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587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下册.docx

中国近代史下册

第一课繁荣与开放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建立:

581年北周外威杨坚(隋开国皇帝:

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定都长安

统一:

589年灭陈(南朝),灭亡时间: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2.隋朝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原因有: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

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隋文帝的决策正确

3.开皇之治(在位皇帝-隋文帝):

中央设三省六部

地方减为州县两级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勤政节俭、经济发展

开皇之治(原因):

隋文帝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隋朝封建经济繁荣的表现有:

隋朝官仓储粮多

造船技术水平

高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开凿大运河

4.隋炀帝的统治和隋的灭亡

(1)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开通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3)实行暴政

修洛阳,造宫殿

游江都,索贡物

征高丽,打败仗

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5.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开工的时间:

隋炀帝605年开始.1条2长3点4段5河6省(一条:

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二长:

2000多公里长;三点:

三个中心[涿郡(北京)、洛阳(中心)、余杭(杭州)];四段:

分为四段[永济渠(海河与黄河-洛阳、长安)、通济渠(黄河与淮水)、邗沟(淮水与长江-江都今扬州)、江南河(长江-江都今扬州与钱塘江);五河:

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六省-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山西、浙江)

6.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原因

(1)主观动因: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根本目的)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

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

(2)客观影响:

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作用):

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6..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

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7..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

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8.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胡曾《汴河》“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重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材料二:

皮日休(唐朝)《汴河怀古》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作者胡曾《汴水》诗中观点是什么?

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

作者认为隋亡原因是大运河的开凿。

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夸大开运河对隋亡的影响.

(2)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的观点是否符合史实?

为什么?

答:

比较符合史实。

作者认为隋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奢侈腐化。

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既肯定开运河的功绩,也指出巡游江都的腐败,比较全面,比较中肯。

(3)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怎样看(对大运河的评价)?

答:

大运河开通用个好或坏来评价太简单了。

应该说“好事”是主要方面。

因为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隋亡的根本原因:

隋的暴政

奢侈腐化,滥用民力(主要原因)。

繁重的兵役、徭役

隋亡的直接原因:

隋末农民大起义(611年开始)

其他一些对隋朝大运河的诗句:

《元和郡县图志》说的: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

“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

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子文薮·汴河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9.如何评价隋炀帝

答:

隋炀帝:

改革官制和设科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开通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的暴行,使当时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大众遭受到无比的痛苦:

首先,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其次,隋炀帝好大喜功,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隋炀帝用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人民

隋炀帝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残忍猜忌,寡恩无情。

隋炀帝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也彰,其功也卓。

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决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拟

10..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答:

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11.隋为什么成为一个短暂的王朝?

  答:

①隋炀帝的暴政:

营建洛阳;乘龙舟游江都,沿途扰民;发动对高丽的战争。

②暴政的结果:

农民离乡背井;大量田地荒芜;人民忍无可忍,爆发隋末农民大起义。

第二课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灭亡907年唐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贞观之治(李世民—唐太宗)

政治上:

吸取隋亡的教训,沿用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勤于政事、任用贤才、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注重节俭。

文化上:

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经济上:

轻徭溥赋,发展生产。

3.你知道“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与“贞观之治”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你能否说出为什么?

答:

相同之处是:

这几个时期都是在其朝代的初期;都有着相似的盛世局面: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社会秤,经济繁荣。

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背景:

均是统治者在建立王朝后吸取前个朝代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的结果。

4:

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

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5.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接着他又说:

“……为人主,可不畏惧!

”——引自《贞观政要》

(2)A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答:

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他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防重蹈隋亡的覆辙。

B看到了什么重要问题?

他这样讲的意图是什么?

答:

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强大;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C.应该了唐太宗的什么观点?

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作为统治者一定要重视人民群众,关心他们的疾苦。

它说明了统治者的英明,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就能稳定,反之将遭到人民反对,最后要推翻它。

D这位皇帝在此思想指导下,实行了哪些政策?

促成了什么局面的形成?

