读能力的检测,朗读情况记录如下:

错字329个,平均6个;漏字211个,平均4个;添字162个,平均3个;回读274次,平均5次;破句157个,平均3个。

结果可见,学困生对于学过的课文想做到基本的正确、流利也显得非常困难,更别提有感情了。

3、课外阅读少:

在对学困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17%的学生经常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有53%的学生认为自己阅读能力很差。

对于为什么不读课外书的回答,主要有:

读课外书没有看电视带劲,家里没有课外书可读,语文老师没有要求,家长舍不得给钱买课外书。

阅读量的缺乏造成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不丰富,听、说、读、写方面不能触类旁通,面对短文阅读等理解性比较强或灵活性较高的题目,学困生往往就寸步难行了,最直接的见证就是检测时试卷上大片的空白。

4、交流限于听:

许多老师都在为营造课堂上争先恐后发言的氛围而使劲浑身解数,但细心的听课者透过如林的小手,会发现每节课上总有那么几位低着头躲在繁华背后“与世无争”的“忠实听众”,他们往往都是学困生。

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一旁默默地看、默默地听,对其他同学的表现不提任何意见,更没有主动站起来大声反驳别人的勇气。

热闹的课堂让他们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只能被动地接受灌输。

5、写作质量差:

大多数语文学困生不懂得审题,对写作的要求无法领会。

他们笔下的文章总显得空洞、干瘪而又不合规范,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成堆,同学不愿看这样的文章,老师对这样的文章也持冷淡态度。

6、作业习惯糟:

学困生之所以形成,说到底跟他当初刚入校时的作业习惯有很大关系。

调查中我们发现:

许多学困生平时当堂训练作业都无法正常完成,书写速度慢,书写质量也很糟糕,不少题目在动笔之前老师一般都要简要地提示一下,但轮到动笔时依然不会。

课外的家庭作业更是学困生的拦路虎,除了抄写类的作业偶尔能够去做做外,其他稍带点开放性的作业就束手无策了,其实也是怕动脑筋思考。

第二天早上交作业时便找种种理由得过且过,许多老师也习惯了他们的理由,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

长此以往,更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语文学困生的表现有了上述大概把握后,我们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学困生自身三方面访查了学困生的成因:

1、学校教育中的责任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也一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应该说,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初的起点差距并不会很大,但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在识字、朗读、理解、表达、写作等方面会呈现一些不同步的现象,这应该是正常的。

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却习惯于用一把尺子量学生,没有针对彼此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课堂中的提问没有层次性,学困生一节课几乎没有开口回答问题的机会,表达能力能不受影响吗?

教师教学中滔滔不绝讲解的现象还很常见,而留给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朗读的机会很少,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越来越低。

单纯考虑布置作业时教师自身的省力,一刀切现象习以为常,让学困生跟着优等生一起去啃那让人头疼的作业,岂不疼上加疼?

种种不得法的做法让一群本来步调基本一致的孩子越拉越开,而我们的老师,此时仍然缺少补救的决心和措施。

据我们的调查,发现有83.8%的教师除了在学困生作业做错时进行辅导外,几乎没有举措,17.2%的教师甚至没有对他们进行辅导的习惯。

随着差距的越拉越大,一些教师认为他们已经无药可救,“无奈之下”撒手不管,于是他们的学习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至无力偿还而心灰意冷、自甘消沉。

2、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统计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困生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家庭物质生活普遍较差。

父母们为了生计终日劳碌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58%的家长很少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孩子的作业,即使检查,也有62%的家长只停留在翻看和口头检查上,更不用说给孩子另外布置作业并辅导孩子的作业。

调查显示,有84%的家长晚饭后不是加班就是看电视、聊天、打麻将,放在孩子课外学习上的注意力少之又少。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长,使这些学困生在回家以后的学习和教育几近空白。

可以想想,一个在学校里就学得很累很吃力的学生,回家后还是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学业负担之重让他们怎么承受?

久而久之,他们非但追不上班里的其他同学,距离反而会越拉越大。

3、从学困生自身方面看

学困生的形成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客观因素外,其自身当然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这其中,又数惰性最为主要。

根据平时教学中的观察,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语文学困生都怕上语文课,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无法专注地听老师讲课,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

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想做,但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

有些稍难一点的需要思考一下的问题,不愿去思考,有时还埋怨教师对所教的知识要求太高,难以接受。

惰性之外,这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严重的自信心不足。

就说朗读吧,语文学困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回读现象特别多,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自信心不足,读完该句后,老是不由自主地再回看这一句,惟恐读错了,而往往此时嘴又情不自禁地跟着活动起来,从而导致接连的回读现象。

