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题政治.docx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题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题政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题政治
天水一中2009级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试题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题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的概念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
2.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正在改变着中国官员们的“政绩观”,也改变着中国人口常的生活习惯。
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正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说明
A.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决定生态文明B.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
3.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讲,这符合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真理根源于正确的实践
A.①B.②C.①③D.②④
4.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
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探月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参加工程研制、实验、科学应用的各个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又好又快的实现了工程目标。
实践证明,实行全局一盘棋、多方合作、大力协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有效方法。
材料体现的发展观是
A.事物整体功能总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构成事物要素排列次序或结构发生变化时,可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C.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密不可分
6.《元史·许衡传》记载: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这表明
A.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C.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D.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也不同
7.《诗经·终风》云:
“寤言不寐。
愿言则嚏。
(传)愿,犹思也,盖他人思我,我则嚏之也。
”《毛诗笺》云:
“今俗人嚏则日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上述观点违背了
A.联系的普遍性B.联系的客观性C.联系的多样性D.联系的条件性
8.中央将往年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口号转变为“又好又快”,“好”字当头做好经济工作。
这表明①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②要善于抓主要矛盾③主观要与客观相符合④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9.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
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
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
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
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0.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这说明
A.每一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正确的B.科学发展观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C.认识随实践发展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D.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1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③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③④
领导人上网了解民情,政府上网公开政务,公民上网表达意见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互联网政治”,并得到厂泛关注。
12.网上交流成为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新途径,通过政府网,许多过去老百姓不知道的书可以在网上知道,有些事情也可以在网上得到解决。
这体现了
A.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出现推动认识的发展
D.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间接性、多样性
13.“散文随笔的写作,只要心有意态,必有情氛,信马由缰,收桨放舟,乱花飞絮,野溪奔流,一任天然。
这种写作一旦开笔,听任心灵的解脱与呈现;大脑愈有空白,笔下愈有意外而惊人的灵性出现。
”这段话表明: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B.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C.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作用D.意识可以摆脱客观规律进行想象和创造
14.中国的“黄金周”休假制度始于1999年,在过去7年21个“黄金周”里,全国共有lO.7亿人次出游,累计旅游消费4292亿元。
伴随着“黄金周”的发展,拥挤、事故、服务质量下降、景区设施欠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并促使人们开始反思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实践是认识来源和发展的基础
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5.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6.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
“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
B.
C.
D.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放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17.“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8.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
“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这是以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9.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
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2周年,为集中展示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中央文明委决定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组织评选表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
此举
①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③引导人们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和索取的统一④有利于人们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②
21.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说: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
但是……‘寄汲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这段话中蕴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内因通过外因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
外因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在事物变化过程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是根本的原因
A.
B.
C.
D.
22.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
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
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认识具有预见性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23.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
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目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利学创造往往需要利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4.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
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
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25.“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
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
“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为“竹竿”,“
竿”有多长,水平就有多高的道理,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
③全局和部分是相互制约的,要学会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
④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要学会有效促进事物从量变到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6.“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
”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27.漫画《“吃”惊》一语双关,从唯物论角度看,该漫画在创作上
①根源于客观存在
②融入了艺术加工
③超越了客观现实
④来自于艺术灵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8.“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温家宝总理这句话说明
①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④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29.下列选项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存在就是被感知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30.奥巴马在最后致词中援引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包含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材料一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甲型H1N1流感病毒集中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简单地命名为猪流感是不准确的,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
这种病毒只攻击人类、并在
人与人之间传播,在猪等动物身上尚未发现。
中国已具备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检测、诊断能力,24小时以内就可以确诊
材料二对于如何防控正在全球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专家指出,对付流感的关键是预防,而预防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
我国已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积极稳妥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但专家同时强调,有三类人不能接种疫苗:
对鸡蛋过敏的人、怀孕三个月的妇女、严重过敏体质者不能接种疫苗。
(1)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人们有能力战胜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理论根据。
(5分)
(2)材料二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道理?
(5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
废除人民公社,确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十三亿人口吃饭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据统计,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1978年约有2.5亿,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改革发展中为什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
(10分)
33.材料一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西方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抬头。
专家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但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材料二当前,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应借刺激经济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请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专家的上述观点。
(10分)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图1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10分)
天水一中2009级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
政治答题卡
座位号_______
31、
(1)(5分)
(2)(5分)
32、(10分)
33、(10分)
34、(10分)
天水一中2009级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试题
政治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5DBAAB6——10BBBAC11——15ABCDA
16——20BCBCC21——25ACDDB26——30BACBD
二、非选择题答案
31、答案
(1)①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预防甲型H1N1流感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而特殊群体不宜接种,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对付流感的关键是预防,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2、答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两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内在统一的。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体现了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
党通过农村经营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分享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践行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标准。
33、答案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将全球市场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也使各国经济深受他国经济的影响。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我们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
③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趋利避害。
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34、答案
(1)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是在实践中获得认识的过程。
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