答:

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

 政治方面:

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发挥国家机关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经济方面: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治世局面形成,史称“贞观之治”。

材料三:

唐太宋对大臣们说:

“朕终日孜孜,非但优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四: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五(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贞观之治”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

答:

是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3)根据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要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4)材料四中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

隋末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

(5)材料五这种情况被称为什么?

材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

贞观之治。

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6)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五这种情况(贞观之治的原因有哪些)?

答: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6.简述唐太宗为巩固其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

第一,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第二,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第三,注意吸收隋亡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

7.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答:

唐太宗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进一步调整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这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国力逐步强盛的“贞观之治”的局面,所以说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8.如何评价武则天?

答:

武则天先为高宗的皇后,为称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

施政期间,一方面继续推行唐太宗时期发展生产、重用人才的措施,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罗致人才。

使唐朝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又滥用酷吏,大兴佛教。

征讨高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一句话说就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开元盛世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回答:

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

作者是杜甫;

②“开元”是哪位皇帝的年号?

答:

是唐玄宗的年号

③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情况?

答:

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家繁荣富庶的景象

2.

(1)世界上出现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世界三大饮料荼、咖啡、可可。

(2)唐朝国际性大都市是长安。

唐朝的繁荣的大都会有长安、洛阳、成都、扬州。

(3)唐朝专业的商业区叫市。

居民居住区叫坊。

唐玄宗任用姚崇当宰相。

(4)唐朝的手工业发达,唐朝的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和唐三彩最为出名。

(5)公元9世纪末唐朝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朝统治瓦解,907年唐朝灭亡。

(6)开元盛世的表现: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农业发达出新型生产工具等。

3、.材料: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有人口37140000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有人口41419712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有人口52919712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有人口1699030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有人口15762432

阅后请回答:

上述唐朝人口从统计表看曾出现过一次直线上升、两次下降,其中一次急剧下降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有什么后果?

答:

安史之乱(安䘵山和史思明叛乱)。

唐朝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

4、阅读以下材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注:

“城指”:

长安)——杜甫

请回答:

①“国破”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答:

“安史之乱”。

叛军攻入唐都长安,玄宗逃走。

②这句诗在诗歌创作内容上的特点是什么?

答:

深刻反映唐由盛转衰、复杂而动荡的历史。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5、阅读以下材料: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

请回答:

①诗中描写的是哪位皇帝的所作所为?

答:

唐玄宗。

②这句诗折射出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答:

天宝年间,唐玄宗日益骄奢,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不理政事,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

6、什么是开元盛世?

答:

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7、.阅读图1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开元”指的是何时?

为什么称为“开元全盛日”?

答:

开元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因为当时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进入了全盛时期,故称“开元全盛日”。

(2)全诗说了什么问题?

答:

全诗反映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3)“开元”为何出现全盛时期?

答:

因为唐初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了一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唐玄宗初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

*(4)“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

“开元之治”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开元盛世”是“开元之治”的结果。

图1图2

8、读图2,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两图的名称叫什么?

各有何作用?

答:

左图为曲辕犁,右图为筒车。

曲辕犁的改进可深可浅,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筒车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要意义。

(2)谈谈唐代农业成就(或者说唐朝农业成就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

答:

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一年两熟制耕作制已经出现;蔬菜新品种从西域传入;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全国);曲辕犁的制成与筒车的创制;积极抗旱,治理蝗灾。

9、.读下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长安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

答:

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长安城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2)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重要性:

长安是唐朝政治中心,也是经济文化中心,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0、开元之治的措施:

唐玄宗

任用熟悉吏治的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

重视地方吏治,下派官吏并亲自考评

派人烧毁一批珠玉绵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的物品的决心。

第四课科举制度的创立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请回答:

(1)诗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什么理想?

答:

反映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

(2)实现此理想的途径是什么?

答:

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是科举取仕。

(3)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答:

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2、世界上最早的选官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请写出与科举制有关的句子?