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喜欢语文的声音,但又时不时感受到担心自己学不好,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敢提问,不敢回答等等焦虑。

另外,我们在多轮的试验中发现,70%左右的学困生记忆能力都比较弱,对学过的知识记不住或容易遗忘。

课题组教师以集体的智慧与热情对语文学困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与成因分析后,有的放矢地展开了各项转化工作:

(一)倾注更多关爱,帮学困生找回自信

畏惧、从众、惰性等心理障碍是多数语文学困生的共性,还有,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的情感显得更敏感、更脆弱,心灵更易受伤害。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帮他们找回学好语文的自信。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充分的尝试:

1、让学困生上课有声音。

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充分重视学困生的地位,课堂教学中要“目中有人”。

如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教学中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比如读写字词,回答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等,合作学习时要合理分工,让学困生也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

其次,要值得到学困生进行表扬和赞赏,以消除他们胆怯和自卑心理。

2、创新学习评价方式。

对于书面可评价的介质,我们一改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代之以“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激励性的词语,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唤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设立“学困生知心话筒”。

学困生在学校里受排挤、轻视,内心的苦恼有话而无处可说。

我们就从电话入手,每位语文老师公布自己的联系电话,叮嘱学困生有心里话或疑惑拨打电话与老师诉说。

如果学困生不敢主动诉说,我们就主动找学困生交谈,换取他们的主动。

(二)构建辅助网络,与学困生共度难关

在学习中遇到难处无人相助时的那份孤独不是一般优秀学生能够体会的。

我们在与学困生的座谈中了解到,不少学困生最初也只是遇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比如某个字不认识了,某句话的意思没有弄懂,或某个词语不知道怎么用在句子里去等,但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加上他们又不敢求教别人,致使小问题越积越多,直至到了今天这种状态。

因此,给学困生构建一个完善的互助网络,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有效及时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课题组在对全校各班的语文学困生进行全面把握后,以班为单位,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建立“一帮一”、“手拉手”辅助网络,让优等生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监督、提醒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如:

听写词语、朗读背诵课文、练习写日记等。

而“学困生”则发挥其各自的长处,影响和带动优等生参加文体、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在这种平等互助的心态下,建立“团结向上、互助友好”的班队集体,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竞争氛围。

(三)指导学习方法,帮学困生提高语文素养

1、提高学困生的识字效果。

前面所述,学困生普遍存在记忆能力弱的劣势,这种劣势对于识字是非常不利的,许多学过的字,等到要默写时,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反复抄写,效果依然不佳,这证明了默字的水平不受抄写的遍数所决定。

为此,课题组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如图解识字法、猜谜识字法、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法、借助熟字识字法、归类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部件识字法、游戏巩固法等,以激发学困生识字的兴趣,提出要达到的目标即可,无需规定抄写遍数。

测试结果证明,很多学困生在读一遍后,再心默或抄默一至四遍,均能正确默出所学生词,错误率极低。

对于学困生经常出现的具有普遍性频率高的错别字,采用分期分批围歼法,“讲—练—测”一气呵成,与易混字进行比较,不仅析其错,而且析其所以错,持之以恒,成效是明显的。

2、培养学困生的朗读能力。

要让语文学困生喜欢朗读,首先还得从朗读兴趣的培养入手。

在这方面,我们重点针对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训练形式,如创设意境的朗读、扮演角色的朗读、男女生轮读等。

当然,对于语文学困生,朗读的要求得放低,一定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在刚开始时要求仅仅是能读通课文,不读错别字就行;后来可以要求流利,完整地朗读课文;再后来,就要求对简单的课文进行背诵,并逐步和其它同学一视同仁。

为了提高学困生的朗读水平,录音范读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充分利用教材配套的朗读材料,设立了“语文学困生电子听读吧”,人手一副耳机,学困生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入听读吧进行听读。

为了防止他们对听读产生依赖心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要求他们脱离录音单独进行朗读检测,每个月,课题组还会设计一些简单易读的诵读材料,开展学困生美文诵读比赛,由朗读水平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委,分别从表情、音准、语速、情感等方面去量化打分,设立的奖项主要是进步奖,获奖学生的大名会在比赛后第一时间公布在校园宣传窗内,此项活动极大树立了学困生的朗读信心,半年下来,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丰富学困生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可以这么说,没有充分的课外阅读是学不好语文的。

因此,除了指导学困生多认字、多朗读课文外,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

针对学困生的课外阅读书源枯竭等客观现实,我们特别为他们开设了“阅读专柜”,从学校图书室里精心挑选了一批适合他们阅读的图书,并设立了导读栏,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优秀生带读、学困生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使他们从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好。

4、提高交流能力。

交流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语文学困生上课不敢表达的主要原因是怕说错了,挨老师批评;学生讨论时,有的学生不说话,是怕说错了,遭同学笑话。

为此,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怕说怕讲的学生开口。

课题组一致认为,关键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

例如,我们规定,每节语文课教师至少要对每位学困生提问一次以上,并且要求教师不管学生说得是否完整、全面,即使说得不对,也不轻易否定,更不批评指责。

课后,鼓励教师与学生交朋友,说天道地,谈古论今,时时处处事事与学生平等交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使那些怕说的学生开口说,能说的学生逐步变得善欢说。

同时,我们还积极选择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利用身边熟悉的人物、利用熟悉的环境、利用熟悉的电视剧的某个情节等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言之有物。

在交流形式上,我们尽可能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召开讨论会、辩论会等,既听又说,边听边说,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5、训练写作技巧。

说实在的,学生普遍怕写作,对语文学困生来说,这种害怕更是超乎一般。

怕写作的原因就是感觉作文太难,怕自己写不好,或者觉得无话可说。

所以,要使这些学困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

我们的做法是:

确立“低起点、小步子”的作文训练策略——我们从最基础的方面抓起,从基本的词句入手抓语文学困生的写作训练,逐步提高要求。

放宽习作评价要求,即使只发现一两个词语用得恰当,也要提出表扬,只要不是照搬照抄,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就能及格。

正确引导语文学困生“抄”作文——不是片面地禁止与堵塞,指导他们讲究“抄”的方法,注重思路上的“借鉴”,要找到人家的优点,仿其“神”而非效其“形”。

经常性地提供“下水文”——例如,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

“这篇文章好在哪?

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当遇到经典段落时,会让学生来段“模仿秀”,引导他们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我们还不断为他们提供一些同伴的作文、优美作文选和教师例文,指导他们仿写的方法。

树立“生活作文观”——我们给每位语文学困生发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命名为“自由读写本”,可进行听记、摘抄、写话训练,每周每个类型指导学生完成一次。

我们还经常性地组织语文学困生走出教室,走入家庭、街道、工厂,带领他们做生活练笔,逐步培养学困生认真观察、用心品味生活的写作态度。

6、改善作业习惯。

对于学困生,作业方面的要求应该与一般学生有所区别。

我们的做法有:

哪点不行强化哪点——学困生作业书写潦草的问题最为严重,对此,我们进行特别强化,专门成立了练字班,为这些学生开设了每周两次的练字课,一笔一划手把手教学,并每周展示训练成果,效果不佳就再来,直到能够在日常作业时能够按规范书写为止。

改变作业形式——我们从把好作业布置关入手,对语文学困生的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时间等实施分层,让他们能够“吃得了”。

语文学困生的语文作业一般都比较新颖,如积累词汇、收集儿歌等,这样的家庭作业对他们来说,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是一种游戏。

重过程淡结果评价——要求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语文作业特别是主观性题目时,不能只看答案,更要注意学生的答题过程,充分肯定有价值的地方,包括书写态度等均可以评价。

尽可能让这部分学生得到更多的表扬机会。

利用团队的力量强化——身在一个团队中,必然会受到团队力量的约束。

我们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来强化学困生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

例如,把班里学生分成四个组进行竞赛,把竞赛表挂在墙壁上,当天作业全部完成的组,奖励一颗红星。

哪个组没有得到红星,组里的成员就会对影响本组的组员进行指责,面对这份压力,受指责的同学会为自己的过错感到难受,会产生愧疚感,继而会强迫自己完成任务,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同学之间也会自觉地相互督促作业。

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与学困生的家庭联系,与家长互相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指导家长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作业检查方法,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确保学困生良好作业习惯持续性养成。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通过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及时总结与反思,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学生方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绝大部分语文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了有效增强,对语文这门学科也更有了情感,识字、朗读、写作等语文基本素养得到大面积提升,在语文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得到良性刺激。

2、教师方面: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识、理解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埋怨学生的少了,主动反省自己的多了,大家都能有意识地借鉴科研成果,来研究学生、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了。

课题组的教师能积极动笔进行反思,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当然,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

如语文学困生转化成绩不均衡,部分班级转化成效不明显;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时间短,高年级长期落后的学生赶上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如何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

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转化一个学困生,可以教育和影响一批学困生,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李玉平:

《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2、李伟健:

《学习困难学生阅读理解监视的实验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3、张正君:

《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5期;

4、俞国良,张雅明:

《元认知理论与学习不良儿童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朱晓之:

《我们靠的是自信》/《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