(至少四个)答: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等。

3、读图1,结合唐太宗兴奋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ɡòu)中矣。

”这句话,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它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

答:

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兴奋而自豪地说:

“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说明唐太宗心情的兴奋。

通过科举制,把天下有才、有识的人,吸收在他的门下为他服务。

不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思想上讲,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有利于维护其统治。

(2)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逐渐完善的?

答:

科举制到唐朝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开创了殿试,设置武举,她在位时,科举应试者达万人;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

4、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朝时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

只看重门第,由士族把持),将选官、用人权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拔。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还不固定。

5、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朝则继承发展了科举制度:

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了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所以说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像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武则天创造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等等。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点,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6、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

*

科举制度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图1图2

7、进士科:

分三级第一级省学政主持,也叫院试,考中称秀才;第二级称乡试,3年一试,考中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三级是会试和殿试,3年一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

之后复试就是殿试,由皇帝主持,成绩分三甲,一甲取3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4、阅读图2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的话说明了什么?

答:

(1)孙中山的话说明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指出了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

中国古代科举制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我国的科举制是怎样建立的?

它对中国政治、文化教育有何影响?

答:

魏晋以来,大多数官吏是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它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重视诗赋,大大有利于唐朝诗歌的繁荣,科举制在我国影响深远,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5、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明经考试有一种题型叫“帖经”,它是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就此大家思考讨论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1)这种题型与我们现在考试的题型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

这种考试的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死记硬背,它要求将考试内容机械地背下去就可以回答一切问题。

与我们现行考试的填空题及只考记忆、不考能力的题型相似。

(2)这种考试有何利弊?

它与现在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要求有何不同。

答:

这种考试只能促使学生去依照课本知识和考试要求去机械记忆。

一旦试题稍有变化,就不会作答。

当然有些知识还必须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应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现在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这就是新课改的要求,它与旧的接受式、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完全不同。

第五课和同为一家

*1、.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是怎么回事?

答:

因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成亲,唐朝皇帝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2)“和同为一家”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唐朝时与西藏关系密切,汉族文化对西藏影响深远;也说明我国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藏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个重要成员。

(3)这句话出自什么地方?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

“和同为一家”出自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上书。

这句话说明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他们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怎样理解“和同为一家”?

答:

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成婚把这种友好关系推向了高潮,故有此说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推举为“天可汗”)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2)它表达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

答:

这种一视同仁政策,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平等、和睦相处。

(3)受他的影响,唐朝统治者为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在边疆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实行联姻:

8世纪初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4)你能举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的例子吗?

答:

比如西晋时的统治者对内迁的“五胡”采取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政策。

(5)两种不同的政策产生的结果一样吗?

为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不一样。

原因:

西晋统治者采取“贱夷狄”政策,结果引起少数民族的反抗,最后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而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

启发:

要坚持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政策。

3、联系诗“回鹘衣装回鹘马”,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回纥”与“回鹘”含义是什么?

答: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回纥”是团结、联合、协助的意思。

788年改汉字译音为“回鹘”。

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

(2)回纥与唐朝的关系怎样?

答:

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鹘到唐朝经商的人很多,仅住在长安城里的回鹘商人,就上千名。

他们用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的绢、茶和粮食;文化上也相互交流,长安、洛阳的汉人喜欢穿回鹘服装,出现了“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

4、.假如你随方成公主入藏吐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十几年过去了,你再次出使吐蕃,唐王朝因与吐蕃的联姻使唐蕃交界处有什么变化,你要向文成公主汇报,吐蕃人民在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变化,你还要向唐朝皇帝上奏。

这些请你写成回忆录的形式,留给后人吧。

答:

文成公主入吐蕃之前吐蕃人只知饲养牦牛、马和单峰驼、种植青稞、小麦和荞麦、能造金属器皿、过节以麦熟为开始,而文成公主入吐蕃之后,带去许多书籍、谷物、蔬菜种子,还带去大批手工业工匠,使吐蕃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历法、风俗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5.回顾小学社会课学过的藏族人民的生活,想想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

藏族与吐蕃人相同的地方是:

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铸业和纺织业水平高;能歌善舞。

  3.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答:

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